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é yì wàng xiàng
注音ㄉㄜˊ 一ˋ ㄨㄤˋ ㄒ一ㄤˋ
解释谓只取其精神而无视其形式。
出处唐·梁肃《止观统例议》:“非夫聪明深达,得意忘象,其孰能知乎?”
例子昔人深于画者得意忘象,其形模位置有不可以常法观者……。宋·黄伯思《东观馀论·跋滕子济所藏唐人出游图》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得意忘象是中性词。
近义得意忘形
动物生肖牛,虎,蛇
得的拼音:dé(ㄉㄜˊ)
⒈ 获取,接受:得到。得失。得益。得空(kòng )。得便。得力。得济。心得。
⒉ 适合:得劲。得当(dàng )。得法。得体。
⒊ 满意:得意。扬扬自得。
⒋ 完成,实现:饭得了。得逞。得志(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⒌ 可以,许可:不得随地吐痰。
⒍ 口语词(a.表禁止,如“得了,别说了”;b.表同意,如“得,就这么办”)。
得的拼音:děi(ㄉㄟˇ)
⒈ 必须,须要:可得注意。
⒉ 极舒服,极适意:这时要能洗上凉水澡,就得了。
得的拼音:de(˙ㄉㄜ)
⒈ 用在动词后表可能:要不得。拿得起来。
⒉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的连接补语,表示效果或程度:跑得快。香得很。
得字UNICODE编码U+5F97,10进制: 24471,UTF-32: 00005F97,UTF-8: E5 BE 97。
得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得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㝵㝶䙸䙷
gain、get、need、obtain、fit、ready for
失
会意
详细解释◎ 得的拼音: dé
〈词性:动〉
(1) (会意。金文字形,右边是“贝”(财货)加“手”,左边是“彳”,表示行有所得。手里拿着财货,自然是有所得。本义:得到,获得)
(2) 同本义(本来没有而争取得来成为己有) [get;obtain;gain]
得,行有所得也。——《说文》
三人行必得我师焉。——《论语》。释文:“本或作必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梁惠王上》
佳婿难得。——《世说新语·假谲》
卖炭得钱何所营。——唐· 白居易《卖炭翁》
工之侨得良桐焉。—— 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3) 又如:得人心;各得其所;得肆(得志,肆意);得闲儿(有空闲时间;得空);得胜回头(宋元说书人在开讲正书前先说一段小故事作引子,叫得胜回头);得职(获得官职);得情报;得钱;得奖
(4) 找到 [discover;obtain;find out]
知得而不知丧。——《易·文言》
虑而后后能得。——《礼记·大学》。注:“谓得事之宜也。”
至德不得。——《庄子·秋水》
既而得其尸于井。——《聊斋志异·促织》
(5) 得知 [hear of;learn about]
故无术者得于不用。——《韩非子》
礼得其报则乐。——《礼记·乐记》。注:“谓晓其义。”
武王得之矣。——《吕氏春秋·义赏》。注:“犹知也。”
(6) 捕获 [catch]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7) 亦指被捕获;被逮捕。又如:得俊(俘获敌方的勇猛将士)
(8) 成功;完成 [succeed]
已经传人画图样去了。明日就得。——《红楼梦》
(9) 又如:得算(计谋成功);得策(谋略得当)
(10) 适,合 [fit;befit;suit]
傲啸东轩下,聊复得此生。——陶渊明《饮酒》
(11) 具备 [have;possess]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劝学》
(12) 同“德”,恩惠,感恩 [be grateful;feel grateful]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告子上》
地广而不得者国危,兵强而凌敌者身亡。——《盐铁论·击之》
(13) 助动词。能,能够 [can]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进退不得,为之奈何?——《吴子·应变》
沛公军 霸上,未得与 项羽相见。——《史记·项羽本纪》
(14) 得意,满足 [be proud of;revel in]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史记·管晏列传》
常使两情皆得,彼此俱畅。——《世说新语·文学》
(15) 又如:洋洋得意
(16) 看到 [see]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 得的拼音: dé
〈词性:名〉
(1) 收获,心得 [what one has learned]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开郑有得,便欣然忘食。——《南史·陶潜传》
(2) 德,道德,有德之人 [virtue]
尚得推贤不失序。——《荀子》
◎ 得的拼音: dé
〈词性:副〉
必须,应该 [must]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 得的拼音: dé
〈词性:形〉
合适;正确 [suitable;right]
于彼计则得。——马中锡《中山狼传》
历古今之得失。——《汉书》
◎ 得的拼音: dé
<叹>
(1) 用在口语中表示同意或禁止 [all right]。如:得,就这么办;得了,别说了;得也么(算了吧;又作答应之词)
(2) 用在口语中,瞧。在情况变坏时表示无可奈何 [look,look!]。如:得,又搞错了;得,全完了
(3) 另见 de;děi
得便、得标、得病、得不偿失、得采、得逞、得宠、得出、得当、得当、得到、得道、得道多助、得法、得分、得过且过、得计、得间、得劲,得劲儿、得救、得空,得空儿、得力、得力、得脸、得了、得陇望蜀、得名、得饶人处且饶人、得人、得人心、得胜、得胜回朝、得胜头回、得失、得势、得手、得体、得天独厚、得无、得悉、得闲、得心应手、得一望十、得宜、得以、得意、得意忘形、得鱼忘筌、得知、得志、得中、得中、得主、得罪
◎ 得的拼音: de
〈词性:助〉
(1) 用在动词后面,表示能够或可以。如:我们可粗心不得;她能去我为什么去不得
(2) 用在动词和补语中间,表示可能。如:我拿得动;那办得到
(3)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连接表示程度或结果的补语。如:冷得打哆嗦;笑得肚子痛
(4) 另见 dé;děi
◎ 得的拼音: děi
〈词性:动〉
(1) 用在口语中表示必须有,一定 [need]。如:这个工程得三个月才能完成
(2) 绝对必要或应当去做 [must;have to]
犹得备晨炊。——唐· 杜甫《石壕吏》
(3) 又如:有错误就得批评;做得好就得表扬
(4) 表示推测的必然 [will be sure to]。如:要不快走,我们就得迟到了
(5) 另见 dé;de
得亏
意的拼音:yì(一ˋ)
⒈ 心思:意思。意见。意义。意味。意念。意志(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注意。同意。意在笔先。意在言外。
⒉ 心愿,愿望:意愿。愿意。意向。意图。意皆。好意。“醉翁之意不在酒”。
⒊ 人或事物流露的情态:春意。诗意。惬意。情意。意境。
⒋ 料想,猜想:意料。意想。意外。
意字UNICODE编码U+610F,10进制: 24847,UTF-32: 0000610F,UTF-8: E6 84 8F。
意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意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噫悥憶
expect、intention、meaning、suggestion、wish
会意:从心、从音
thought, idea, opinion; think
详细解释◎ 意的拼音: yì
〈词性:名〉
(1) (会意。从心从音。本义:心志。心意)
(2) 同本义 [meaning;idea]
意,志也。——《说文》
心之所谓意。——《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 沛公也。——《史记·项羽本纪》
通其意。——汉· 贾谊《过秦论》
中有真意。——晋· 陶渊明《饮酒》
不快我意。——明· 魏禧《大铁椎传》
无意则已。——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蔡伦立意造纸。——《齐民要术》
醉翁之意不在酒。——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其意深长。——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 又如:文章大意;词不达意。亦指念头,想法。如:意投道合(心意投合,志向一致);意故(意思,缘故);意定(认定);意头(心意;想法);意马(意念的马。比喻意念像野马般奔驰,难以驾驭)
(4) 意志;愿望。亦引申为志向 [desire;intention;will]
明君在上,便僻不能食其意。——《管子·君臣下》
(5) 又如:意缓心劳(冀求不执着;三心二意);意足心满(非常满足);意树(喻意念。佛教认为人的一切善果、恶果都由意念所生);意宪(意志,意思);意望(愿望,希望)
(6) 胸怀;内心 [heart]
除尔贪图,祗慎意业。——《云门颂》
(7) 又如:意业(佛教语。指内心的贪、淫、痴等心理行为);意气超迈(器宇轩昂,抱负远大);意概(气概,胸怀);意会(内心领会)
(8) 情意;感情 [affection;emotion]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聊斋志异》
(9) 又如:意蕊横飞(非常高兴);意得过(过意得去);意孜孜(情意缠绵);意不过(情意上过不去);意分(交情,情分);意好(感情);意孜孜(情意缠绵貌);意性(情态);意情(情意)
(10) 意气; 气势 [will and spirit]
意色举止,不异于常。——《世说新语·雅量》
(11) 又如:意大(傲慢);意小(小气,气量小);意局(气度);意脉(气质;情态);意量(气度);意貌(神色);意调(意境);意界(意境,境界)
(12) 意图 [intention]
用君之心,行君之意。——《楚辞》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聊斋志异·狼三则》
(13) 神情、态度 [expression;manner]
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聊斋志异·狼三则》
意少舒。——《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 意的拼音: yì
〈词性:动〉
(1) 思念;放在心上 [miss]。如:意悬悬(忐忑不安;提心吊胆);意悬(挂念);意顾(挂念)
(2) 意料;猜测 [anticipate;expect]
而小人善意。臣意之也。——《管子·小问》
何意致不厚。——《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意北亦尚可以。——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聊斋志异·促织》
不意作缘。——清· 周容《芋老人传》
多以意构。——蔡元培《图画》
(3) 又如:意定(猜定);意度(揣测;设想)
(4) 怀疑 [doubt]
于是天子意梁。——《汉书·梁孝王武传》
(5) 又如:意意似似(意意思思。犹犹豫豫;吞吞吐吐);意疑(怀疑);意忌(疑忌)
意表、意会、意见、意匠、意境、意料、意马心猿、意念、意气、意气风发、意气用事、意趣、意色、意识、意识形态、意思、意图、意外、意外、意味、意味着、意想、意向、意象、意兴、意义、意译、意愿、意蕴、意在言外、意旨、意志、意致、意中、意中人、意中事
忘的拼音:wàng(ㄨㄤˋ)
⒈ 不记得,遗漏:忘记。忘却。忘怀。忘我。忘情。忘乎所以。
忘字UNICODE编码U+5FD8,10进制: 24536,UTF-32: 00005FD8,UTF-8: E5 BF 98。
忘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忘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㤀
forget、neglect
记
形声:从心、亡声
forget; neglect; miss, omit
详细解释◎ 忘的拼音: wàng
〈词性:动〉
(1) (会意兼形声。从心,从亡,亡亦声。本义:忘记,不记得)
(2) 同本义 [forget]
忘,不识也。——《说文》
德音不忘。——《诗·郑风·有女同车》
中年病忘。——《列子·周穆王》。释文:“不记事也。”
忘路之远近。——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宠辱偕忘。——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忘身于外。——诸葛亮《出师表》
(3) 又如:忘魂(忘怀);忘昏(忘怀);忘反(流连忘归);忘年(忘记年岁);忘味(忘记美食的滋味);忘食(忘了吃饭);忘却(不记得);忘生舍死(忘却性命,不怕牺牲);忘先(忘记祖先)
(4) 玩忽,怠忽 [negllect;trifle with;idle]
夙夜不敢忘怠。——唐· 韩愈《潮州祭神文》
(5) 通“亡”。逃亡;遗失;灭亡 [flee;lost;perish]
乐隤心其如忘。——《文选·陆机·叹逝赋》
敷前人受命,兹不忘大功。——《书·大诰》
佩玉将将,寿考不忘。——《诗·秦风·终南》
不愆不忘,率由旧章。——《诗·大雅·假乐》
今日不为,明日忘贷。——《管子·乘马》
臣闻子胥尽忠而忘其号。——《汉书·武五子传》
(6) 舍弃 [give up]。如:忘私(不关心自己的得失,无私心);忘身(奋不顾身;置生死于度外);忘命(不怕死;竭尽全力);忘倦(专注于某物或被其吸引而忘却疲倦);忘劳(不感觉劳累;不知疲倦);忘想(不关心,不去想)
(7) 无,没有 [not have]。如:忘翼(谓不飞去);忘机瓮(比喻没有机心)
忘本、忘掉、忘恩、忘恩负义、忘乎所以、忘怀、忘机、忘记、忘年交、忘其所以、忘情、忘却、忘我、忘形、忘性
象的拼音:xiàng(ㄒ一ㄤˋ)
⒈ 哺乳动物,是目前地球陆地上最大的哺乳类动物,多产在印度、非洲等热带地区,门牙极长,可用于雕刻成器皿或艺术品:象牙。象牙宝塔(喻脱离群众和生活的文学家、艺术家的小天地)。
⒉ 形状,样子:形象。景象。气象。现象。想象。象征。万象更新。象声。象形。
象字UNICODE编码U+8C61,10进制: 35937,UTF-32: 00008C61,UTF-8: E8 B1 A1。
象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象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像
as、elephant、shape、imitate、seem、look as if
象形:像大象之形
elephant; ivory; figure, image
详细解释◎ 象的拼音: xiàng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突出其长鼻。本义:大象,一种哺乳动物)
(2) 象科的,特别是象属( Elephas )和非洲象属( Loxodonta )的体型极大而粗重的几乎无毛的四足动物 [elephant]
象,南越大兽,长鼻牙,三年一乳。像鼻牙四足尾 之形。——《说文》
祷过之山多象。——《山海经·南山经》
穷奇象犀。——《汉书·司马相如传》
其民乘象以战。——《汉书·张骞传》
元龟象齿,大赂南金。——《诗·鲁颂·泮水》
象有齿以焚其身。——《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3) 又如:象口(象状香炉口);象王(象中最大者,佛家喻佛)
(4) 象牙的省称 [ivory]
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尔雅》。注:“象牙骨。”
佩其象揥。——《诗·狂风·葛屦》。传:“象揥所以为饰。”
用两象尊。——《周礼·司尊彝》。司农注:“以象骨饰尊。”
持一象笏至(象笏,象牙做的笏。笏,封建时代臣子上朝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5) 又如:象床(象牙装饰的床);象路(以象牙为饰的车);象管(以象牙为饰的笔);象箸(象牙筷子)
(6) 现象 [phenomenon]。如:象纬(指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亦泛指天体);旱象;天象;险象;景象;假象
(7) 人的外貌 [appearance;looks]
象恭滔天。——《书·尧典》
(8) 又如:丑象
(9) 肖像,用水墨画、油画、素描或其他绘画手法描绘的人面部的像 [portrait]
上瞻兮遗象,下临兮泉壤。——潘岳《寡妇赋》
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晋书·顾恺之传》
往往留象。——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绘象祀之。——清· 张廷玉《明史》
(10) 又如:象教(佛教的别称。释加牟尼去世后,佛门弟子刻木为佛、教化众生,故名);象设(原指佛像。泛指遗像)
(11) 象征 [symbol]
白者西方之色,刑戮之象也。——韩愈《为宰相贺白龟状》
(12) 又如:征象;象表(征象);象兆(征兆)
(13) 形状;样子;景象 [form;shape;circumstance]
杌陧之象。——孙文《<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序》
(14) 又如: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
(15) 法,法令 [law]
象以典刑。——《虞书》。传:“法也。”
设象以为民纪,式权以相应。——《国语》
(16) 道理 [principle]
执大象,天下往。——《老子》
(17) [中医]∶脏腑健康与否显现于人颜面上的气色 [complexion]
五藏之象,可以类推。——《素问》
(18) 又如:脉象;病象
◎ 象的拼音: xiàng
〈词性:动〉
(1) 假借为“像”。类似;好像 [resemble;be like;take after]
见乃谓之象。又,象也者,像此者也。——《易·系辞》
象者,各辨一及之义者也。——《易·略例》
物生而后有象。——《左传·僖公十五年》
天象盖笠。——《周髀算经》
女必象汝。——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象意(如意);活象;极象;象恭(貌似恭敬);象肖(德业与先人相似);象貌(像事物的容貌);象龚(貌似恭敬)
(3) 摹拟 [imitate]
千变万化,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鲁灵光殿赋》
因势象形。——明· 魏学洢《核舟记》
赫赫可象。——明· 刘基《卖柑者言》
(4) 又如:象体(量体);象生(纸、棉糊扎成的人物形象,用于祭祀或作为玩具);象模象样(认真地);象眼块(菱形)
(5) 描绘 [depict]
公在荆州,或象其义,白须红颜,谓公方壮。——《王荆州画像赞》
(6) 又如:象物(描摹物象);象说(描摹,解说)
(7) 效法 [follow the example of]
人君为饮食为此,故左右象之。——《墨子》
(8) 又如:象贤(效法先人的贤德)
(9) 想像 [imagine]
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韩非子》
(10) 又如:象事(想像事情)
象角、象轿、象皮病、象棋、象声、象声词、象限、象形、象形文字、象牙、象眼儿、象征、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