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chuán xí ér dìng
注音ㄔㄨㄢˊ ㄒ一ˊ ㄦˊ ㄉ一ㄥˋ
解释檄:讨敌文书;定:平定。比喻不待出兵,只要用一纸文书,就可以降服敌方,安定局势。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例子获操则威震天下,中原虽广,可传檄而定。(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
用法作谓语;指不战而胜。
感情传檄而定是中性词。
繁体傳檄而定
近义传檄可定
动物生肖牛,虎,蛇
传(傳)的拼音:chuán(ㄔㄨㄢˊ)
⒈ 转(zhuǎn )授,递:传递。传输。传戒。传统。言传身教。
⒉ 推广,散布:宣传。流传。传名。传奇(a.中国唐代兴起的短篇小说;b.中国明、清两代盛行的长篇戏曲;c.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乎寻常的故事)。
传(傳)的拼音:zhuàn(ㄓㄨㄢˋ)
⒈ 解说经义的文字:经传。《左传》。
⒉ 记载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小传。自传。纪传。传记。传略。树碑立传。
⒊ 以演述历史和人物故事为中心的文学作品:《水浒传》。
⒋ 古代设于驿站的房舍,亦指驿站上所备的马车:传舍(供来往行人居住的旅舍)。
传字UNICODE编码U+4F20,10进制: 20256,UTF-32: 00004F20,UTF-8: E4 BC A0。
传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传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傳
passes、send
形声:从亻、专声
summon; propagate, transmit
详细解释◎ 传的拼音:
傳 chuán
〈词性:动〉
(1) 传递;传送 [transfer;deliver]
速于置郵而传命。——《孟子·公孙丑上》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又如:传家(传于后代子弟);传衣(继承衣钵);传首(传送首级);传运(传递运输);传演(传递演变)
(3) 传授 [teach;impart to]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4) 又如:传度(传授);传派(传授的流派);传旨(传授意旨);传书(传授书籍)
(5) 让位;传代 [abdicate]
不传于贤而传于子。——《孟子》
(6) 又如:传位(传授帝王权位);传政(传授政权)
(7) 留传 [hand down]
功如丘山,名传后时。——《盐铁论·非鞅》
此世所以不传也。——苏轼《石钟山记》
居第当传子孙。——司马光《训俭示康》
(8) 又如:传世(后传到后世);传灯(传留佛法);传祚(流传后世);家传秘方
(9) 充分或确切地表明;表达 [express]
传神写照。——《世说新语·巧艺》
(10) 又如:传真(画肖像)
(11) 召,叫来。发出命令叫人来 [summon]
老太太那里传晚饭了。——《红楼梦》
(12) 又如:传嘴(传话);传会(传呼);传答(传达);传证人
(13) 另见 zhuàn
传帮带、传播、传布、传抄、传达、传达,传达员、传代、传单、传导、传道、传递、传动、传粉、传感、传告、传呼、传呼电话、传话、传唤、传教、传经、传令、传令兵、传名、传媒、传票、传奇、传情、传球、传染、传热、传人、传人、传三过四、传神、传声、传世、传授、传输、传说、传说、传送、传颂、传诵、传统、传统词类、传闻、传习、传写、传心术、传讯、传言、传扬、传谣、传阅、传真、传种、传宗接代
◎ 传的拼音:
傳 zhuàn
〈词性:名〉
(1) 驿站所备的车 [post-chaise;stagecoach]
晋侯以传召 伯宗。——《左传·成公五年》
周公旦从鲁闻之,发急传而问之。(急传:特快的驿车)——《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非传非遽(驿马),载奇皮革,罪死不赦。——《韩非子·爱臣》
(2) 驿站;驿舍 [post]
昔者赵氏袭 卫,车舍人不休传。——《战国策·齐策五》
发人修道,缮理亭传。——《后汉书·陈忠传》
(3) 又如:传车(古代驿站的专用车辆);传吏(驿舍的官吏);传马(驿站所用的马);传乘(驿站的车马);传宰(管理驿站的小官)
(4) 符信 [letter]
凡所达货贿者,则以节传出之。——《周礼》
诈刻传出关归家。——《汉书·宁成传》
(5) 传记 [biography]
吾已作传。——清· 袁枚《祭妹文》
善传游侠。——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6) 又
为五百人立传。
(7) 又如:自传;外传;别传;传状(传记行状);传叙(人物传记);传诔(传记和诔文)
(8) 指以描述人物故事为中心的文学作品[novel or story written in historical style]。如:《水浒传》;《儿女英雄传》
(9) 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 [commentaries on classics]
六艺经传。——唐· 韩愈《师说》
(10) 又如:传注(解释经籍的文字);传诂(解释经籍的文字);传疏(诠释经义的文字);传笺(谓《诗经》的注解)
◎ 传的拼音:
傳 zhuàn
〈词性:动〉
(1) 作传;记载 [write biography]
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 唐· 韩愈《送杨少尹序》
(2) 又如:前半部传的是傅仪
(3) 另见 chuán
传记、传略、传赞
檄的拼音:xí(ㄒ一ˊ)
⒈ 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此臣之所谓传檄而千里定者也”。檄文。羽檄。檄移(文体名,“檄文”与“移文”的合称。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移文多用于晓喻或责备)。
檄字UNICODE编码U+6A84,10进制: 27268,UTF-32: 00006A84,UTF-8: E6 AA 84。
檄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檄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a call to arms
形声:从木、敫(jī)声
call arms; urgency
详细解释◎ 檄的拼音: xí
〈词性:名〉
(1) (形声。本义:檄文)
(2) 同本义 [a call to arms in ancient times]
太祖得书,便命移檄。——《英烈传》
制府檄下。——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文檄”即檄文。古代用以征召、晓喻或声讨的文书)。——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奉檄守御。——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又如:传檄(传布檄文);羽檄(上插鸟羽的古代征兵军书)
(4) 泛指信函 [letter]
使君子年善?来檄可求。——王安石《寄丁中允》
◎ 檄的拼音: xí
〈词性:动〉
(1) 用檄文晓谕或声讨 [announce]
按察司行文檄了知县去。——《儒林外史》
檄其人士,于政治宗教,皆欲有所更革,顾终不成。——鲁迅《坟·摩罗诗力说》
(2) 又如:檄调(行檄调动);檄委(用檄文晓谕、托咐)
檄文
而的拼音:ér(ㄦˊ)
⒈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⒉ 连词(a.表平列,如“多而杂”。b.表相承,如“取而代之”。c.表递进,如“而且”。d.表转折,如“似是而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⒊ 表(从……到……):从上而下。
而字UNICODE编码U+800C,10进制: 32780,UTF-32: 0000800C,UTF-8: E8 80 8C。
而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而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洏耏髵能
and that、moreover
象形
and; and then; and yet; but
详细解释◎ 而的拼音: ér
〈词性:名〉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bristles on the jaws]
而,颊毛也。——《说文》
◎ 而的拼音: ér
<连>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and;furthermore;moreover;but also;into the bargain;if;in case;however]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 而的拼音: ér
〈词性:代〉
(1) 你;你的 [you;your]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 而的拼音: ér
〈词性:助〉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of]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 而的拼音: ér
<语气>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how could;how is it possible]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 而的拼音: ér
〈词性:动〉
(1) 如,好象 [seem;like]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2) 另见 néng
而后、而或、而今、而况、而立、而且、而外、而已
◎ 而的拼音: néng
通“能”。
〈词性:名〉
才能 [ability]
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墨子·尚同下》
戒之戒之,微而异之。——《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
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管子·小匡》
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商君书·慎法》
〈词性:动〉
(1) 能够 [can]
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墨子·非命下》
不逢汤武与 恒缪兮,也孰去而知之?《楚辞·九章·惜往日》
(2) 另见 ér
定的拼音:dìng(ㄉ一ㄥˋ)
⒈ 不动的,不变的:定额。定价。定律。定论。定期。定型。定义。定都(dū )。定稿。定数(shù )(a.规定数额;b.指天命;c.规定的数额)。断定。规定。鉴定。
⒉ 使不变动:定案。定罪。决定。确定。
⒊ 平安,平靖(多指局势):大局已定。
⒋ 镇静,安稳(多指情绪):心神不定。
⒌ 确凿,必然的:必定。镇定。
⒍ 预先约妥:定计。定情。定货。定做。
⒎ 姓。
定字UNICODE编码U+5B9A,10进制: 23450,UTF-32: 00005B9A,UTF-8: E5 AE 9A。
定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定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㝎掟錠顁
book、order、decide、fix、stable、surely、calm
订
会意:从宀、从正
decide, settle, fix
详细解释◎ 定的拼音: dìng
〈词性:形〉
(1) (会意。从宀( mián ),从正。“正”亦兼表字音。本义:安定;安稳)
(2) 同本义,与“乱”或“动”相对 [stable;smooth and steady]
定,安也。——《说文》
靡所定处。——《诗·大雅·桑柔》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诗·小雅·采薇》
昏定而晨省。——《礼记·曲礼》
以待阴阳之所定。——《礼记·月令》
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史记·留侯世家》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资治通鉴》
(3) 又如:定迭(定叠。安定,太平);定害(定搅,定虐。扰乱,扰害);定帖(稳定;安定);定昏(请晚安)
(4) 镇静;宁静 [quiet]
磬罢僧初定,山空月又生。——李中《碧云集》
(5) 又如:心神不定;入定(佛教徒闭眼静坐,控制身心各种活动);镇定(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乱)
(6) 固定 [fixed]
我戎未定。——《诗·小雅·采薇》
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宋· 沈括《梦溪笔谈·采草药》
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7) 又如:定数(迷信者认为人生祸福都是命里注定,称为定数);定止(固定的处所);定式(固定的样式);定所(固定的住所、居处)
◎ 定的拼音: dìng
〈词性:动〉
(1) 使安定 [stabilize]
以定王国。——《诗·小雅·六月》
定身以行事。——《国语·晋语二》
秦岁定。——《国语·晋语三》
吾定而禄爵。——《国语·晋语九》
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吕氏春秋·孝行》
(2) 又如:定国(安定国家)
(3) 平定 [put down]
行略定秦地。——《史记·项羽本纪》
(4) 又
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 籍之力也。
天下已定。——汉· 贾谊《过秦论》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南宋· 陆游《示儿》
(5) 又如:定乱(平定祸乱)
(6) 奠定 [establish]
臣观自古帝受定鼎,皆欲传之万代。——魏征《十渐不克终疏》
高祖以圣武定鼎。—— 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7) 又如:定鼎(奠定国都;建立王朝);定功(建立功业);定业(奠定国家大业);定霸(奠定霸业)
(8) 决定 [decide]
始欲作“推”字,又欲作“敲”字,炼之未定。——宋· 胡仔《苔溪渔隐丛话》
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宋· 洪迈《容斋续笔》
(9) 又如:定方针;定法(决定法则);定见(作决定);定谋(决定谋略)
(10) 确定 [determine]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司马迁《报任安书》
割地定制。——汉· 贾谊《治安策》
(11) 又如:一言为定;约定俗成;定名;定分(确定名分);定在(固定住处);定归(确定,定准)
(12) 规定 [stipulate]
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尚书》
(13) 又如:定科(明确规定的法令条例);定令(制定法令); 定法(制定法令、法规、办法等);定例(制定条例);定拟(起草制定)
(14) 约定签定,缔结 [agree to]
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15) 又如:定婚(订立婚约)
(16) 止;停止[stop]
乱靡有定。——《诗·小雅·节南山》
反而定三革。——《荀子·儒效》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7) 判定,断定 [conclude]
若定是非以教吾子。——唐·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 定的拼音: dìng
〈词性:副〉
(1) 一定 [certainly]
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元· 关汉卿《窦娥冤》
(2) 又如:定不得(没准头;说不定)
(3) 到底;究竟 [after all;at all]
卿云“艾艾”,定是几“艾”。——《世说新语·言语》
(4) 又如:定归(确定,定准)
定案、定编、定标、定场白、定场诗、定单、定当、定点、定调、定鼎、定都、定夺、定额、定岗、定稿、定稿、定购、定冠词、定规、定规、定户、定婚、定货、定级、定计、定价、定见、定界、定金、定睛、定居、定局、定局、定距、定礼、定理、定例、定量、定律、定论、定名、定命、定盘星、定评、定期、定期、定钱、定亲、定情、定然、定神、定时、定时炸弹、定时钟、定式、定势、定数、定数、定说、定位、定息、定弦、定向、定向、定向培养、定销、定心、定心骨,定心骨儿、定心丸、定形、定型、定性、定旋律、定谳、定义、定音、定影、定语、定员、定约、定阅、定则、定植、定址、定制、定准、定从、定子、定租、定罪、定做,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