成语

传圭袭组的意思

chuánguī

传圭袭组



拼音chuán guī xí zǔ

注音ㄔㄨㄢˊ ㄍㄨㄟ ㄒ一ˊ ㄗㄨˇ

解释谓取得功名。圭,古代帝王、诸侯举行隆重仪式时所用的玉制礼器;组,古代官员系印的丝带,转指官印。

出处明·宋濂《送黄仲恭赴官馀姚序》:“士君子非以传圭袭组为难,能世其德业为难。”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继承祖业做官。

感情传圭袭组是中性词。

繁体傳珪襲組

近义传龟袭紫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chuán zhuàn   注音  ㄔㄨㄢˊ ㄓㄨㄢˋ   繁体    
部首  亻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WFNY  仓颉  OQNI  郑码  NBZS  四角  25232  结构  左右电码  0278  区位  2011  统一码  4F20  笔顺  ノ丨一一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传(傳)的拼音:chuán(ㄔㄨㄢˊ)  

⒈ 转(zhuǎn   )授,递:传递。传输。传戒。传统。言传身教。

⒉ 推广,散布:宣传。流传。传名。传奇(a.中国唐代兴起的短篇小说;b.中国明、清两代盛行的长篇戏曲;c.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乎寻常的故事)。

其他字义

传(傳)的拼音:zhuàn(ㄓㄨㄢˋ)  

⒈ 解说经义的文字:经传。《左传》。

⒉ 记载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小传。自传。纪传。传记。传略。树碑立传。

⒊ 以演述历史和人物故事为中心的文学作品:《水浒传》。

⒋ 古代设于驿站的房舍,亦指驿站上所备的马车:传舍(供来往行人居住的旅舍)。

统一码

传字UNICODE编码U+4F20,10进制: 20256,UTF-32: 00004F20,UTF-8: E4 BC A0。

传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传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passes、send

造字法

形声:从亻、专声

English

summon; propagate, transmi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传的拼音:

chuán  

〈词性:动〉

(1) 传递;传送 [transfer;deliver]

速于置郵而传命。——《孟子·公孙丑上》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又如:传家(传于后代子弟);传衣(继承衣钵);传首(传送首级);传运(传递运输);传演(传递演变)

(3) 传授 [teach;impart to]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4) 又如:传度(传授);传派(传授的流派);传旨(传授意旨);传书(传授书籍)

(5) 让位;传代 [abdicate]

不传于贤而传于子。——《孟子》

(6) 又如:传位(传授帝王权位);传政(传授政权)

(7) 留传 [hand down]

功如丘山,名传后时。——《盐铁论·非鞅》

此世所以不传也。——苏轼《石钟山记》

居第当传子孙。——司马光《训俭示康》

(8) 又如:传世(后传到后世);传灯(传留佛法);传祚(流传后世);家传秘方

(9) 充分或确切地表明;表达 [express]

传神写照。——《世说新语·巧艺》

(10) 又如:传真(画肖像)

(11) 召,叫来。发出命令叫人来 [summon]

老太太那里传晚饭了。——《红楼梦》

(12) 又如:传嘴(传话);传会(传呼);传答(传达);传证人

(13) 另见 zhuàn  

常用词组

传帮带、传播、传布、传抄、传达、传达,传达员、传代、传单、传导、传道、传递、传动、传粉、传感、传告、传呼、传呼电话、传话、传唤、传教、传经、传令、传令兵、传名、传媒、传票、传奇、传情、传球、传染、传热、传人、传人、传三过四、传神、传声、传世、传授、传输、传说、传说、传送、传颂、传诵、传统、传统词类、传闻、传习、传写、传心术、传讯、传言、传扬、传谣、传阅、传真、传种、传宗接代

基本词义

传的拼音:

zhuàn  

〈词性:名〉

(1) 驿站所备的车 [post-chaise;stagecoach]

晋侯以传召 伯宗。——《左传·成公五年》

周公旦从鲁闻之,发急传而问之。(急传:特快的驿车)——《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非传非遽(驿马),载奇皮革,罪死不赦。——《韩非子·爱臣》

(2) 驿站;驿舍 [post]

昔者赵氏袭 卫,车舍人不休传。——《战国策·齐策五》

发人修道,缮理亭传。——《后汉书·陈忠传》

(3) 又如:传车(古代驿站的专用车辆);传吏(驿舍的官吏);传马(驿站所用的马);传乘(驿站的车马);传宰(管理驿站的小官)

(4) 符信 [letter]

凡所达货贿者,则以节传出之。——《周礼》

诈刻传出关归家。——《汉书·宁成传》

(5) 传记 [biography]

吾已作传。——清· 袁枚《祭妹文》

善传游侠。——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6) 又

为五百人立传。

(7) 又如:自传;外传;别传;传状(传记行状);传叙(人物传记);传诔(传记和诔文)

(8) 指以描述人物故事为中心的文学作品[novel or story written in historical style]。如:《水浒传》;《儿女英雄传》

(9) 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 [commentaries on classics]

六艺经传。——唐· 韩愈《师说》

(10) 又如:传注(解释经籍的文字);传诂(解释经籍的文字);传疏(诠释经义的文字);传笺(谓《诗经》的注解)

词性变化

传的拼音:

zhuàn  

〈词性:动〉

(1) 作传;记载 [write biography]

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 唐· 韩愈《送杨少尹序》

(2) 又如:前半部传的是傅仪

(3) 另见 chuán  

常用词组

传记、传略、传赞

  拼音  guī   注音  ㄍㄨㄟ   
部首  土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FFF  仓颉  GG  郑码  BBVV  四角  40104  结构  上下电码  0964  区位  2571  叠字  二叠字拆字  两个土  统一码  572D  笔顺  一丨一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圭的拼音:guī(ㄍㄨㄟ)  

⒈ 古代帝王或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上圆(或剑头形)下方:圭角(jiǎo   )(圭的棱角,喻锋芒)。

⒉ 古代测日影的器具:圭表(a.测日影的器具;b.标准)。圭臬(指标准、法度,如“奉为圭圭”)。

⒊ 古代容量单位(一升的十万分之一):圭撮(喻小量)。圭勺。

⒋ 古代重量单位,十圭重一铢,二十四铢重一两,十六两重一斤。

⒌ 洁:圭田(古代卿大夫供祭祀用的田)。

统一码

圭字UNICODE编码U+572D,10进制: 22317,UTF-32: 0000572D,UTF-8: E5 9C AD。

圭字由两个土字组成,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圭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jade pointed at top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圭的拼音:

guī  

〈词性:名〉

(1) (会意。“从重土”。本义:古玉器名。长条形,上端作三角形,下端正方。中国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以为礼器。依其大小,以别尊卑。又作珪)

(2) 同本义 [Gui, an elongated pointed tablet of jade held in the hands by ancient rulers on ceremonial occasions]

瑞贽珪者兑上。——《白虎通》

孰为珪璋。——《庄子·马蹄》。李注:“锐上方下曰珪。”

以青圭礼东方。——《周礼·大宗伯》。注:“圭锐象春物初生。”

司马牛致其邑与珪焉。——《左传·哀公十四年》。注:“守邑符信。”

圭币(帛)俎豆(均为祭器)。——《汉书·郊祀志上》

(3) 又如:圭瑞(古代诸侯所执的玉制符信);圭壁(古代王侯朝聘、祭祀时所用的贵重玉器)

(4) 古代测日影的仪器“圭表”的部件。在石座上平放着的尺叫圭,南北两端立着的标杆叫表,根据日影的长短可以测定节气和一年时间的长短 [gui]

每每“亲星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祖冲之》

(5) 又如:圭臬

(6) 中国古代较小的容量单位 [unit of a small volume]

圭撮涉于贫友,吝情动于颜色。——南朝梁· 范缜《神灭论》

(7) 又如:圭勺(圭与勺。都是容量单位的名称);圭撮(古代小单位的量名)

常用词组

圭表、圭角、圭臬

  拼音    注音  ㄒ一ˊ   繁体    
部首  衣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11画  
五笔  DXYE  仓颉  IPYHV  郑码  GMSR  四角  43732  结构  上下电码  6002  区位  4714  统一码  88AD  笔顺  一ノフノ丶丶一ノ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袭(襲)的拼音:xí(ㄒ一ˊ)  

⒈ 趁敌人不备时攻击:袭击。袭扰。夜袭。偷袭。侵袭。

⒉ 触及:寒气袭人。“芳菲菲兮袭予”。

⒊ 照样做,照样继续下去:因袭。沿袭。世袭。

⒋ 量词,指成套的衣服:衣一袭。

⒌ 衣上加衣,引申为重迭:“袭朝服”。“山三袭,陟”。

⒍ 合,和:“齐秦袭”。

统一码

袭字UNICODE编码U+88AD,10进制: 34989,UTF-32: 000088AD,UTF-8: E8 A2 AD。

袭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袭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襲㦻

汉英互译

follow the pattern of、raid

造字法

形声:下形上声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袭的拼音:

  

〈词性:名〉

(1) (形声。从衣,从两“龙”(   )省声。本义:死者穿的衣服,衣襟在左边)

(2) 同本义 [graveclothes]

袭,左衽袍也。——《说文》。按,凡敛死者,左衽,不纽。

陈袭事于房中,西领南上,不綪。——《仪礼·士丧礼》。郑玄注:“袭事,谓衣服也。”

(3) 又如:袭衣(尸衣;也指古代行礼时穿在裼衣外面的上衣);袭玩(衣着器用)

(4) 姓

词性变化

袭的拼音:

  

〈词性:量〉

(1) 衣一套为一袭 [a suit]

赐衣被一袭。——《汉书·昭帝纪》。注:“一称也。犹今一副。

乃命留五时衣各一袭。——《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

袈衣一袭,止用一两。——《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2) 又如:袭衣(成套衣服);袭衣兼食(成套衣服,多盘菜肴。谓生活优裕)

(3) 层,重 [layer]

棺椁数袭。——《吕氏春秋》

袭的拼音:

  

〈词性:动〉

(1) 因袭,照旧搬用 [carry on as before]

今袭迹于齐晋,欲国安存,不可得也。——《韩非子·孤愤》

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兴,仍袭 秦制。——《后汉书·宦官传论》

袭译欧西人之言。——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2) 又如:沿袭(依照旧传统办理);袭因(依照旧例);袭迹(依照前人的遗迹)

(3) 继承 [succeed]

世官九等,皆有袭职,有替职。——《明史·职官志一》

贲瑞早已辞世, 贲玺依例袭了侯爵。——《一层楼》

(4) 又如:世袭(指帝位、爵位等世代相传);袭职(继承官职);袭位

(5) 重复 [repeat]

赵孟曰:“吾卜于此起兵,事不再令,卜不袭吉。行也。”——《左传·哀公十年》。 杜预注:“袭,重也。”

(6) 又如:袭吉(卜若不吉则止,不可因而重卜;重卜而得吉,叫做“袭吉”)

(7) 调合;合 [merge]

天地比,齐秦袭。——《荀子》

(8) 又如:袭从(言两者相合);袭然(合一的样子)

(9) 袭击,乘其不备,偷偷地进攻 [raid]

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左传·庄公二十九年》

掩人不备,行不假途,人衔枚,马勒缰,昼伏夜行,为袭也。——《白虎通·诛伐》

城上早插蜀兵旗号:原来已被 魏延袭了。——《三国演义》

慧室袭月。——《战国策·魏策》

荆人欲袭 宋。——《吕氏春秋·察今》

恐汉袭之。——《汉书·李广苏建》

谋袭蔡州。——《资治通鉴·唐纪》

率众袭之。——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10) 又如:偷袭;奔袭;侵袭;奇袭;夜袭;空袭

(11) 衣上加衣 [put]

寒不敢袭,痒不敢搔。——《礼记》

(12) 穿衣 [wear]

衣尸曰袭。袭,匝也,以衣周匝覆之也。——《释名·释丧制》

(13) 又如:袭尸(为死者穿衣);袭朝服

(14) 盖 [cover]

张甲乙而袭翠被。——张衡《西京赋》

(15) 又如:袭裘(古代盛礼时,掩上裼衣而不使羔裘见于外)

(16) 触及;熏染;侵袭 [attack]

芳气袭人是酒香。——《红楼梦》

(17) 又如:袭人(侵袭到人。薰人)

常用词组

袭夺、袭击、袭取、袭用、袭占

  拼音    注音  ㄗㄨˇ   繁体    
部首  纟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XEGG  仓颉  VMBM  郑码  ZLC  四角  27112  结构  左右电码  4809  区位  5573  统一码  7EC4  笔顺  フフ一丨フ一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组(組)的拼音:zǔ(ㄗㄨˇ)  

⒈ 结合,构成:组成。组合。组阁。组织。组编。

⒉ 因工作和学习的需要而结合成的小单位:互助组。创作组。

⒊ 合成一体的(文艺作品):组诗。组画。组曲。组舞。

⒋ 古代指丝带:组缨(系冠的丝带)。组绶(玉佩上系玉的丝带)。

⒌ 量词,用于事物的集体:两组电池。

统一码

组字UNICODE编码U+7EC4,10进制: 32452,UTF-32: 00007EC4,UTF-8: E7 BB 84。

组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组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rigade、group、suit、team、troop

造字法

形声:从纟、且声

English

class; section, departmen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组的拼音:

  

〈词性:名〉

(1) (形声。从糸(   ),且(   )声。与丝织品有关,故从糸。本义:具有文采的宽丝带。古代多用作佩印或佩玉的绶)

(2) 同本义 [thin and wide silk band]

组,绶属。其小者以为冠缨。——《说文》。按,织丝有文以为绶缨之用者也。阔者曰组,为带绶;狭者曰条,为冠缨。

掌组。——《周礼·典丝》

厥篚玄纁玑组。——《书·禹贡》

织纴组紃。——《礼记·内则》

系颈以组。——《汉书·高帝纪》

仓皇展转,竟就死于尺组之下。——唐· 陈鸿《长恨传》

系燕父子以组。(组,这里指绳索。)——欧阳修《伶官传序》

(3) 又如:组帐(系以丝带的华丽帷帐);组缨(系冠的丝带);组紃(丝绳带);组带(丝织系带);组就(古代冕旒上彩色丝绳串)

(4) 代指官印或官吏 [official or official’seal]

君长、敬通揭节垂组,自相署立。——《后汉书》

鲁连让 齐爵,遗组去 邯郸。—— 唐· 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

(5) 又如:组绂(印绶。借指官位);组绶(用以系印的丝带。借指官爵)

(6) 因目的一致、见解兴趣相近而结合的少数人 [group]。如:读报组;学习组;工作组;调查组;读报板

(7) 为了产生一种单一电效应而组合的设备 [battery]。如:直流发电机组

(8) 事物相同或相近的一种组织形式(如歌剧、芭蕾舞) [suite]。如:组曲

词性变化

组的拼音:

  

〈词性:动〉

(1) 编织 [weave]

有力如虎,执辔如组。——《诗·邶风》

(2) 又如:组练(组甲与被练;另指军容;绳索);组甲(用线绳带联缀皮革或金属的甲片);组缋(丝织品上的彩色刺绣或绘饰)

(3) 组织 [organize]。如:重组;改组

(4) 经过提名或任命而产生 [form]。如:组阁

组的拼音:

  

〈词性:形〉

(1) 华丽 [gorgeous]

其服组,其容妇。其俗淫。——《荀子》

(2) 又如:组绣(华丽的丝绣服饰);组丽(华丽)

组的拼音:

  

〈词性:量〉

(1) 指成套的事物,相当于“套”。如:“两组发电机”

(2) 指成束的事物,相当于“束”。如:“一组线”

常用词组

组成、组分、组稿、组歌、组阁、组合、组合体、组画、组件、组建、组哨、组态、组员、组织、组装

传圭袭组: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