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òng pǔ yú jīng
注音ㄉㄨㄥˋ ㄆㄨˇ ㄩˊ ㄐ一ㄥ
解释指晋王祥卧冰求鲤事。《晋书·王祥传》:“王祥字休征,琅邪临沂人……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后因以“冻浦鱼惊”为孝亲之典。
出处《晋书·王祥传》:“王祥字休徵,琅邪临沂人……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
例子温席扇枕,承颜悦膝;冻浦鱼惊,寒林笋出。北周·庚信《周柱国大将军拓跋俭神道碑》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孝顺父母。
感情冻浦鱼惊是中性词。
繁体凍浦魚驚
动物生肖牛,虎,蛇
冻(凍)的拼音:dòng(ㄉㄨㄥˋ)
⒈ 液体或含水分的东西遇冷凝结:冻结。冻害。冻馁。
⒉ 汤汁凝成的胶体:鱼冻。肉冻。
⒊ 感到寒冷或受到寒冷:外面很冷,真冻得慌。防冻。冻伤。冻疮。
冻字UNICODE编码U+51BB,10进制: 20923,UTF-32: 000051BB,UTF-8: E5 86 BB。
冻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冻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凍
freeze、jelly
形声:从冫、东声
freeze; cold, congeal; jelly
详细解释◎ 冻的拼音:
凍 dòng
〈词性:动〉
(1) (形声。从仌( bīng ),东声。本义:结冰)
(2) 同本义 [freeze]
冻,仌也。——《说文》
壮冰曰冻。——《风俗通》
水始冰,地始冻。——《礼记·月令》
风掣红旗冻不翻。——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 又如:冻柱(冻住);冻浦(结了冰的河川)
(4) 受冻;感到寒冷 [get frozen]
夜冻寒。——《管子·五辅》
人马冻死者相望。——《资治通鉴·唐纪》
(5) 又如:冻草(使草受冻);冻树(寒霜凝结在树木上);冻笔(因寒冷而冻结的毛笔)
◎ 冻的拼音:
凍 dòng
〈词性:名〉
(1) 厚冰 [ice]
冰解而冻释。——《管子·五行》
(2) 又如:冻合(冰封);冻冻(冰);冻轮(冰轮);冻雪(冰雪)
(3) 汁液或其他含水物质受冷而凝成的固体或半固体 [jelly]。如:肉皮冻;鱼冻
(4) 姓
◎ 冻的拼音:
凍 dòng
〈词性:形〉
(1) 寒冷,受冷或感到冷 [be very cold]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又如:冻刺刺(冻钦钦。冷得发颤的样子);冻冽(冰冷;极冷);冻剥剥(寒冷透凉地);小心冻着
(3) 水晶般的,形容像冰一般晶莹润泽的 [crystal]
石有数种,灯光冻石为最。——文彭《印章杂说》
(4) 又如:冻珠;亦为冻石的简称;冻石(一种可制成印章或工艺品的石头);冻云(冬天下雪前凝聚的阴云)
(5) 寒凉 [cool]。如:冻酒(寒凉的酒);冻泉(寒凉的泉水);冻醴(冷酒)
冻冰、冻疮、冻豆腐、冻风、冻干、冻害、冻僵、冻结、冻醪、冻裂、冻馁、冻肉、冻伤、冻死、冻土、冻硬、冻雨、冻原
浦的拼音:pǔ(ㄆㄨˇ)
⒈ 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区。
⒉ 姓。
浦字UNICODE编码U+6D66,10进制: 28006,UTF-32: 00006D66,UTF-8: E6 B5 A6。
浦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浦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形声:从氵、甫声
bank of river, shore; surname
详细解释◎ 浦的拼音: pǔ
〈词性:名〉
(1) (形声。从水,甫声。本义:水滨)
(2) 同本义 [riverside]
浦,濒也。——《说文》
率彼淮浦。——《诗·大雅·常武》
江浦之橘。——《吕氏春秋·本味》
望涔阳兮极浦。——《楚辞·湘君》
召洛浦之宓妃。—— 张衡《思玄赋》
(3) 又如:浦淑(水边的美女);浦帆(水滨的帆船);浦溆(水边);浦鸥(水边的鸥鸟);浦滩(滩岸)
(4) 指池、塘、江河等水面 [water surface]。如:浦月(谓江河水中之月);浦屿(水中小岛)
(5) 江河与支流的汇合处 [the confluence of tributary and river]
还为越王禽于三江之浦。——《战国策·秦策》
(6) 又如:浦口(小河入江的地方);浦海(江河的入海口)
鱼(魚)的拼音:yú(ㄩˊ)
⒈ 脊椎动物的一类,生活在水中,一般有鳞和鳍,用鳃呼吸,冷血:鱼虾。鱼虫。鱼网。鱼跃。鱼贯(像鱼游一样先后相续)。鱼雁(书信,信息)。鱼米乡。鱼尾纹。鱼目混珠。鱼质龙文(喻虚有其表)。
⒉ 姓。
鱼字UNICODE编码U+9C7C,10进制: 40060,UTF-32: 00009C7C,UTF-8: E9 B1 BC。
鱼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鱼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魚
barracuda、fish
象形:像鱼形
fish; surname; KangXi radical 195
详细解释◎ 鱼的拼音:
魚 yú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鱼形。本义:一种水生脊椎动物)
(2) 完全水生并在水中呼吸的有头冷血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类、板鳃类和具有软骨或硬骨骨骼的高等有鳃水生脊椎动物 [fish]
鱼,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说文》
豚鱼吉。——《易·中孚》
鱼木精。——《论衡·指瑞》
鱼十有五。——《仪礼·特牲礼》
鱼网之设。——《诗·邶风·新台》
鲜鱼曰脡祭。——《礼记·曲礼》
鱼上冰,獭祭鱼。——《吕氏春秋》
白鱼跃入王舟中。——《史记·周本记》
(3) 又如:鱼鲩冠儿(女道士戴的鱼脑骨似的尖形帽子);鱼鳞册(“鱼鳞图册”的简称。官府为征派赋役而编造的土地薄册);鱼烂(像鱼鳞那样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鱼轩(用鱼皮装饰的一种车辆,为贵妇乘用);鱼脍(切得很细的鱼肉。特指生食的鱼片);鱼市(批售鱼类的市场);鱼质龙文(外貌似龙,而实质为鱼。比喻虚有其表);鱼米(鱼类和米粮);鱼秧(比鱼苗稍大的小鱼);鱼鱼雅雅(形容威仪整肃的样子。因为鱼贯行,鸦飞成阵)
(4) 某些像鱼的水生动物 [aquatic animal resembling a fish]
鱼甲烟聚,貝胄星罗。——《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5) 又如:鱼甲(鲨鱼皮铠甲);鱼须(鲨鱼的须);鲸鱼;鳄鱼;甲鱼;鲵鱼
(6) 两眼白色的马 [horse with white eyes]
(7) 中医穴位名。指手拇指(或足姆趾)后方的掌(或跖)骨处有明显肌肉隆起,状如鱼腹的部位 [fish]
大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腧。——《灵枢经》
(8) 唐代作为符信用的铜鱼符 [copper-fish tally]。如:鱼契(鱼形的符信);鱼符(意同鱼契)
(9) 古代木制成鱼形的信函 [wooden-fish box]。如:鱼素(书信);鱼书(书信);鱼沉雁杳(比喻音信断绝);鱼肠尺素(指书信);鱼鸿(代指送信人);鱼幅(书信);鱼封(书信)
(10) 姓
◎ 鱼的拼音:
魚 yú
〈词性:动〉
(1) “渔”的古字。打鱼,捕鱼 [fish]
以佃以鱼。——《易·系辞下》
公将如棠观鱼者。——《左传·隐公五年》
抛掉一官如粪壤,好随鱼舸此中间。——宋· 孔武仲《自实丰仓归》
(2) 又如:鱼罟(鱼网);鱼户(捕渔之家);鱼船(钓鱼或捕鱼的船只);鱼钓(钓鱼);鱼榔(捕鱼时用来惊鱼入网的木棒);鱼舸(渔船。又作“鱼舲”);鱼罩(捕鱼竹罩)
鱼白、鱼白、鱼鳔、鱼饼、鱼舱、鱼池、鱼翅、鱼唇、鱼刺、鱼肚、鱼肚白、鱼饵、鱼粉、鱼肝油、鱼缸、鱼狗、鱼贯、鱼花、鱼际、鱼胶、鱼雷、鱼梁、鱼龙混杂、鱼笼、鱼篓、鱼米之乡、鱼目混珠、鱼漂、鱼肉、鱼水、鱼水情、鱼松、鱼塘、鱼网、鱼鲜、鱼汛、鱼盐、鱼雁、鱼秧子、鱼鹰、鱼游釜中、鱼跃、鱼子、鱼子酱
惊(驚)的拼音:jīng(ㄐ一ㄥ)
⒈ 骡马等因为害怕而狂奔起来不受控制:惊车。惊群。马惊车败。
⒉ 害怕,精神受了突然刺激而紧张不安:惊恐。惊骇。惊愕。惊惶。惊诧。惊遽。惊厥。惊悟。惊心动魄。惊惶失措。惊世骇俗(言行出奇,使世人惊恐)。
⒊ 震动:惊动。惊扰。惊堂木。打草惊蛇。
⒋ 出人意料的:惊喜。
惊字UNICODE编码U+60CA,10进制: 24778,UTF-32: 000060CA,UTF-8: E6 83 8A。
惊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惊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悢驚
be frightened、shock、surprise
frighten, surprise, startle
详细解释◎ 惊的拼音:
驚 jīng
〈词性:动〉
(1) (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2) 同本义 [the horse be frightened]
驚,马骇也。——《说文》
襄子至桥而马惊。——《战国策·赵策一》
(3) 又如:惊嘶(马受惊而嘶叫);惊尘(车马疾驶所扬起的尘土);惊镳(惊马)
(4) 惊动;震惊[alarm;disturb;start;be startled]
宫庭震惊。——《楚辞·招魂》
其生若惊。——《吕氏春秋·慎大》
震惊百里。——《易·震卦》。郑注:“惊之言警戒也。”
皆惊忙。——《乐府诗集·木兰诗》
月出惊山鸟。——唐· 王维《鸟鸣涧》
惊问信之。——明· 魏禧《大铁椎传》
惊为生人。——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5) 又如:惊唬(惊动,吓唬);惊耍(用惊吓的办法开玩笑;耍笑);惊闺(惊闺叶。货郎为招徕顾客而使用的一种手摇响器)
(6) 动 [move]
波澜不惊。——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7) 惊慌,恐惧 [alarmed;scared;fear]
秦王惊,自引而起。——《战国策·燕策》
闻人声亦惊起。——苏轼《石钟山记》
(8) 又如:惊恍(惊慌,害怕);惊怖(惊慌恐怖,惊吓);惊报(灾祸的先兆);惊疑(惊慌疑惑);惊嘬嘬(非常提心、害怕的样子);惊怖惕息(战战兢兢,恐惧不安的样子)
(9) 惊讶;惊奇[surprised;amazed]。如:惊厄(惊险;惊困);惊诧(惊讶诧异);惊乍(惊恐不安);惊悼(惊异痛伤)
(10) 纷乱 [helter-skelter]
莫敢直言,其生若惊。——《吕氏春秋》
细尘障路起,惊花乱眼飘。——北周· 庾信《侠客行》
惊怖、惊颤、惊车、惊错、惊呆、惊动、惊愕、惊飞、惊风、惊弓之鸟、惊怪、惊骇、惊鸿、惊呼、惊慌、惊慌失措、惊慌失色、惊魂、惊急、惊悸、惊叫、惊惧、惊遽、惊觉、惊厥、惊厥、惊恐、惊雷、惊马、惊梦、惊鸟、惊怕、惊奇、惊起、惊怯、惊扰、惊人、惊人之举、惊赏、惊师动众、惊世骇俗、惊悚、惊叹、惊叹不已、惊叹号、惊涛、惊涛骇浪、惊逃、惊天动地、惊跳、惊悟、惊悉、惊喜、惊喜若狂、惊吓、惊险、惊羡、惊心、惊醒、惊醒、惊讶、惊异、惊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