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ǐ zú ér mián
注音ㄉ一ˇ ㄗㄨˊ ㄦˊ ㄇ一ㄢˊ
解释脚与脚相触地同睡在一张床上。形容双方情谊深厚。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5回:“瑜曰:‘久不与子翼同榻,今宵抵足而眠。’”
例子他们二人是可以抵足而眠的好朋友。
辨形“抵”,不能写作“砥”。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感情抵足而眠是褒义词。
繁体抵足而瞑
近义志同道合
反义貌合神离、同床异梦
英语share the same bed and sleep together
动物生肖牛,虎,蛇
抵的拼音:dǐ(ㄉ一ˇ)
⒈ 挡,拒,用力对撑着:抵挡。抵制。抵抗。抵赖。
⒉ 顶撞,冲突,矛盾:抵触。
⒊ 代替,相当,顶替:抵押。抵偿。抵充。抵还(huán )。
⒋ 到达:抵京。抵临。
抵字UNICODE编码U+62B5,10进制: 25269,UTF-32: 000062B5,UTF-8: E6 8A B5。
抵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抵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拞掋氐牴扺觝
be equal to、mortgage、prop、resist、support、sustain
形声:从扌、氐声
resist, oppose; deny; off-set
详细解释◎ 抵的拼音: dǐ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氐( dǐ )声。本义:挤,推)
(2) 同本义[squeeze out]
抵,挤也。——《说文》
抵,推也。——《广雅》
抵,距也。——《汉书·梁怀王揖传》注
(3) 又如:抵掎(排挤攻击);抵斥(排斥);抵排(排斥;抵触)
(4) 抵赖,拒不承认事实 [deny]
延年抵曰。——《汉书·田延年传》。注:“拒讳也。”
(5) 又如:抵讳(抵赖;不认账);抵谰(抵赖,拒不承认)
(6) 抵挡。抵抗,挡住压力 [withstand;resist]。如:抵配(拼;豁出去);抵冒(抗拒冒犯);抵拦(抗拒;抵挡)
(7) 触犯 [offend]。如:抵牾(矛盾;抵触);抵死(冒死,触犯死罪,竭力,坚持);抵犯(触犯)
(8) 抵偿 [compensate]
伤人及盗抵罪。——《史记·高帝纪》
(9) 又如:抵充(抵偿充当);抵补(抵充补足)
(10) 诋毁 [slander]。如:抵诃(诋毁呵斥)
(11) 抵达 [arrive]
抵九原。——《史记·始皇纪》
抵营室。——《史记·天官书》
抵山谷中。——《汉书·李陵传》
乘虚直抵其城。——《资治通鉴·唐纪》
(12) 又如:抵任(到任);抵官(到职);日内抵京
(13) 相当 [be equal to]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 杜甫《春望》
(14) 又如:价抵连城
(15) 碰 [touch]。如:抵足(脚对脚而睡;形容很亲近);抵掌(拍击着手掌,表示亲近)
(16) 支撑 [support]。如:用手抵着下巴颏儿;抵当(支撑;抵押;补偿)
(17) 扔,掷 [throw]
抵,掷也。——《后汉书·献穆曹后纪》注
(18) 又如:抵掷(投掷)
(19) 欺诈 [cheat]
抵,欺也。——《后汉书·刘隆传》注
(20) 又如:抵换(掉换。以假换真或以次换好);抵盗(从自己家或主人家向外偷东西)
(21) 抨击 [attack]。如:抵隙(抨击缺点)
(22) 指责 [censure]。如:抵瑕(指责缺点);抵摘(指责)
◎ 抵的拼音:
牴、觝 dǐ
〈词性:动〉
(1) 用角顶,相触 [gore;conflict with]
牴,触也。从牛,氐声。字亦作觝。——《说文》
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观。——《汉书·武帝纪》
触崖觝隈。——稽康《琴赋》
(2) 又如:抵触(冒犯,顶撞)
抵补、抵偿、抵充、抵触、抵达、抵挡、抵当、抵换、抵近攻击、抵抗、抵赖、抵命、抵事、抵梧,抵牾、抵消、抵押、抵押品、抵御、抵债、抵账、抵制、抵足而眠、抵足谈心、抵罪
足的拼音:zú(ㄗㄨˊ)
⒈ 脚:足下(对对方的敬称)。足迹。足球。足坛。失足。高足(敬辞,称别人的学生)。举足轻重。画蛇添足。
⒉ 器物下部的支撑部分:鼎足。碗足。
⒊ 充分,够量:足月。足见。足智多谋。
⒋ 完全:足以。足色。
⒌ 值得,够得上:不足为凭。微不足道。
⒍ 增益:以昼足夜。
足字UNICODE编码U+8DB3,10进制: 36275,UTF-32: 00008DB3,UTF-8: E8 B6 B3。
足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足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ample、as mush as、full、leg、sufficient、foot
会意:从口、从止
foot; attain, satisfy, enough
详细解释◎ 足的拼音: zú
〈词性: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2)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foot]
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
震为足。——《易·说卦》
足恭而口圣。——《大戴礼记》
手足胼胝,面目黧。——《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韩非子》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折臂断足。——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东坡现右足。—— 清· 魏学洢《核舟记》
鲁直现左足。
细若文足。
(3) 又如:足心(脚底的中心);足炉(用来暖脚的小火炉);足不出户(形容深居家门很少出门);足衣(袜子);足音跫然(形容久处寂寞,听到人的脚步声,便感到欢欣)
(4) 支撑器物的脚 [leg]
鼎折足,覆公餗。——《易·鼎》
如此则荆、 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
(5) 又如:鼎足
◎ 足的拼音: zú
〈词性:形〉
(1) 充实;完备;足够 [enough;complete;ample]
国无九年之畜曰不足。——《谷梁传·庄公二十有八年》
杀所不足。——《墨子·公输》
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兵甲已足。——诸葛亮《出师表》
力不足。——唐· 韩愈《杂说》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一钵足矣。——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足纹(成色十足的银子);足钱(每贯足实一百枚的钱币);足食足兵(指国内粮食兵备均甚充足)
(3) 纯的 [pure]。如:十足(成色纯)
(4) 富裕的 [prosperous]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
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庄子》
(5) 又如:足民(富足,民生富足);丰足(富裕)
◎ 足的拼音: zú
〈词性:动〉
(1) 使满足 [satisfy]
采色不足。——《孟子·梁惠王上》
声音不足。
皆不足用。——明· 魏禧《大铁椎传》
不足子所乎。——明· 刘基《卖柑者言》
(2) 重视 [attach importance to]
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荀子·礼论》
(3) 止 [stop]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
(4) 完成 [complete]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左传》
◎ 足的拼音: zú
〈词性:副〉
(1) 值得 [be worth]
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向、对。)——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岂足托乎。——《资治通鉴》
不足与图大事。
何足道。——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2) 又如:足信(值得信赖);不足(不值得;不够格)
足尺、足赤、足够、足迹、足见、足金、足力、足球、足色、足岁、足坛、足下、足兴、足以、足月、足智多谋、足足
而的拼音:ér(ㄦˊ)
⒈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⒉ 连词(a.表平列,如“多而杂”。b.表相承,如“取而代之”。c.表递进,如“而且”。d.表转折,如“似是而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⒊ 表(从……到……):从上而下。
而字UNICODE编码U+800C,10进制: 32780,UTF-32: 0000800C,UTF-8: E8 80 8C。
而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而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洏耏髵能
and that、moreover
象形
and; and then; and yet; but
详细解释◎ 而的拼音: ér
〈词性:名〉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bristles on the jaws]
而,颊毛也。——《说文》
◎ 而的拼音: ér
<连>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and;furthermore;moreover;but also;into the bargain;if;in case;however]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 而的拼音: ér
〈词性:代〉
(1) 你;你的 [you;your]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 而的拼音: ér
〈词性:助〉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of]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 而的拼音: ér
<语气>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how could;how is it possible]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 而的拼音: ér
〈词性:动〉
(1) 如,好象 [seem;like]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2) 另见 néng
而后、而或、而今、而况、而立、而且、而外、而已
◎ 而的拼音: néng
通“能”。
〈词性:名〉
才能 [ability]
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墨子·尚同下》
戒之戒之,微而异之。——《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
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管子·小匡》
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商君书·慎法》
〈词性:动〉
(1) 能够 [can]
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墨子·非命下》
不逢汤武与 恒缪兮,也孰去而知之?《楚辞·九章·惜往日》
(2) 另见 ér
眠的拼音:mián(ㄇ一ㄢˊ)
⒈ 睡觉:安眠。长眠。失眠。
⒉ 某些动物一定时期内像睡眠那样不食不动:初眠。冬眠。
⒊ 倒卧:一日三眠三起。
⒋ 横放:“眠琴绿阴”。
眠字UNICODE编码U+7720,10进制: 30496,UTF-32: 00007720,UTF-8: E7 9C A0。
眠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眠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瞑
dormancy、sleep
形声
close eyes, sleep; hibernate
详细解释◎ 眠的拼音:
瞑 mián
〈词性:动〉
(1) (形声。从目,民声。本义:闭上眼睛)
(2) 同本义 [close one's eyes]
眠,寐也。——《玉篇》
吾子有疾,虽不能省视,而竟夕不眠。——《后汉书·第五伦传》
致命于帝,然后得眠些。——《楚辞·招魂》
余峨之山有兽焉,见人则眠。——《山海经·东山经》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聊斋志异·狼》
(3) 睡觉 [sleep]
不眠忧战伐。——杜甫《宿江边阁》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4) 又如:不眠之夜;失眠(夜间睡不着);安眠(安稳地熟睡);眠食(睡眠和饮食)
(5) 横卧;平放 [lie]
眠琴绿阴,上有飞瀑。——司空图《诗品》
(6) 又如:眠桅(横倒桅杆);眠倒(横倒;放下)
(7) 草木偃伏 [fall]。如:眠芊(犹芊眠;草木茂密幽深貌)
(8) 某些动物的一种生理状态,在一段时间内不食不动 [dormancy]。如:蚕眠;冬眠(某些动物对不利生活条件的一种适应);眠蚕(蜕皮时进入休眠状态的蚕)
(9) 用药后的中毒反应 [anesthesia]。如:眠眩(服药或敷药后的中毒反应);眠药(麻醉药)
眠思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