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chuán wén yì cí
注音ㄔㄨㄢˊ ㄨㄣˊ 一ˋ ㄘˊ
解释传闻:原指久远的事,后指听来的传说;异辞:原指措词有所不同,后指说法不一致。指传说不一致。
出处《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例子台事传闻异辞,我们如堕五里雾中。(清 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二回)
用法作主语、宾语;指传说不一致。
感情传闻异辞是中性词。
繁体傳聞異辭
近义说法不一
反义众口一词
英语different versions of hearsay
动物生肖牛,虎,蛇
传(傳)的拼音:chuán(ㄔㄨㄢˊ)
⒈ 转(zhuǎn )授,递:传递。传输。传戒。传统。言传身教。
⒉ 推广,散布:宣传。流传。传名。传奇(a.中国唐代兴起的短篇小说;b.中国明、清两代盛行的长篇戏曲;c.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乎寻常的故事)。
传(傳)的拼音:zhuàn(ㄓㄨㄢˋ)
⒈ 解说经义的文字:经传。《左传》。
⒉ 记载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小传。自传。纪传。传记。传略。树碑立传。
⒊ 以演述历史和人物故事为中心的文学作品:《水浒传》。
⒋ 古代设于驿站的房舍,亦指驿站上所备的马车:传舍(供来往行人居住的旅舍)。
传字UNICODE编码U+4F20,10进制: 20256,UTF-32: 00004F20,UTF-8: E4 BC A0。
传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传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傳
passes、send
形声:从亻、专声
summon; propagate, transmit
详细解释◎ 传的拼音:
傳 chuán
〈词性:动〉
(1) 传递;传送 [transfer;deliver]
速于置郵而传命。——《孟子·公孙丑上》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又如:传家(传于后代子弟);传衣(继承衣钵);传首(传送首级);传运(传递运输);传演(传递演变)
(3) 传授 [teach;impart to]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4) 又如:传度(传授);传派(传授的流派);传旨(传授意旨);传书(传授书籍)
(5) 让位;传代 [abdicate]
不传于贤而传于子。——《孟子》
(6) 又如:传位(传授帝王权位);传政(传授政权)
(7) 留传 [hand down]
功如丘山,名传后时。——《盐铁论·非鞅》
此世所以不传也。——苏轼《石钟山记》
居第当传子孙。——司马光《训俭示康》
(8) 又如:传世(后传到后世);传灯(传留佛法);传祚(流传后世);家传秘方
(9) 充分或确切地表明;表达 [express]
传神写照。——《世说新语·巧艺》
(10) 又如:传真(画肖像)
(11) 召,叫来。发出命令叫人来 [summon]
老太太那里传晚饭了。——《红楼梦》
(12) 又如:传嘴(传话);传会(传呼);传答(传达);传证人
(13) 另见 zhuàn
传帮带、传播、传布、传抄、传达、传达,传达员、传代、传单、传导、传道、传递、传动、传粉、传感、传告、传呼、传呼电话、传话、传唤、传教、传经、传令、传令兵、传名、传媒、传票、传奇、传情、传球、传染、传热、传人、传人、传三过四、传神、传声、传世、传授、传输、传说、传说、传送、传颂、传诵、传统、传统词类、传闻、传习、传写、传心术、传讯、传言、传扬、传谣、传阅、传真、传种、传宗接代
◎ 传的拼音:
傳 zhuàn
〈词性:名〉
(1) 驿站所备的车 [post-chaise;stagecoach]
晋侯以传召 伯宗。——《左传·成公五年》
周公旦从鲁闻之,发急传而问之。(急传:特快的驿车)——《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非传非遽(驿马),载奇皮革,罪死不赦。——《韩非子·爱臣》
(2) 驿站;驿舍 [post]
昔者赵氏袭 卫,车舍人不休传。——《战国策·齐策五》
发人修道,缮理亭传。——《后汉书·陈忠传》
(3) 又如:传车(古代驿站的专用车辆);传吏(驿舍的官吏);传马(驿站所用的马);传乘(驿站的车马);传宰(管理驿站的小官)
(4) 符信 [letter]
凡所达货贿者,则以节传出之。——《周礼》
诈刻传出关归家。——《汉书·宁成传》
(5) 传记 [biography]
吾已作传。——清· 袁枚《祭妹文》
善传游侠。——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6) 又
为五百人立传。
(7) 又如:自传;外传;别传;传状(传记行状);传叙(人物传记);传诔(传记和诔文)
(8) 指以描述人物故事为中心的文学作品[novel or story written in historical style]。如:《水浒传》;《儿女英雄传》
(9) 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 [commentaries on classics]
六艺经传。——唐· 韩愈《师说》
(10) 又如:传注(解释经籍的文字);传诂(解释经籍的文字);传疏(诠释经义的文字);传笺(谓《诗经》的注解)
◎ 传的拼音:
傳 zhuàn
〈词性:动〉
(1) 作传;记载 [write biography]
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 唐· 韩愈《送杨少尹序》
(2) 又如:前半部传的是傅仪
(3) 另见 chuán
传记、传略、传赞
闻(聞)的拼音:wén(ㄨㄣˊ)
⒈ 听见:闻诊。闻听。闻讯。博闻强记。闻过则喜。闻鸡起舞(听到荒鸡鸣而起舞,喻志士及时奋发)。
⒉ 听见的事情,消息:新闻。传闻。见闻。
⒊ 出名,有名望:闻人。闻达。
⒋ 名声:令闻(好名声)。丑闻。
⒌ 用鼻子嗅气味: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
⒍ 姓。
闻字UNICODE编码U+95FB,10进制: 38395,UTF-32: 000095FB,UTF-8: E9 97 BB。
闻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闻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聞䎹䎽
famous、reputation、hear、learn、news、nose、smell、snuffle
形声:从耳、门声
hear; smell; make known; news
详细解释◎ 闻的拼音:
聞 wén
〈词性:动〉
(1) (形声。从耳,门声。本义:听到)
(2) 同本义 [hear]
闻,知声也。——《说文》
闻耳之聪也。——《墨子经上》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闻佳人兮召予。——屈原《九歌·湘夫人》
夜闻汉军四面皆 楚歌。——《史记·项羽本纪》
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后汉书·列女传》
闻屏障中。——《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 又如:闻声不食(听到动物的叫声就不忍心吃它的肉);闻所不闻(听到从未听过的事情。也说“闻所未闻”);闻风响应(听到风声,便起而响应);闻雷失箸(比喻假借其他不相关的事来掩饰自己的实情);闻鸡起舞(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夜半闻荒鸡鸣,乃与琨起身舞剑。后世比喻有志之士及时奋起)
(4) 听说;知道 [be told;know]
闻君行仁政。——《孟子·滕文公上》
其闻道也。——唐· 韩愈《师说》
闻道有先后。
不可得闻。——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5) 又如:闻问(通音讯,获得音讯);闻道(闻知领会道理);闻说(听说);闻得(听说);闻知(听说;知道)
(6) 接受 [accept]。如:闻教(受教;领教);闻命(接受命令或教导);闻令(接受教诲)
(7) 传布,传扬 [propagate]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王维《老将行》
(8) 又如:闻诵(传布与称道)
(9) 报告上级[report]。如:闻达(向皇帝报告);闻问(通消息)
(10) 趁,乘 [take advantage of]。如:闻早(趁早,赶早)
(11) 闻名,出名 [well-known]
名闻天下。——《史记·魏公子列传》
闻于诸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以义闻于东南。——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2) 嗅;嗅到 [smell]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孔子家语·六本》
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史记·滑稽列传》
(13) 又如:自不可闻
(14) 通“问”。询问;问候 [inguire;extend gleetings to]
丧牛之凶,终莫之闻也。——《易·旅象》
谓他人昆,亦莫我闻。——《诗·王风·葛藟》
群公先正,则不我闻。——《诗·大雅·云汉》
◎ 闻的拼音:
聞 wén
〈词性:名〉
(1) 知识;见闻 [knowledge]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
博闻强志。——《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 又如:闻见(见闻)
(3) 传闻,听到的事情;消息 [information]
求闻之若此。——《吕氏春秋·慎行论》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4) 又如:新闻;趣闻;要闻;旧闻;奇闻;见闻
(5) 声望;威望 [popularity;prestige]
令闻令望。——《诗·大雅·卷阿》
前时之闻。——宋· 王安石《伤仲永》
草野之无闻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6) 又如:闻达;闻誉之施(指身受美名);秽闻(丑恶的名声)
闻达、闻风而动、闻风丧胆、闻过则喜、闻名、闻所未闻、闻悉、闻讯、闻一知十
异的拼音:yì(一ˋ)
⒈ 不同的:异乎。异说。异常。异己(与自己意见不同或利害相冲突的人)。异端(旧时指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教义,如“异异邪说”)。异化。异性。异样。大同小异。异曲同工。
⒉ 分开:离异。异居。
⒊ 另外的,别的:异日。异地。异国。异乡。异类。
⒋ 特别的:奇异。异闻。异彩。奇才异能(特殊的才能)。
⒌ 奇怪:惊异。诧异。怪异。
异字UNICODE编码U+5F02,10进制: 24322,UTF-32: 00005F02,UTF-8: E5 BC 82。
异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异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異
different、other、separate、strange、surprise
同
会意:从巳、从艹
different, unusual, strange
详细解释◎ 异的拼音:
異 yì
〈词性:形〉
(1) (会意。“異”,甲骨文字形,象个有手、脚、头的人形。从廾( gǒng )从畀( bì )。畀,予也。本义:奇特;奇异;奇怪)
(2) 同本义 [strange;queer;odd]
异,怪也。——《玉篇》
异,奇也。——《广韵》
何以异哉。——《列子·杨朱》
异乎交益之士。——左思《魏都赋》
妇人异甚。——《战国策·赵策》
产异蛇。——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觉无异能。——唐· 柳宗元《三戒》
父异焉。——宋· 王安石《伤仲永》
(3) 又如:异疾(奇怪的病症);异形(怪异或奇特的形状)
(4) 不同 [different]
礼者为异。——《礼记·乐记》。注:“谓别贵贱也。”
事为异别。——《礼记·王制》
执心各异。——汉· 刘向《列女传》
得无异乎。——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或异二者。
何异以孤羊投群狼?——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5) 又如:异俗(风俗异于汉族的少数民族);异姓陌路(既不同姓也不认识);异手(指不同之人);异世(不同时代);异目(另眼)
◎ 异的拼音: yì
〈词性:代〉
(1) 其他,别的 [other]
贾不敢为异事。——《吕氏春秋·上农》
无它异也。(意思是,没有别的意外的事)。——《后汉书·列女传》
(2) 又如:异域茅草(蛮荒之地的乡野村夫);异土(他乡;别处)
◎ 异的拼音: yì
〈词性:动〉
(1) 护翼 [shelter]
古天异临子。——《盂鼎》
(2) 区别;分开 [distinguish;divide]
异是非,明好恶,检奸邪,消佚乱。——《新语》
(3) 又如:异分(区别);异居(分居)
(4) 觉得奇怪;诧异 [be surprised;be astonished]
渔人甚异之。——晋· 陶潜《桃花源记》
(5) 特别优待;特别重视 [give preferential treatment;pay attention to]。如:异擢(破格提拔);异待(特别礼遇);异恩(特殊恩遇);异遇(特别优待);异谋(特别的计谋)
(6) 通“翼”。恭敬 [respect]
极明与与,有畏劝汝,何异非汝,何畏非世。——《逸周书》
(7) 通“翼”。辅助 [assist]
令行禁止王始也…出三日无适异;出四日无适与。——《逸周书》
◎ 异的拼音: yì
〈词性:名〉
(1) 指以往,以前 [before;formerly;in the past]。如:异时(往时;从前);异代(前代;前世)
(2) 指以后,将来 [after;later;future]。如:异日(来日;以后);异时(以后;他时);异世(后代;后世);异代(后代;后世)
(3) 怪异不祥之事;灾异 [strange]
己巳,日有食之。何以书?记异也。——《公羊传》
(4) 指特殊本领、才能 [special skill;special ability]
觉无异能者。——唐· 柳宗元《三戒》
举天下所贡蝴蝶…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聊斋志异·促织》
异彩、异常、异词、异爨、异地、异动、异读、异端、异馥、异国、异花传粉、异化、异己、异军突起、异口同声、异类、异能、异曲同工、异趣、异日、异史氏、异说、异体字、异同、异图、异外、异位、异味、异文、异文鄙事、异戊橡胶、异物、异乡、异香、异想天开、异心、异形、异性、异焉、异言、异样、异议、异域、异种、异状、异族
辞(辭)的拼音:cí(ㄘˊ)
⒈ 告别:告辞。辞诀。辞行。辞世。辞别。
⒉ 不接受,请求离去:辞职。辞呈。
⒊ 躲避,推托:不辞辛苦。辞让。辞谢。推辞。
⒋ 解雇:辞退。
⒌ 同“词”。
⒍ 优美的语言:辞藻。修辞。
⒎ 讲话;告诉:“请辞于军”。
⒏ 文体的一种:辞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辞字UNICODE编码U+8F9E,10进制: 36766,UTF-32: 00008F9E,UTF-8: E8 BE 9E。
辞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辞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辭辝辤
diction、phraseology、take leave
会意:从舌、从辛
words, speech, expression, phrase
详细解释◎ 辞的拼音:
辭、辤 cí
〈词性:名〉
(1)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2) 同本义 [legal case;lawsuit]
辞,讼也。——《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
善于辞案条教。——《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
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书·吕刑》
(3) 口供 [oral confession]
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书·吕刑》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礼记·大学》
其次不辱辞令。——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辞布者。——《周礼·司市故书》。司农注:“辞布,辞讼泉物者也。”
狱辞无谋故者。——方苞《狱中杂记》
有诏即讯,辞服。——《汉书·赵君韩张两王传》
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柳宗元《断刑论下》
(4) 言辞;文辞 [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
安定辞。——《礼记·曲礼》。疏:“言语也。”
不以文害辞。——《孟子》。注:“诗人所歌咏之辞。”
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注:“说事之言辞。”
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
(5) 又
其次不辱辞令。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辞色(言辞和容色);辞容(表情;面色);辞旨(言语或文章的主旨、含意)
(7) 特指政令之词 [order]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三国志》 裴松之注引
(8) 借口,口实 [excuses]
君子疾夫舍日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
(9) 又如:辞头(说法;借口)
(10) 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 [Ci,a type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梁启超《谭嗣同传》
(11) 又如:楚辞
(12) 古体诗的一种 [Ci,a form of classical poetry]。如:木兰辞
◎ 辞的拼音:
辭 cí
〈词性:动〉
(1) 说讲 [speak;talk]
使人辞于狐突。——《礼记·檀弓》。注:“告也。”
无辞不相接也。——《礼记·表记》。注:“辞所以通情也。”
无伤也,请辞于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2) 辞别;告别 [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
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早发白帝城》
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吕氏春秋·士节》。注:“辞者别也。”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北朝乐府《木兰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 又如:不辞而别;辞朝(进朝辞谢皇帝);辞世颂(遗书);辞年(辞岁。除夕之夜)
(4) 推却不受 [discline]
以王父命辞父命。——《公羊传·哀公三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辞以军中多务。——《资治通鉴》
(5) 又如:辞让(推让);辞不获命(辞谢推让而未获允许)
(6) 审讯 [try]
单于使 卫律召 武受辞。——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7) 遣去 [dispatch;expel]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左传》
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8) 解雇,免职 [dismiss]。如:他被张老板辞了;辞馆(辞去书塾的教职)
辞别、辞不达意、辞呈、辞典、辞赋、辞格、辞工、辞令、辞书、辞色、辞讼、辞退、辞谢、辞行、辞严义正、辞藻、辞章、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