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ǎ lǐ dǎ wài
注音ㄉㄚˇ ㄌ一ˇ ㄉㄚˇ ㄨㄞˋ
解释比喻又要管家里的事,又要对付外面的事。
出处浩然《浮云》:“娶了媳妇,就有了个打里打外的帮手。”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内外都应付。
谜语内外都当家
感情打里打外是中性词。
繁体打裏打外
英语take care of everything at home and outside
动物生肖牛,虎,蛇
打的拼音:dǎ(ㄉㄚˇ)
⒈ 击,敲,攻击:打击。殴打。打杀。
⒉ 放出,发出,注入,扎入:打炮。打雷。打信号。打电报。
⒊ 做,造:打首饰。打家具。
⒋ 拨动:打算盘。
⒌ 揭,破,凿开:打破。打井。
⒍ 举,提起:打灯笼。打起精神。
⒎ 涂抹,印,画:打蜡。打戳子。
⒏ 写出,开出:打证明。
⒐ 捆,扎:打包裹。
⒑ 合,结合:打伙。打成一片。
⒒ 获取,购取:打水。打鱼。
⒓ 除去:打消。打杈。
⒔ 定出,计算:打算。打腹稿。
⒕ 用,采用,使用:打比喻。
⒖ 玩,玩耍:打球。
⒗ 截,停,减,退:打住。打价儿。
⒘ 表示人体发出某种行为动作:打手势。
⒙ 进行某种活动,从事或担任某种工作:打交道。打短工。
⒚ 与某些动词结合,基本上保留原动词词义:打扫。打扰。
⒛ 自,从:打哪儿来?
打的拼音:dá(ㄉㄚˊ)
⒈ 量词,指十二个:一打铅笔。
打字UNICODE编码U+6253,10进制: 25171,UTF-32: 00006253,UTF-8: E6 89 93。
打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打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beat、hit、strike、spank、thrash、wipe、dozen
挨
形声:从扌、丁声
详细解释◎ 打的拼音: dá
〈词性:量〉
(1) 12个构成的一组 [dozen]。如:一打火柴;一打鸡蛋;一打铅笔
(2) 另见 dǎ
◎ 打的拼音: dǎ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丁声。本义:击)
(2) 同本义 [strike;hit]
打,击也。——《说文新附》
身世浮沉雨打萍。——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3) 又如:用棍打狗;打拍(敲击);打火刀(用来敲打火石的刀形铁片)
(4) 殴打;斗殴。亦指武术表演或戏剧中的武打 [beat up;hit;exchange blows]。如:打捶(打架);打孽(报仇,械斗);打把子(练武功)
(5) 攻打;进攻 [attack;assault]。如:打援(攻打敌人的援军)
(6) 射击 [shoot at]。如:打冷枪;打炮
(7) 攻讦 [rake up sb.’s past and attack him]。如:打短(说别人短处)
(8) 发出 [fetch]。如:打哨(吹口哨);打唤(呼唤)
(9) 猜,猜谜 [guess]。如:打一字;打一物;打虎(猜谜);打灯虎(猜灯谜)
(10) 围棋术语。即叫吃 [play]。如:打劫(谓双方在一处可以交换吃一子的争夺战)
(11) 印上;拓印 [print;copy]。如:打本(即拓本);打郑方(盖公章);打印子(盖图章)
(12) 扎入;注入 [inject]。如:打针
(13) 往;去 [go]
你打华州,须从这条路走。——《水浒传》
(14) 制造;建造 [make;build;construct]
九子不葬父,一女找荆棺。——《荆棺峡谵》
(15) 又如:打船(造船)
(16) 砍;割 [cut;prune]
只在左近人家佣工,替人家挑土打柴。——《儒林外史》
(17) 汲取;盛取 [ladle]。如:打米(盛米,装米)
(18) 捕捉;猎取 [catch;hunt]。如:打捕(打猎捕鱼,渔猎)
(19) 买 [buy]。如:打酒;打票;打勾(购买)
(20) 振作 [raise]。如:打扳(振作);打迸(振作,焕发)
(21) 除去 [remove;thrash;thresh]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2) 又如:打麦(用工具使麦子去皮或脱粒);打灭(打消;消除;消灭)
(23) 摇荡 [rock;sway]
西江水阔 吴山远,却打船头向北行。—— 王建《扬州寻张籍不见》
(24) 收获 [collect;reap]。如:打夹账(谓经手人从中索取好处费);打抹(谓没收额外所得酬金)
(25) 贬;退;减 [discount;reduce;play down]。如:打扣(降低商品的原定价格;减少或者降低事物的数量、质量);打短(克扣)
(26) 评定 [pass judgment on;evaluate]。如:打成分
(27) 相处;交结 [deal with;have contact with sb.]。如:打交待,打交道;打伙计(交朋友,恋爱);打影(结伴;合伙)
(28) 张、举、提。亦谓携带 [raise;lift;hoist]。如:打旗
(29) 编织 [knit;weave]。如:打草垫;打竹席;打领带;打个结;打发辫
(30) 转;绕 [turn;revolve;rotate]。如:打方旋(徘徊);打胡旋(兜圈子);打旋磨(盘旋;围绕着某物转);打转转(旋转,绕圈子);打独磨(盘旋;徘徊);打踅(打转。走江湖,跑码头)
(31) 把一物附着在他物上 [daub;draw;paint]。如:打胭脂,打粉;打背(裱糊布片)
(32) 谓用某种语言或腔调说话 [speak]。如:打牙配嘴(谓相互戏谑,闲扯说笑);打令(行酒令)
(33) 谓从事某种工作或做出某种行动 [do]。如:打饼(做面食);打印子(借印子钱);打行(保镖、打手的行帮)
(34) 表示通过一定手段完成某种任务 [finish;complete]。如:打铺;打介绍信;打轿;打花(采花;摘花)
(35) 与某些动词结合成复词,表示进行之意。如:打掠(用眼扫视);打勘(查问;拷问,审讯)
◎ 打的拼音: dǎ
〈词性:介〉
(1) [口]∶从 [from;since]——带有北方方言色彩,普通话里一般用“从”,在单音方位词前只能用“从”。如:从南到北,从早到晚,从里到外
(2) 表示处所、时间、范围的起点。如:打这儿往东去;打县里回来;打明儿开始
(3) 表示经过的路线、场所。如:打水路走,三天可以到
◎ 打的拼音: dǎ
〈词性:名〉
(1) 武术 [fight]。如:教打;练打。亦指京剧里指武打。如:唱、做、念、打
(2) 另见 dá
打熬、打把势、打靶、打靶场、打摆子、打败、打板子、打扮、打扮、打包、打保、打饱嗝儿、打抱不平、打蹦儿、打比、打边鼓、打辫子、打并伙、打补钉、打不倒、打不得、打不平、打不住、打草、打草惊蛇、打喳喳、打杈、打杈、打岔、打禅、打长工、打场、打成平手、打成一片、打赤膊、打赤脚、打冲锋、打虫、打春、打从、打当面鼓、打倒、打得好、打得好、打得火热、打灯笼、打灯谜、打底,打底儿、打底、打底稿、打底子、打地铺,打地铺儿、打点、打点、打电报、打电话、打掉、打定主意、打动、打抖、打斗、打逗、打赌、打短工、打短儿、打断、打对仗、打兑、打盹,打盹儿、打趸儿、打顿,打顿儿、打哆嗦、打耳光、打发、打法、打翻、打翻身仗、打分、打富济贫、打稿子、打格子、打嗝,打嗝儿、打跟头、打更、打工、打工妹、打工仔、打躬作揖、打拱、打钩、打狗、打狗欺主、打谷、打谷场、打鼓、打卦、打官腔,打官话、打官司、打光棍、打棍子、打拱作揖、打哈哈、打呵欠、打鼾、打夯、打号子、打黑枪、打哼哼、打呼噜、打话、打回票、打诨、打诨插科、打活、打火、打火机、打伙、打击、打击报复、打击乐器、打基础、打挤、打家劫舍、打家截道、打价,打价儿、打架、打尖、打江山、打交道、打搅、打醮、打街骂巷、打劫、打紧、打开、打瞌睡、打揢,打揢儿、打孔、打口哨、打垮、打来回、打赖、打雷、打擂台、打冷枪、打冷战、打离婚、打里打外、打脸,打脸儿、打粮、打谅、打量、打猎、打零杂,打零杂儿、打流、打乱、打落、打落水狗、打麻烦、打麻将、打马虎眼、打骂、打埋伏、打毛衣、打门、打闷棍、打闷雷、打鸣儿、打磨、打闹、打蔫儿、打耙、打拍子、打牌、打牌、打派仗、打拼、打平、打破、打破沙锅璺到底、打气、打千儿、打前站、打枪、打青、打情骂俏、打秋风、打秋千、打趣、打拳、打群架、打扰、打如意算盘、打入冷宫、打扫、打杀、打闪、打闪、打伤、打蛇打七寸、打射、打手、打手势、打水、打睡、打死老虎、打算、打算盘、打胎、打探、打天下、打铁、打听、打通、打通宵、打通,打通儿、打头炮、打头阵、打退、打退、打退堂鼓、打外、打网、打问号、打硪、打下马威、打下手、打先锋、打响、打消、打小报告、打小算盘、打旋磨儿、打鸭子上架、打牙祭、打哑谜、打烊、打腰、打野鸡、打野鸭子、打印、打油、打油诗、打游击、打鱼、打圆场、打砸抢、打早、打战、打仗、打招呼、打照面、打折扣、打褶、打针、打肿脸充胖子、打中、打主意、打住、打桩、打字、打字机、打嘴巴、打坐
里(裏)的拼音:lǐ(ㄌ一ˇ)
⒈ 居住的地方:故里。返里(回老家)。
⒉ 街坊(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弄(lòng )。
⒊ 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一里(等于五百米)。里程牌。
⒋ 衣物的内层:被里。
⒌ 内部,与“外”相对,并引申为一定范围以内:里外。心里。这里。那里。
⒍ 姓。
里字UNICODE编码U+91CC,10进制: 37324,UTF-32: 000091CC,UTF-8: E9 87 8C。
里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里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裏裡
inner、liner、lining、neighbourhood
外、表、面
会意
unit of distance; village; lane
详细解释◎ 里的拼音:
裏、裡 lǐ
〈词性:名〉
(1) (会意。从衣,里声。本义:衣服的里层)
(2) 同本义 [lining]
裏,衣内也。——《说文》。衣外曰表。
襦在裏也。——《谷梁传·宣公九年》注
不罹于裏。——《诗·小雅·小弁》
绿衣黄里。——《诗·邶风·绿衣》
(3) 又如:里衣(内衣,汗衫。指贴身的衣报);里外发烧(指里外都是毛皮缝制的衣服)
(4) 内,中。与外相反 [inside]
裏急暴痛。——《素问·至真要大论》
肉里之脉。——《素问·刺腰痛篇》
约定今夜放火,里应外合。——《三国演义》
(5) 又如:里向(靠里边的;里面);里势(里面);里勾外连(内外勾结);里头大叔(里头,指宫内。指慈禧最宠信的大太监李连英);里牵绵(指饮酒下肚时,好像腹内忽有厚绵暖着一样)
(6) 时候 [time]
妾身年少里,父母俱倾弃。——宋·佚名《张协状元》
(7) 附在“这”、“那”、“哪”等字后边表示地点;位置;处所 [used after “这”、“那”、“哪” to indicate direction of place]
我这里凭阑望,母亲那里倚门悲。——郑德辉《玉粲登楼》
(8) 又如:这里,那里;哪里;省里;县里
◎ 里的拼音: lǐ
〈词性:名〉
(1) (会意。从土,从田。从“田”,含有区分界域的意思。本义:里弄;街巷)
(2) 同本义 [alley;lane]
里,居也。——《说文》
里,邑也。——《尔雅》。李注:“居之邑也。”
里尻也。——《广雅》
在野曰庐,在邑曰里。——《汉书·食货志》
于蹶之里。——《诗·大雅·韩奕》
赋里以人。——《国语·晋语》。注:“廛也。”
以里听者,禄之以里。——《吕氏春秋·怀宠》。注:“闾也。”
河洛为王之里。——左思《蜀都赋》。注:“居也。”
匪仁里其焉宅兮。——张衡《思玄赋》。注:“里宅皆居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诗·郑风·将仲子》
既行,及里门,门扃未发。——沈既济《任氏传》
(3) 又如:里门(乡里的门。古代聚族列里以居,里有里门);里闬(即里门,乡里);里闾(里门,乡里)
(4) 古代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 [community]
八家为邻,三邻为朋,三朋为里。——《尚书大传》
古者七十二家为里。——《论语·譔考文》
一里八十户。——《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百家为里。——《管子·度地》
广三百步、长三百步为一里。——《韩诗外传》
择其贤民,使为里君。——《管子·小匡》
(5) 又如:里长(主管一里的人。古时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尹(里长,里中的长官。即里正);里正图董(乡长、里长一类的人物);里吏(即里尹、里正、里胥)
(6) 乡里;家乡;故乡 [village;hometown]
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史记·滑稽列传》
黯耻为令,病归田里。——《史记·汲郑列传》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潜《归园田居》
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江淹《别赋》
(7) 又如:里籍(籍贯);里豪(乡里中豪强的人);里妪(乡村妇女);里门(故里;故乡)
(8) 量词。长度单位 [ li ,a Chinese unit of length]
于三十里。——《诗·小雅·六月》
(9) 又如:华里(市里的旧称);里数;里程;里堠(记里程的土堆)
(10) 通“理”。地理 [geographical condition]
通于沟渠,修堤防,树五谷,通于地里者也。——《说苑·臣术》
◎ 里的拼音: lǐ
〈词性:动〉
(1) 居住 [dwell]
在壄曰庐,在邑曰里。——《汉书·食货志上》
悠悠我里。——《诗·小雅·十月之交》
军社之所里。——《周礼·夏官·量人》
里仁而美。——《论语·里仁》
(2) 又如:里布(古代的土地税。里,居也;布,钱也);里舍(私人住宅;同乡里人);里仁(居住在仁者所居之里;与仁人为邻)
(3) 谓计算路程 [calculate]。如:里程碑(设于路边计算里数的标志)
(4) 通“理”。治理 [administer;govern;manage;rule]
乃里西土之数。——《穆天子传》
◎ 里的拼音: lǐ
〈词性:形〉
通“悝”。忧伤 [distressed;worried]
悠悠我里,亦孔之痗。——《诗·小雅·十月之交》
◎ 里的拼音: lǐ
〈词性:语尾助词〉
同“哩” [a formal word in Chinese]
[正旦云]梅香,你看奶奶做什么里?[ 梅香云]奶奶看经哩。—— 元· 关汉卿《金线池》
里边、里程、里程碑、里程计、里出外进、里带、里勾外连、里海、里脊、里间,里间儿、里脚手、里居、里拉、里里外外、里弄、里面、里圈、里山、里手、里挑外撅、里通外国、里头、里外、里外里、里屋、里巷、里胥、里应外合、里正、里子
打的拼音:dǎ(ㄉㄚˇ)
⒈ 击,敲,攻击:打击。殴打。打杀。
⒉ 放出,发出,注入,扎入:打炮。打雷。打信号。打电报。
⒊ 做,造:打首饰。打家具。
⒋ 拨动:打算盘。
⒌ 揭,破,凿开:打破。打井。
⒍ 举,提起:打灯笼。打起精神。
⒎ 涂抹,印,画:打蜡。打戳子。
⒏ 写出,开出:打证明。
⒐ 捆,扎:打包裹。
⒑ 合,结合:打伙。打成一片。
⒒ 获取,购取:打水。打鱼。
⒓ 除去:打消。打杈。
⒔ 定出,计算:打算。打腹稿。
⒕ 用,采用,使用:打比喻。
⒖ 玩,玩耍:打球。
⒗ 截,停,减,退:打住。打价儿。
⒘ 表示人体发出某种行为动作:打手势。
⒙ 进行某种活动,从事或担任某种工作:打交道。打短工。
⒚ 与某些动词结合,基本上保留原动词词义:打扫。打扰。
⒛ 自,从:打哪儿来?
打的拼音:dá(ㄉㄚˊ)
⒈ 量词,指十二个:一打铅笔。
打字UNICODE编码U+6253,10进制: 25171,UTF-32: 00006253,UTF-8: E6 89 93。
打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打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beat、hit、strike、spank、thrash、wipe、dozen
挨
形声:从扌、丁声
详细解释◎ 打的拼音: dá
〈词性:量〉
(1) 12个构成的一组 [dozen]。如:一打火柴;一打鸡蛋;一打铅笔
(2) 另见 dǎ
◎ 打的拼音: dǎ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丁声。本义:击)
(2) 同本义 [strike;hit]
打,击也。——《说文新附》
身世浮沉雨打萍。——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3) 又如:用棍打狗;打拍(敲击);打火刀(用来敲打火石的刀形铁片)
(4) 殴打;斗殴。亦指武术表演或戏剧中的武打 [beat up;hit;exchange blows]。如:打捶(打架);打孽(报仇,械斗);打把子(练武功)
(5) 攻打;进攻 [attack;assault]。如:打援(攻打敌人的援军)
(6) 射击 [shoot at]。如:打冷枪;打炮
(7) 攻讦 [rake up sb.’s past and attack him]。如:打短(说别人短处)
(8) 发出 [fetch]。如:打哨(吹口哨);打唤(呼唤)
(9) 猜,猜谜 [guess]。如:打一字;打一物;打虎(猜谜);打灯虎(猜灯谜)
(10) 围棋术语。即叫吃 [play]。如:打劫(谓双方在一处可以交换吃一子的争夺战)
(11) 印上;拓印 [print;copy]。如:打本(即拓本);打郑方(盖公章);打印子(盖图章)
(12) 扎入;注入 [inject]。如:打针
(13) 往;去 [go]
你打华州,须从这条路走。——《水浒传》
(14) 制造;建造 [make;build;construct]
九子不葬父,一女找荆棺。——《荆棺峡谵》
(15) 又如:打船(造船)
(16) 砍;割 [cut;prune]
只在左近人家佣工,替人家挑土打柴。——《儒林外史》
(17) 汲取;盛取 [ladle]。如:打米(盛米,装米)
(18) 捕捉;猎取 [catch;hunt]。如:打捕(打猎捕鱼,渔猎)
(19) 买 [buy]。如:打酒;打票;打勾(购买)
(20) 振作 [raise]。如:打扳(振作);打迸(振作,焕发)
(21) 除去 [remove;thrash;thresh]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2) 又如:打麦(用工具使麦子去皮或脱粒);打灭(打消;消除;消灭)
(23) 摇荡 [rock;sway]
西江水阔 吴山远,却打船头向北行。—— 王建《扬州寻张籍不见》
(24) 收获 [collect;reap]。如:打夹账(谓经手人从中索取好处费);打抹(谓没收额外所得酬金)
(25) 贬;退;减 [discount;reduce;play down]。如:打扣(降低商品的原定价格;减少或者降低事物的数量、质量);打短(克扣)
(26) 评定 [pass judgment on;evaluate]。如:打成分
(27) 相处;交结 [deal with;have contact with sb.]。如:打交待,打交道;打伙计(交朋友,恋爱);打影(结伴;合伙)
(28) 张、举、提。亦谓携带 [raise;lift;hoist]。如:打旗
(29) 编织 [knit;weave]。如:打草垫;打竹席;打领带;打个结;打发辫
(30) 转;绕 [turn;revolve;rotate]。如:打方旋(徘徊);打胡旋(兜圈子);打旋磨(盘旋;围绕着某物转);打转转(旋转,绕圈子);打独磨(盘旋;徘徊);打踅(打转。走江湖,跑码头)
(31) 把一物附着在他物上 [daub;draw;paint]。如:打胭脂,打粉;打背(裱糊布片)
(32) 谓用某种语言或腔调说话 [speak]。如:打牙配嘴(谓相互戏谑,闲扯说笑);打令(行酒令)
(33) 谓从事某种工作或做出某种行动 [do]。如:打饼(做面食);打印子(借印子钱);打行(保镖、打手的行帮)
(34) 表示通过一定手段完成某种任务 [finish;complete]。如:打铺;打介绍信;打轿;打花(采花;摘花)
(35) 与某些动词结合成复词,表示进行之意。如:打掠(用眼扫视);打勘(查问;拷问,审讯)
◎ 打的拼音: dǎ
〈词性:介〉
(1) [口]∶从 [from;since]——带有北方方言色彩,普通话里一般用“从”,在单音方位词前只能用“从”。如:从南到北,从早到晚,从里到外
(2) 表示处所、时间、范围的起点。如:打这儿往东去;打县里回来;打明儿开始
(3) 表示经过的路线、场所。如:打水路走,三天可以到
◎ 打的拼音: dǎ
〈词性:名〉
(1) 武术 [fight]。如:教打;练打。亦指京剧里指武打。如:唱、做、念、打
(2) 另见 dá
打熬、打把势、打靶、打靶场、打摆子、打败、打板子、打扮、打扮、打包、打保、打饱嗝儿、打抱不平、打蹦儿、打比、打边鼓、打辫子、打并伙、打补钉、打不倒、打不得、打不平、打不住、打草、打草惊蛇、打喳喳、打杈、打杈、打岔、打禅、打长工、打场、打成平手、打成一片、打赤膊、打赤脚、打冲锋、打虫、打春、打从、打当面鼓、打倒、打得好、打得好、打得火热、打灯笼、打灯谜、打底,打底儿、打底、打底稿、打底子、打地铺,打地铺儿、打点、打点、打电报、打电话、打掉、打定主意、打动、打抖、打斗、打逗、打赌、打短工、打短儿、打断、打对仗、打兑、打盹,打盹儿、打趸儿、打顿,打顿儿、打哆嗦、打耳光、打发、打法、打翻、打翻身仗、打分、打富济贫、打稿子、打格子、打嗝,打嗝儿、打跟头、打更、打工、打工妹、打工仔、打躬作揖、打拱、打钩、打狗、打狗欺主、打谷、打谷场、打鼓、打卦、打官腔,打官话、打官司、打光棍、打棍子、打拱作揖、打哈哈、打呵欠、打鼾、打夯、打号子、打黑枪、打哼哼、打呼噜、打话、打回票、打诨、打诨插科、打活、打火、打火机、打伙、打击、打击报复、打击乐器、打基础、打挤、打家劫舍、打家截道、打价,打价儿、打架、打尖、打江山、打交道、打搅、打醮、打街骂巷、打劫、打紧、打开、打瞌睡、打揢,打揢儿、打孔、打口哨、打垮、打来回、打赖、打雷、打擂台、打冷枪、打冷战、打离婚、打里打外、打脸,打脸儿、打粮、打谅、打量、打猎、打零杂,打零杂儿、打流、打乱、打落、打落水狗、打麻烦、打麻将、打马虎眼、打骂、打埋伏、打毛衣、打门、打闷棍、打闷雷、打鸣儿、打磨、打闹、打蔫儿、打耙、打拍子、打牌、打牌、打派仗、打拼、打平、打破、打破沙锅璺到底、打气、打千儿、打前站、打枪、打青、打情骂俏、打秋风、打秋千、打趣、打拳、打群架、打扰、打如意算盘、打入冷宫、打扫、打杀、打闪、打闪、打伤、打蛇打七寸、打射、打手、打手势、打水、打睡、打死老虎、打算、打算盘、打胎、打探、打天下、打铁、打听、打通、打通宵、打通,打通儿、打头炮、打头阵、打退、打退、打退堂鼓、打外、打网、打问号、打硪、打下马威、打下手、打先锋、打响、打消、打小报告、打小算盘、打旋磨儿、打鸭子上架、打牙祭、打哑谜、打烊、打腰、打野鸡、打野鸭子、打印、打油、打油诗、打游击、打鱼、打圆场、打砸抢、打早、打战、打仗、打招呼、打照面、打折扣、打褶、打针、打肿脸充胖子、打中、打主意、打住、打桩、打字、打字机、打嘴巴、打坐
外的拼音:wài(ㄨㄞˋ)
⒈ 与“内”、“里”相对:外边。外因。里应(yìng )外合。外行(háng )。
⒉ 不是自己这方面的:外国。外路(同“外地”)。外族。外省。外星人。
⒊ 指“外国”:外域。外宾。外商。
⒋ 称母亲、姐妹或女儿方面的亲戚:外公。外婆。外甥。
⒌ 称岳父母:外父。外姑(岳母)。
⒍ 称丈夫:外子(亦指非婚生之子)。
⒎ 关系疏远的:外人。
⒏ 对正式的而言,指非正式的:外号(绰号)。外史(指正史以外的野史、杂史和以叙述人物为主的旧小说)。外传(zhuàn )。
⒐ 传统戏剧角色名:外旦。外末。外净。
外字UNICODE编码U+5916,10进制: 22806,UTF-32: 00005916,UTF-8: E5 A4 96。
外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外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besides、in addition、not closely related、other、outer、outside、unofficial
中、内、里
会意:从夕、从卜
out, outside, external; foreign
详细解释◎ 外的拼音: wài
〈词性:名〉
(1) (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2) 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outside;outer]
外,远也。——《说文》
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礼记·曲礼》
外骨内骨。——《周礼·考工记·梓人》
夜来城外一尺雪。——唐· 白居易《卖炭翁》
竹外桃花三两枝。——宋·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中通外直。——宋· 周敦颐《爱莲说》
身外即战场。——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 又如:外户(从外面关闭的大门);外祟(指外来的危害);外槨(棺材外的套棺);外好里枒槎(对外人好,对自己人苛刻);外藩(外部屏藩);外廓(外城);外见(显现于外);外求(求之于外);外舍(在外住宿)
(4) 外表;仪表 [appearance]
吉凶见乎外。——《易·系辞》
外托服从之名。——《资治通鉴》
(5) 又如:外象包皮(指善恶美丑表现在身上,行动语言表现在外表上);外表(人的外貌仪表);外秀(外表俊秀);外和(外表和气);外化(外表的变化);外方内圆(谓外表正直,内心圆滑);外视(外观、外表)
(6) 表面 [surface;face;outside appearance]
无非是三等喻品,外像皮毛。——明·佚名《梼杌闲评——明珠缘》
(7) 又如:外刑(施于身体表面的刑罚);外像(表面现象);外局(表面上);外合里表(表里不一);外见(显现于外);外扬(显现于外);外意(文字描绘的表面意义);外营(外层营垒)
(8) 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husband]
夫妇相称曰外内,晋、 魏以前无之。—— 清· 钱大昕《恒言录》
(9) 外国 [foreign country]。如:外为中用
(10) 外地;异乡 [province;another part of the country]
上年老太太生日,曾有一个外路和尚来孝敬一个蜡油冻的佛手。——《红楼梦》
(11) 又如:外役(在外服役);外奔(逃亡国外,逃离本阵营,投奔他方);外府(外地);外路和尚(从外地来的和尚。即行脚僧)
(12) 外物。亦谓视为外物。身外之物,多指利欲功名之类;亦指外界的人或事物 [external things]。如:外欲(指外界的诱惑);外情(受外界事物触动而生之情);外盖衣服(穿在外面的罩衣);外境(指外界事物);外诱(外界事物的诱惑);外论(外界的议论);外议(外界的舆论)
(13) 指男子。亦指男宠,男色 [man]。如:外色(男色);外子(旧时妻称夫为外子);外言(男子所说有关公务之言);外嬖(指宫禁外的宠臣,亦指男宠);外宠(指宠臣;亦指娈童,男色)
(14) 母亲、妻子、姐妹或儿女方面的(指亲属) [(relatives) of one's mother,sisters or daughters]
周三不合图财杀害外父外母。——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15) 又如:外氏(外祖父母家);外祖(外祖父);外外(外甥);外外姐姐(外甥媳妇);外家(岳父家);外孝(属于母族、妻族或出嫁姐妹等方面的);外大父(外祖父);外王父(外祖父);外王母(外祖母)
(16) 指外廷臣僚 [minister outside court]
一个外郎,叫做丘三。——《初刻拍案惊奇》
(17) 又如:外郎(官名。宋元时亦称衙门书吏);外朝(指在外朝参政诸官。后泛指朝臣)
(18) 指地方官。亦谓京官调任地方官 [local officcials]
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白居易《重赋》
(19) 又如:外班(指分发到外省任职的班次);外吏(外臣。指地方官);外镇(镇守边关要塞的将帅);外藩(有封地的诸侯王);外补(道员的缺分,原则上由中央任命,但也规定了几个缺位,由外省督抚呈请任用)
(20) 指吏役人等 [servant]。如:外委总把(清代武官名。地位低于总把);外委(额外委派的低级武官);外场(打杂跑街的人)
(21) 以外 [beyond;outside]
其外之文。——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秦以攻取之外。—— 宋· 苏洵《六国论》
付之度外。——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22) 又如:外作(正业之外的事);外郡(京都以外的州郡);外埠(本地以外的城镇);外境(国境以外的地区)
(23) 以前 [before;formerly]。如:外者(从前,以往)
(24) 外来的 [foreign]
这一起外祟何日是了!——《红楼梦》
(25) 又如:外寇(外来的敌兵);外祟(外来的鬼怪、祸祟);外忧(外来的忧患);外比(外附,勾结外乱)
(26) 佛教称其他宗教、思想为外,自称为内 [other]。如:外道(佛教称本教以外的宗教及思想)
(27) 传统戏曲脚色行当 [wai]
外扮监斩官上。——元· 关汉卿《窦娥冤》
◎ 外的拼音: wài
〈词性:动〉
(1) 疏远。关系、感情上保持距离 [drift apart]
内小人而外君子。——《易·否》
(2) 又如:勿外(不要见外);外我(视我为外人;疏远我);外道(作客时,显得很疏远)
(3) 背离 [deviate]
骤令不行,民心乃外。——《管子·版法》
(4) 排斥 [repel]
坚、白、石不相外,藏三可乎?——《公孙龙子》
(5) 抛弃 [abandon]
有所通,则贪污之利外矣。——《吕氏春秋》
◎ 外的拼音: wài
〈词性:形〉
(1) 另外;其他;别的 [in addition;besides;other]
令居外宅。——《史记·衡山王列传》
(2) 又如:外教(外央。外行);外来钱(外快。额外的财利);外转(外输;外快);外慕(犹言他求;别有喜好);外第(别宅);外累(谓身外事物的烦扰、拖累)
(3) 异;不一 [different]。如:外意(二心;异志);外道(见外;客气)
(4) 非正式的,非正规的,不正当的 [unofficial;irregular;unjust]
齐悼惠王肥,其母,高祖微时外妇也。——《汉书·齐悼惠王传》
(5) 又如:外四路(指远亲);外务(份外的事;外遇);外宅(外妇;外室。指与男子无妻妾关系而同居的妇女);外名(外号);外妇(外妻;指男子于正妻以外在别处另娶的妾或私通之妇);外道(歪门邪道,搞不正当的活动)
外邦、外币、外边、外表、外宾、外部、外埠、外财、外侧、外层大气、外差、外场、外钞、外臣、外出、外出血、外串、外带、外待、外敌、外地、外典、外电、外调、外耳、外分泌、外放、外敷、外感、外高加索、外高加索人、外功、外公、外国、外海、外行、外号、外合里应、外患、外汇、外活,外活儿、外货、外祸、外籍、外加、外家、外间、外艰、外交、外角、外界、外景、外径、外舅、外科、外壳、外客、外寇、外快、外宽内忌、外宽内深、外来、外来户、外来语、外力、外流、外流河、外路、外露、外贸、外貌、外面、外皮层、外婆、外戚、外欠、外强中干、外侨、外巧内嫉、外切、外亲、外亲内疏、外勤、外倾、外人、外任、外伤、外商、外伸、外甥、外甥女、外省、外史、外事、外手、外水、外孙、外孙女、外孙子、外胎、外逃、外套、外廷、外头、外围、外文、外侮、外务、外鹜、外县、外线、外乡、外向、外销、外心、外星人、外形、外姓、外延、外洋、外衣、外溢、外因、外阴、外引、外语、外遇、外圆内方、外援、外缘、外源河、外在、外宅、外债、外展神经、外长、外罩、外痔、外传、外资、外族、外祖父、外祖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