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穿红着绿的意思

chuānhóngzhuó

穿红着绿



拼音chuān hóng zhuó lǜ

注音ㄔㄨㄢ ㄏㄨㄥˊ ㄓㄨㄛˊ ㄌㄩˋ

解释形容衣着鲜艳华丽。

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钱秀才错占凤凰俦》:“那颜俊虽丑陋,最好妆扮,穿红着绿,低声强笑,自以为美。”

例子台阶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形容衣着鲜艳华丽。

感情穿红着绿是中性词。

繁体穿紅着緑

近义穿着打扮

英语be in bright colour

动物生肖牛,虎,蛇

穿  拼音  chuān   注音  ㄔㄨㄢ   
部首  穴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PWAT  仓颉  JCMVH  郑码  WOHI  四角  30241  结构  上下电码  4502  区位  2009  统一码  7A7F  笔顺  丶丶フノ丶一フ丨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穿的拼音:chuān(ㄔㄨㄢ)  

⒈ 破,透:穿透。揭穿。穿窬(钻洞和爬墙,指盗贼)。穿凿。

⒉ 通过,连通:穿过。穿行(xíng   )。

⒊ 着(zhuó  )衣服鞋袜:穿衣。穿鞋。

统一码

穿字UNICODE编码U+7A7F,10进制: 31359,UTF-32: 00007A7F,UTF-8: E7 A9 BF。

穿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穿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串䆤䆥

汉英互译

pull on

相关字词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penetrate, pierce, drill; wea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穿的拼音: chuān  

〈词性:动〉

(1) (会意。从牙,从穴。牙在穴中,表示穿通的意思。本义:穿通,穿破)

(2) 同本义 [pierce through]

穿,通也。——《说文》

何以穿我墉。——《诗·召南·行露》

何以穿我屋。

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三国志·诸葛亮传》

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司马光《资治通鉴》

(3) 又如:穿墉(在墙上打洞);穿着鼻(受人摆布);穿穴(犹穿凿);穿空(犹穿孔);穿胸(胸前穿孔透背)

(4) 挖掘;开凿 [dig;excavate]。如:穿井(掘井);穿掘(挖掘;开凿);穿筑(挖池塘筑假山);穿壁(凿通墙壁);穿墙(墙上凿洞)

(5) 通过、透过(空隙、空间等) [go through]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苏轼《念奴娇》

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姚鼐《登泰山记》

(6) 又如:穿针(阴历七月初七日穿针乞巧);穿心(从中间通过);穿城(穿越城镇)

(7) 贯通;贯串 [thread;pass through;bore]

赍钱三百万,皆用青线穿。——《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8) 又如:穿鼻(用绳索或环贯穿鼻中隔);穿夜(方言。通宵);穿望(切盼。望穿眼睛的意思)

(9) 把衣、鞋、袜等套在身体相应部位上 [put on;wear]。如:穿插(打扮,穿戴);穿执(穿靴执笏的省称);穿秉(谓穿礼服而执朝笏)

(10) 败露;揭穿 [reveal;expose]。如:穿破(戳穿;败露);穿崩(方言。露馅)

词性变化

穿的拼音: chuān  

〈词性:名〉

(1) 孔;洞 [hole]。如:穿弊(即“穿敝”。洞穿;破烂);穿结(谓衣服洞穿和补缀);穿穴(犹钻研)

(2) 墓穴 [grave]。如:穿中记(古代墓穴中的题志)

穿的拼音: chuān  

〈词性:形〉

(1) 透彻;彻底 [through]。如:看穿;说穿

(2) 破敝 [worn-out]。如:穿角履(破头的鞋子);穿诀(缺损;破裂)

常用词组

穿扮、穿插、穿刺、穿戴、穿耳、穿房入户、穿过、穿红着绿、穿孔、穿入、穿山甲、穿梭、穿堂、穿堂风、穿小鞋、穿孝、穿心、穿行、穿靴戴帽、穿一条裤子、穿衣镜、穿窬、穿越、穿云裂石、穿针、穿针引线、穿针走线、穿着、穿着打扮、穿着讲究、穿凿

  拼音  hóng gōng   注音  ㄏㄨㄥˊ ㄍㄨㄥ   繁体    
部首  纟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XAG  仓颉  VMM  郑码  ZBI  四角  21112  结构  左右电码  4767  区位  2676  统一码  7EA2  笔顺  フフ一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红(紅)的拼音:hóng(ㄏㄨㄥˊ)  

⒈ 像鲜血的颜色:红色。红叶。红灯。红尘。红包。红烧。红润。红艳艳。红口白牙。红绳系足(旧指男女前生注定的姻缘)。

⒉ 象征顺利或受人宠信:红人。红运。红角(jué  )儿(受观众欢迎的演员)。走红。

⒊ 喜庆:红媒(媒人)。红蛋。红白喜事(结婚和喜丧合称)。

⒋ 象征革命:红军。红色根据地,红色政权。

⒌ 指营业的纯利润:红利。分红。

⒍ 特指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研究:红学。

其他字义

红(紅)的拼音:gōng(ㄍㄨㄥ)  

⒈ 古同“工”,指妇女的生产作业,纺织、缝纫、刺绣等。

统一码

红字UNICODE编码U+7EA2,10进制: 32418,UTF-32: 00007EA2,UTF-8: E7 BA A2。

红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红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red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从纟、工声

English

red, vermillion; blush, flush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红的拼音:

(1) 紅 gōng  

(2) 通“工”。女工,从事手工劳动的女性 [female worker;woman worker]

农夫释耒,红女下机。——《汉书·郦食其传》

吾已食禄,又夺园夫女红利虖。——《汉书·董仲舒传》

(3) 通“功”。

(4) 功服。丧服名 [livery of grief;mouring apparel]

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汉书·景帝纪》

(5) 劳绩,功绩 [merits and achivements]

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汉书·景帝纪》

(6) 另见 hóng  

基本词义

红的拼音:

hóng  

〈词性:形〉

(1) (形声。从糸(   ),表示与线丝有关,工声。本义:粉红色)

(2) 同本义 [pink]

红,帛赤白色也。——《说文》。段注:“按,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

缙红繎。——《急就篇》。颜注:“红,色赤而白也。”

红,绛也,白色似绛者也。——《释名·释采帛》

红紫不以为亵服。——《论语·乡党》

(3) 又如:红衣(荷花瓣儿);红香(花瓣);红脂(蟹黄)

(4) 后也指各种红色 [red]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 白居易《忆江南》

(5) 又如:红巾(红色巾。对绿林好汉的称呼,因为他们常用红巾包头,史籍上因称红巾);红灼灼(形容鲜红);红颩颩(亦作“红彪彪”。形容鲜红);红轮(红日)

(6) 象征革命、进步 [Red;revolutionary]。如:红区;红军

(7) 指得宠、出名、走运或事业兴旺等 [very popular]。如:红人;红火;红角儿

词性变化

红的拼音:

hóng  

〈词性:名〉

(1) 美人的代称 [beauty]。如:红泪(泛指女子的眼泪);红袖(指美女);红闺(少女的卧房,同红楼);红袖添香(指有美女相伴)

(2) 红色物品 [red]

(3) 红衣服或红布。如:穿红带绿的妇女

(4) 染料。如:酸性红;碱性红;红点子(清代官吏的委任状,对人名和日期一定要用红笔点圈、钓一下);红椅子(旧时榜文最后一名底下常用红笔勾记,表示名单终止。后因称最后一名“坐红椅子”)

(5) 胭脂。如:对脸敷红

(6) 红绫等织物 [red silk]——旧时常用作礼物。如:红抹额(束在额头上的红巾);红勒帛(用红帛制的腰带);红罗(红帛);红缨帽子(清朝的礼帽,帽上披有红缨)

(7) 血的婉辞 [blood]。如:吐红(吐血);下红(便血或女性生殖道出血);红铅(妇女月经);红刀子(带血的刀子)

(8) 花的代称,花多红色,故借红代花 [flower]

晓看红湿处。——唐· 杜甫《春夜喜雨》

(9) 又如:红芳(指红花);红林(盛开红花的树林);红萼(红花);红葩(红花)

(10) 喜事,嫁娶庆贺之事 [weddings]。如:红白(红事与白事);红白大礼(喜事与丧事的礼仪);红鸾(算命者所说吉星中的一种,主婚配等喜事)

(11) 红利(指工商业将除去开销以外的盈余) [dividends]。如:分红(分配红利)

(12) 草名 [grass]。如:红草(即荭草。泛指红色的草);红兰(兰草的一种)

(13) 顺利;成功 [symbol of success]。如:他唱戏唱红了

(14) 春秋时鲁国地名。在今山东省境内 [Hong]

秋,蒐于红。——《春秋》

红的拼音:

hóng  

〈词性:动〉

(1) 变红,呈现红色 [redden]。如:红头涨脸(发怒时面色泛红的样子);红蚕(老熟的蚕,体呈红色,故称);红兽(烧红的兽炭)

(2) 另见 gōng  

常用词组

红案,红案儿、红白喜事、红斑痤疮、红榜、红包,红包儿、红宝石、红不棱登、红布、红茶、红场、红尘、红澄澄、红蛋、红得发紫、红灯、红豆、红粉、红封、红汞、红光满面、红海、红河、红花、红火、红角,红角儿、红军、红口白牙、红利、红痢、红脸、红脸赤颈、红领巾、红楼梦、红绿灯、红罗、红煤、红模子、红娘、红女、红牌、红喷喷、红扑扑、红旗、红人、红润、红色、红色保险箱、红烧、红烧肉、红十字会、红事、红薯、红水河、红头文件、红外线、红卫兵、红细胞、红绡、红小鬼、红心、红星、红颜薄命、红眼、红眼病、红艳、红艳艳、红药、红药水、红衣主教、红殷殷、红缨枪、红与黑、红晕、红运、红枣、红肿、红妆、红装

  拼音  zhuó zháo zhāo zhe   
注音  ㄓㄨㄛˊ ㄓㄠˊ ㄓㄠ ˙ㄓㄜ   繁体    
部首  目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11画  
五笔86  UDHF  五笔98  UHF  仓颉  TQBU  郑码  UCL  四角  80605  结构  上下电码  4192  区位  5537  统一码  7740  笔顺  丶ノ一一一ノ丨フ一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着的拼音:zhuó(ㄓㄨㄛˊ)  

⒈ 穿(衣):穿着。穿红着绿。着装。

⒉ 接触,挨上:着陆。附着。不着边际。

⒊ 使接触别的事物,使附在别的物体上:着眼。着笔。着色。着墨。着力。着想。着意(用心)。

⒋ 下落,来源:着落。

⒌ 派遣:着人前来领取。

⒍ 公文用语,表示命令的口气:着即施行。

其他字义

着的拼音:zháo(ㄓㄠˊ)  

⒈ 接触,挨上:着边。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⒉ 感受,受到:着凉。着急。着忙。着风。着迷。

⒊ 使,派,用:别着手摸。

⒋ 燃烧,亦指灯发光:着火。灯着了。

⒌ 入睡:躺下就着。

⒍ 用在动词后,表示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打着了。没见着。

其他字义

着的拼音:zhāo(ㄓㄠ)  

⒈ 下棋时下一子或走一步:着法。着数。一着儿好棋。

⒉ 计策,办法:高着儿。没着儿了。

⒊ 放,搁进去:着点儿盐。

⒋ 应答声,表示同意:这话着哇!着,你说得真对!

其他字义

着的拼音:zhe(˙ㄓㄜ)  

⒈ 助词,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的持续:走着。开着会。

⒉ 助词,表示程度深:好着呢!

⒊ 助词,表示祈使:你听着!

⒋ 助词,用在某些动词后,使变成介词:顺着。照着办。

统一码

着字UNICODE编码U+7740,10进制: 30528,UTF-32: 00007740,UTF-8: E7 9D 80。

着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着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 move in chess、apply、burn、device、send、touch、trick、usefeel、wear、whereabouts

相关字词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make move, take actio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着的拼音: zhāo  

〈词性:动〉

(1) (著的俗字)

(2) 放置 [put in]

文成示温, 温以着坐处。—— 晋· 陶潜《晋故西征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3) 又如:着盐(搁盐;炒菜放盐);板上着碗

(4) 安顿 [put up]

更有南堂堪着客,不忧门外故人车。——宋· 苏轼《南堂》

(5) 围棋的下子;下棋落子 [move in chess]

某有仆能棋,欲试数着不敢?——元· 蒋正子《山房随笔》

(6) 又如:棋高一着;高着

词性变化

着的拼音: zhāo  

〈词性:名〉

(1) 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一步;策略 [plan;device;trick]

三十六着,走为上着。——《水浒传》

(2) 又如:失着(失策);着儿(计策;手段);着着(一步一步地,逐渐地;亦指样样;每一样);三十六着,走为上着

着的拼音: zhāo  

〈词性:形〉

(1) 是;对 [OK;all right;yes]。用于答语,表示同意

着!着!着!就是这么着。——《儿女英雄传》

(2) 又如:着,咱们就这么办

(3) 另见 zháo; zhe; zhuó  

常用词组

着数

基本词义

着的拼音: zháo  

〈词性:动〉

(1) (著的俗字)

(2) 触及某物;接触 [touch;come into contact with]。如: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3) 燃烧 [burn]

以火煮令一着一灭。——《物类相感志》

(4) 又如:火着得很旺;着火点(可燃物质开始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5) 指灯发光 [be on]。如:天一黑,灯都着了

(6) 遇;受到 [catch;be affected by]

庭花着雨晴方见,野客叩门去始知。——宋· 陆游《午寝》

(7) 又如:着雨;着水;着恼(生气;发怒);着疑(怀疑;起疑心)

(8) 进入睡眠状态 [fall asleep]。如:他躺下就着了;着着(睡得很熟的样子)

(9) 觉得 [feel]

惟有垂泪,十分着急。——《镜花缘》

(10) 又如:为此着恼;越寻思越着昏

(11) 中,恰好合上 [fall into]

依方位,百下百着。——《西游记》

(12) 又如:着手(上当,落入圈套);着道儿(中计;上当);着魔(比喻迷恋某种事物到了几乎失去理智的地步)

(13) 得当,对 [be proper]

只因用人不着,半路被贼人劫将去了。——《水浒全传》

词性变化

着的拼音: zháo  

<后缀>

(1) 用在动词后,表示已经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

鸡猪鱼蒜,逢着就吃;生老病死,时至则行。——《因话录》

(2) 又如:猜着了;打着了

(3) 另见 zhāo; zhe; zhuó  

常用词组

着边,着边儿、着慌、着火、着火点、着急、着紧、着凉、着忙、着迷、着魔、着三不着两

基本词义

着的拼音: zhe  

〈词性:助〉

(1) (著的俗字)

(2) 用在谓语之后,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的持续

道着姓名人不识。——唐· 白居易《恻恻吟》

(3) 又如:他们正说着话呢;门敞着

(4) 用在句末,表示命令、祈使或一般告语

这短命,等得我苦也!老娘先打两个耳刮子着。——《水浒全传》

(5) 又如:听着;快着点儿

(6) 加在某些动词后面,使变成介词。如:沿着;挨着;朝着

(7) 用在某些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的比较等。如:着呢

(8) 用在某些名词后,表示“呢”

吾师,你却如何正等得这贼首着?——《水浒传》

(9) 另见 zhāo;zháo;zhuó  

基本词义

着的拼音:

著、箸 zhuó  

〈词性:动〉

(1) (着为著的俗字)

(2) 穿 [put on]

恂常私着胡服。——《资治通鉴》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说着了小服,从西门进来了。——《二刻拍案惊奇》

(3) 又如:着衣(穿衣);着绯(穿红色官服。古代官服颜色不同,表示官吏品级的高低。唐制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后常以“著绯”指当了中级官员)

(4) 附着;加…于上 [adhere to]

血脉不复归,必燥着母脊。——《三国志·方伎传》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汉· 贾谊《论积贮疏》

始欲着推字。——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5) 又

又欲着敲字。

手足无可着处。——《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6) 又如:着生植物(植物学名词。即附生植物);着浅(搁浅)

(7) 接触;挨上 [touch]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着手为摩挲。——韩愈《石鼓歌》

此手那可使箸贼!——《世说新语·雅量》

野船着岸又春草,水鸟带飞夕阳。——唐· 朱庆馀《南湖》

(8) 又如:着地(贴着地面);着末(撩拨;沾染);着肉(贴身);着莫(引惹;牵缠);着脚(涉足)

(9) 安置,放置 [place]

以犀柄尘尾着柩中,因恸绝。——《世说新语·伤逝》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

(10) 差使;打发 [send]

姑娘那边这两年不时着人问信。——《镜花缘》

蒋爷叫小童着官人将 邓车解到知府衙门收入监中。——《小五义》

(11) 又如:着叠(打发);着人前来领取

(12) 关切 [concern over]

怎比得玉天仙知心着意。——吴昌龄《张天师》

(13) 又如:着己(亲近;贴心);着紧(紧要;重要;抓紧;赶紧;着意;留意);着趣(知趣)

(14) 生长;增添 [grow;apply]

画蛇着足无处用,两鬓雪白趋尘埃。——韩愈《感春》

王伦那厮不肯胡乱着人,因此我们弟兄们看了这船样,一齐都心懒了。——《水浒传》

(15) 又如:着迹(留有痕迹。多用以比喻艺术作品有斧凿之迹而不自然,没有达到浑然一体的境地)

(16) 用 [use]

每至公坐,广谈, 仲治不能对;退,着笔对 广, 广又不能答。——《世说新语·文学》

江绕屋,水随船,买得风光不着钱。——徐积《谁学得》

(17) 开[花] [blossom]

来时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18) 结[果实] [bear]

春根夏苗秋着子。——苏轼《周教授索枸杞因以诗赠》

(19) 命令 [order]。旧时公文用语

着先赴礼部,即照前次试题各补诗赋一卷,仍发誊录。——《镜花缘》

老爷大怒,已告知县主,着公差捉拿题诗人与小姐了。——清· 崔象川《白圭志》

(20) 又如:着令(命令;责成)

(21) 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莫愁春已过,看着又新春。——司空图《退居漫题》

词性变化

着的拼音: zhuó  

〈词性:名〉

(1) 泛指服装 [clothing]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晋· 陶潜《桃花源记》

(2) 酒器 [a wine-jar]

着,殷尊也。——《礼记》

(3) 着落 [whereabouts] 。又如:吃穿无着,寻找无着

(4) 另见 zhāo;zháo;zhe  

常用词组

着笔、着处、着床、着劲儿、着力、着陆、着落、着墨、着棋、着色、着实、着手、着手成春、着想、着眼、着意、着重、着装

绿  拼音  lǜ lù   注音  ㄌㄩˋ ㄌㄨˋ   繁体  綠、緑  
部首  纟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1画  
五笔  XVIY  仓颉  VMNME  郑码  ZXKV  四角  27199  结构  左右电码  4845  区位  3444  统一码  7EFF  笔顺  フフ一フ一一丨丶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绿(緑)的拼音:lǜ(ㄌㄩˋ)  

⒈ 蓝和黄混合成的颜色,一般草和树叶呈现这种颜色:绿色。绿叶。绿灯。绿化。绿洲。绿茶。绿地。绿茸茸。绿水青山。

其他字义

绿(緑)的拼音:lù(ㄌㄨˋ)  

⒈ 义同(一),专用于某些名词:绿林。绿营(中国清代由汉人编成的武装,用绿旗作标志)。

统一码

绿字UNICODE编码U+7EFF,10进制: 32511,UTF-32: 00007EFF,UTF-8: E7 BB BF。

绿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绿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綠緑

汉英互译

green、viridescence

造字法

形声:从纟、录声

English

green; chlorin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绿的拼音:

  

〈词性:名〉

(1) 通“菉”。一种野菜 [hispid arthraxon]

终朝采绿,不盈一掬。——《诗·小雅·绿竹猗猗》

(2) [文]∶帝王受命的符箓。后作“箓” [book of prophecy]

河出绿图,地出乘黄。——《墨子》

(3) 又用于绿林(绿林山)、绿营(清代汉人地方武装)、鸭绿江等

(4) 另见   

常用词组

绿林、绿林起义、绿营

基本词义

绿的拼音:

  

〈词性:形〉

(1) (形声。从糸(   ),表示与线丝有关,录声。本义:青中带黄的颜色)

(2) [口]∶同本义 [green]

绿,帛青黄色也。——《说文》

君朱绿。——《礼记·玉藻》

绿叶素荣。——《楚辞·橘颂》。注:“犹青也。”

绿车名曰皇孙车。天子有孙,乘之以从。——蔡邕《独断》

绿碧青丝绳。——《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 又如:水绿(浅绿色);碧绿(青绿色);绿耳(骏马名。为“周穆王”八骏之一。因其毛为绿色,故名);绿竹(绿色的竹子);绿沈(浓绿色,深绿色。凡弓、枪衣甲及其它器物饰以绿漆或为绿色的都可加上绿沈二字);绿波(碧波,澄绿的水波);绿衫(“唐”时低层官吏所穿的绿色衣衫)

(4) 颜色昏暗,乌黑色 [dark]

绿云扰扰。——唐· 杜牧《阿房宫赋》

(5) 又如:绿鬓(乌黑而光亮的鬓发。引申为青春年少的容颜);绿媛(有乌黑头发的美女);绿云(女子乌黑光亮的秀发)

词性变化

绿的拼音:

  

〈词性:动〉

(1) 呈现绿色 [present green]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 王安石《泊船瓜洲》

(2) 又如:绿化(种植花、草、树木,使周围一片碧绿,在城市可以使环境优美卫生,在山区可防止水土流失);绿浮(指绿茶泡出的液汁);绿油(用油彩饰为绿色);绿意(指春天草木葱翠的气象);绿威威(形容呈现一片绿色)

(3) 另见   

常用词组

绿茶、绿葱葱、绿灯、绿地、绿豆、绿豆糕、绿肥、绿肥红瘦、绿化、绿浪、绿篱、绿帽子、绿萍、绿茸茸、绿色、绿头巾、绿叶成阴、绿茵茵、绿荫、绿莹莹、绿油油、绿藻、绿洲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