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道路传闻的意思

dàochuánwén

道路传闻



拼音dào lù chuán wén

注音ㄉㄠˋ ㄌㄨˋ ㄔㄨㄢˊ ㄨㄣˊ

解释传闻:非亲身经历出自他人之口的消息。指社会上互相传告的消息。

出处邹韬奋《抗战以来·“来宾”种种》:“道路传闻,尚有假借取缔与指导名义,摧残合法组织,箝制正当言论,拘捕热血青年。”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言论等。

感情道路传闻是贬义词。

繁体道路傳聞

近义小道消息、道听途说、马路新闻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dào   注音  ㄉㄠˋ   
简体部首  辶部  部外笔画  9画  总笔画  12画  
繁体部首  辵部  部外笔画  9画  总笔画  13画  
五笔  UTHP  仓颉  YTHU  郑码  UANW  四角  38306  结构  左下包围电码  6670  区位  2132  统一码  9053  笔顺  丶ノ一ノ丨フ一一一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道的拼音:dào(ㄉㄠˋ)  

⒈ 路,方向,途径:道路。铁道。志同道合。

⒉ 指法则、规律:道理。道德。道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⒊ 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道学。传道。修道。

⒋ 方法,办法,技术:门道。医道。

⒌ 指“道家”(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老聃和庄周)

⒍ 指“道教”(中国主要宗教之一,创立于东汉):道观(guàn   )。道士。道姑。道行(háng   )(僧道修行的功夫,喻技能和本领)。

⒎ 指某些反动迷信组织:会道门。一贯道。

⒏ 说,讲:道白。常言道。能说会道。

⒐ 用语言表示情意:道喜。道歉。道谢。

⒑ 线条:铅笔道儿。

⒒ 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域的名称。唐代相当于现在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以下设“道”。

⒓ 某些国家行政区域的名称。

⒔ 量词:一道大河。两道门。上三道漆。

⒕ 计量单位,“忽米”的通称。

统一码

道字UNICODE编码U+9053,10进制: 36947,UTF-32: 00009053,UTF-8: E9 81 93。

道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道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衟衜噵

汉英互译

path、road、doctrine、Tao、say、talk、way、melod

相关字词

讲、路、说、谈、途、叙

造字法

形声:从辶、首声

English

path, road, street; method, wa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道的拼音: dào  

〈词性:名〉

(1) (形声。从辵( chuò  ),首声。本义:供行走的道路)

(2) 同本义 [road;way;path]

道,所行道也。——《说文》

一达谓之道。——《尔雅》

道坦坦。——《易·履》

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周礼·地官·遂人》。注:“途容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老子》五十三章

道听而途说。——《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

道渴而死。——《山海经·海外北经》

今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3) 又如:大道,问道于盲;要道;人行道;车道;康庄大道;道友(出门在外对素不相识的同路人的客气称呼);道店(设在道路旁的旅店)

(4) 道德,道义、正义 [morals]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

(5) 又如:道光(道德的光辉);道术(道德学术;又指医道、医术)

(6) 道教的教义 [Taoism's doctrine]

豪家少年岂知道,来绕百匝脚不停。——韩愈《华山女》

(7) 道教;道士 [Taoism;Taoist]

阿兄形似道,而神锋太俊。——《世说新语·赏誉》

二郗奉道,二何奉佛;皆以财贿。——《世说新语·排调》

(8) 又如:道情(道士所唱的歌,以警世劝善为内容);道疏(道家拜天地祈福的文表),道粮(道士的口粮);道行(僧道修炼的功夫)

(9) 线条或细长的痕迹 [line]。如:画一条斜道儿

(10) 路程;行程 [journey]

日夜不处,倍道兼程。——《孙子·军争》

(11) 又如:远道,近道;道里睽隔(两地离得很远)

(12) 方式,方法;技能 [way;method]

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晁错《论贵粟疏》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贾谊《过秦论》

策之不以其道。——唐· 韩愈《杂说》

(13) 又如:生财之道;养生之道;道艺(道业。谋生手段;职业;工作)

(14) 水流通行的途径 [course;river]。如:河道;水道

(15) 地域的区划名 [prefecture]。汉制,县有蛮夷的称“道”。后泛指一般行政区域。明清时指在省府之间设置的监察区。如“凤庐道”

(16) 学术 或宗教教义 [doctrine;reason;law]

悦周公、 仲尼之道。——《孟子·滕文公上》

然墨之道,兼爱为本,吾终当有以活汝。—— 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17) 又如:传道;道书(宣传宗教教义的著述文章)

(18) 指宇宙的本体及其规律 [law]

脩道而贰,则天不能祸。——《荀子·天论》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唐· 韩愈《师说》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养生主》

(19) 方向;志向 [direction;ambition;aspiration]

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报任安书》

(20) 又如:志同道合

词性变化

道的拼音: dào  

〈词性:动〉

(1) 说,讲 [say;talk;speak]

万户侯岂足道哉!——《史记·李将军列传》

不足为外人道也。——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2) 又如:常言道;能说会道;一语道破;道定(说定,说准);道话(谈话,说话);道达(说清楚,讲明白;表达,传达);道知(告知,说明);道丧(报丧)

(3) 表示 [express]。如:道慰(表示慰问之意);道罪(认错;赔不是)

(4) 取道,经过 [via;by way of]

从郦山下,道 芷阳间行。——《史记·项羽本纪》

道海安、 如皋,凡三百里。——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5) 又如:道经(路过)

(6) 引导,疏导 [guide]

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易·系辞上》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论语·为政》

道民之门,在上之所先。——《管子·牧民》

乃学辟谷,道引轻身。——《史记·留侯世家》

(7) 料;想,以为 [think]

刘太公惊呆了,只道这早晚正说因缘,劝那大王,却听的里面叫救人。——《水浒传》

道的拼音: dào  

〈词性:量〉

(1) 用于长条形的东西。如:一道河(沟、山泉);一道虹;万道金光

(2) 用于门、关口等的阻拦的物。如:一道门(关);一道水闸;一道墙(防线、铁丝网、篱笆、屏风);头道幕不要落,落二道幕

(3) 用于某些分次、分项或分程序的事物。如:一道命令;来了一道公文;两道算术题;考了五道题

(4) 次。用于某些分程序的动作。如:洗了三、四道都没洗干净

道的拼音: dào  

〈词性:介〉

从,由 [by]

诸使者道长安来。——《汉书·淮南传》

常用词组

道白、道班、道别、道不拾遗、道场、道道地地、道德、道德规范、道德经、道地、道钉、道乏、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姑、道观、道贺、道行、道家、道家流、道教、道具、道口、道里、道理、道路、道路以目、道貌岸然、道袍、道破、道歉、道情、道人、道士、道术、道台、道听途说、道统、道途、道喜、道谢、道学、道义、道藏、道子

  拼音    注音  ㄌㄨˋ   
部首  足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13画  
五笔  KHTK  仓颉  RMHER  郑码  JIRJ  四角  67164  结构  左右电码  6424  区位  3423  统一码  8DEF  笔顺  丨フ一丨一丨一ノフ丶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路的拼音:lù(ㄌㄨˋ)  

⒈ 道,往来通行的地方:道路。公路。水路。陆路。路途。路程。路人(行路的人,喻不相干的人)。狭路相逢。

⒉ 思想或行动的方向、途径:思路。生路。出路。路子。路数(shù  )。

⒊ 方面,地区:外路货。各路人马。

⒋ 种类:一路货色。

⒌ 大,正:“厥声载路”。路门(宫室最内的正门)。路车(古代帝王及诸侯贵族所乘的车)。路舆(古代君主所乘的车)。路寝(古代君主处理政事的宫室)。

⒍ 车:筚路。乘路。

⒎ 姓。

统一码

路字UNICODE编码U+8DEF,10进制: 36335,UTF-32: 00008DEF,UTF-8: E8 B7 AF。

路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路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route、pad、pathway、road、way

相关字词

道、途

造字法

形声:从足、各声

English

road, path, street; journe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路的拼音:   

〈词性:名〉

(1) (形声。从足,各声。本义:道路)

(2) 同本义 [road]

路,道也。——《说文》

路,途也。——《尔雅》

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户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周礼·地官》。注:“途容乘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遵彼大路兮。——《诗·郑风·遵大路》

艮为径路。——《易·说卦》

遂迷,不复得路。——陶潜《桃花源记》

(3) 又如:路奠(出殡时,亲友在灵柩经过的路上设供桌祭奠);路赆(友人相赠的路费);路引(行路的通行凭证);路歧(路歧人。宋元时对沿街卖艺人的俗称;贫贱的人);路次(路途,途中);路村(因道路而形成的村落);路票(通行证);路货(在运输途中的货物);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要走远路,才知道马力的强弱;结交朋友长久,才知人心的善恶)

(4) 路程;行程 [distance travelled;journey]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陶潜《桃花源记》

(5) 引申为思想或行动的途径 [way;means]

登仕路。——清· 周容《芋老人传》

忠谏之路。——诸葛亮《出师表》

顾未有路。——《史记·魏公子列传》

(6) 又如:路子(指门路)

(7) 通“辂”。车 [carriage]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左传·宣公十二年》

乘大路趋越席以养安。——《荀子·正论》

(8) 又如:路车(古代诸侯乘坐的车子);路马(古代天子、诸侯所乘路车的马)

(9) 君王居住的地方 [court]。如:路门(古代天子宫中最内的门);路寝(古代天子、诸侯的正厅);路殿(天子诸侯的正殿)

(10) 地区;方面;路线 [area;respect;line]

甘宁等三路战船,纵横水面。——《三国演义》

(11) 又如:路塍(田埂)

(12) 比喻权位 [power and authority]

夫子当路于齐。——《孟子·公孙丑》

(13) 铁路 [railway;railroad]。如:路矿(铁路和矿山的合称);路员(铁路上的工作人员)

(14) 种类;类型 [kind;type]。如:路数(指类型)

(15) 宋元时行政区域名

都督诸路军马。——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烽火扬州路。—— 宋·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16) 又如:路分(宋元时路制的区域范围)

词性变化

路的拼音:   

〈词性:动〉

(1) 经过 [go through; pass]

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楚辞·离骚》

(2) 通“露”。暴露 [show;become visible;reveal]

彼可诈者,怠慢者也,路亶者也。——《荀子·议兵》

(3) 通“露”。败坏 [corrupt;ruin]

国家乃路。——《管子·四时》

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滕文公上》

路的拼音:   

〈词性:形〉

(1) 通“露”。裸露 [naked]。如:路数(由言行衣着等方面表露出的样子);路宿(露宿)

(2) 大 [big]。如:路弓(大弓);路台(高大的台)

常用词组

路边、路标、路不拾遗、路程、路单、路德、路灯、路堤、路段、路费、路风、路规、路轨、路过、路徽、路基、路祭、路警、路径、路局、路口、路柳墙花、路面、路牌、路旁、路卡、路人、路人皆知、路上、路数、路条、路头、路途、路线、路易、路易十六、路障、路子

  拼音  chuán zhuàn   注音  ㄔㄨㄢˊ ㄓㄨㄢˋ   繁体    
部首  亻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WFNY  仓颉  OQNI  郑码  NBZS  四角  25232  结构  左右电码  0278  区位  2011  统一码  4F20  笔顺  ノ丨一一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传(傳)的拼音:chuán(ㄔㄨㄢˊ)  

⒈ 转(zhuǎn   )授,递:传递。传输。传戒。传统。言传身教。

⒉ 推广,散布:宣传。流传。传名。传奇(a.中国唐代兴起的短篇小说;b.中国明、清两代盛行的长篇戏曲;c.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乎寻常的故事)。

其他字义

传(傳)的拼音:zhuàn(ㄓㄨㄢˋ)  

⒈ 解说经义的文字:经传。《左传》。

⒉ 记载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小传。自传。纪传。传记。传略。树碑立传。

⒊ 以演述历史和人物故事为中心的文学作品:《水浒传》。

⒋ 古代设于驿站的房舍,亦指驿站上所备的马车:传舍(供来往行人居住的旅舍)。

统一码

传字UNICODE编码U+4F20,10进制: 20256,UTF-32: 00004F20,UTF-8: E4 BC A0。

传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传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passes、send

造字法

形声:从亻、专声

English

summon; propagate, transmi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传的拼音:

chuán  

〈词性:动〉

(1) 传递;传送 [transfer;deliver]

速于置郵而传命。——《孟子·公孙丑上》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又如:传家(传于后代子弟);传衣(继承衣钵);传首(传送首级);传运(传递运输);传演(传递演变)

(3) 传授 [teach;impart to]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4) 又如:传度(传授);传派(传授的流派);传旨(传授意旨);传书(传授书籍)

(5) 让位;传代 [abdicate]

不传于贤而传于子。——《孟子》

(6) 又如:传位(传授帝王权位);传政(传授政权)

(7) 留传 [hand down]

功如丘山,名传后时。——《盐铁论·非鞅》

此世所以不传也。——苏轼《石钟山记》

居第当传子孙。——司马光《训俭示康》

(8) 又如:传世(后传到后世);传灯(传留佛法);传祚(流传后世);家传秘方

(9) 充分或确切地表明;表达 [express]

传神写照。——《世说新语·巧艺》

(10) 又如:传真(画肖像)

(11) 召,叫来。发出命令叫人来 [summon]

老太太那里传晚饭了。——《红楼梦》

(12) 又如:传嘴(传话);传会(传呼);传答(传达);传证人

(13) 另见 zhuàn  

常用词组

传帮带、传播、传布、传抄、传达、传达,传达员、传代、传单、传导、传道、传递、传动、传粉、传感、传告、传呼、传呼电话、传话、传唤、传教、传经、传令、传令兵、传名、传媒、传票、传奇、传情、传球、传染、传热、传人、传人、传三过四、传神、传声、传世、传授、传输、传说、传说、传送、传颂、传诵、传统、传统词类、传闻、传习、传写、传心术、传讯、传言、传扬、传谣、传阅、传真、传种、传宗接代

基本词义

传的拼音:

zhuàn  

〈词性:名〉

(1) 驿站所备的车 [post-chaise;stagecoach]

晋侯以传召 伯宗。——《左传·成公五年》

周公旦从鲁闻之,发急传而问之。(急传:特快的驿车)——《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非传非遽(驿马),载奇皮革,罪死不赦。——《韩非子·爱臣》

(2) 驿站;驿舍 [post]

昔者赵氏袭 卫,车舍人不休传。——《战国策·齐策五》

发人修道,缮理亭传。——《后汉书·陈忠传》

(3) 又如:传车(古代驿站的专用车辆);传吏(驿舍的官吏);传马(驿站所用的马);传乘(驿站的车马);传宰(管理驿站的小官)

(4) 符信 [letter]

凡所达货贿者,则以节传出之。——《周礼》

诈刻传出关归家。——《汉书·宁成传》

(5) 传记 [biography]

吾已作传。——清· 袁枚《祭妹文》

善传游侠。——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6) 又

为五百人立传。

(7) 又如:自传;外传;别传;传状(传记行状);传叙(人物传记);传诔(传记和诔文)

(8) 指以描述人物故事为中心的文学作品[novel or story written in historical style]。如:《水浒传》;《儿女英雄传》

(9) 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 [commentaries on classics]

六艺经传。——唐· 韩愈《师说》

(10) 又如:传注(解释经籍的文字);传诂(解释经籍的文字);传疏(诠释经义的文字);传笺(谓《诗经》的注解)

词性变化

传的拼音:

zhuàn  

〈词性:动〉

(1) 作传;记载 [write biography]

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 唐· 韩愈《送杨少尹序》

(2) 又如:前半部传的是傅仪

(3) 另见 chuán  

常用词组

传记、传略、传赞

  拼音  wén   注音  ㄨㄣˊ   繁体    
部首  门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UBD  仓颉  LSSJ  郑码  TLCE  四角  37401  结构  上三包围电码  5113  区位  4637  统一码  95FB  笔顺  丶丨フ一丨丨一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闻(聞)的拼音:wén(ㄨㄣˊ)  

⒈ 听见:闻诊。闻听。闻讯。博闻强记。闻过则喜。闻鸡起舞(听到荒鸡鸣而起舞,喻志士及时奋发)。

⒉ 听见的事情,消息:新闻。传闻。见闻。

⒊ 出名,有名望:闻人。闻达。

⒋ 名声:令闻(好名声)。丑闻。

⒌ 用鼻子嗅气味: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

⒍ 姓。

统一码

闻字UNICODE编码U+95FB,10进制: 38395,UTF-32: 000095FB,UTF-8: E9 97 BB。

闻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闻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聞䎹䎽

汉英互译

famous、reputation、hear、learn、news、nose、smell、snuffle

造字法

形声:从耳、门声

English

hear; smell; make known; new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闻的拼音:

wén  

〈词性:动〉

(1) (形声。从耳,门声。本义:听到)

(2) 同本义 [hear]

闻,知声也。——《说文》

闻耳之聪也。——《墨子经上》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闻佳人兮召予。——屈原《九歌·湘夫人》

夜闻汉军四面皆 楚歌。——《史记·项羽本纪》

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后汉书·列女传》

闻屏障中。——《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 又如:闻声不食(听到动物的叫声就不忍心吃它的肉);闻所不闻(听到从未听过的事情。也说“闻所未闻”);闻风响应(听到风声,便起而响应);闻雷失箸(比喻假借其他不相关的事来掩饰自己的实情);闻鸡起舞(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夜半闻荒鸡鸣,乃与琨起身舞剑。后世比喻有志之士及时奋起)

(4) 听说;知道 [be told;know]

闻君行仁政。——《孟子·滕文公上》

其闻道也。——唐· 韩愈《师说》

闻道有先后。

不可得闻。——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5) 又如:闻问(通音讯,获得音讯);闻道(闻知领会道理);闻说(听说);闻得(听说);闻知(听说;知道)

(6) 接受 [accept]。如:闻教(受教;领教);闻命(接受命令或教导);闻令(接受教诲)

(7) 传布,传扬 [propagate]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王维《老将行》

(8) 又如:闻诵(传布与称道)

(9) 报告上级[report]。如:闻达(向皇帝报告);闻问(通消息)

(10) 趁,乘 [take advantage of]。如:闻早(趁早,赶早)

(11) 闻名,出名 [well-known]

名闻天下。——《史记·魏公子列传》

闻于诸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以义闻于东南。——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2) 嗅;嗅到 [smell]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孔子家语·六本》

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史记·滑稽列传》

(13) 又如:自不可闻

(14) 通“问”。询问;问候 [inguire;extend gleetings to]

丧牛之凶,终莫之闻也。——《易·旅象》

谓他人昆,亦莫我闻。——《诗·王风·葛藟》

群公先正,则不我闻。——《诗·大雅·云汉》

词性变化

闻的拼音:

wén  

〈词性:名〉

(1) 知识;见闻 [knowledge]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

博闻强志。——《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 又如:闻见(见闻)

(3) 传闻,听到的事情;消息 [information]

求闻之若此。——《吕氏春秋·慎行论》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4) 又如:新闻;趣闻;要闻;旧闻;奇闻;见闻

(5) 声望;威望 [popularity;prestige]

令闻令望。——《诗·大雅·卷阿》

前时之闻。——宋· 王安石《伤仲永》

草野之无闻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6) 又如:闻达;闻誉之施(指身受美名);秽闻(丑恶的名声)

常用词组

闻达、闻风而动、闻风丧胆、闻过则喜、闻名、闻所未闻、闻悉、闻讯、闻一知十

成语首拼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