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瞪眼咋舌的意思

dèngyǎnshé

瞪眼咋舌



拼音dèng yǎn zé shé

注音ㄉㄥˋ 一ㄢˇ ㄗㄜˊ ㄕㄜˊ

解释睁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神情紧张或很吃惊。同“瞪目结舌”。

出处康濯《腊梅花 徐水平原的白天黑夜》:“但她们干那新鲜事儿的气魄很快就镇住了大家,叫大家不能不瞪眼咋舌。”

用法作谓语、状语;指人吃惊的样子。

感情瞪眼咋舌是中性词。

近义瞪目结舌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dèng   注音  ㄉㄥˋ   
部首  目部  部外笔画  12画  总笔画  17画  
五笔  HWGU  仓颉  BUNOT  郑码  LXJU  四角  62018  结构  左右电码  4223  区位  2141  统一码  77AA  笔顺  丨フ一一一フ丶ノノ丶一丨フ一丶ノ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瞪的拼音:dèng(ㄉㄥˋ)  

⒈ 怒目直视:瞪眼。瞪视。

⒉ 睁大眼睛发呆:目瞪口呆。

统一码

瞪字UNICODE编码U+77AA,10进制: 30634,UTF-32: 000077AA,UTF-8: E7 9E AA。

瞪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瞪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open wide、stare、glare

English

stare a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瞪的拼音: dèng  

〈词性:动〉

(1) 睁大眼睛直视 [stare;glare]

瞪,直视貌。——《广韵》

文瞪眸不转。——《晋书·郭文传》

齐首目以瞪眄。(眄:斜视)——王延寿《鲁灵光殿赋》

(2) 又如:瞪目(睁大眼睛直视);瞪瞪(睁大眼睛直视的样子;发呆的样子)

词性变化

瞪的拼音: dèng  

〈词性:形〉

(1) 用力睁大 [眼睛] [open one's eyes wide]

瞪,怒目直视貌。——《玉篇》

往往瞪视而诟詈之。——《宋史·盛度传》

(2) 又如:瞪瞢(视而不见的样子);瞪愕(张目吃惊的样子)

常用词组

瞪服、瞪视、瞪眼

  拼音  yǎn   注音  一ㄢˇ   
部首  目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11画  
五笔86  HVEY  五笔98  HVY  仓颉  BUAV  郑码  LXO  四角  67032  结构  左右电码  4190  区位  4959  统一码  773C  笔顺  丨フ一一一フ一一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眼的拼音:yǎn(一ㄢˇ)  

⒈ 人和动物的视觉器官:眼睛。眼底。眼力。眼色。眼神。眼帘。眼目。眼疾手快。

⒉ 见识,对事物的看法:眼光远大。眼界开阔。

⒊ 孔洞,窟窿:炮眼。针眼儿。泉眼。

⒋ 关节,要点:节骨眼儿。字眼儿。

⒌ 戏曲中的节拍:一板三眼。

⒍ 当前:眼前利益。眼下。

⒎ 量词:一眼井。

⒏ 围棋术语,一方子中所留的空儿,在这个空儿中对方不能下成活棋。

统一码

眼字UNICODE编码U+773C,10进制: 30524,UTF-32: 0000773C,UTF-8: E7 9C BC。

眼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眼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perture、eye、key point、look、small hole

造字法

形声:从目、艮声

English

eye; eyelet, hole, opening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眼的拼音: yǎn  

〈词性:名〉

(1) (形声。从目,艮( gèn  )声。本义:眼珠)

(2) 同本义 [eyeball]

眼,目也。——《说文》

眼,限也。瞳子限限而出也。——《释名》

巽为多白眼。——《易·说卦》

比干剖心, 子胥抉眼,忠之祸也。——《庄子·盗跖》

(3) 泛指眼睛 [eye]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杜甫《新安吏》

(4) 又如:眼馋肚饱(贪得无厌;不知足);眼意心期(眼中传意,心中期待);眼黄地黑(心怀叵测,见财起意);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妄自尊大);眼张失道(睁大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惊而痴呆的样子);眼里出火(形容极贪婪的神情);眼同检验(会同人员,共同检验);眼皮子薄(比喻气量小,喜欢斤斤计较);眼上眼下(上下端详);眼盻盻(喻指极为厌恶憎恨的人)

(5) 眼力 [sight;vision]。如:眼明手快(眼光锐利,手脚灵活);眼光忒忒(眼神贼溜溜的样子);眼忙心乱(眼神发急,心情慌乱);眼离了(视物昏花模糊);眼紧(眼光);眼辨(眼力好)

(6) 耳目;眼线 [light]

当下就带孙小二做眼,飞马赶到 北关门下。——《警世通言》

(7) 见证 [witness;testimony]

教地方公同作眼,将梁公家家财什物变卖了。——《古今小说》

(8) 又如:眼证(当场目睹可作证的人;见证人)

(9) 指孔;洞穴 [aperture;small hole]

泉眼无声惜细流。——杨万里《小池》

(10) 又如:眼子(孔洞);眼孔(孔;小洞)

(11) 任何网状物的线间空隙 [mesh]。如:网眼;筛眼

(12) 事物的关键所在 [key point]。如:节骨眼儿

(13) 围棋用语。成片的白子或黑子中间的空心,在这个空心中对手不能下子 [trap]

探春因一块棋受了敌,算来算去总得了两个眼。——《红楼梦》

词性变化

眼的拼音: yǎn  

〈词性:量〉

——主要用于井的量词。如:两眼井

常用词组

眼巴巴、眼白、眼柄、眼波、眼不见为净、眼岔、眼馋、眼成穿、眼眵、眼虫、眼穿肠断、眼底、眼底下、眼点、眼风、眼福、眼高手低、眼格、眼光、眼过劳、眼红、眼红、眼红素、眼花、眼花缭乱、眼犄角儿、眼疾手快、眼尖、眼睑,眼皮、眼见得、眼角、眼界、眼睛、眼镜、眼镜蛇、眼看、眼孔、眼库、眼快、眼眶、眼蓝、眼泪、眼离、眼里、眼力、眼帘、眼眉、眼明手捷、眼泡,眼泡儿、眼皮、眼皮底下、眼皮子、眼皮子浅、眼前、眼球、眼热、眼色、眼梢、眼神、眼生、眼时、眼屎、眼熟、眼跳、眼窝、眼下、眼线、眼压、眼药、眼晕、眼罩、眼睁睁、眼中刺,眼中钉、眼珠,眼珠子

  拼音  zǎ zé zhā   
注音  ㄗㄚˇ ㄗㄜˊ ㄓㄚ   
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KTHF  仓颉  ROS  郑码  JMID  四角  68011  结构  左右电码  0738  区位  5306  统一码  548B  笔顺  丨フ一ノ一丨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咋的拼音:zǎ(ㄗㄚˇ)  

⒈ 〈词性:方〉代词,怎,怎么:咋样。咋好。咋办。咋个。

其他字义

咋的拼音:zé(ㄗㄜˊ)  

⒈ 大声呼叫。

⒉ 咬住:咋舌(a.把自己的舌头咬住,或忍住不言,形容极度悔恨或畏缩;b.惊讶,害怕,说不出话来)。

其他字义

咋的拼音:zhā(ㄓㄚ)  

⒈ 〔咋呼〕a.吆喝;b.炫耀。均亦作“咋唬”(“呼”、“唬”均读轻声)。

统一码

咋字UNICODE编码U+548B,10进制: 21643,UTF-32: 0000548B,UTF-8: E5 92 8B。

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咋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how、why

造字法

形声:从口、乍声

English

question-forming particle, why? how? what?; to bite; lou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咋的拼音:   

〈词性:副〉

(1) 〈词性:方〉∶怎;怎么 [how]。如:情况咋样?

(2) 为什么原因、理由或目的 [why]。如:你咋不去?

词性变化

咋的拼音:   

<语气>

(1) 多用于句末,表示疑问、命令、惊讶等语气。如:你还会说点个什么咋?;你快走些咋

(2) 另见 zhā;zhà  

常用词组

咋个

基本词义

咋的拼音:   

〈词性:动〉

(1) 啃咬 [bite]

犬彘咋其骨,乌鸢啄其皮。——苏舜钦《城南感怀呈永叔》

(2) 又如:咋指(咬指出血以自誓);咋噬(咬嚼吞吃);咋笔(操笔。古人构思为文时常以口咬笔杆,故称)

(3) 大声呼叫;喊叫 [cry out]。如:咋咋(象声词。呼叫声,咬牙声);咋唶(呼喊吆喝声)

(4) 另见 zǎ;zhā;zhà  

常用词组

咋舌

基本词义

咋的拼音: zhā  

另见 zǎ;zé;zhà  

常用词组

咋呼

基本词义

咋的拼音: zhà  

〈词性:副〉

(1) 通“乍”,突然 [suddenly;abruptly]

桓子咋谓 林楚…。——《左传·定公八年》

(2) [象]∶应答之声 [yes]。如:咋,我就来

词性变化

咋的拼音: zhà  

〈词性:动〉

(1) 激怒 [irritate]

急得他三尸神咋,七窍生烟。——《西游记》

(2) 炸开 [blast]

半山里,崖崩岭咋。——《西游记》

(3) 另见 zǎ;zé;zhā  

常用词组

咋舌

  拼音  shé   注音  ㄕㄜˊ   
部首  舌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TDD  仓颉  HJR  郑码  MI  四角  20604  结构  单一电码  5286  区位  4164  统一码  820C  笔顺  ノ一丨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舌的拼音:shé(ㄕㄜˊ)  

⒈ 人或动物嘴里辨别滋味、帮助咀嚼和发音的器官:舌头。舌耕(a.指读书勤奋;b.旧时学者授徒,依口说谋生,好像农夫耕田得粟)。唇枪舌剑。

⒉ 语言辩论的代称:舌战(激烈议论)。

⒊ 像舌头的东西:帽舌。火舌。

⒋ 铃或释中的锤。

⒌ 指箭靶两旁上下伸出的部分。

统一码

舌字UNICODE编码U+820C,10进制: 33292,UTF-32: 0000820C,UTF-8: E8 88 8C。

舌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舌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lingua、tongue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tongue; clapper of bell; KangXi radical 135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舌的拼音: shé  

〈词性:名〉

(1) (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

(2) 同本义 [tongue]

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会意。言犯口而出,食犯口而入也。——《说文》

兑为口舌。——《易·说卦》

心在窍为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如:舌举(舌翘起而不能动。指理屈词穷);舌挢不下(翘起舌头。形容惊讶或害怕的样子);舌刺刺(形容嘴舌不停地说话);舌敞唇穿(舌烂辰破,舌烂唇干);舌簧(巧舌);舌干唇焦(说话过多,舌头干燥,嘴唇焦裂。形容费尽口舌、反复申说、劝道。也作舌敝唇焦)

(4) 代指言语 [language]

云而使舌。人体委与之。——《国语·周语》。注:“舌人能达异方之志,象胥之官也。”

驷不及舌。——《论语·颜渊》

(5) 又如:舌辩(能言善辩;争辩);舌摇簧鼓(满嘴胡说;大发议论);舌敝耳聋(指言者舌敝,听者耳聋。意为议论纷繁);舌辨(口才敏捷);舌锋(谓言词犀利);舌人(古代的翻译官);舌端月旦(用言语评论人物);舌剑唇枪(比喻言辞锋利。也作“唇枪舌剑”);舌灿莲花(比喻能言善道)

(6) 指畚箕外伸的部分。也泛称舌状物 [sth.resembling a tongue]。如:帽舌;鞋舌;火舌

(7) 指装在铃铎内的锤。亦指管乐器的簧 [hammer;spring]

遒人以木铎徇于路。——《书·胤征》。孔传:“木铎,金铃木舌。”

常用词组

舌敝唇焦、舌边音、舌根音、舌耕、舌尖音、舌面前音、舌伤、舌苔、舌头、舌战、舌子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