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cí duō shòu shǎo
注音ㄘˊ ㄉㄨㄛ ㄕㄡˋ ㄕㄠˇ
解释辞:推辞掉。受:接受。推辞不受的多而接受的少。
出处《周书 裴文举传》:“宪矜其贫窭,每欲资给之。文举恒自谦逊,辞多受少。
例子我每次给他东西,他都是辞多受少
用法作宾语;指推辞不受的多而接受的少。
感情辞多受少是中性词。
繁体辭多受少
动物生肖牛,虎,蛇
辞(辭)的拼音:cí(ㄘˊ)
⒈ 告别:告辞。辞诀。辞行。辞世。辞别。
⒉ 不接受,请求离去:辞职。辞呈。
⒊ 躲避,推托:不辞辛苦。辞让。辞谢。推辞。
⒋ 解雇:辞退。
⒌ 同“词”。
⒍ 优美的语言:辞藻。修辞。
⒎ 讲话;告诉:“请辞于军”。
⒏ 文体的一种:辞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辞字UNICODE编码U+8F9E,10进制: 36766,UTF-32: 00008F9E,UTF-8: E8 BE 9E。
辞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辞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辭辝辤
diction、phraseology、take leave
会意:从舌、从辛
words, speech, expression, phrase
详细解释◎ 辞的拼音:
辭、辤 cí
〈词性:名〉
(1)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2) 同本义 [legal case;lawsuit]
辞,讼也。——《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
善于辞案条教。——《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
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书·吕刑》
(3) 口供 [oral confession]
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书·吕刑》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礼记·大学》
其次不辱辞令。——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辞布者。——《周礼·司市故书》。司农注:“辞布,辞讼泉物者也。”
狱辞无谋故者。——方苞《狱中杂记》
有诏即讯,辞服。——《汉书·赵君韩张两王传》
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柳宗元《断刑论下》
(4) 言辞;文辞 [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
安定辞。——《礼记·曲礼》。疏:“言语也。”
不以文害辞。——《孟子》。注:“诗人所歌咏之辞。”
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注:“说事之言辞。”
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
(5) 又
其次不辱辞令。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辞色(言辞和容色);辞容(表情;面色);辞旨(言语或文章的主旨、含意)
(7) 特指政令之词 [order]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三国志》 裴松之注引
(8) 借口,口实 [excuses]
君子疾夫舍日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
(9) 又如:辞头(说法;借口)
(10) 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 [Ci,a type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梁启超《谭嗣同传》
(11) 又如:楚辞
(12) 古体诗的一种 [Ci,a form of classical poetry]。如:木兰辞
◎ 辞的拼音:
辭 cí
〈词性:动〉
(1) 说讲 [speak;talk]
使人辞于狐突。——《礼记·檀弓》。注:“告也。”
无辞不相接也。——《礼记·表记》。注:“辞所以通情也。”
无伤也,请辞于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2) 辞别;告别 [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
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早发白帝城》
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吕氏春秋·士节》。注:“辞者别也。”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北朝乐府《木兰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 又如:不辞而别;辞朝(进朝辞谢皇帝);辞世颂(遗书);辞年(辞岁。除夕之夜)
(4) 推却不受 [discline]
以王父命辞父命。——《公羊传·哀公三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辞以军中多务。——《资治通鉴》
(5) 又如:辞让(推让);辞不获命(辞谢推让而未获允许)
(6) 审讯 [try]
单于使 卫律召 武受辞。——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7) 遣去 [dispatch;expel]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左传》
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8) 解雇,免职 [dismiss]。如:他被张老板辞了;辞馆(辞去书塾的教职)
辞别、辞不达意、辞呈、辞典、辞赋、辞格、辞工、辞令、辞书、辞色、辞讼、辞退、辞谢、辞行、辞严义正、辞藻、辞章、辞职
多的拼音:duō(ㄉㄨㄛ)
⒈ 数量大,与“少”、“寡”相对:人多。多年。多姿。多层次。多角度。多难(nàn )兴(xīng )邦。多多益善。多行不义必自毙。
⒉ 数目在二以上:多年生草。多项式。多义词。多元论。
⒊ 有余,比一定的数目大:多余。一年多。
⒋ 过分,不必要的:多嘴。多心。多此一举。
⒌ 相差的程度大:好得多。
⒍ 表示惊异、赞叹:多好。
⒎ 表示某种程度:有多大劲儿使多大劲儿。
⒏ 表疑问:有多大呢?多会儿?
⒐ 姓。
多字UNICODE编码U+591A,10进制: 22810,UTF-32: 0000591A,UTF-8: E5 A4 9A。
多字由两个夕字组成,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多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夛
excessive、many、more、much
少、寡
会意:从二夕
much, many; more than, over
详细解释◎ 多的拼音: duō
〈词性:形〉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二“夕”。表示数量大。本义:多,数量大,与“少”、“寡”相对)
(2) 同本义 [many;much;more]
多,重也。从重夕,会意。重夕为多,重日为叠。——《说文》
多,众也。——《尔雅·释诂》
何多日也。——《诗·邶风·旄丘》
与为多焉。——《史记·五帝纪》。索隐:“大也。”
宽裕而多容。——《荀子·致仕》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多次;多分(多半);多士(众多士子);多感(多谢,非常感激);多口(多嘴);多般(许多事端;多半;大概);多口可(许多);多花(方言。许多);多许(多少)
(4) 超过正确的或需要的数目;过多 [too many;too much]。如:这个字多了一个点;多因(多应。多半,大概);多时间(很久);多管(多敢。多半);多定(多半;肯定);多分(多半;差不多)
(5) 重。与“轻”相对 [heavy]
士亦以此多之。——《汉书·灌夫传》。注:“犹重之。”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老子》
(6) 贤;好 [good]
听者自多而不得。——《吕氏春秋·谨听》。注:“自贤也。”
(7) 又如:多才(多才俊。女子昵称她所钟情的男子)
(8) [数词]∶[用于数量词后] 表示整数以下的余数或零头 [odd]。如:两个多月;三尺多宽;五年多
(9) [相差] 程度大 [much more]。如:病人今天好多了;多样时(过了很久;好一会)
(10) 赞许,推崇 [praise]
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唐· 白居易《与元九书》
(11) 姓
◎ 多的拼音: duō
〈词性:副〉
(1) 多么 [how]
(2) 用在疑问句里询问程度数量。如:多钱一斤?多早(什么时候)
(3) 用在感叹句里,表示程度很高。如:你看人家做得多好!
(4) 虚指某种程度
(5) 只,仅仅 [only]
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
吾今实过,悔之何及,多遗秦禽。——《左传·襄公十四年》
存亡有命,事楚何为?多取费焉。——《左传·定公十五年》
(6) [mostly]∶大多
以故多持女远逃亡。——《西门豹治邺》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宋· 沈括《梦溪笔谈·采草药》
多半、多边、多边贸易、多边协定、多边形、多变、多才、多才多艺、多采、多产、多侧面、多吃多占、多重国籍、多重性、多愁多病、多愁善感、多此一举、多端、多多少少、多多益善、多尔衮、多发病、多方、多方面、多方位、多分、多高、多个、多股、多寡、多国公司、多会儿、多角形、多久、多口相声、多亏、多劳多得、多礼、多么、多面角、多面手、多面体、多民族国家、多谋善断、多幕剧、多难兴邦、多瑙河、多钱善贾、多情、多日、多如牛毛、多少、多时、多事、多事之秋、多视角、多数、多文为富、多闻、多闻阙疑、多项式、多谢、多心、多行不义必自毙、多凶少吉、多言癖、多一半、多一个、多疑、多义、多义词、多音、多音多义字、多音节词、多音字、多用、多于、多余、多元、多元论、多灾多难、多咱、多早晚、多种多样、多助、多姿、多足动物、多足类、多嘴、多嘴多舌
受的拼音:shòu(ㄕㄡˋ)
⒈ 接纳别人给的东西:接受。感受。受精。受权。受托。受降。受益。受业(a.跟随老师学习;b.学生对老师自称)。受教。受领。受聘。受理。
⒉ 忍耐某种遭遇:忍受。受苦。受制。受窘。受累(受到劳累)。
⒊ 遭到:遭受。受害。受挫。受屈。受辱。受阻。
⒋ 适合,中:受吃。受看。受听。受使。
受字UNICODE编码U+53D7,10进制: 21463,UTF-32: 000053D7,UTF-8: E5 8F 97。
受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受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授
accept、bear、endure、recieve、stand、suffer
蒙、拒、授
会意:像两只手传递东西
receive, accept, get; bear, stand
详细解释◎ 受的拼音: shòu
〈词性: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两手中间有一只舟,表示传递东西。本义:接受;承受)
(2) 同本义 [receive]
受,相付也。——《说文》”王筠曰:“手部授,人部付,皆曰“予也。”今以付说受,则是受授同字矣。”
受其币。——《周礼·天官·司书》
主妇拜受爵。——《仪礼·特牲馈食礼》
则受之。——《周礼·司干》。注:“取藏之。”
受以小功衰。——《仪礼·丧服》。注:“犹承也。”
颛顼受之。——《国语·楚语》。注:“承也。”
釜十五,吾受,而宫出之以百。——《管子·海南》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列女传》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史记·魏公子列传》
(3) 又如:受茶(女子受聘,订立婚约);受宫厅(衙门中的厅堂);受法(伏法);受事(接受教诲);受册(接受册命);受祉(接受天地神明的降福);受胙(接受胙肉)
(4) 蒙受;遭受 [suffer;be subjected to]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宪问》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贾谊《论积贮疏》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 又如:受侮;受敌;受污(遭受污染)
(6) 得到 [get]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
(7) 又如:受知(得到他人的赏识、礼遇);受名(获得名称);受直(得到报酬);受瘪;受享(享受)
(8) 收进,取回 [take back]
舞者既陈,则授舞器,既舞则受之。——《周礼·春官·司干》
(9) 买入,收入 [buy]
釜十五吾受,而官出之百。——《管子》
(10) 又如:受主(买主)
(11) 容纳 [contain;accommodate;hold]
秋水才添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杜甫《南邻》
(12) 通“授”。授予;交给 [give]
若有诸公大夫则使人受俎如宾礼。——《仪礼·乡饮酒礼》
以劳受禄,则民不幸生。——《管子·君臣上》
受以王命,委以王事。——《论衡·自然》
因能而受官。——《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3) 通“授”。教授;传授 [teach]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唐· 韩愈《师说》
(14) 娶 [remarry]。如:受室(娶妻,成家);受妻(娶妻)
受保人、受潮、受惩罚、受宠若惊、受挫、受敌、受罚、受粉、受雇、受害、受寒、受贿、受夹板气、受夹板罪、受奖、受戒、受惊、受精、受窘、受看、受苦、受累、受冷、受礼、受理、受凉、受命、受难、受骗、受聘、受气、受穷、受权、受热、受辱、受伤、受赏、受审、受事、受胎、受听、受托、受洗、受降、受享、受刑、受训、受业、受益、受用、受孕、受灾、受支配、受制、受阻、受罪
少的拼音:shǎo(ㄕㄠˇ)
⒈ 数量小的,与“多”相对:多少。少量。少许。
⒉ 缺,不够:缺少。减少。
⒊ 不经常:少有。少见。
⒋ 短时间:少等。少候。少顷。
⒌ 丢,遗失:屋里少了东西。
⒍ 轻视:“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如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少的拼音:shào(ㄕㄠˋ)
⒈ 年纪轻或年轻人:少年。少女。少壮(年轻力壮)。
⒉ 古代辅佐长官的副职:少傅。少保。
⒊ 次级的:少校。少将(jiàng )。
⒋ 姓。
少字UNICODE编码U+5C11,10进制: 23569,UTF-32: 00005C11,UTF-8: E5 B0 91。
少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少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a little while、few、fewness、lack、little
长、老、多
形声:从小、丿(piě)声
详细解释◎ 少的拼音: shǎo
〈词性:形〉
(1) (会意。小篆从小,丿( piě )声。本义:不多)
(2) 同本义 [few;little;less]
少,不多也。——《说文》
少,微也。——《太玄·玄衡》
夫少者,多之所贵也。——《易·略例》
宾少进。——《仪礼·乡射礼》
险以远,则至者少。——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人民少而财有余。——《韩非子·五蠹》
(3) 又如:少一时(少时,过一会儿);少可(少,至少;稍好,稍愈);少冗(较忙);少甚么(少甚末,少是末,少甚。有的是,不少,不希罕);少才(小聪明);少年(不几年);少好(少而精);少言寡语(谓平时说话不多);少说(说少一点);少气(气不足)
(4) 薄弱 [weak]
力少而不畏强。——《韩非子》
(5) 通“小” [small]
仲春之月,安萌芽,养幼少,存诸孤。——《礼记·月令》
武王崩, 成王幼少。——《淮南子·汜论》
朝廷幼少,恃我而已。——《后汉书·王允传》
尿不能卒出,痛引少腹。——《诸病源候论·石淋候》
◎ 少的拼音: shǎo
〈词性:动〉
(1) 短缺,距原来的要求还差 [lack;be deficient;be short of]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清· 刘开《问说》
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2) 又如:少不的(免不了,少不了);少裆无系(缺衣少穿);少欠(欠下);少熟(欠收,减产);少下(欠下;少欠);少如(少于;比…少);少条失教(没规矩,无教养)
(3) 使少,减少;削弱 [reduce;weaken]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贾谊《治安策》
(4) 又如:少其力(削弱它的力量);看看少不少人;这里肯定少了几个字;羊群里少了几只羊;少废话;少给我装蒜
(5) 轻视,看不起 [look down;belittle;dispise]
儒生之徒亦自相少。——王充《论衡》
(6) 又如:相少(相互轻视)
◎ 少的拼音: shǎo
〈词性:副〉
(1) 稍稍,稍微 [a bit;a little;slightly]
少益嗜食。——《战国策·赵策》
(2) 又
太后之色少解。
今予病少痊。——《庄子·徐无鬼》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战国策·燕策》
(3) 又如:少款(稍稍款洽,指交谈渐投机);少憩(略事休息);少罄(稍尽);少杀(稍差些);少停(多一会儿);少可(略微好些);少沮(略有收敛);少苏(稍有缓解);少怠不究(稍加放松没有追究);少需(稍待);少恶(稍感不适);少杀(稍衰;稍差);少息(稍事休息);少差(稍为好转)
(4) 一会儿 [in a moment;a little while]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宋· 苏轼《前赤壁赋》
(5) 又如:请少候;少歇(休息片刻);少一时(待一会儿);少安(稍安);少停(一会儿);少息(不久)
少艾、少不更事、少府、少妇、少将、少牢、少奶奶、少年、少年宫、少年老成、少女、少时、少尉、少先队、少相、少小、少校、少爷、少壮、少壮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