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iān jīn mò liǎng
注音ㄉ一ㄢ ㄐ一ㄣ ㄇㄛˋ ㄌ一ㄤˇ
解释犹言掂斤播两。
出处明·朱有燉《小桃红》第一折:“他更有截长补短的钉人钉,掂斤抹两的称人秤。”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过分计较。
感情掂斤抹两是中性词。
繁体掂斤抹兩
近义掂斤播两、掂斤估两
英语calculate in small matters
动物生肖牛,虎,蛇
掂的拼音:diān(ㄉ一ㄢ)
⒈ 用手托着东西估量轻重:掂掇。掂量(“量”读轻声)。掂算。
掂字UNICODE编码U+6382,10进制: 25474,UTF-32: 00006382,UTF-8: E6 8E 82。
掂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掂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
玷
weigh in hand
形声:从扌、店声
heft, hold or weigh in palm
详细解释◎ 掂的拼音: diān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店声。本义:以手称物)
(2) 同本义 [weigh in the hand] 用手托着上下颤动来估量东西的重量。如:掂掂(掂量);掂人分两(依人的身分高低、地位尊卑而取不同的态度对待);掂掂播播(比喻拐弯抹角);掂一掂有多重
(3) 计较 [argue]。如:掂详(端详,估量);掂札(安排停当,准备好)
(4) 折 [break]。如:掂折(摔断;折断)
掂对、掂掇、掂斤播两、掂量、掂算
斤的拼音:jīn(ㄐ一ㄣ)
⒈ 中国市制重量单位:二斤。斤斤(过分计较琐细的或无关紧要的事物,如“斤斤计较”)。
⒉ 古代砍伐树木的工具:斧斤。
斤字UNICODE编码U+65A4,10进制: 26020,UTF-32: 000065A4,UTF-8: E6 96 A4。
斤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斤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䤺釿觔
a unit、half a kilogramme
会意
a catty (approximately 500 g); an axe; keen, shrewd; KangXi radical number 69
详细解释◎ 斤的拼音: jīn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横刃,下为曲柄,象斧斤形。本义:斧子一类的工具)
(2) 同本义 [axe]。一般用以砍木,与斧相似,比斧小而刃横
今,斫木斧也。——《说文》。段注:“凡斫物者皆曰斧,斫木之斧,则谓之斤。”
于是乎丌釿锯制焉。以釿为之。——《庄子·在宥》
皆执利兵,无者执斤。——《左传·哀公二十五年》
不夭斤斧。——《庄子·逍遥游》
以斧斤考击而求之。——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斤斧(斧头);斤墨(斧头与墨斗);斤凿(斧头与凿子)
(4) 古代一种似锄但比锄小的农具 [small hoe]
恶金以铸锄、夷、斤…——《国语》
◎ 斤的拼音: jīn
〈词性:动〉
(1) 砍削,砍杀 [cut]
不斤不斧。——皮日休《河桥赋》
横斤山木。——《南史·宋测传》
(2) 又如:斤削(砍削);斤迹(斧头削砍的痕迹);斤械(用斧砍削)。又指对文字的删削修饰。如:斤正(斤斧,斤削。请人修改诗文的敬辞)
(3) 过分计较 [be too calculating]。如:斤斤较量(在琐碎的小事上过分计较)
◎ 斤的拼音: jīn
〈词性:量〉
(1) 也作“觔”。中国和东南亚各国所用的各种重量单位中,均在600克左右;亦指中国在1929年规定的标准单位,等于1.1023磅或500克 [catty]
十六两为一斤。——《汉书·律历志》
四十斤金椎。——《史记·魏公子列传》
千余斤。——唐· 白居易《卖炭翁》
四五十斤。——明· 魏禧《大铁椎传》
市肉二斤。——清· 张廷玉《明史》
(2) 又如:斤两(计算重量的单位);斤重(重量)
斤斗、斤斤、斤斤计较、斤两
◎ 斤的拼音: jin
(1) ——如“千斤”( qiānjin ):起重的工具
(2) 另见 jīn
抹的拼音:mǒ(ㄇㄛˇ)
⒈ 涂:涂抹。抹粉(喻美化或掩饰)。抹黑(喻丑化)。抹子(瓦工用来抹灰泥的器具。亦称“抹刀”)。
⒉ 揩,擦:抹拭。哭天抹泪。
⒊ 除去,勾掉,不计在内:抹煞。
⒋ 轻微的痕迹:“林梢一抹青如画”。一抹余晖。
抹的拼音:mò(ㄇㄛˋ)
⒈ 把和好了的泥或灰涂上后弄平:抹墙。抹石灰。
⒉ 紧靠着绕过去:抹头。抹身。
⒊ 用手指轻按,奏弦乐指法的一种。
抹的拼音:mā(ㄇㄚ)
⒈ 擦:抹桌子。
⒉ 按着向下移动、除去:抹不下脸来(碍于脸面或情面)。
抹字UNICODE编码U+62B9,10进制: 25273,UTF-32: 000062B9,UTF-8: E6 8A B9。
抹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抹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瀎
apply、mop up、plaster、put on、slip off、smear
擦、揩、拭、涂
形声:从扌、末声
smear, apply, wipe off, erase
详细解释◎ 抹的拼音: mā
〈词性:动〉
(1) 揩;擦 [wipe]
武松抹了桌子。——《水浒全传》
(2) 又如:抹脱(擦掉);抹泪揉眵(揩拭眼泪);抹抹(揩抹干净)
(3) 捋;拉;推 [rub sth.down;slip sth.off;pull up;push]。如:把帽子抹下来;抹撒(方言。捋)
(4) 另见 mǒ;mò
抹不下脸、抹布、抹脸、抹澡
◎ 抹的拼音: mǒ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末声。本义:涂抹,涂敷;搽)
(2) 同本义 [apply;smear;put on]
学毋无不为,晓妆随手抹。——杜甫《北征》
(3) 又如:抹脸(演戏时化妆涂脸);抹油嘴(白吃,沾便宜)
(4) 涂掉,抹去 [erase;blot out;cross out]
我抹的这瓶口儿净。——李真夫《虎头牌》
(5) 又如:抹倒(抹掉;抹去);抹勒(涂掉);抹零(算账或付钱时抹去整数之外的尾数)
(6) 玩 [play]。如:抹牌(摸牙牌);抹骨牌(用骨牌娱乐或赌博)
(7) 另见 mā;mò
抹鼻子、抹脖子、抹彩、抹粉、抹光、抹黑、抹灰、抹零,抹零儿、抹杀、抹稀泥、抹子
◎ 抹的拼音: mò
〈词性:动〉
(1) 轻按。弹奏弦乐器的一种指法 [press lightly]
轻拢慢捻抹复挑。——唐· 白居易《琵琶行》
(2) 把和好了的泥或灰涂上后弄平 [daub;plaster]。如:抹墙
(3) 紧挨着绕过 [bypass;skirt;turn]。如:抹角(转弯子;转弯的地方);抹门儿(挨着门边);转弯抹角
(4) 蒙住 [cover]
各以红绡抹头。——《聊斋志异》
(5) 弯下 [bend]。如:大伯即时抹着腰出来;一抹头,走了进来
(6) 紧贴;紧束 [keep close to;bind closedly]。如:抹衣(围裙式的工作服);抹额(束在额上的头巾);抹胸(古代内衣一种)
(7) 另见 mā;mǒ
抹不开、抹得开、抹额、抹工、抹灰层、抹面、抹泥、抹胸
两(兩)的拼音:liǎng(ㄌ一ㄤˇ)
⒈ 数目,二。一般用于量词和“个、半、千、万、亿”前:两个黄鹂。两本书。
⒉ 双方:两可。两边。两便(客套用语,彼此方便)。两旁。两侧。两袖清风。两败俱伤。
⒊ 中国市制重量单位:十两(一市斤。旧制为十六两一市斤)。半斤八两(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含贬义)。
⒋ 表示不定数目:两下子。两着儿(zhāor )。
两字UNICODE编码U+4E24,10进制: 20004,UTF-32: 00004E24,UTF-8: E4 B8 A4。
两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两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兩両㒳
liang、tael、twain
象形
two, both, pair, couple; ounce
详细解释◎ 两的拼音:
兩 liǎng
〈词性:量〉
(1)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2) 同本义 [liang,a unit of weight] 16两为1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两,二十四铢为一两。——《说文》
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汉书·律历志上》
(3) 双。用于鞋娄 [two]
一两棕鞋八尺藤,广陵行遍又 金陵。—— 唐· 戴叔伦《忆原上人》
(4) 匹(长四丈)
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左传·闵公二年》
(5) 通“辆”。车一乘 [used for buses,carts,etc.]
武王戎车三百两。——《书·牧誓·序》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诗·召南·鹊巢》
◎ 两的拼音:
兩 liǎng
[数]
(1) 二 [two]
参天两地而倚数。——《易·说卦》
以九两系邦国之民。——《周礼·天官·大宰》。注:“两,犹耦也。”
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史记·陈涉世家》
途中两狼。——《聊斋志异·狼三则》
两军人马。——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两骑来是谁。——唐· 白居易《卖炭翁》
(2) 又如:两个人;两扇门;两夫妻;两头猪;两没(两者一起死亡);两肉(两只牛);两替(两批);两考(官吏的两次考绩);两榜(明清以会试(考进士)为甲榜,乡试(考举人)为乙榜,由举人考中进士,叫两榜进士,简称“两榜”)
(3) 双方;常用于相对的两个方面或成对的人或事物 [both;either;mutual]
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今兄弟遘恶,此势不两全。——《三国志·魏志》
两儿齐哭。——《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4) 又
两股战战。
两鬓苍苍。——唐· 白居易《卖炭翁》
(5) 又如:势不两立;两败俱伤;两相情愿;两袒(袒露双肩,女子兼适两夫家);两珥(指日、月两旁的光晕);两阵(亦两阵。交战的双方所布列的阵势);两握(指双拳);两视(同时看两件事物);两雄(两者一起强大);两仪(指天地);两交婚(两家的儿女相互娶嫁为婚)
(6) 表示不定数,多与“一”或“三”前后连用,义为少量 [some;a few]
两三点雨山前。——宋· 辛弃疾《西江月》
竹外桃花三两枝。——宋·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拨弦三两声。——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7) 又如:两三(几个。表示少量);两言(三言两语)
◎ 两的拼音:
兩 liǎng
〈词性:副〉
(1) 同时兼具两方面,双方,两下里 [both (sides);either;mutual]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2) 又如:两兼(兼具两方面);两礼(双方免礼);两誉(夸奖双方);两让(双方各自责让)
◎ 两的拼音:
兩? liǎng
〈词性:动〉
(1) 等同;比并 [equal]
御下,两马,掉鞅。——《左传》
(2) 又如:两大(两者并大);两帝(两个天子并立);两当(两者相当)
两败俱伤、两半、两边、两边倒、两便、两曹、两重、两次、两抵、两都、两个时候、两广、两汉、两湖、两虎相斗、两回事、两极、两极分化、两脚规、两节棍、两截门、两可、两口子、两立、两利、两码事、两面、两面光、两面派、两面三刀、两面讨好、两难、两旁、两栖动物,两栖植物、两讫、两清、两情两愿、两全、两全其美、两手空空、两头,两头儿、两下里、两下子、两厢、两小无猜、两性、两性动物,两性花、两袖清风、两眼发黑、两眼一抹黑、两姨、两姨亲、两翼、两造、两着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