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弹冠振衿的意思

dànguànzhènjīn

弹冠振衿



拼音dàn guàn zhèn jīn

注音ㄉㄢˋ ㄍㄨㄢˋ ㄓㄣˋ ㄐ一ㄣ

解释见“弹冠振衣。”

出处语出《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例子会今天子聪明神圣,四海之内,薰蒸浸渍,莫不弹冠振衿,辐辏而出。清·戴名世《<禹贡锥指>序》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官场。

感情弹冠振衿是中性词。

繁体彈冠振衿

近义弹冠振衣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dàn tán   注音  ㄉㄢˋ ㄊㄢˊ   繁体    
部首  弓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1画  
五笔  XUJF  仓颉  NCWJ  郑码  YZKE  四角  18256  结构  左右电码  1734  区位  2115  统一码  5F39  笔顺  フ一フ丶ノ丨フ一一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弹(彈)的拼音:dàn(ㄉㄢˋ)  

⒈ 可以用力发射出去的小丸;装有爆炸物可以击毁人、物的武器:弹丸。子弹。弹雨。枪弹。氢弹。导弹。手榴弹。原子弹。

⒉ 古代指以竹为弦的弓:“左挟弹,右摄丸”。

其他字义

弹(彈)的拼音:tán(ㄊㄢˊ)  

⒈ 用手或工具拨动而发射出去,亦指用手指拨弄:弹射。弹跳。弹拨。弹指。弹琴。弹奏。弹冠相庆(喻即将作官而互相庆贺,多作贬义)。

⒉ 检举违法失职的官吏:弹劾。弹纠。讥弹。

统一码

弹字UNICODE编码U+5F39,10进制: 24377,UTF-32: 00005F39,UTF-8: E5 BC B9。

弹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弹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彈弾

汉英互译

ball、bomb、flip、pellet、shoot、spring

造字法

形声:从弓、单声

English

pellet, bullet, shot, shell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弹的拼音:

dàn  

〈词性:名〉

(1) (形声。从弓,单声。本义:弹丸)

(2) 同本义 [bullet]

弹,行丸也。——《说文》

长安大道边,挟弹谁家儿?—— 唐· 苏涣《变律》其三

(3) 又如:枪弹;弹子涡(卵石);枪林弹雨(形容战斗激烈);弹丸黑子(形容地域狭小)

(4) 形状像弹丸的东西,如圆形的果实;禽鸟的卵等 [a bullet-shaped thing]

其法乃以凫弹数十,黄、白各聚一器。——宋· 周密《齐东野语》

(5) 弹弓 [slingshot]

援弹飞丸,应弦而落。——《魏书》

(6) 炸弹 [bomb]。如:燃烧弹;氢弹;烟幕弹;催泪弹

(7) 另见 tán  

常用词组

弹道、弹弓、弹夹、弹尽粮绝、弹尽援绝、弹壳、弹片、弹体、弹头、弹丸、弹丸之地、弹无虚发、弹药、弹药库、弹子

基本词义

弹的拼音:

tán  

〈词性:动〉

(1) (形声。从弓,单声。本义:用弹弓发射弹丸)

(2) 同本义 [shoot with the function of a spring;eject]

弹,行丸也。——《说文》

[灵公]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

(3) 又如:弹力(弹射的力量);弹丸(供弹弓发射用的泥丸、石丸、铁丸。也指子弹弹头);弹射(利用弹力、压力等射出);弹金(发射弹丸)

(4) 弹击 [fluff;strike]

新沐者必弹冠。——《楚辞·渔父》

倚柱弹其剑。——《战国策·齐策四》

复弹其铗。

复弹其剑铗。

善弹琵琶。——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5) 又如:弹唱(一边弹奏,一边演唱);弹冠(弹去冠上的灰尘);弹棉花;弹弓(手工弹花的工具)

(6) 用手指拨动而演奏 [play]

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李贺《咏怀》

(7) 又如:弹琴;弹击(演奏乐器);弹弦(弹丝。弹奏弦乐器);弹纬(张弦弹奏)

(8) 批评,揭发 [criticize; expose]

旌善以兴化,弹邪而矫俗。——《三国志·陶谦传》

仆常好人讥弹其文。有不善者,应时改定。——曹植《与杨德祖》

(9) 又如:抨弹(抨击);弹议(弹劾评议);弹黜(弹劾罢黜);弹文(弹劾官员过错的奏疏);弹正(纠弹;纠正);弹断(讥评);弹激(激烈率直地予以抨击)

(10) 针刺 [puncture]

弹疽不严,必半复聚。——《资治通鉴》

(11) 测定重量 [weight]

拿来天平上弹着。——元·佚名《陈州粜米》

(12) 又如:弹算(掂量估模);弹斤估两(形容掂量轻重)

(13) 另见 dàn  

常用词组

弹拨、弹唱、弹词、弹冠相庆、弹劾、弹花、弹簧、弹簧秤、弹簧门、弹簧锁、弹纠、弹力、弹射、弹跳、弹性、弹性模量、弹压、弹指、弹奏

  拼音  guān guàn   注音  ㄍㄨㄢ ㄍㄨㄢˋ   
部首  冖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PFQF  仓颉  BMUI  郑码  WWRD  四角  37214  结构  上下电码  0385  区位  2558  统一码  51A0  笔顺  丶フ一一ノフ一丨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冠的拼音:guān(ㄍㄨㄢ)  

⒈ 帽子:衣冠。冠戴。冠盖(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衣冠楚楚。

⒉ 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的东西:冠子。鸡冠。树冠。冠状动脉。

其他字义

冠的拼音:guàn(ㄍㄨㄢˋ)  

⒈ 把帽子戴在头上:沐猴而冠。

⒉ 超出众人,居第一位:冠军。

⒊ 姓。

统一码

冠字UNICODE编码U+51A0,10进制: 20896,UTF-32: 000051A0,UTF-8: E5 86 A0。

冠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冠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coronal、coronet、crest、hat、precede、put on a hat、the best

造字法

会意:从冖、从寸、从元

English

cap, crown, headgea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冠的拼音: guān  

〈词性:名〉

(1) (会意。从“冖”( mì),  用布帛蒙覆。从“元”(人头),从“寸”(手)。意思是:手拿布帛之类的制品加在人的头上,即“冠”。本义:帽子)

(2) 同本义 [hat]

冠,弁冕之总名也。——《说文》

冠至尊也。——《礼记·问丧》

缁布冠。——《仪礼·士冠礼》。注:“今小吏冠。”

凡甸冠弁服。——《周礼·司服》

怒发上冲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新沐者必弹冠。——《楚辞·渔父》

冠盖相望,乘坚策肥。——汉· 晁错《论贵粟疏》

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明史·海瑞传》

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 明· 刘基《卖柑者言》

(3) 又如:衣冠整齐;怒发冲冠;二十而冠;冠礼;冠巾;冠玉(帽子上装饰的美玉。后多用来指代美男子);冠佩(帽子与佩玉。亦指官吏士绅);冠绶(礼帽与印绶)

(4) 顶端 [cap] 。如:群芳之冠;冠石(以三石为足而耸立于地的大石)

(5) 指突起像帽子的东西 [cap-like object]。如:树冠;花冠;冠珥(太阳边缘外面的发光气团);冠锈病

(6) 公鸡头上的肉瘤或高出的羽毛 [comb]

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加丁不释。——《聊斋志异·促织》

(7) 如:鸡冠

(8) 另见 guàn  

常用词组

冠盖如云、冠盖相望、冠冕、冠冕堂皇、冠饰、冠心病、冠子

基本词义

冠的拼音: guàn  

〈词性:动〉

(1) 戴;戴帽子 [put on a cap or hat]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楚辞·屈原·涉江》

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孟子·滕文公上》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

(2) 又如:沐猴而冠;冠带(戴帽系带子。借指穿着官服);冠巾(戴上帽子、头巾);冠狗(戴帽的狗。比喻不知礼义的人)

(3) 超出众人;超过;位居第一 [precede;crown with;surpass]

位冠群臣,声施后世。——《史记·萧相国世家》

将军勇冠三军,才为出世,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4) 又如:冠带医生(大医院有称职的医生);冠首(位居于众人之上);冠绝(遥居首位);冠伦(盖过同辈)

(5) 加在前头 [precede]。如:冠头(加在前头);冠序(在书前加序言);冠篇(写序言);冠以题辞

词性变化

冠的拼音: guàn  

〈词性:名〉

(1) 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一般在二十岁 [ceremony marking a man's coming of age at 20]

男子二十冠而字。——《礼记·曲礼上》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弱冠弄柔翰。——左思《咏史》

(2) 又如:冠字(古代男子二十岁而冠,并赐以字);冠士(已行过冠礼的成年之士);冠子(已行过冠礼的男子。指二十岁成年男子);冠岁(男子二十岁);弱冠(刚成年);冠者(指成年人)

(3) 排于首位的事例 [first place]。如:冠部(吏部。古代中央设六部,以吏部为首);冠族(显贵的豪门世族);冠首(首位)

(4) 胜利的奖赏或荣誉的标志,尤指代表运动中获得冠军的称号 [champion]。如:夺冠

(5) [语]∶冠词的简称 [article]

(6) 另见 guān  

常用词组

冠军

  拼音  zhèn   注音  ㄓㄣˋ   
简体部首  扌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10画  
繁体部首  手部  
五笔  RDFE  仓颉  QMMV  郑码  DGH  四角  51032  结构  左右电码  2182  区位  5381  统一码  632F  笔顺  一丨一一ノ一一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振的拼音:zhèn(ㄓㄣˋ)  

⒈ 搬动,挥动:振动。振荡。振幅。振臂。振聋发聩(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⒉ 奋起,兴起:振奋。振作。振兴(xīng   )。振振有辞。

⒊ 古同“赈”,救济。

⒋ 古同“震”,威震。

统一码

振字UNICODE编码U+632F,10进制: 25391,UTF-32: 0000632F,UTF-8: E6 8C AF。

振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振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race up、flap、shake

造字法

形声:从扌、辰声

English

raise, excite, arouse actio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振的拼音: zhèn  

(1) (形声。从手,辰声。本义:赈济;救济)

(2) 同本义 [relieve]

振,举救也。——《说文》

振,救也。——《小尔雅·广言》

三曰振穷。——《周礼·大司徒》

踣弊不振。——《国语·周语》

君子以振民育德。——《易·蛊》。

(3) 又如:振恤(赈济);振贷(赈济);振业(救济之使有产业);振穷(救助困穷的人)

(4) 挽救;救治 [remedy; save; rescue]

智困于内而政乱于外,则忘不可振也。——《韩非子·五蠹》。

(5) 又如:振理(救治);振除(救治)

(6) 抖动;摇动 [vibrate;shake]

振,动也。——《广雅·释诂一》

举若振槁。——《史记·礼书》

蛰虫始振。——《礼记·月令》

六月莎鸡振羽。——《诗·豳风·七月》

果敢而振。——《荀子·荣辱》

必振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迁我如振落叶。——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振衣裳。——清· 方苞《左宗毅公逸事》

(7) 。又如:振玉(美玉受撞击震动的声音);振讯(抖动);振掉(动摇;震动);振董(振动);振落(谓叶将枯而震之使落);振摆(抖动)

(8) 举起;挥动 [hold up; brandish]

振长策而御宇内。——贾谊《过秦论》

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李陵《答苏武书》。

(9) 又如:振羽(鼓翅);振豪(竖起的细毛)

(10) 通“震”。震憾;震惊 [astound]

被抑枉而自诬,事无苦而振慑者,怯人也。——《抱朴子·行品》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后汉书·张衡传》

(11) 又

振声激扬。

振之以威怒。——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2) 又如:振主(臣下震动君主);振色(震怒变色);振怒(震怒);振恐(震惊;恐惧);振悚(震惊)

(13) 整治,整顿 [reorganize]

班师振旅。——《书·大禹谟》。

(14) 又如:振兵(整顿部队);振旅(整顿部队);振饬(整顿);振举(整顿恢复);振核(整顿考核);振容(整容);振饰(整理修饰)

(15) 振作;奋起 [stir oneself to action]

蹶而不复振。——宋· 苏轼《教战守》。

(16) 又如:振顿(振作);振举(振作;整顿);振矜(振作;自尊);振起(兴起;奋起)

(17) 消除 [abandon]

贤者死忠以振疑,百姓寓焉。——《管子》。

(18) 又如:振耻(除去耻辱);振蛊(清除积弊)

(19) 发出;生长 [sprout; grow]

木体实而花萼振。——刘勰《文心雕龙》

词性变化

振的拼音: zhèn  

常用词组

振臂、振臂一呼、振怖、振颤、振荡、振动、振奋、振幅、振救、振恐、振聋发聩、振慑、振刷、振兴、振翼、振振有辞、振子、振作

  拼音  jīn   注音  ㄐ一ㄣ   
简体部首  衤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9画  
繁体部首  衣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  PUWN  仓颉  LOIN  郑码  WTSX  四角  38227  结构  左右电码  5912  区位  8138  统一码  887F  笔顺  丶フ丨ノ丶ノ丶丶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衿的拼音:jīn(ㄐ一ㄣ)  

⒈ 古代服装下连到前襟的衣领:青衿(代称秀才)。

⒉ 系衣裳的带子。

统一码

衿字UNICODE编码U+887F,10进制: 34943,UTF-32: 0000887F,UTF-8: E8 A1 BF。

衿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衿字收录于 现通表 。

造字法

形声:从衤、今声

English

collar or lapel of garmen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衿的拼音: jīn  

〈词性:名〉

(1) (形声。从衣,今声。本义:古代衣服的交领)

(2) 同本义 [the lapel of coat]

泣下沾衿。——《汉书·李广苏建传》

落衿袖间。——《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青衿(青领);衿喉(衣领和咽喉。比喻险要之地);衿褵(衿襘。施衿结褵。古代女子出嫁时,由母亲将佩巾系上女儿领衿的一种礼节)

(4) 衣下两旁掩裳际处 [the front of a Chinese gown]。如:衿带(衣带。比喻形势险要之地);衿肘(衣襟与袖子);衿袖(衿与袖相连,用以比喻亲密的友谊)

(5) 胸怀 [breast]。如:衿曲(心怀,衷曲);衿抱(怀抱);衿契(情意相投的朋友)

(6) 专指古代读书人穿的衣服 [gown]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郑风》。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

(7) 秀才 [scholar]

合城绅衿都来吊唁。——《儒林外史》

词性变化

衿的拼音: jīn  

〈词性:动〉

(1) 结上带子,以带束衣 [lace]

皆衿甲面缚。——《左传》

(2) 又如:衿甲(穿着盔甲)

弹冠振衿: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