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辞金蹈海的意思

jīndǎohǎi

辞金蹈海



拼音cí jīn dǎo hǎi

注音ㄘˊ ㄐ一ㄣ ㄉㄠˇ ㄏㄞˇ

解释比喻不慕富贵,慷慨有气节。

出处《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载:战国时,秦军围赵都邯郸,齐人鲁仲连以利害进说赵魏大臣,劝阻尊秦昭王为帝,并表示若秦王为帝,则自己将蹈东海而死。秦军退后,赵平原君以千金谢之,鲁仲连却不受,以为为人排难解纷而取酬,是商贾之事。

例子受爵能让,怀辞金蹈海之风;成功不居,从辟谷封留之请。明·武宗《刘基赠谥太师文成诰》

用法作定语;指有气节。

感情辞金蹈海是中性词。

繁体辭金蹈海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ㄘˊ   繁体    
部首  辛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13画  
五笔  TDUH  仓颉  HRYTJ  郑码  MISE  四角  20641  结构  左右电码  6588  区位  2039  统一码  8F9E  笔顺  ノ一丨丨フ一丶一丶ノ一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辞(辭)的拼音:cí(ㄘˊ)  

⒈ 告别:告辞。辞诀。辞行。辞世。辞别。

⒉ 不接受,请求离去:辞职。辞呈。

⒊ 躲避,推托:不辞辛苦。辞让。辞谢。推辞。

⒋ 解雇:辞退。

⒌ 同“词”。

⒍ 优美的语言:辞藻。修辞。

⒎ 讲话;告诉:“请辞于军”。

⒏ 文体的一种:辞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统一码

辞字UNICODE编码U+8F9E,10进制: 36766,UTF-32: 00008F9E,UTF-8: E8 BE 9E。

辞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辞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辭辝辤

汉英互译

diction、phraseology、take leave

造字法

会意:从舌、从辛

English

words, speech, expression, phras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辞的拼音:

辭、辤   

〈词性:名〉

(1)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2) 同本义 [legal case;lawsuit]

辞,讼也。——《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

善于辞案条教。——《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

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书·吕刑》

(3) 口供 [oral confession]

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书·吕刑》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礼记·大学》

其次不辱辞令。——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辞布者。——《周礼·司市故书》。司农注:“辞布,辞讼泉物者也。”

狱辞无谋故者。——方苞《狱中杂记》

有诏即讯,辞服。——《汉书·赵君韩张两王传》

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柳宗元《断刑论下》

(4) 言辞;文辞 [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

安定辞。——《礼记·曲礼》。疏:“言语也。”

不以文害辞。——《孟子》。注:“诗人所歌咏之辞。”

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注:“说事之言辞。”

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

(5) 又

其次不辱辞令。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辞色(言辞和容色);辞容(表情;面色);辞旨(言语或文章的主旨、含意)

(7) 特指政令之词 [order]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三国志》 裴松之注引

(8) 借口,口实 [excuses]

君子疾夫舍日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

(9) 又如:辞头(说法;借口)

(10) 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 [Ci,a type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梁启超《谭嗣同传》

(11) 又如:楚辞

(12) 古体诗的一种 [Ci,a form of classical poetry]。如:木兰辞

词性变化

辞的拼音:

  

〈词性:动〉

(1) 说讲 [speak;talk]

使人辞于狐突。——《礼记·檀弓》。注:“告也。”

无辞不相接也。——《礼记·表记》。注:“辞所以通情也。”

无伤也,请辞于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2) 辞别;告别 [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

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早发白帝城》

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吕氏春秋·士节》。注:“辞者别也。”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北朝乐府《木兰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 又如:不辞而别;辞朝(进朝辞谢皇帝);辞世颂(遗书);辞年(辞岁。除夕之夜)

(4) 推却不受 [discline]

以王父命辞父命。——《公羊传·哀公三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辞以军中多务。——《资治通鉴》

(5) 又如:辞让(推让);辞不获命(辞谢推让而未获允许)

(6) 审讯 [try]

单于使 卫律召 武受辞。——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7) 遣去 [dispatch;expel]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左传》

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8) 解雇,免职 [dismiss]。如:他被张老板辞了;辞馆(辞去书塾的教职)

常用词组

辞别、辞不达意、辞呈、辞典、辞赋、辞格、辞工、辞令、辞书、辞色、辞讼、辞退、辞谢、辞行、辞严义正、辞藻、辞章、辞职

  拼音  jīn   注音  ㄐ一ㄣ   
部首  金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QQQQ  仓颉  C  郑码  PA  四角  80109  结构  上下电码  6855  区位  2980  统一码  91D1  笔顺  ノ丶一一丨丶ノ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金的拼音:jīn(ㄐ一ㄣ)  

⒈ 一种化学元素,符号Au,原子序数79,黄赤色,质软:黄金。金子。金笔。

⒉ 金一类的,具有光泽、延展性,容易传热和导电的固体的通称(汞除外)。:金属。五金(旧指金银铜铁锡)。合金(两种或多种金属混合而成的金属)。金文(铸或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旧称“钟鼎文”)。

⒊ 钱:现金。基金。挥金如土。

⒋ 指兵器或金属制的乐器:金革(兵器甲铠的总称,引申指战争)。金声(a.钲声;b.钟声)。金鼓(锣鼓)。

⒌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⒍ 喻尊贵、贵重、难得、持久、坚固、有光泽等:金兰(友情深)。金刚(梵语意译,喻牢固、锐利、能摧毁一切)。金瓯(a.盛酒器;b.喻疆土完整)。金城汤池。

⒎ 一些动、植物因颜色似金而得名:金鱼。金乌(太阳)。金龟。金丝猴。

⒏ 中国朝代名:金代。

⒐ 姓。

统一码

金字UNICODE编码U+91D1,10进制: 37329,UTF-32: 000091D1,UTF-8: E9 87 91。

金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金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gold、golden、aurum、yellow metal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gold; metals in general; mone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金的拼音: jīn  

〈词性:名〉

(1) (会意。金文字形。从人(表示覆盖),从土,从二。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本义:金属)

(2) 金属的通称或金属总名 [metal]

金,五色金也。黄为之长。久埋不生衣,百錬不轻,从革不违,西方之行,生于土,从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形。——《说文》

西南之美者,有华山之金石焉。——《尔雅·释地》

系于金柅。——《易·妒》

惟金三品。——《书·禹贡》。注:“铜三色也。”

项掣金锁。——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又如:五金(指金、银、铜、铁、锡,泛指金属);白金(铂的通称;古代指银子);金背(镜子);金钥(门销或金属门环、门闩);金荷(金属制成的荷叶状独台);金铺(本指门上衔接门环部分的带有虎头等花纹的装饰物,亦指门环);金钟(金属酒杯)

(4) 金属的制品,可省称为金 [metal ware]

(5) 刀、剑、箭等兵器

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6) 又如:金吾(手执的铜制仪仗棒);金革;金翅(兵舰名);金猊(用金属铸成狻猊状的香炉);金钩(刀名);金创,金伤(为兵器所创的伤痕)

(7) 刑具。如:金印(在流放犯人脸上刺的字)

(8) 印;虎符。如:金紫(秦·汉时丞相所用金印紫绶的简称);金爵(指金印紫绶的爵位);金虎符(古时发兵符信);金窠(金印。窠,指其空白处)

(9) 犁铧头

耜广五寸,二耜为耦。——《周礼》

(10) 钏、镯一类妆饰品

金银华美之服。——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11) 又如:金步摇(女子的首饰名);金粉(妇女妆饰用的花钿和铅粉);金雀(妇女装饰用的头钗)

(12) 化学元素名。金子 [gold] 一种延性展性非常好的黄色三价和一价金属元素,产状主要为独立存在的自然金,但也存在于如针碲金银矿或叶碲矿等少数矿物中;大多数化学品对它不起作用,但遇到氯气和王水会受浸蚀;为增加硬度或改变颜色供商业上应用(如金币、首饰、金牙)而加入铜、银、锌、镉及其它金属熔成合金

得遗金。——《后汉书·列女传》

指金于野。

玉质而金色。——明· 刘基《卖柑者言》

金玉其外。

(13) 又如:赤金(纯金);金篦儿(一种篦子状的金首饰);金钗客(妓女的讳称);金绳(古代封禅仪式中用的金线);金赀(金银财宝)

(14) 钱财;货币 [money]

金五百斤。——《战国策·齐策四》

所赐金帛。——汉· 刘向《列女传》

橐金数千。——清· 张廷玉《明史》

输不必金。——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15) 又如:金粟(钱与米);金罚(以金钱赎罪的处罚法);金选(古代用来赎罪的罚金。也称“金铢”);金财(金钱财货)

(16) 古代军队中用以指挥停止或撤退的锣或其他金属制品 [gong]。如:鸣金收兵;金声(钲声。代表止兵之意);金鼓(金钲和鼓);金钲(乐器名。镯铙之类)

(17) 铜 [copper]。如:金铎(古代军中所用的铜铃);金茎(铜柱。为擎承露盘之用);金壶(古时的计时器。即铜壶);金翟(铜铸的人像。同金狄,铜狄)

(18) 月 [moon]。如:金蟾(月的别名);金兔(月光);金波(形容月光浮动。也指月光)

(19) 太阳 [sun]。如:金锣(比喻太阳);金燧(古代利用日光取火的一种器具);金鸦(金乌。太阳)

(20) 水银 [mercury]。如:金泥(古代封禅之礼。以水银和金粉为泥,用来封玉牒);金丹(道士用金石炼制而成的药)

(21) 星名。金星的简称 [Venus]

金、水二星,行速而不经天。——《隋书·天文志》

(22) 朝代名 [Jin dynasty]。公元1115年—1234年,共历九帝,统治中国北部120年。由女真族完颜部领袖阿骨打创建,建都会宁(今黑龙江省阿城南),先后迁都中都(今北京)、开封等地,后在蒙古和宋的联合进攻下灭亡

(23) 古州名 [Jin prefecture]。治所在今陕西省安康县

(24) 古代货币单位

请献十金。——《墨子·公输》

购子头千金。——晋· 干宝《搜神记》

易之以写金。——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25) 姓

词性变化

金的拼音: jīn  

〈词性:形〉

(1) 金黄色,亚麻色,尤用指头发 [golden]

浮光跃金。——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青项金翅。——《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金象(金色本相);金缕(金色丝线);金兽(门环上的金色衔环);金蚕(金色的蚕);金蛇(金色的小蛇);金蛾(金色的蛾形图案);金凤(金色的凤凰)

(3) 比喻尊重、贵重 [respectful;noble]。如:乌金墨玉;金榜留名;金诺(对他人守信不渝的美称);金言(珍贵、宝重的言辞;佛陀的教言为金言);金交(比喻友谊深厚)

(4) 比喻坚固;攻不破的或无懈可击的 [impregnable]。如:金阵(坚固的兵阵);金城;金汤;金堤(形容堤防的巩固)

(5) 比喻声音美妙 [shows voice is nice]

(6) 富贵 [rich and noble]。如:金宫(华美的宫室);金穴(极富贵的人家)

(7) 皇帝的,天子的 [imperial]。如:金貂(汉以后皇帝侍臣的冠饰);金箓(天帝的诏书)

常用词组

金榜、金榜题名、金笔、金币、金碧辉煌、金不换、金灿灿、金蝉脱壳、金城、金疮、金达莱、金殿、金饭碗、金风、金刚、金刚砂、金刚石、金刚钻、金戈铁马、金工、金瓜、金光灿烂、金龟子、金贵、金华、金黄、金婚、金匠、金交椅、金经、金科玉律、金口玉言、金库、金块珠砾、金矿、金兰、金莲、金镂鞍、金缕玉衣、金牛山遗址、金瓯无缺、金牌、金钱、金钱豹、金人、金融、金融寡头、金融机构、金融家、金融资本、金嗓子、金色、金沙江、金闪闪、金圣叹、金石、金石为开、金石之交、金属、金丝猴、金汤、金田起义、金条、金童玉女、金柝、金文、金屋藏娇、金无足赤、金溪、金星、金言、金钥匙、金银首饰、金银台、金鱼、金玉良言、金元、金圆券、金针、金针度人、金枝玉叶、金子、金字塔

  拼音  dǎo   注音  ㄉㄠˇ   
部首  足部  部外笔画  10画  总笔画  17画  
五笔86  KHEV  五笔98  KHEE  仓颉  RMBHX  郑码  JIPN  四角  62177  结构  左右电码  6457  区位  2124  统一码  8E48  笔顺  丨フ一丨一丨一ノ丶丶ノノ丨一フ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蹈的拼音:dǎo(ㄉㄠˇ)  

⒈ 践踏,踩:蹈袭(走别人走过的老路,沿用前人旧例)。蹈节(信守节操)。蹈海(跳到海里自杀)。赴汤蹈火。循规蹈矩。

⒉ 跳动:舞蹈。手舞足蹈。

统一码

蹈字UNICODE编码U+8E48,10进制: 36424,UTF-32: 00008E48,UTF-8: E8 B9 88。

蹈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蹈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skip、step、tread

造字法

形声:从足、舀声

English

stamp feet; danc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蹈的拼音: dǎo  

〈词性:动〉

(1) (形声。从足,舀( yǎo  )声。本义:踩,踏)

(2) 同本义(往往有冒险的意味) [tread;stamp]

蹈,践也。——《说文》

蹈,履也。——《广雅》

足之蹈之。——《孟子》

蹈腾昆仑。——《淮南子·原道》。注:“蹑也。”

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庄子·达生》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资治通鉴》

蹈死不顾。——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如:蹈火(踩火);蹈藉(践踏);蹈跃(践踏奔跳);蹈冰(踏冰)

(4) 顿足踏地 [stamp one's foot]

发扬蹈历之己蚤。——《史记·乐书》。正义:“顿足蹋地也。”

(5) 又如:手舞足蹈;蹈舞(手舞足蹈,表示欢乐);蹈咏(舞蹈和吟唱)

(6) 遵循 [follow]

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苏轼《伊尹论》

(7) 又如:蹈矩(投身;依托);蹈节(克守节操);蹈节死义(遵守节操,为正义而死)

(8) 实行 [carry out]

一理长成,遽躬蹈之。——清· 袁枚《祭妹文》

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清· 刘开《问说》

(9) 又如:蹈险(经历危险);蹈义(履行正义);蹈道(履行正道)

(10) 朝某方向走;行 [go]

故无首虏之获,无蹈难之赏。——《荀子·儒效》

(11) 又如:蹈难(身赴危难);蹈敌(赴敌)

(12) 乘;利用 [use]。如:蹈瑕(利用过失);蹈隙(利用空隙)

常用词组

蹈常袭故、蹈海、蹈藉、蹈袭

  拼音  hǎi   注音  ㄏㄞˇ   
简体部首  氵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10画  
繁体部首  水部  
五笔86  ITXU  五笔98  ITXY  仓颉  EOWY  郑码  VMZY  四角  38157  结构  左右电码  3189  区位  2603  统一码  6D77  笔顺  丶丶一ノ一フフ丶一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海的拼音:hǎi(ㄏㄞˇ)  

⒈ 靠近大陆,比洋小的水域:海洋。海域。海拔。海疆。海内。海岸。海誓山盟。五湖四海。

⒉ 用于湖泊名称:青海。中南海。

⒊ 容量大的器皿,巨大的:海碗。海涵(敬辞,称对方大度包容)。夸下海口。

⒋ 喻数量多的人、事物像海的:人山人海。火海。

⒌ 漫无目标地:海骂。海找。

⒍ 古代指从外国来的:海棠。

⒎ 特指中国上海:海派。

⒏ 姓。

统一码

海字UNICODE编码U+6D77,10进制: 28023,UTF-32: 00006D77,UTF-8: E6 B5 B7。

海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海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sea、big lake、a lots of、extra large

造字法

形声:从氵、每声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海的拼音: hǎi  

〈词性:名〉

(1) (形声。从水,每声。本义:大海,海洋)

(2) 百川会聚之处。后指邻接大陆而区域范围小于洋的咸水水体 [sea;ocean]

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说文》。按,海势圆,就地心也。海味咸,湿热之气蒸也。海气绿,穹苍之映,云雾不能隔也。

祖天地之左海也。——《礼记·乡饮酒义》。注:“海水之委也。”

孙叔敖举于海。——《孟子·告子下》

前途似海。——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半壁见海日。——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 又如:近海(靠近陆地的海域);沿海(靠海的一带);海岳(大海和山岳);海藏(大海。藏:海的总汇)

(4) 海水 [seawater]

煮海为盐。——《汉书·晁错传》

(5) 又如:海老(海水枯竭);海望(海水逢望日涨潮的现象)

(6) 大湖或大池 [lake]。如:洱海;里海;咸海;北海

(7) 古人认为陆地四周皆为海,故用以指僻远地区 [border]

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尔雅·释地》

作九夷八蛮六戎五狄、校人四海山川注:四海犹四方也。——《周礼·调人》

(8) 又如:海北(泛指僻远的北方);海夷(边境少数民族或来自海外的外国人);海土(海内的土地);海方(犹四海。极言广远之地)

(9) 在月球表面或火星表面上一种相当大的暗区 [mare]

(10) 较大的器皿 [large vessel]。如:银海;墨海

(11) 大口,大嘴巴 [big mouth]

面皮微白,海下无须。此人就是赛叔和 李怀春。—— 清· 郭小亭《济公全传》

词性变化

海的拼音: hǎi  

〈词性:形〉

(1) 很多的 [many;much]

凡地大物博得皆得谓之海。——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2) 又如:那年闹霍乱,死的人海啦!东西海着哩,管你们酒足饭饱

(3) 大的 [extra large;of great capacity;very big]。如:海碗;夸下海口;海灯(佛前的大型盆状油灯);海骂(大骂)

常用词组

海岸、海岸线、海拔、海报、海豹、海北天南、海滨、海波、海菜、海草、海汊、海产、海潮、海程、海带、海岛、海盗、海堤、海底、海底捞月、海地、海风、海港、海狗、海关、海龟、海涵、海河、海疆、海角天涯、海军、海客、海口、海枯石烂、海况、海阔天空、海蓝色、海里、海量、海陵、海流、海流图、海轮、海螺、海洛因、海米、海绵、海面、海南、海南岛、海难、海内、海涅、海鸥、海瑞、海参、海参崴、海狮、海蚀、海誓山盟、海市蜃楼、海水、海说神聊、海滩、海棠、海塘、海图、海豚、海外、海外关系、海湾、海碗、海王星、海味、海峡、海鲜、海啸、海蟹、海熊、海盐、海蜒、海燕、海宴河清、海洋、海洋性气候、海隅、海域、海员、海运、海葬、海藻、海战、海蜇、海震、海中捞月、海猪、海子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