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chún jiāo shé bì
注音ㄔㄨㄣˊ ㄐ一ㄠ ㄕㄜˊ ㄅ一ˋ
解释焦:干;敝:破。嘴唇干,舌头破。形容说话太多,费尽唇舌。
出处汉 赵晔《吴越春秋 夫差内传》:“焦唇乾舌,苦身劳力,上事群臣,下养百姓。”
例子菲亚又往各自村落,逢人说项,唇焦舌敝,语不离宗,一连跑了一个来月。(清 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第二回)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指费尽口舌。
感情唇焦舌敝是中性词。
繁体脣焦舌敝
近义口干舌燥、费尽口舌
英语talk till one's lips become parched and one's tongue worn out
动物生肖牛,虎,蛇
唇的拼音:chún(ㄔㄨㄣˊ)
⒈ 嘴的边缘红色部分:嘴唇。唇齿(喻互相接近而且有共同利害的两方面)。唇膏。唇裂。唇舌(“嘴唇”和“舌头”,喻言辞)。唇吻(嘴唇,喻口才、言辞)。唇亡齿寒(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唇字UNICODE编码U+5507,10进制: 21767,UTF-32: 00005507,UTF-8: E5 94 87。
唇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唇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㖘脣䫃
labium、lip
形声:从口、辰声
lips
详细解释◎ 唇的拼音:
脣 chún
〈词性:名〉
(1) (形声。从口,辰声。本义:嘴唇)
(2) 同本义 [lip]
脣,缘也,口之缘也。——《释名·释形体》
谚所谓辅车相依,脣亡齿寒者。——《左传·僖公五年》
唇焦口燥呼不得。——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 又如:唇吻(言语);唇红齿白(形容面貌俊美);唇不离腮(比喻亲密无间,形影不离);唇齿之邦(非常亲密、利害攸关的邻邦)
(4) 边缘 [edge]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沈括《梦溪笔谈》
唇齿、唇齿相依、唇膏、唇红齿白、唇裂、唇枪舌剑、唇亡齿寒、唇音
焦的拼音:jiāo(ㄐ一ㄠ)
⒈ 物体经火烧变成黑黄色并发硬、发脆:烧焦。焦土。焦头烂额。
⒉ 烦躁,着急:焦急。焦虑。焦灼。焦躁不安。
⒊ 酥,脆:焦脆。焦枣。
⒋ 喻干燥到极点:唇焦口燥。焦枯。焦裂。焦渴。
⒌ 一种质硬、多孔、发热量高的固体燃料:焦炭。焦煤。焦炼。
⒍ 姓。
焦字UNICODE编码U+7126,10进制: 28966,UTF-32: 00007126,UTF-8: E7 84 A6。
焦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焦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㸈礁譙鐎
anxious、burnt、charred、worried
会意
burned, scorched; anxious, vexed
详细解释◎ 焦的拼音: jiāo
〈词性:动〉
(1)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是“隹”( zhuī ),短尾鸟,下面是“火”。把鸟放在火上烤。本义:物经火烧而变黄或成炭)
(2) 同本义 [charred;burnt;scorched]
焦,火所伤也。——《说文》
焦,火烧黑也。——《玉篇》
濡灸之举焦。——《礼记·内则》
凡气因火变则为焦。——《素问》
(3) 又如:焦盆(焦杯。焚纸的火池);焦鎚(一种烤熟的饼食);焦尾(焦桐,焦尾瑟。东汉蔡邕用一端有焦痕的桐木所制的琴。后多指名贵的琴);焦霹雳(能对人畜、植物或建筑物造成很大危害的霹雷)
(4) 干枯;枯焦 [withered;desiccated]
五谷焦死。——《墨子·非攻下》
(5) 又如:焦芽(枯焦的幼芽);焦死(枯死);焦瘦(枯瘦)
(6) 叫喊,吵闹 [cry; noise]
梅香嗏省闹,小姐哎你休焦
◎ 焦的拼音: jiāo
〈词性:形〉
(1) 着急 [worry]
假如你焦他没有房屋,何不替他娶上一个孙媳妇。——《儒林外史》
(2) 又如:焦劳(焦躁不安);焦躁(着急而烦躁);焦闷(焦躁烦闷);
(3) 干燥 [dry]
少洎之则焦而不熟。——《吕氏春秋·应言》
唇焦口燥呼不得。——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 烧焦的 [burnt;charred]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唐· 杜牧《阿房宫赋》
(5) 酥,脆 [fragil]。如:麻花炸得真焦
◎ 焦的拼音: jiāo
〈词性:名〉
(1) 物体烧焦所产生的气味 [charred taste]
焦,臭也。——《广雅》
其臭焦。——《礼记·月令》
(2) 如:焦苦、焦味(物体烧焦发出的气味)
(3) 焦炭 [coke]。如:煤焦;炼焦;结焦;焦比;焦炉
(4) [中医]∶人体内水谷道路、气所始终的部位 [warmer]。如:三焦;下焦
(5) 焦点 [focus]。如:焦距
(6) 三焦 [triple warmer]。如:焦原
(7) 焦耳的简称 [joule]——符号J
(8) 古国名 [Jiao state]。姬姓,在今河南陕县南,春秋时灭亡
焦脆、焦点、焦耳、焦耳定律、焦干、焦黑、焦黄、焦急、焦距、焦渴、焦枯、焦烂、焦裂、焦炉、焦虑、焦煤、焦热、焦炭、焦头烂额、焦土、焦心、焦油、焦躁、焦炙、焦灼、焦子
舌的拼音:shé(ㄕㄜˊ)
⒈ 人或动物嘴里辨别滋味、帮助咀嚼和发音的器官:舌头。舌耕(a.指读书勤奋;b.旧时学者授徒,依口说谋生,好像农夫耕田得粟)。唇枪舌剑。
⒉ 语言辩论的代称:舌战(激烈议论)。
⒊ 像舌头的东西:帽舌。火舌。
⒋ 铃或释中的锤。
⒌ 指箭靶两旁上下伸出的部分。
舌字UNICODE编码U+820C,10进制: 33292,UTF-32: 0000820C,UTF-8: E8 88 8C。
舌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舌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lingua、tongue
象形
tongue; clapper of bell; KangXi radical 135
详细解释◎ 舌的拼音: shé
〈词性:名〉
(1) (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
(2) 同本义 [tongue]
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会意。言犯口而出,食犯口而入也。——《说文》
兑为口舌。——《易·说卦》
心在窍为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如:舌举(舌翘起而不能动。指理屈词穷);舌挢不下(翘起舌头。形容惊讶或害怕的样子);舌刺刺(形容嘴舌不停地说话);舌敞唇穿(舌烂辰破,舌烂唇干);舌簧(巧舌);舌干唇焦(说话过多,舌头干燥,嘴唇焦裂。形容费尽口舌、反复申说、劝道。也作舌敝唇焦)
(4) 代指言语 [language]
云而使舌。人体委与之。——《国语·周语》。注:“舌人能达异方之志,象胥之官也。”
驷不及舌。——《论语·颜渊》
(5) 又如:舌辩(能言善辩;争辩);舌摇簧鼓(满嘴胡说;大发议论);舌敝耳聋(指言者舌敝,听者耳聋。意为议论纷繁);舌辨(口才敏捷);舌锋(谓言词犀利);舌人(古代的翻译官);舌端月旦(用言语评论人物);舌剑唇枪(比喻言辞锋利。也作“唇枪舌剑”);舌灿莲花(比喻能言善道)
(6) 指畚箕外伸的部分。也泛称舌状物 [sth.resembling a tongue]。如:帽舌;鞋舌;火舌
(7) 指装在铃铎内的锤。亦指管乐器的簧 [hammer;spring]
遒人以木铎徇于路。——《书·胤征》。孔传:“木铎,金铃木舌。”
舌敝唇焦、舌边音、舌根音、舌耕、舌尖音、舌面前音、舌伤、舌苔、舌头、舌战、舌子
敝的拼音:bì(ㄅ一ˋ)
⒈ 破旧,坏:敝旧。敝俗。敝衣。敝屣。敝帚自珍。
⒉ 谦辞,用于与自己有关的事物:敝人(我)。敝姓。敝处。敝校。敝国。
敝字UNICODE编码U+655D,10进制: 25949,UTF-32: 0000655D,UTF-8: E6 95 9D。
敝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敝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弊㡀
my、this、shabby、ragged
会意
break, destroy; broken, tattered
详细解释◎ 敝的拼音: bì
〈词性:形〉
(1) 同本义 [worn-out;old and shabby]
敝,一曰败衣。——《说文》
苟有衣必见其敝。——《礼记·缁衣》。郑训败衣。
邻有敝舆而欲窃之。——《孙子·谋攻》
侯生摄敝衣冠。——《史记·魏公子列传》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又如:敝鼓丧豚(击破鼓,宰杀猪以求神治病。指徒费而无益);敝帷不弃(不轻易丢弃破旧的帷幕);敝衣(破旧衣服)
(3) 疲惫,困乏,衰败 [tired]
还师以敝楚。——《左传·襄公九年》。注:“疲也。”
土敝则草木不长。——《史记·乐书》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资治通鉴》
吏民凋敝。——《汉书·张敞传》
(4) 又如:敝卒(疲惫的士卒);敝敝(疲困的样子)
(5) 败坏;衰败 [decayed;corrupt]。如:经久不敝;敝肠(坏心肠,恶性情);敝人(德行浅薄的人)
(6) 对自己或自己一方的谦称 [my]。如:敝处(本处。敝,破旧;谦称);敝房(谦词。敝室。对人说自己妻子);敝国(自己的国家)
◎ 敝的拼音: bì
〈词性:动〉
(1) 失败 [defeat]
敝于韩。——《左传·僖公二年》。注:“败也。”
(2) 弃 [cast away]
冠而敝之。——《礼记·郊特牲礼》。释文:“弃也。”
(3) 损害[harm;hurt]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左传·僖公三十年》
盖供过求,时价劣经价,则供者必受敝,受敝则迁。——清· 梁启超《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
敝俗、敝屣、敝邑、敝帚自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