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cuō shǒu dùn zú
注音ㄘㄨㄛ ㄕㄡˇ ㄉㄨㄣˋ ㄗㄨˊ
解释形容焦急不安的样子。
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4回:“‘你要把老爷的大事误了那可怎么好!’说着急得搓手顿足。”
例子辅成搓手顿足了半晌,没个理会。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0回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焦急的样子。
感情搓手顿足是中性词。
繁体搓手頓足
近义急不可待
反义慢条斯理
英语rub one's hands and stamp one's foot (get anxious and impatient)
日语いらいらして手を揉み地団太 (じだんだ)を踏 (ふ)む
动物生肖牛,虎,蛇
搓的拼音:cuō(ㄘㄨㄛ)
⒈ 两个手掌相对或一个手掌放在别的东西上擦:揉搓。搓弄。搓洗。搓澡。搓手。搓绳。
搓字UNICODE编码U+6413,10进制: 25619,UTF-32: 00006413,UTF-8: E6 90 93。
搓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搓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rub、rubbed、strand、twine、twist、twist up
形声:从扌、差声
to rub or roll between the hands
详细解释◎ 搓的拼音: cuō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差声。本义:两掌互相摩擦)
(2) 同本义 [rub with the hands]
搓,手搓碎也。——《广韵》
搓,搓挪也。——《康熙字典》
(3) 又如:搓手;搓手顿足(形容焦急不耐烦的样子);搓熟的汤团(比喻服服贴贴);搓草绳;搓挪
(4) 把东西放在手心运转 [play]。如:他一手搓着两个铁球
◎ 搓的拼音: cuō
〈词性:形〉
急迫 [urgent]
填词莺啭切,促轸雁声搓。——袁桷《播州宣抚杨资德》
搓板、搓紧、搓弄、搓揉、搓手顿足、搓洗、搓澡
手的拼音:shǒu(ㄕㄡˇ)
⒈ 人使用工具的上肢前端:手心。棘手(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着(zhuó )手(开始做,动手)。手不释卷。
⒉ 拿着:人手一册。
⒊ 亲自动手:手稿。手迹。手令。手书(a.笔迹;b.亲笔书信)。
⒋ 技能、本领:手法(技巧,方法)。手段。留一手。
⒌ 做某种事情或擅长某种技能的人:国手。扒手。生产能手。
⒍ 小巧易拿的:手枪。手册。
手字UNICODE编码U+624B,10进制: 25163,UTF-32: 0000624B,UTF-8: E6 89 8B。
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扌
a bunch of fives、fist、hand、manus、mauley、pud
脚、足
象形:像手伸出五指
hand
详细解释◎ 手的拼音: shǒu
〈词性:名〉
(1)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2) 同本义 [hand]
手,拳也。——《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
艮为手。——《易·说卦》
三阴在手。——《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
则不手拜。——《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
头至手曰拜手。——《公羊传·宣公六年》注
携手同行。——《诗·邶风·北风》
携手同归。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邶风·击鼓》
(3) 又如:手纽(手铐);手杻(手铐之类的刑具);手脚了得(手脚厉害,指有武功);手帕交(旧时妓女间的结拜姐妹);手击子(和尚念经时手中所敲的有柄小磬);手本(下属见上司所呈的名帖);手式(犹手势,以手作势示意);手灵(手指灵巧);手械(手铐);手梏(手铐);手格(徒手搏斗);手理(手掌的纹路)
(4) 某些有代替人手作用的机械部分或动物的感触器 [hand]。如:扳手;触手;机械手
(5) 专司某事或擅长某种技艺的人 [a person good at a certain trade or doing a certain job]
得快射手八百。——《宋书·黄回传》
(6) 又如:国手;能手;助手;多面手;第一把手;水手;拖拉机手;弹药手;手作(手工业者;手艺,本领)
(7) 笔迹 [sb.'s original handwriting]
天子识其手,问之,果为书。——《汉书·郊祀志上》
(8) 又如:手墨(亲手写的墨迹);手痕(手迹;笔迹);手卷(只能卷舒供案头欣赏而不能悬挂的长卷)
(9) 手艺;本领 [skill;means;ability]
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 宋· 姜夔《满江红》
(10) 又如:手爪(手艺,技艺;手指);手熟(手艺纯熟);手戏(百戏杂技的一种);手高(手段高强);手里有活(手里有些功夫);手长的(手快或手段灵活的人)
(11) 手中;手里。指控制掌握的范围 [domain]。如:手掌(手掌心。比喻所控制的范围);手上(指某人统治、管理或当家的时期);手底下(管辖之下,管理之下)
◎ 手的拼音: shǒu
〈词性:副〉
(1) 亲自,亲手 [personally]
匪手携之。——《诗·大雅·抑》
今存基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又如:手钞(亦作“手抄”。亲手抄录)
◎ 手的拼音: shǒu
〈词性:动〉
(1) 拿着,执持 [hold]
庄公升坛, 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2) 又如:手瓮(可用手提的盛水陶器);手袂(以手执人衣袖。表示离别依依不舍之情);手谈(下棋);手笔(谓执笔写作);手照(手持的照明用具);手罩(手持的风灯);手磬子(僧尼所用的手持打击乐器);手烛(手执之烛);手镘(以手持镘。作泥水工);手炮(手掷的炸药包)
(3) 用手击杀 [hit and kill]
博豺狼,手熊罴。——司马相如《上林赋》
(4) 又如:手格(徒手格击);手战(徒手搏斗);手搏(徒手搏斗。指角力、摔跤、拳击之类的搏斗)
(5) 取 [take]
宾载手仇。——《诗·小雅·宾之初筵》。传:“取也。”
(6) 又如:人手一册;手影戏(用手向灯取影,显出种种形象的一种技艺)
◎ 手的拼音: shǒu
〈词性:量〉
用于技能;本领 [skill]。如:他露了两手绝招
◎ 手的拼音: shǒu
〈词性:形〉
(1) 亲手所写的 [writed personally]。如:手命(亲手所写的文书);手教(亲自教育);手批(官员亲手批示的公文);手奏(亲手写的奏章)手疏(亲手书写奏章)
(2) 小巧的,便于携带的 [portable]。如:手册;手杖
手版、手板、手笔、手臂、手表、手脖子、手簿、手不释卷、手册、手抄本、手车、手创、手到病除、手到擒来、手电筒、手定、手段、手法、手风琴、手斧、手感、手高手低、手镐、手稿、手工、手工业、手工艺、手钩、手鼓、手函、手翰、手黑、手滑、手慌脚乱、手机、手疾眼快、手迹、手记、手技、手夹、手简、手键、手脚、手巾、手紧、手劲儿、手锯、手绢、手铐、手雷、手令、手榴弹、手炉、手轮、手忙脚乱、手面、手模、手帕、手旗、手气、手枪、手巧、手勤、手球、手软、手生、手势、手书、手术、手松、手谈、手套、手提包、手提箱、手头、手推车、手腕、手腕子、手无寸铁、手无缚鸡之力、手舞足蹈、手下、手下人、手相、手携手、手写体、手心、手续、手眼、手痒、手艺、手淫、手印、手语、手谕、手泽、手札、手掌、手杖、手诏、手植、手纸、手指、手肘、手镯、手足、手足无措、手足之情
顿(頓)的拼音:dùn(ㄉㄨㄣˋ)
⒈ 很短时间的停止:停顿。顿宕。抑扬顿挫。
⒉ 忽然,立刻,一下子:顿然。顿即。顿悟。茅塞顿开。
⒊ 叩,跺:顿首再拜。
⒋ 处理,设置:安顿。整顿。
⒌ 疲乏:困顿。劳顿。
⒍ 书法上指运笔用力向下而暂不移动:横的两头都要顿一顿。
⒎ 次:三顿饭。
⒏ 古同“钝”,不锋利。
⒐ 姓。
顿字UNICODE编码U+987F,10进制: 39039,UTF-32: 0000987F,UTF-8: E9 A1 BF。
顿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顿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頓
pause、suddenly、arrange
形声
pause, stop; bow, kowtow; arrange
详细解释◎ 顿的拼音:
(1) 頓 dú
(2) ——“冒顿”( Mòdú ):汉匈奴族的单于( chán yú )
(3) 另见 dùn
◎ 顿的拼音:
頓 dùn
〈词性:动〉
(1) (形声。从页( xié ),屯声。从“页”,表示与头有关。本义:叩头,磕头)
(2) 同本义 [kowtow]
顿,下首也。——《说文》
二曰顿首。——《周礼·大祝》。注:“拜头叩地也。”
(3) 又如:顿颡(屈膝下拜,以额叩地,多在请罪投降时用);顿筑(以头或物撞地);顿头(磕头);顿膝(下跪)
(4) 用脚底或用脚使劲往下踩 [stamp]
顿足失色。——《聊斋志异·促织》
牵衣顿足拦道哭。——唐· 杜甫《兵车行》
(5) 又如:顿脚;顿足(以足跺地。形容着急、悲痛的样子)
(6) 倒下,跌倒 [fall]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孙子·谋攻》
(7) 又如:顿仆(僵仆);顿落(低落);顿碌(折腾);顿毙(倒毙);顿擗(崩倒;倒塌)
(8) 放置;安放 [arrange]。如:整顿,安顿;顿纲(整顿纲纪);顿放(安放);顿寄(寄存);顿备(准备)
(9) 止宿;屯驻 [be stationed]。如:顿兵(驻扎军队;休战,止兵);顿舍(屯戍,止息);顿息(休息);顿住(止宿;屯驻)
(10) 舍弃;废弃 [abandon]
文六龙顿辔。——《文选安陆昭王碑》
(11) 又如:顿脱(甩掉);顿罔(撤除围猎之网)
(12) 解 [untie]。如:顿缨(挣脱绳索);顿开(挣开;脱开)
(13) 暂停 [pause]。如:他顿了一下,接着又往下说;顿辔(停车);顿断(音节停顿间断);顿毂(停车);顿驾(停车);顿滞(停息滞留)
(14) 买 [buy]。如:顿下(买下)
◎ 顿的拼音:
頓 dùn
〈词性:形〉
(1) 劳累疲弊 [tired]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孙子·谋攻》
兵甲顿,士民病。——《韩非子·初见秦》
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柳宗元《捕蛇者说》
(2) 又如:顿卒(困苦。也作顿悴);顿悴(困厄憔悴)
◎ 顿的拼音:
頓 dùn
〈词性:名〉
(1) 宿食之所。也指宿食所需之物 [board and lodging]。如:顿所(营房;馆舍)
(2) 在中国书法上指起笔落笔时用力使笔着纸而暂不移动 [(in Chinese calligraphy)pause in writing in order to reinforce the beginning or ending of a stroke]。如:一横的两头都要顿一顿;顿笔(写字在折画处,用笔轻按,称顿笔)
(3) 次,回——用于吃饭、斥责、劝说、打骂等行为的次数 [time]。如:一天三顿饭;说了他一顿;一顿毒打;顿顿(每餐)
(4) 古国名。在今河南省商水县北,于公元前496被楚灭 [Dun state]
◎ 顿的拼音:
頓 dùn
〈词性:副〉
(1) 立刻 [immediately]
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亡国之恨顿生。——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2) 又如:顿喝一口家乡水;顿改前非;顿尔(忽然);顿豁(突然开朗);顿绝(一下子断绝);顿饱(一下子吃饱)
(3) 另见 dú
顿弊、顿踣、顿挫、顿锻、顿河、顿号、顿呼、顿即、顿开茅塞、顿刻、顿口无言、顿然、顿时、顿首、顿悟、顿消、顿歇、顿踬、顿足不前
足的拼音:zú(ㄗㄨˊ)
⒈ 脚:足下(对对方的敬称)。足迹。足球。足坛。失足。高足(敬辞,称别人的学生)。举足轻重。画蛇添足。
⒉ 器物下部的支撑部分:鼎足。碗足。
⒊ 充分,够量:足月。足见。足智多谋。
⒋ 完全:足以。足色。
⒌ 值得,够得上:不足为凭。微不足道。
⒍ 增益:以昼足夜。
足字UNICODE编码U+8DB3,10进制: 36275,UTF-32: 00008DB3,UTF-8: E8 B6 B3。
足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足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ample、as mush as、full、leg、sufficient、foot
会意:从口、从止
foot; attain, satisfy, enough
详细解释◎ 足的拼音: zú
〈词性: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2)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foot]
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
震为足。——《易·说卦》
足恭而口圣。——《大戴礼记》
手足胼胝,面目黧。——《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韩非子》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折臂断足。——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东坡现右足。—— 清· 魏学洢《核舟记》
鲁直现左足。
细若文足。
(3) 又如:足心(脚底的中心);足炉(用来暖脚的小火炉);足不出户(形容深居家门很少出门);足衣(袜子);足音跫然(形容久处寂寞,听到人的脚步声,便感到欢欣)
(4) 支撑器物的脚 [leg]
鼎折足,覆公餗。——《易·鼎》
如此则荆、 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
(5) 又如:鼎足
◎ 足的拼音: zú
〈词性:形〉
(1) 充实;完备;足够 [enough;complete;ample]
国无九年之畜曰不足。——《谷梁传·庄公二十有八年》
杀所不足。——《墨子·公输》
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兵甲已足。——诸葛亮《出师表》
力不足。——唐· 韩愈《杂说》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一钵足矣。——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足纹(成色十足的银子);足钱(每贯足实一百枚的钱币);足食足兵(指国内粮食兵备均甚充足)
(3) 纯的 [pure]。如:十足(成色纯)
(4) 富裕的 [prosperous]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
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庄子》
(5) 又如:足民(富足,民生富足);丰足(富裕)
◎ 足的拼音: zú
〈词性:动〉
(1) 使满足 [satisfy]
采色不足。——《孟子·梁惠王上》
声音不足。
皆不足用。——明· 魏禧《大铁椎传》
不足子所乎。——明· 刘基《卖柑者言》
(2) 重视 [attach importance to]
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荀子·礼论》
(3) 止 [stop]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
(4) 完成 [complete]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左传》
◎ 足的拼音: zú
〈词性:副〉
(1) 值得 [be worth]
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向、对。)——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岂足托乎。——《资治通鉴》
不足与图大事。
何足道。——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2) 又如:足信(值得信赖);不足(不值得;不够格)
足尺、足赤、足够、足迹、足见、足金、足力、足球、足色、足岁、足坛、足下、足兴、足以、足月、足智多谋、足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