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chǔ ān sī wēi
注音ㄔㄨˇ ㄢ ㄙ ㄨㄟ
解释处:居于;思:想,考虑。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要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
出处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皇复》:“居高念下,处安思危,照临有度,纪律无亏。”
例子我们得处安思危,要有长远计划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劝诫人。
感情处安思危是中性词。
繁体處安思危
近义居安思危
反义及时行乐
英语think of danger in time of peace
动物生肖牛,虎,蛇
处(處)的拼音:chǔ(ㄔㄨˇ)
⒈ 居住:穴居野处。
⒉ 存在,置身:设身处地。处心积虑。处世。
⒊ 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融洽相处。
⒋ 决定,决断:处理。
⒌ 对犯错误或有罪的人给予相当的惩戒:处罚。处决。
⒍ 止,隐退:处暑。
处(處)的拼音:chù(ㄔㄨˋ)
⒈ 地方:处处。处所。
⒉ 点,部分:长(cháng )处。好处。
⒊ 机关,或机关、团体、单位里的部门:办事处。筹备处。
处字UNICODE编码U+5904,10进制: 22788,UTF-32: 00005904,UTF-8: E5 A4 84。
处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处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処處䖏
deal with、get along with、locate、departmentalism
形声
place, locale; department
详细解释◎ 处的拼音:
處、処 chú
〈词性:动〉
(1) (会意。从口,从文,或从处,虍( hū )声。“处”即“處”的古字,于六书为会意。金文加声旁“虍( hù )”变成了形声字。本义:中止;停止)
(2) 同本义 [stop]
処,止也。得几而止。——《说文》
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易·系辞上》
处者处。——《礼记·射义》。注:“犹留也。”
譬之如牛马处暑之既至。——《国语·楚语》。注:“止也。”
日月不恒处,人生忽若离。——三国 魏· 曹植《浮萍篇》
(3) 居住;生活 [dwell]
莫敢遑处。——《诗·召南·殷其靁》
占右穴居而野处。——《易·系辞下》
淖约若处子。——《庄子·逍遥游》。释文:“在室女也。”按,凡士或女未用皆称处。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4) 又如:穴居野处;处妇(居家的妇女);处处(居其所当居的地方);处势(居于有权势的高位);处逸(生活在安逸之中);处安思危(居安思危)
(5) 居家不仕,隐居 [withdraw from society and live in solitude]
处士横议。——《孟子》
处人以誉尊。——《淮南子·主术》。谓有道艺在家隐居不仕者。
(6) 又如:处人(居家不出之人;隐士);处家(居家;在家里)
(7) 惩罚 [punish]
议罪处罚。——《汉书·师丹传》
(8) 又如:处制(处罚);处斩(执行斩决)
(9) 治理;办理 [manage]
德以处事。——《左传·文公十八年》
(10) 又如:处制(处理;办理);处断(处理决断);处方(给病人开药方)
(11) 决断;定夺 [judge]
臣愚不能处也。——《汉书·谷永传》。注:“断决也。”
(12) 又如:处正(犹裁决);处变(处置事变)
(13) 主持;执掌[take charge of;preside over]。如:处位(居位);处势(所处的地位);处馆(在私塾中教书;做私熟先生);处实(务实)
(14) 对待 [treat]
何以处我?——《礼记·檀弓下》
(15) 又如:处待(处置;对待);处物(对待人和事物)
(16) 相交,交往 [get along;have social intercourses with]
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7) 又如:处不来;处常(长远相处);处交(结交,社交)
◎ 处的拼音:
處 chǔ
〈词性:形〉
(1) 定,常 [steady]
喜怒无处。——《吕氏春秋·诬徒》。注:“处,常也。”
犹思故处。——《吕氏春秋·音初》
(2) 另见 chù
处罚、处方、处分、处境、处决、处理、处女、处世、处暑、处死、处心积虑、处刑、处于、处之泰然、处置
◎ 处的拼音:
處、処 chù
〈词性:名〉
(1) 处所;地方。人或物所在的地方 [location;place]
处,所也。——《广韵》
五刑三次,是无隐也。——《国语·鲁语上》。注:“次,处也。三处,野朝市。”
迁徙往来无常处。——《史记·五帝纪》
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迹指示兽处者人也。——《史记·萧相国世家》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晓看红湿处,花重饰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2) 又如:住处;别处;停车处
(3) 部分;方面 [part;point]。如:好处;益处
(4) 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里的一级单位、一个部门 [department;section]。如:业务处;办事处;政策处
(5) 另见 chǔ
处处、处所
安的拼音:ān(ㄢ)
⒈ 平静,稳定:安定。安心。安宁。安稳。安闲。安身立命。安邦定国。
⒉ 使平静,使安定(多指心情):安民。安慰。安抚。
⒊ 对生活工作等感觉满足合适:心安。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
⒋ 没有危险,不受威协:平安。转危为安。
⒌ 装设:安置。安家立业。
⒍ 存着,怀着(某种念头,多指不好的):他安的什么心?
⒎ 疑问词,哪里:安能如此?
⒏ 姓。
安字UNICODE编码U+5B89,10进制: 23433,UTF-32: 00005B89,UTF-8: E5 AE 89。
安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安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侒
quiet、clam、safe、set、peaceful、tranquil、be satisfied、secure
危
会意:从宀、从女
详细解释◎ 安的拼音: ān
〈词性:形〉
(1) (会意。从“女”在“宀”下,表示无危险。本义:安定;安全;安稳)
(2) 同本义 [peaceful;quiet;calm;tranquil]
安,定也。——《尔雅》
共给之为安。——《庄子·天地》
好和不争曰安。——《周书·谥法》
心皆安下切上。——《仪礼·少牢礼》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易·系辞下》
居安思危。——《左传·襄公十一年》
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然后得一夕安寝。——宋· 苏洵《六国论》
谢庄遂安。——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安睡;安寝;安抵(平安地抵达);心神不安;坐立不安;安枕(安安稳稳地睡觉);安帖(安定;平静;妥帖);安席(安稳地坐着;安静入睡)
(4) 安逸,安乐 [easy]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
(5) 又如:安佚(安闲舒适);安堵(安居,不受骚扰);安坦(安心舒坦)
(6) 安详,从容不迫 [composed]。如:安童(僮仆,小厮);安娴(安详文雅);安谛(安详审慎);安矜(安祥稳重);安俟(安心等待);安宜(稳重)
(7) 安宁 [peaceful]
毅良久稍安。—— 唐· 李朝威《柳毅传》。
(8) 又如:安生(安宁);安豫(安宁快乐);安淳(安宁淳朴);安休
(9) 缓慢 [slowly]
安步以当车。——《战国策·齐策四》。
(10) 又如:安步(缓步徐行);安行
◎ 安的拼音: ān
〈词性:动〉
(1) 使安定 [stabilize]
与魏质以安其心。——《韩非子·存韩》
可以为富安天下。——汉· 贾谊《论积贮疏》
安身立命。——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2) 又如:安神(使心神安定);安国(安邦定国;安定的邦国);安民(安定人民生活);安邦(安定国家);安内(安定内部)
(3) 安抚,安顿抚慰 [appease]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 司马光《资治通鉴》。
(4) 又如:安存(安抚存恤);安恤(安抚体恤);定人(安抚人民);安辑(安抚)
(5) 安排;安置 [arrange]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
(6) 又如:安席(入座敬酒);安座(安席)
(7) 安心。习惯、满足于 [be content with]
始而惭焉,久而安焉。——清· 黄宗羲《原君》
郊境之内,民不安业。——《三国志·司马郎传》。
(8) 又如:安于现状;安业(安于本业);安命(顺从命运安排)
(9) 安装 [install;fix]
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诸葛亮《与兄瑾言赵云烧赤崖阁书》。
(10) 又如:安电灯;安刀把儿
(11) 存着…心,怀有[某种不好意图] [harbor]。如: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 安的拼音: ān
〈词性:副〉
表示疑问,相当于“岂”、“怎么” [how]
尔安敢轻吾射。——宋· 欧阳修《归田录》
安与项伯有故。——《史记·项羽本纪》
◎ 安的拼音: ān
〈词性:名〉
(1) “安培”的简称 [ampere]
(2) 用于外国语的音译。如:安琪儿;安拉;安第斯山
(3) 姓
◎ 安的拼音: ān
〈词性:代〉
(1) 谁;何;什么 [who;how;what]
安忠?忠王。安信?信赏。安敢?敢去不善。——《孙膑兵法·纂卒》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左传·僖公十四年》
吾谷为难,安始而可?——《国语·晋语》
(2) 哪里,何处 [where]
沛公安在?——《汉书·高帝纪》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即“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史记·魏公子列传》
安安心心、安邦定国、安步当车、安瓿、安插、安厝、安定、安定、安定团结、安顿、安放、安分、安分守己、安抚、安好、安家、安家费、安家落户、安检、安静、安居、安居乐业、安康、安乐、安乐死、安乐椅、安乐窝、安理会、安陵君、安谧、安眠药、安民告示、安宁、安排、安排、安培、安贫乐道、安琪儿、安寝、安全、安全玻璃、安全岛、安全帽、安全门、安然、安然无恙、安如磐石、安如泰山、安设、安身、安身立命、安适、安泰、安土重迁、安妥、安危、安慰、安稳、安息、安釐王、安闲、安详、安心、安逸、安营扎寨、安葬、安之若素、安置、安装
思的拼音:sī(ㄙ)
⒈ 想,考虑,动脑筋:思想(a.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b.想法,念头;c.思量)。思忖。思索。思维。沉思。寻思。见异思迁。
⒉ 想念,挂念:思念。思恋。相思。
⒊ 想法:思绪。思致(新颖独到的构思、意趣)。构思。
⒋ 姓。
思的拼音:sāi(ㄙㄞ)
⒈ 〔于思〕多胡须的样子,如“自捋颔下,则思思者如故矣”。
思字UNICODE编码U+601D,10进制: 24605,UTF-32: 0000601D,UTF-8: E6 80 9D。
思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思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䰄恖楒
consider、long for、think、think of、thought
念、想
会意兼形声:从心、从囟、囟亦声
think, consider, ponder; final particle
详细解释◎ 思的拼音: sāi
〈词性:形〉
(1) 多须的样子 [heavily bearded]。如:于思(形容胡须很多)
(2) 另见 si
◎ 思的拼音: sī
〈词性:动〉
(1) (会意兼形声。从心,从囟( xìn ),囟亦声。囟脑子。古人认为心脑合作产生思想。本义:思考,想;考虑)
(2) 同本义 [think;consider]
思,容也。——《说文》
思曰容,言心之所虑,无不包也。——《书·洪范》
钦明文思安安。——《书·尧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3) 又如:多思;前思后想;自思;深思熟虑;思疑(疑惑;疑心);思郁(思虑薀结);思鲈(比喻抽身归隐);思劳(思虑劳累);思察(思虑辨察);思算(思量盘算;考虑);思忖(细细考虑,揣度);思惟(思索;考虑);思乎(方言。想,考虑);思省(考虑;省察);思度(考虑,思忖);思酌(考虑斟酌);思裁(忖度);思摸(方言。忖度);思辨(思考辨析);思绎(思索寻求)
(4) 思慕;想念 [long for]
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史记·魏世家》
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战国策·赵策》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 李白《静夜思》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晋· 陶渊明《归园田居》
总揽英雄,思贤若渴。——《三国志·诸葛亮传》
(5) 又如:思慕宿宾(思念曾住在此地的人);思功悼枉(怀念其功绩,伤悲其冤屈);思忆(思念,想念);思女(思念异性的女子);思服(怀念);思齐(思慕贤者的风范而效法之,使与之等齐);思旧(思念旧友);思治(想念治世);思归(想望回故乡);思怀(怀念);思眷(眷念);思企(旧时书信语,犹想念);思顾(思念);思亲(思念父母。亦泛指思念亲人);思负(思念罪过);思存(思念,念念不忘);思土(思念故土);思且(犹思存);思渴(渴念);思心(思恋爱慕之心);思泳(思慕咏叹)
(6) 悲伤,哀愁 [lament]
远望使心思,游子恋所生。——《乐府诗集·长歌行》
仰清风以叹息,寄余思于悲絃。——三国 魏· 曹植《幽思赋》
吉士思秋,实感物化。——晋· 张华《励志诗》
(7) 又如:思秋(悲秋)
◎ 思的拼音: sī
〈词性:名〉
(1) 思想,思绪,心情。亦指构思 [thought]
晻晻日欲瞑,愁思出门啼。——《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又如:思功(苦思之功,创作中的苦心经营);思力(思维能力);思至(灵感到来,思想集中);思覃(深思);思致(指人的思想意趣或性情、才思);思理(构思;思辨能力;思致,才思情致);思综(才思);思纬(才思学识);思意(心思用意);思士(思善感之士);思事(心事);乡思
(3) 特指创作的构思 [plot]
画思入神。——《新唐书》
(4) 诉讼。通“司” [lawsuit]
思,司也。凡有所司捕必静思忖亦然也。——《释名》
(5) 诗体的一种 [one of the poetry's style]
以思名者,太白有《静夜思》—— 宋· 严羽《沧浪诗话》
◎ 思的拼音: sī
<叹>
(1) 语气词。用于语首,无实义
思乐泮水,薄采其芹。——《诗·鲁颂·泮水》
(2) 用于句中,无实义
兕觥其觩,旨酒思柔。——《诗·小雅·桑扈》
(3) 另见 sāi
思潮、思忖、思过、思考、思恋、思量、思路、思虑、思谋、思慕、思念、思前想后、思情、思索、思维、思维能力、思想、思想、思想包袱、思想家、思想交流、思想抛锚、思绪、思议
危的拼音:wēi(ㄨㄟ)
⒈ 不安全:危险。危殆。危言(a.故意说吓人的话;b.直言)。危难(nàn )。危如累(lěi )卵。
⒉ 损害:危害。危及。
⒊ 高的,陡的:危石。危樯。
⒋ 使人惊奇的:危言耸听。
⒌ 端正的,正直的:正襟危坐。“邦有道,危言危行”。
⒍ 指人临死:病危。垂危。
⒎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⒏ 姓。
危字UNICODE编码U+5371,10进制: 21361,UTF-32: 00005371,UTF-8: E5 8D B1。
危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危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厃
danger、dying、endanger、high、proper
安
会意
dangerous, precarious; high
详细解释◎ 危的拼音: wēi
〈词性:动〉
(1)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腿骨节形。人站在山崖上,表示很高。本义:在高处而畏惧)
(2) 同本义 [phobia in high place]
危,在高而惧也。——《说文》
决危而美名者。——《鬼谷子》。注:“山高也。”
榣木不生危。——《国语·晋语》。注:“高险也。”
高而不危。——《孝经》。郑注:“殆也。”
(3) 恐惧;忧惧 [fear]
窃为君危之。——《战国策·西周策》
(4) 又如:人人自危;危心(心存戒惧);危怖(恐惧不安);危栗(恐惧战栗);危气(气馁;危惧);危悚(危悰,危惧);危视(惊视);危睇(俯视而感到惊恐)
(5) 威胁,摧败 [threaten]
能危山东者,强 秦也。——《战国策·齐策一》
(6) 使危险;伤害;损伤 [injure]
今先生之立法术,设度数,臣窃以为危于身而殆于躯。——《韩非子·问田》
危士臣,构怨于诸侯。——《孟子·梁惠王上》
(7) 又如:危国(危害国家)
(8) 败亡,灭亡 [be defeated;perish]
魏必危。——《战国策·秦策四》
(9) 怀疑,疑虑 [doubt]
夫妻相冒,日以相危。——《吕氏春秋·明理》
◎ 危的拼音: wēi
〈词性:形〉
(1) 高[high]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唐· 高适《听张立本女吟》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
断壁危楼。——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2) 又如:危楼(高楼);危巧(高峻而精巧);危邪(高而偏斜);危岑(高峻的山峰);危砌(高墙);危柯(高枝);危亭(耸立于高处的亭子);危冠(古时的高冠);危台(高台)
(3) 危险; 危难 [dangerous;perilous]
法不信,则君行危矣。——《韩非子·有度》
亡弗不能存,危弗能安。——《韩非子·十过》
危而不持。——《论语·李氏》
安危不可知。——《汉书·李广苏建传》
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危急存亡。
(4) 又如:危地(危险的地方);危急存亡之秋(危险急迫到了决定生死存亡的关头);危道(危险的措施);危行(危险的行动);危危(极其危险);危困(危急困穷);危脆(危险脆弱)
(5) 很陡峭的 [precipitous]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唐· 王维《过香积寺》
(6) 又如:危径(险峻的山路);危狭(险峻狭窄);危峭(高峻峭拔);危峨(高峻的山岭);危峰(高峻的山峰);危崖(高峻的悬崖);危朗(高峻而开朗);危峦(险峻的山峦);危壁(陡峭的山崖)
(7) 特指人将死 [dying]
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素问》。王冰注:“危者,言其近死犹有生者也。”
(8) 又如:病危;垂危
(9) 绷得紧;强劲 [tight]
丰肉而短,宽缓以荼,若是者为之危弓,危弓为之安矢。——《周礼》
(10) 端正 [upright]
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庄子》
(11) 又如:危坐(端坐;正坐)
(12) 不正 [not straight]
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危足无所履者,凡在言也。——《荀子》
◎ 危的拼音: wēi
〈词性:名〉
(1) 屋脊 [ridge (of a roof)]
痤( 范痤)因上屋骑危。——《史记·魏世家》
(2) 艰难困苦 [difficulties and hardships]
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
(3) 姓
◎ 危的拼音: wēi
〈词性:副〉
几乎;差点儿 [almost]
我危得之。——《汉书》。颜师古注: 孟康曰:“危,殆也。我殆得为天子也。”
危辞耸听、危殆、危笃、危而不持、危害、危机、危急、危境、危局、危难、危迫、危如累卵、危若朝露、危途、危亡、危亡关头、危险、危象、危言、危言耸听、危言危行、危言正色、危在旦夕、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