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弹冠结绶的意思

dànguànjiéshòu

弹冠结绶



拼音dàn guàn jié shòu

注音ㄉㄢˋ ㄍㄨㄢˋ ㄐ一ㄝˊ ㄕㄡˋ

解释朋友之间互相援引出仕。

出处《汉书·萧育传》:“[育]少与陈咸、朱博为友,著闻当世。往者有王阳、贡公,故长安语曰:‘萧朱结绶,王贡弹冠’,言其相荐达也。”

例子建原庙以安祖考,正六宫而修典弄,百废具兴,多士爱集,弹冠结绶,共欣千载之逢;掩面向隅,不忍一夫之泣。宋·苏轼《谢量移汝州表》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官场。

感情弹冠结绶是中性词。

繁体彈冠結綬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dàn tán   注音  ㄉㄢˋ ㄊㄢˊ   繁体    
部首  弓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1画  
五笔  XUJF  仓颉  NCWJ  郑码  YZKE  四角  18256  结构  左右电码  1734  区位  2115  统一码  5F39  笔顺  フ一フ丶ノ丨フ一一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弹(彈)的拼音:dàn(ㄉㄢˋ)  

⒈ 可以用力发射出去的小丸;装有爆炸物可以击毁人、物的武器:弹丸。子弹。弹雨。枪弹。氢弹。导弹。手榴弹。原子弹。

⒉ 古代指以竹为弦的弓:“左挟弹,右摄丸”。

其他字义

弹(彈)的拼音:tán(ㄊㄢˊ)  

⒈ 用手或工具拨动而发射出去,亦指用手指拨弄:弹射。弹跳。弹拨。弹指。弹琴。弹奏。弹冠相庆(喻即将作官而互相庆贺,多作贬义)。

⒉ 检举违法失职的官吏:弹劾。弹纠。讥弹。

统一码

弹字UNICODE编码U+5F39,10进制: 24377,UTF-32: 00005F39,UTF-8: E5 BC B9。

弹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弹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彈弾

汉英互译

ball、bomb、flip、pellet、shoot、spring

造字法

形声:从弓、单声

English

pellet, bullet, shot, shell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弹的拼音:

dàn  

〈词性:名〉

(1) (形声。从弓,单声。本义:弹丸)

(2) 同本义 [bullet]

弹,行丸也。——《说文》

长安大道边,挟弹谁家儿?—— 唐· 苏涣《变律》其三

(3) 又如:枪弹;弹子涡(卵石);枪林弹雨(形容战斗激烈);弹丸黑子(形容地域狭小)

(4) 形状像弹丸的东西,如圆形的果实;禽鸟的卵等 [a bullet-shaped thing]

其法乃以凫弹数十,黄、白各聚一器。——宋· 周密《齐东野语》

(5) 弹弓 [slingshot]

援弹飞丸,应弦而落。——《魏书》

(6) 炸弹 [bomb]。如:燃烧弹;氢弹;烟幕弹;催泪弹

(7) 另见 tán  

常用词组

弹道、弹弓、弹夹、弹尽粮绝、弹尽援绝、弹壳、弹片、弹体、弹头、弹丸、弹丸之地、弹无虚发、弹药、弹药库、弹子

基本词义

弹的拼音:

tán  

〈词性:动〉

(1) (形声。从弓,单声。本义:用弹弓发射弹丸)

(2) 同本义 [shoot with the function of a spring;eject]

弹,行丸也。——《说文》

[灵公]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

(3) 又如:弹力(弹射的力量);弹丸(供弹弓发射用的泥丸、石丸、铁丸。也指子弹弹头);弹射(利用弹力、压力等射出);弹金(发射弹丸)

(4) 弹击 [fluff;strike]

新沐者必弹冠。——《楚辞·渔父》

倚柱弹其剑。——《战国策·齐策四》

复弹其铗。

复弹其剑铗。

善弹琵琶。——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5) 又如:弹唱(一边弹奏,一边演唱);弹冠(弹去冠上的灰尘);弹棉花;弹弓(手工弹花的工具)

(6) 用手指拨动而演奏 [play]

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李贺《咏怀》

(7) 又如:弹琴;弹击(演奏乐器);弹弦(弹丝。弹奏弦乐器);弹纬(张弦弹奏)

(8) 批评,揭发 [criticize; expose]

旌善以兴化,弹邪而矫俗。——《三国志·陶谦传》

仆常好人讥弹其文。有不善者,应时改定。——曹植《与杨德祖》

(9) 又如:抨弹(抨击);弹议(弹劾评议);弹黜(弹劾罢黜);弹文(弹劾官员过错的奏疏);弹正(纠弹;纠正);弹断(讥评);弹激(激烈率直地予以抨击)

(10) 针刺 [puncture]

弹疽不严,必半复聚。——《资治通鉴》

(11) 测定重量 [weight]

拿来天平上弹着。——元·佚名《陈州粜米》

(12) 又如:弹算(掂量估模);弹斤估两(形容掂量轻重)

(13) 另见 dàn  

常用词组

弹拨、弹唱、弹词、弹冠相庆、弹劾、弹花、弹簧、弹簧秤、弹簧门、弹簧锁、弹纠、弹力、弹射、弹跳、弹性、弹性模量、弹压、弹指、弹奏

  拼音  guān guàn   注音  ㄍㄨㄢ ㄍㄨㄢˋ   
部首  冖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PFQF  仓颉  BMUI  郑码  WWRD  四角  37214  结构  上下电码  0385  区位  2558  统一码  51A0  笔顺  丶フ一一ノフ一丨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冠的拼音:guān(ㄍㄨㄢ)  

⒈ 帽子:衣冠。冠戴。冠盖(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衣冠楚楚。

⒉ 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的东西:冠子。鸡冠。树冠。冠状动脉。

其他字义

冠的拼音:guàn(ㄍㄨㄢˋ)  

⒈ 把帽子戴在头上:沐猴而冠。

⒉ 超出众人,居第一位:冠军。

⒊ 姓。

统一码

冠字UNICODE编码U+51A0,10进制: 20896,UTF-32: 000051A0,UTF-8: E5 86 A0。

冠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冠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coronal、coronet、crest、hat、precede、put on a hat、the best

造字法

会意:从冖、从寸、从元

English

cap, crown, headgea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冠的拼音: guān  

〈词性:名〉

(1) (会意。从“冖”( mì),  用布帛蒙覆。从“元”(人头),从“寸”(手)。意思是:手拿布帛之类的制品加在人的头上,即“冠”。本义:帽子)

(2) 同本义 [hat]

冠,弁冕之总名也。——《说文》

冠至尊也。——《礼记·问丧》

缁布冠。——《仪礼·士冠礼》。注:“今小吏冠。”

凡甸冠弁服。——《周礼·司服》

怒发上冲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新沐者必弹冠。——《楚辞·渔父》

冠盖相望,乘坚策肥。——汉· 晁错《论贵粟疏》

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明史·海瑞传》

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 明· 刘基《卖柑者言》

(3) 又如:衣冠整齐;怒发冲冠;二十而冠;冠礼;冠巾;冠玉(帽子上装饰的美玉。后多用来指代美男子);冠佩(帽子与佩玉。亦指官吏士绅);冠绶(礼帽与印绶)

(4) 顶端 [cap] 。如:群芳之冠;冠石(以三石为足而耸立于地的大石)

(5) 指突起像帽子的东西 [cap-like object]。如:树冠;花冠;冠珥(太阳边缘外面的发光气团);冠锈病

(6) 公鸡头上的肉瘤或高出的羽毛 [comb]

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加丁不释。——《聊斋志异·促织》

(7) 如:鸡冠

(8) 另见 guàn  

常用词组

冠盖如云、冠盖相望、冠冕、冠冕堂皇、冠饰、冠心病、冠子

基本词义

冠的拼音: guàn  

〈词性:动〉

(1) 戴;戴帽子 [put on a cap or hat]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楚辞·屈原·涉江》

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孟子·滕文公上》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

(2) 又如:沐猴而冠;冠带(戴帽系带子。借指穿着官服);冠巾(戴上帽子、头巾);冠狗(戴帽的狗。比喻不知礼义的人)

(3) 超出众人;超过;位居第一 [precede;crown with;surpass]

位冠群臣,声施后世。——《史记·萧相国世家》

将军勇冠三军,才为出世,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4) 又如:冠带医生(大医院有称职的医生);冠首(位居于众人之上);冠绝(遥居首位);冠伦(盖过同辈)

(5) 加在前头 [precede]。如:冠头(加在前头);冠序(在书前加序言);冠篇(写序言);冠以题辞

词性变化

冠的拼音: guàn  

〈词性:名〉

(1) 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一般在二十岁 [ceremony marking a man's coming of age at 20]

男子二十冠而字。——《礼记·曲礼上》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弱冠弄柔翰。——左思《咏史》

(2) 又如:冠字(古代男子二十岁而冠,并赐以字);冠士(已行过冠礼的成年之士);冠子(已行过冠礼的男子。指二十岁成年男子);冠岁(男子二十岁);弱冠(刚成年);冠者(指成年人)

(3) 排于首位的事例 [first place]。如:冠部(吏部。古代中央设六部,以吏部为首);冠族(显贵的豪门世族);冠首(首位)

(4) 胜利的奖赏或荣誉的标志,尤指代表运动中获得冠军的称号 [champion]。如:夺冠

(5) [语]∶冠词的简称 [article]

(6) 另见 guān  

常用词组

冠军

  拼音  jié jiē   注音  ㄐ一ㄝˊ ㄐ一ㄝ   繁体    
部首  纟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XFKG  仓颉  VMGR  郑码  ZBJ  四角  24161  结构  左右电码  4814  区位  2965  统一码  7ED3  笔顺  フフ一一丨一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结(結)的拼音:jié(ㄐ一ㄝˊ)  

⒈ 系(  ),绾(wǎn   ):结网。结绳。结扎。

⒉ 条状物打成的疙瘩:打结。蝴蝶结。

⒊ 聚,合:结晶。结识。结盟。结交。结集。结合。结党营私。

⒋ 收束,完了(liǎo  ):结账。结局。结案。结果。结论。归根结底。

⒌ 一种保证负责的字据:具结。

其他字义

结(結)的拼音:jiē(ㄐ一ㄝ)  

⒈ 植物长果实:开花结果。结实。

统一码

结字UNICODE编码U+7ED3,10进制: 32467,UTF-32: 00007ED3,UTF-8: E7 BB 93。

结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结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kink、kn.、knot、produce、ties、vinculum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从纟、吉声

English

knot, tie; join, connec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结的拼音:

jiē  

〈词性:动〉

植物生长果实 [bear fruit]。如:结瓜;开花结果

词性变化

结的拼音:

jiē  

〈词性:形〉

(1) 坚硬;牢固 [solid]。如:地很结

(2) 健壮 [stout]。如:结实

(3) 另见 jié  

常用词组

结巴、结果、结结巴巴、结实、结实

基本词义

结的拼音:

jié  

〈词性:名〉

(1) 用绳、线、皮条等绾成的疙瘩 [knot]。如:解结;蝴蝶结;装饰结

(2) 旧时向官府承担责任或承认了结的书面的字据 [written quarantee]。如:保结;具结;印结;甘结;结状(旧时向官府出具的表示证明、担保或了结的文书)

(3) 关键 [key]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子》

(4) 被联结的状态 [junction]。如:生长结;p-n结

(5) 通“髻”。总发,挽发而结之于顶 [wispy bun;hair worn in a bun or coil]

激楚之结,独秀先些。——《楚辞·招魂》

程郑山东迁虏也,亦治铸,贾魋结民,富埒卓氏。——《汉书·货殖传》

两人皆胡服椎结。——《汉书·李陵传》

词性变化

结的拼音:

jié  

〈词性:形〉

(1) 比喻心情烦闷,心里有结 [pent-up]

意有所郁结。——司马迁《报任安书》

(2) 牢固 [solid;firm]

今疾已结,促去可得与家相见,五日卒。——陈寿《三国志》

(3) 另见 jiē  

常用词组

结案、结疤、结拜、结伴、结冰、结彩、结草、结草衔环、结肠、结成、结仇、结存、结党营私、结缔组织、结点、结发、结发夫妻、结构、结果、结合、结核、结喉、结欢、结婚、结婚证书、结伙、结记、结痂、结交、结节、结晶、结局、结缡,结褵、结连、结庐、结论、结脉、结盟、结膜、结膜炎、结末、结幕、结纳、结契、结欠、结亲、结清、结舌、结社、结绳、结石、结识、结束、结束语、结算、结体、结头、结尾、结业、结义、结缨、结余、结语、结缘、结怨、结扎、结账、结症、结籽

  拼音  shòu   注音  ㄕㄡˋ   繁体    
部首  纟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1画  
五笔  XEPC  仓颉  VMBBE  郑码  ZPWX  四角  22147  结构  左右电码  4849  区位  7123  统一码  7EF6  笔顺  フフ一ノ丶丶ノ丶フ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绶(綬)的拼音:shòu(ㄕㄡˋ)  

⒈ 一种丝质带子,古代常用来拴在印纽上,后用来拴勋章:印绶。绶带。

统一码

绶字UNICODE编码U+7EF6,10进制: 32502,UTF-32: 00007EF6,UTF-8: E7 BB B6。

绶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绶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异体字

造字法

形声:从纟、受声

English

silk ribbon attached as a seal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绶的拼音:

shòu  

〈词性:名〉

(1) (形声。从糸(   ),受声。本义:丝带。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等。绶带的颜色常用以标志不同的身分与等级) 同本义 [ribbon attached to an official seal or medal]

绶,绂维也。——《说文》

绂谓之绶。——《小尔雅》。按,绶者,组带之大名。

掌帷幕幄帟绶之事。——《周礼·幕人》。司农注:“组绶所以系帷也。”

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礼记·玉藻》

古者君佩玉,尊卑有序。及秦,以采组连结于繸,谓之绶。——《董巴舆服志》

守邸与共食,食且饱,少见其绶。——《汉书·朱买臣传》

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2) 又如:绶带(系印信用的佩带);绶笥(盛印绶的箱箧);绶囊(古代官吏系在腰间盛绶的口袋);绶花(花名。蔓生如绶,故名)

弹冠结绶: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