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触类旁通的意思

chùlèipángtōng

触类旁通



拼音chù lèi páng tōng

注音ㄔㄨˋ ㄌㄟˋ ㄆㄤˊ ㄊㄨㄥ

解释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互相贯通。指掌握或懂得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就可以由此及彼;了解和掌握同类的其它事物。

出处《周易 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例子我真高兴,得着两个新鲜的意思,让我对于生活的方法,能触类旁通的思索一回。(朱自清《“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

正音“通”,不能读作“tòng”。

辨形“触”,不能写作“处”。

辨析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都比喻只要了解某方面的事物;就能类推懂得同类的其他事物;有时可连用。但触类旁通偏重在“旁通”;指能对同类事物互相贯通;“举一反三”;偏重在“反三”;指从懂得一点类推而知其它;而不限于同类。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方面。

感情触类旁通是中性词。

繁体觸類旁通

近义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反义一窍不通

英语know the rest of a kind by analogy

俄语от чáстного приходить к óбщему

日语一端(いったん)から類推(るいすい)して他(ほか)を理解(りかい)する

德语einen Anagogieschluβ ziehen kǒnnen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chù   注音  ㄔㄨˋ   繁体    
部首  角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13画  
五笔  QEJY  仓颉  NBLMI  郑码  RLI  四角  25236  结构  左右电码  6051  区位  2005  统一码  89E6  笔顺  ノフノフ一一丨丨フ一丨一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触(觸)的拼音:chù(ㄔㄨˋ)  

⒈ 抵、顶:抵触。“羝羊触藩,赢其角”。

⒉ 碰,撞:触礁。触电。触动。触摸。触发。触犯。触怒。

⒊ 遇着:接触。触觉(jué  )。触目惊心。触角(jiǎo  )。触景生情。触类旁通。

⒋ 因某种刺激而引起感情变化:感触。忽有所触。

统一码

触字UNICODE编码U+89E6,10进制: 35302,UTF-32: 000089E6,UTF-8: E8 A7 A6。

触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触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feel、touch

造字法

形声

English

butt, ram, gore; touch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触的拼音:

chù  

〈词性:动〉

(1) (形声。从角,蜀声。本义:以角撞物)

(2) 用角抵人或物 [butt]

触,牴也。——《说文》

兽穷则触。——《新序杂事》

触槐而死。——《左传》

羝羊触藩。——《易·大壮》

(3) 又如:触藩(以角触撞藩篱);触藩羝羊(公羊抵触藩篱,角被挂,无法摆脱很焦急)

(4) 撞,碰 [strike;hit]

手之所触。——《庄子·养生主》

(5) 又如:触损(伤害);触抵(抵触顶撞);触搏(撞击)

(6) 接触 [touch;contact]。如:触物(接触景物、事物);触桶(便桶);触冒(接触,冒着)

(7) 遇到;遭受 [meet with;suffer]

触草木,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8) 又如:触受(触及,遭受);触值(遭遇);触祸(遭受祸殃)

(9) 触动 [move one's heart]。如:触情(因遇到外物而兴起的感情或感想);触兴(遇到外物而兴起感想)

(10) 干犯,冒犯 [offend]

去礼义,触刑法。——《汉书·元帝纪》

(11) 又如:触突(触犯;刺激);触抵(触犯罪过);触冒(冒犯,冲犯)

词性变化

触的拼音:

chù  

〈词性:名〉

(1) 佛家语。与色、声、香、味、法合称“六尘” [touch]

人之嗜欲,著于声、色、香、味、触、法,而仁义即由嗜欲而起。——章炳麟《菌说》

(2) 姓

常用词组

触处、触点、触电、触动、触发、触犯、触感、触击、触及、触礁、触角、触景生情,触景生怀、触觉、触类旁通、触媒、触摸、触目、触目惊心、触怒、触手、触痛、触忤、触眼、触诊

  拼音  lèi   注音  ㄌㄟˋ   繁体    
部首  米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ODU  仓颉  FDK  郑码  UFGD  四角  90804  结构  上下电码  7352  区位  3264  统一码  7C7B  笔顺  丶ノ一丨ノ丶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类(類)的拼音:lèi(ㄌㄟˋ)  

⒈ 很多相似事物的综合:种类。类群。类别。类书。分类。人类。

⒉ 相似,好像:类似。类同。

统一码

类字UNICODE编码U+7C7B,10进制: 31867,UTF-32: 00007C7B,UTF-8: E7 B1 BB。

类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类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e similar to、genus、kind、species

造字法

形声

English

class, group, kind, categor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类的拼音:

lèi  

〈词性:名〉

(1) (形声。从犬,頪( lèi  )声。从“犬”,因犬种类最相似。本义:种类)

(2) 同本义 [kind;class;type;category]

类,种类相似,惟犬最甚。——《说文》

皆守株之类。——《韩非子·五蠹》

无法者以类举。——《荀子·王制》

壹统类。—《荀子·非十二子》

其负类反伦,不可胜言也。——《列子·仲尼》

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孟子·梁惠王上》

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庄子·渔父》

纸灰之类冒之。——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3) 又

亦类此耳。

梨栗枣柿之类。——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4) 又如:类考(学院的科考);类族(事物因习性相近而形成的类别);类神(迷信占卜名词。六壬课中十二个用来判别吉凶的“十二支神”的总称)

(5) 族类 [race]

吾三番擒之而不杀,诚欲服其心,不欲灭其类也。——《三国演义》

(6) 事例;条例 [example;regulations;rules]

举类迩而见义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7) 通“颣”。缺点,毛病 [fault]

民之生也,辟则愚,闭则类。——《管子·乘马》

大者大类,小者则治。——《管子·地员》

(8) 古祭名,祭天 [sacrificial rites;offer a sacrifice to heaven]

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书·尧典下》

是类是妈祃,是致是附。——《诗·大雅·皇矣》

词性变化

类的拼音:

lèi  

〈词性:动〉

(1) 相似;像 [resemble;be similar to]

遂入,杀孟阳于床。曰:“非君也,不类。”——《左传·庄公八年》

不类前人。——《论衡·自纪》

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2) 又

令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

语类楚声。—— 明· 魏禧《大铁椎传》

绝类弥勒。——明· 魏学洢《核舟记》

(3) 又如:画虎不成反类犬

(4) 类比;类推 [analogy;reason by]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墨子》

(5) 又如:类推

(6) 通“戾”。偏,不平 [bias]

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荀子·不苟》

类的拼音:

lèi  

〈词性:副〉

大抵;大都 [generally;in the main;mostly]

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三国 魏· 曹丕《与吴质书》

走卒类士服。——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常用词组

类比、类别、类乎、类兰若、类名、类人猿、类书、类似、类同、类推、类型

  拼音  páng bàng   注音  ㄆㄤˊ ㄅㄤˋ   
部首  方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86  UPYB  五笔98  YUPY  仓颉  YBYHS  郑码  SUWS  四角  00227  结构  上中下电码  2460  区位  3752  统一码  65C1  笔顺  丶一丶ノ丶フ丶一フ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旁的拼音:páng(ㄆㄤˊ)  

⒈ 左右两侧:旁边。旁侧。旁门。旁出。旁听。旁若无人。

⒉ 其他,另外:旁人。旁的话。触类旁通。责无旁贷。旁证。旁白(戏剧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旁落。

⒊ 广,广泛:旁征博引。

⒋ 邪、偏:旁门左道。

⒌ 汉字形体中常常出现的某些组成部分:偏旁。竖心旁儿。

其他字义

旁的拼音:bàng(ㄅㄤˋ)  

⒈ 古同“傍”,靠。

统一码

旁字UNICODE编码U+65C1,10进制: 26049,UTF-32: 000065C1,UTF-8: E6 97 81。

旁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旁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㝑㫄傍雱

汉英互译

other、side

造字法

形声:上形下声

English

side; by side, close by, nea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旁的拼音: bàng  

〈词性:动〉

(1) (古通“傍”)

(2) 依傍;依附 [depend on]

匈奴大发十余万骑,南旁塞至符奚庐山。——《汉书·赵充国传》

(3) 又如:旁沿(依附沿袭);旁缘(依仗)

(4) 靠近 [be near to]

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清· 林觉民《与妻书》

引渭穿渠起 长安,旁南山下,至 河三百余里。——《汉书》

四时之内,飘风怒吹,或西发西洋,或东起北海,旁午交扇,无时而息。——〔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5) 又如:旁午(将近中午);旁车(靠近车子)

(6) 依照;仿效 [follow]

扬雄又旁《离骚》作重一篇,名曰《广骚》;又旁《惜诵》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曰《畔牢愁》。——《汉书》

(7) 通“谤”。诽谤 [defame;slander]

不窥密,不旁狎,不道旧故。——《礼记·少仪》

(8) 另见 páng  

基本词义

旁的拼音: páng  

〈词性:形〉

(1) (形声。从二阙,方声。本义:大;广)

(2) 同本义 [great;broad;extensive]

旁,溥也。——《说文》

旁,广也。——《广雅》

旁求俊彦。——《书·太甲上》。传:“旁,非一方。”

群后旁戾。——张衡《东京赋》

(3) 又

旁震八鄙。

陶冶大炉,旁薄群生。——《汉书·扬雄传》

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庄子·逍遥游》

杂能旁魄而无用。——《荀子·性恶》。注:“旁魄,广博也。”

(4) 又如:旁畅(广通博晓);旁行(广泛流传);旁收(广泛收罗);旁求(四处征求;广泛搜求);旁施(广施);旁开(广开);旁薄(旁礴、旁魄。广博;无际;广被充塞);旁罗(遍布);旁瞩(遍视);旁靡(普及);旁罗(遍及);旁雪(普遍洗雪);旁通(遍通)

(5) 横 [transverse]。如:旁午(纵横交错);旁行(横写);旁行书(横写的文字);旁穿(横穿);旁师(横向学习);旁贯(横贯)

(6) 别的,其他的 [else;other]

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为之文也。——唐·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 道书》

(7) 又如:旁入(其他收入);旁言(他人的话);旁省(别的宫廷);旁推(由此及彼地推论);旁讼(诉讼涉及他人);旁寄(别有寄托);旁贷(谓推卸他人)

词性变化

旁的拼音: páng  

〈词性:名〉

(1) 旁边。古同“傍” [side]

旁,犹边也,侧也。——《玉篇》

其旁可以圉风寒,上可以圉雪霜露。——《墨子·节用中》

旁天子而立于堂上。——《逸周书·王会》

士旁三揖。——《礼记·丧大记》

遂旁设一虚坐,置琵琶于其上。——宋· 王傥《唐语林·雅量》

斫其正,养其旁条。——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2) 又如:两旁(左右两边);旁首(旁边);旁训(正文旁边附注的释义或音读);旁生(旁边生长);旁立(在旁边侍立);旁仄(近侧;左右)

(3) 附近 [nearby]

天之中央亦高四旁六万里。——《周髀算经》

(4) 又如:四旁(前后左右很近的地方);近旁(附近;旁边);旁民(附近之民);旁谷(附近的山谷);旁近;旁郡(附近的州郡);旁座(指邻座的人)

(5) 四面 [round]。如:旁戾(从四方而至);旁射(犹四射);旁溢(向四面八方流去);旁午(四面八方;到处)

(6) 汉字的偏旁 [lateral radical of a Chinese character]。如:形旁,声旁

旁的拼音: páng  

〈词性:动〉

(1) 辅助,辅佐 [assist]

日有志极而无旁,终老独以离异兮。——《楚辞·屈原·九章》。注:“旁,辅也。”

(2) 另见 bàng  

常用词组

旁白、旁边、旁侧、旁岔儿、旁出、旁观、旁观者清、旁及、旁街、旁近、旁路、旁落、旁门、旁门歪道、旁门左道、旁敲侧击、旁人、旁若无人、旁听、旁通、旁骛、旁系亲属、旁压力、旁征博引、旁证、旁支、旁注、旁坐

  拼音  tōng   注音  ㄊㄨㄥ   
简体部首  辶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10画  
繁体部首  辵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11画  
五笔  CEPK  仓颉  YNIB  郑码  WXLD  四角  37302  结构  左下包围电码  6639  区位  4508  统一码  901A  笔顺  フ丶丨フ一一丨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通的拼音:tōng(ㄊㄨㄥ)  

⒈ 没有阻碍,可以穿过,能够达到:通风。通天。通气。通宵。通行。通过。通衢。贯通。四通八达。曲径通幽。

⒉ 懂得,彻底明了:通晓。通彻。通今博古。通情达理。

⒊ 传达:通令。通讯。通报。通告。通知。通缉。通谍。

⒋ 往来交接:通敌。通商。通邮。通融。通假(jiǎ   )(汉字的通用和假借)。串通。沟通。

⒌ 普遍、全:通才(指知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人)。通论。通体。通身。通读。通常。通病。通盘。普通。

⒍ 男女不正当的性行为:通奸。私通。

统一码

通字UNICODE编码U+901A,10进制: 36890,UTF-32: 0000901A,UTF-8: E9 80 9A。

通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通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ll、authority、connect、general、go to、notify、open、through、understand、whole

造字法

形声:从辶、甬声

English

pass through, common, communicat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通的拼音: tōng  

〈词性:动〉

(1) (形声。从辵( chuò  ),甬( yǒng  )声。本义:没有堵塞,可以通过)

(2) 同本义 [open;through;unimpeded]

通,达也。——《说文》

往来不穷谓之通。——《易·系辞》

推而行之谓之通。

坎为通。——《易·说卦》

道远难通。——《国语·晋语》。注:“至也。”

血脉欲其通也。——《吕氏春秋·达郁》。注:“利也。”

凝绝不通声暂歇。——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中通外直。——宋· 周敦颐《爱莲说》

(3) 又如:通衢大道(四通八达的大道,指交通要道);通漕(直通水运);通塞(指境遇的顺利与滞涩);通水(通水运;能行船的地域);通畅(通行无阻的);通川(有河川流通的地方);通邑(四通八达的城市)

(4) 通往 [lead to]

指通豫南。——《列子·汤问》

道不通。——《史记·陈涉世家》

才通人。——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北通巫峡。——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通天(通往天界。后用以形容本能非凡);通吊(至丧家吊唁)

(6) 传递;传达 [pass on;communicate]

主簿通语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通其意。——汉· 贾谊《过秦论》

信耗莫通。——唐· 李朝威《柳毅传》

(7) 又如:通状(申递各级官厅的上行公文);通信;通消息;通辞(呈递书面意见;传达话语);通化(传达教化);通书(通信);通问(互相致意问候;互通信息)

(8) 沟通;接通 [link up]

阡陌交通。——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旁推交通。——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始能少通。——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通流入海。——清· 张廷玉《明史》

(9) 又如:通同造意(串通谋划);通脚(跑腿说合);通灵(与神灵相通);通房连阁;通源(源头相通);通属(连接);通同(串通,勾结)

(10) 往来友好 [friendly intercourse]

数通使相窥观。——《汉书·李广苏建传》

(11) 又如:通家至契(世代有交情的好友);通谱(同姓的人互认为同族);通正(和畅平正);通关(交往联系);通欢(往来交好);通交(结交;交往)

(12) 了解;精通 [understand;comprehend;be proficient in;be well versed in]

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后汉书·张衡传》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不能通其意。——唐· 韩愈《杂说》

诸母皆通文。——清· 林觉民《与妻书》

(13) 又如:通玄(通晓深奥的道理);通方(通达道术);通心(内心通达);通明(洞晓事物的道理);通幽(通晓幽深的道理);通悟(洞达事理,而具有高度的领悟力)

(14) 通报;说 [report;tell]。

(15) 如:通报(通知禀报);互通姓名;通志(表达意趣志向);通呈(通报呈递)

(16) 疏通;开通 [dredge;remove obstacles from;open]

疏之欲其通。——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政通人和。——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17) 又如:通路(开通道路);用泻药通便;通急(排解急难);通堙(开浚堵塞的水道);通沟(疏通沟渠);通瘀(疏通瘀滞)

(18) 通行;通用 [pass through;in common use]。如:通关文牒(通行证);通率(通用的比例);通语(普遍通行的语言);通义(通行不变的道理、法则);通礼(通行的礼仪)

(19) 流通,互相交换 [exchange]

商而通之。——《史记·货殖列传》

通鱼盐。

(20) 又如:通关节(暗中行贿、勾通官吏);通刺(通报名刺;交往)

(21) 陈述 [state]。

(22) 如:通款(向敌方表示愿意降服);通诚(在神前表白诚意)

(23) 通奸,过非婚性生活 [commit adultery]。

(24) 如:与人有通

(25) 调和 [reconcile]

以通八风。——吕氏春秋·慎行论》

词性变化

通的拼音: tōng  

〈词性:形〉

(1) 整个,全部 [whole]

皆通习之。——唐· 韩愈《师说》

(2) 又如:通班马步快(全体骑马、步行的捕快);通悉(都知道;全部了解);通国(全国,整个国家);通般(全部,全面);通检(全部检查);通览(遍观)

(3) 博识 [learned;erudite]

博览古今者为通人。——《论衡·超奇》

(4) 又如:通品(博学多识、才能出众的人);通士(学识丰富而通达事理的读书人);通雅(博识多才,品格雅正)

(5) 总共 [in all;altogether]。

(6) 如:通共(总计);通计(总计);通纽(总合,合在一起);通址(合计;总共)

(7) 共同 [common]。

(8) 如:通财(共享财物);通性(一般人所共有的性质);通同(共同);通谋(共同合谋)

(9) 透彻 [penetrating]。

(10) 如:通平(通畅平正);通妥(通顺妥帖);通快(通畅快捷)

通的拼音: tōng  

〈词性:名〉

(1) 在某一方面,技术高超、有独创性或聪明灵巧的人 [master;expert]。

(2) 如:通方(通晓为政之道);万事通;日本通;中国通;美国通

(3) 古州名 [Tong prefecture]

(4) 西魏设。在今四川达县

(5) 五代周置,在今江苏省南通县

(6) 金置。在今北京市通县

(7) 乐器名 [one of musical instrument]

又立为四器,名之为通。通受声广九寸,宣声长九尺,临岳高一寸二分。——《隋书》

(8) 古代土地面积单位 [unit of land]。十井为通

地方一里为井,井十为通。——《汉书》

(9) 药名。马粪 [horse excrement]

通的拼音: tōng  

〈词性:量〉

(1) 遍;次 [time]。

(2) 如:说了一通

(3) 用于文书电报。

(4) 如:一通电报

通的拼音: tōng  

〈词性:副〉

(1) 很;十分 [very]。

(2) 如:通圆(十分圆满);通黄(很黄)

(3) 总是 [always]

心邱听着这些话,只微微的笑,通不言语。——《花月痕》

(4) 另见 tòng  

常用词组

通报、通便、通禀、通病、通才、通常、通畅、通车、通彻、通称、通称、通达、通道、通敌、通电、通电、通电话、通牒、通都大邑、通读、通房、通匪、通分、通风、通风报信、通风机、通风设备、通稿、通告、通告、通共、通古斯、通关、通观、通观全局、通国、通过、通航、通好、通侯、通话、通婚、通货、通货膨胀、通缉、通籍、通计、通家、通假、通奸、通解、通今博古、通考、通栏标题、通览、通礼、通力、通力合作、通例、通连、通联、通量、通亮、通令、通路、通名、通明、通年、通盘、通判、通票、通铺、通气、通气孔、通窍、通勤、通情、通情达理、通权达变、通人、通融、通商、通商口岸、通史、通事、通书、通顺、通俗、通俗化、通俗易懂、通体、通天、通条、通通、通同、通同一气、通同作弊、通统、通透、通途、通脱、通问、通显、通宵、通宵达旦、通宵守夜、通晓、通心粉、通信、通信兵、通行、通行、通行证、通性、通宿、通学、通学生、通讯、通讯、通讯录、通讯员、通译、通译、通用、通邮、通谕、通则、通知、通知、通知单、通知书、通直、通州

基本词义

通的拼音: tòng  

〈词性:量〉

(1) 遍 [times]。用于演奏某些乐器的动作。如:打了三通鼓;唢呐已经吹过两通

(2) 番 [one]。多用于贬义的言语行为。数词多用“一”。如:胡说一通;乱讲了一通

(3) 另见 tōng  

常用词组

通红

触类旁通: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