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ōng shān zài qǐ
注音ㄉㄨㄥ ㄕㄢ ㄗㄞˋ ㄑ一ˇ
解释东晋时谢安退职后曾在会稽东山隐居(今浙江上虞县);后来又出任要职。现以此比喻隐退后再度任职或失势后又重新得势。
出处唐 杜甫《暮秋……呈苏涣侍御》:“无数将军西第成,早作丞相东山起。”
例子要警惕军国主义死灰复燃,东山再起。
辨形“再”,不能写作“在”。
辨析东山再起和“卷土重来”、“死灰复燃”;都有“失败后重新出来活动”的意思。不同在于:①东山再起和“卷土重来”偏重指失势后重新得势;“死灰复燃”偏重指恶势力、坏现象。②东山再起多用于人;而且大多是本来有势力、有地位的人;“卷土重来”不限于此;它的适用对象宽得多;“死灰复燃”应用范围更广;既可指人;也可指事与物。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重新得势。
谜语谢安复职;夕阳西下几时回
感情东山再起是中性词。
繁体東山再起
近义卷土重来、死灰复燃、重整旗鼓
反义一去不返、风流云散、过眼烟云
英语return to power
俄语вновь появляться на арéне
日语再起(さいき)する,もとの勢力(せいりょく)をもり返す
德语wieder ans Ruder (od. an die Macht) kommen(ein Comeback feiern)
造句retour au pouvoir(quitter sa retraite et rentrer dans la vie publique)
动物生肖牛,虎,蛇
东(東)的拼音:dōng(ㄉㄨㄥ)
⒈ 方向,太阳出升的一边,与“西”相对:东方。东经(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或经线)。东山再起(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付诸东流。
⒉ 主人(古代主位在东,宾位在西):房东。股东。东道主(泛指请客的主人,亦称“东道”、“作东”)。
⒊ 姓。
东字UNICODE编码U+4E1C,10进制: 19996,UTF-32: 00004E1C,UTF-8: E4 B8 9C。
东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东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東
east
西
象形
east, eastern, eastward
详细解释◎ 东的拼音:
東 dōng
〈词性:名〉
(1) (会意。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本义:东方,日出的方向)
(2) 同本义 [east]
东,动也。——《说文》
东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白虎通·五行》
东方木也。——《淮南子·天文训》。按:“日所出也。从日在木中,会意。”
东君,日也。——《广雅·释天》
东邻。——《易·既济》。虞注:“震为东。”
东方者,阳也。——《白虎通·情性》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3) 又如:关东;旭日东升;东夏(指中国东部);东朝(东宫);东极(东方边远之处);东君(神话中与西王母相对的东王公);东坦(女婿);东裔(东方边远地方);东村女(即东施);东方作(日出);东记(古代传说中的日出处。亦泛指东方极远之地)
(4) 特指东西向,与南北向相对 [east and west]。如:东亩(使田垄东西向)
(5) 东道主的略称。主人 [host;owner]。在社交或商业活动中接待客人或顾客的人。古时主位在东,宾位在西,所以主人称东。如:房东;股东;今天我们作东;东主(东家;店主;房东)
(6) 春天 [spring]。如:东皇(指春种;司春之神);东君(春神);东作(春耕;指春季作物)
(7) 指厕所 。即“东厕”。旧时厕所设于北房左侧,故称东厕[toilet;lavatory]。如:登东(上厕所);东净(厕所);东厮(厕所);东司(厕所)
◎ 东的拼音:
東 dōng
〈词性:副〉
(1) 向东,东去 [face east]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 又如:东流(东去的流水);东波(向东流逝之水);东徙(向东迁移)
东半球、东半球、东北、东北大鼓、东奔西跑、东奔西撞、东边,东边儿、东部、东不拉、东厂、东抄西袭、东扯葫芦西扯瓢、东冲西突、东窗事发、东床、东床坦腹、东窜西跳、东倒西歪、东道、东道主、东躲西藏、东躲西跑、东方、东方、东非、东风、东风射马耳、东风压倒西风、东扶西倒、东宫、东观西望、东海、东郭先生、东家、东江、东京、东君、东林党、东流、东溟、东南、东南亚、东扭西歪、东挪西凑、东欧、东拼西凑、东三省、东山再起、东施效颦、东市、东西、东西、东西南北、东曦、东亚、东洋、东洋车、东一下西一下、东野、东游西荡、东张西望、东直
山的拼音:shān(ㄕㄢ)
⒈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峦。山川。山路。山头。山明水秀。山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
⒉ 形状像山的:山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
⒊ 形容大声:山响。山呼万岁。
⒋ 姓。
山字UNICODE编码U+5C71,10进制: 23665,UTF-32: 00005C71,UTF-8: E5 B1 B1。
山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山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hill、mountain、jebel
象形:像山峰绵延之形
mountain, hill, peak
详细解释◎ 山的拼音: shān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2) 同本义 [mountain]
山,土有石而高。——《说文》
山,土之聚也。——《国语·周语》
山人取之。——《左传·昭公四年》
夏后代山。——《礼记·明堂位》
太行、 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生于山阜,处于室堂。——《荀子·赋》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旅獒》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 又如:山霭(山上的云气);山灵(山神);山阿(山中凹曲的地方);山岩(山峰;山崖);山隈(山角);山啜(山岔);山落(山岔;山角落);山孤钉(小山包);山头(绿林好汉占据的山寨;坟地;山墙);山长(科举时代的书院主讲及总领院务者);山主(寺院的主持);山观(山中道观);山关(依山而建的城堡)
(4) 形状像山的东西 [anything in the shape of a mountain]
刃树剑山。——《南齐书·高逸传伦》
(5) 又如:冰山;鳌山;山枕(枕头。古代枕头多用木、瓷制作,中凹,形似山);山堆阜积(东西堆积得像山一样);山棚(结彩的牌楼;比武台,戏台);山家(佛寺)
(6) 特指“五岳” [the Five mountains]
奠高山大川。——《书·禹贡》。孔传:“高山,五岳。大川,四渎。”
(7) 又如:山斗(“泰山北斗”的缩略。借指卓有成就令人仰慕的人物);山右(指山西省,西在太行山之右);山左(山东的别称)
(8) 山墙 [gable wall]。如:山架(把几层木板镶嵌在墙里的架子)
(9) 指酒肆的楼上 [storey of a bar]
酒阁名曰厅院,若楼上则又或名为山,一山、二山、三山之类。牌额写过山,非特有山,谓酒力高远也。——宋· 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
(10) 山中。指隐居之处 [hermitage]。如:山谷臣(隐士的自称);山谷之士(隐士);山囚(隐居山野不得志的士人);山巾(山野隐士的便帽)
(11) 坟 [mound]。如:山陵(帝王的陵墓);山园(坟地);山门(墓门)
(12) 蚕簇。由禾杆、油菜杆搭成的小簇 [a small bundle of straws,etc.,for silkworms to spin cocoons on]。如:蚕上山了
(13) 姓
◎ 山的拼音: shān
〈词性:形〉
(1) 大,巨大 [big]。如:山嚷怪叫,太吵人了;山响
(2) 粗俗 [hoarse]
你道山不山?中了状元一道烟。——《牡丹亭》
(3) 山野——谦称 [my rustic]。如:山妻(隐士之妻)
山隘、山坳、山包、山胞、山崩地裂、山崩钟应、山不转路转、山茶、山产、山场、山川、山丛、山村、山道年、山地、山顶、山顶洞人、山东、山洞、山阿、山风、山峰、山腹、山旮旯儿、山冈、山高海深、山高皇帝远、山高水长、山高水低、山高水险、山歌、山根、山沟、山谷、山海关、山河、山洪、山回路转、山货、山脊、山涧、山脚、山径、山口、山岚、山梁、山林、山陵、山岭、山路、山麓、山峦、山脉、山毛榉、山峁、山帽云、山门、山盟海誓、山明水秀、山南海北、山坡、山墙、山清水秀、山穷水尽、山丘、山泉、山人、山水、山塘、山体、山头、山洼、山弯、山窝、山坞、山西、山系、山峡、山险、山乡、山响、山魈、山崖、山阳、山羊胡子、山肴、山摇地动、山药蛋、山野、山阴、山雨欲来、山雨欲来风满楼、山芋、山岳、山寨、山珍海味、山庄、山子、山陬海澨、山嘴
再的拼音:zài(ㄗㄞˋ)
⒈ 表示又一次,有时专指第二次,有时又指多次:再次。再衰三竭。
⒉ 表示重复或继续,多指未然:再说。
⒊ 表示更,更加:再勇敢一点。
⒋ 表示承接前一个动作:想好了再写。
再字UNICODE编码U+518D,10进制: 20877,UTF-32: 0000518D,UTF-8: E5 86 8D。
再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再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again、anew、more、once more、any longer、any more
会意
again, twice, re-
详细解释◎ 再的拼音: zài
[数]
(1) (会意。小篆:从一,冓( gòu )省。“冓”是“构”的初文,甲骨文字形,象两部分材木架起的样子。本义:第二次)
(2) 同本义 [another time]
再,一举而二也。——《说文》。按,冓者,加也。对耦之词曰二,重叠词曰再。
再刺再宥再赦。——《周礼·司刺》
樊缨十有再就。——《周礼·巾车》
酒肉之赐弗再拜。——《礼记·玉藻》
过言不再。——《礼记·儒行》。注:“犹不更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再战而烧夷陵。——《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再迁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
敌枪再击。——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再则曰老大帝国。——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3) 又如:再录一堂(复审一次);再速(再请);再二(第二次,再次);再之(第二次,第三次);再眠(指蚕第二次蜕皮时的不食不动状态)
(4) 两次 [two times;doubly;twice]
女工再税。——《盐铁论·本议》
击赵者再。——宋· 苏洵《六国论》
日再食。——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再夺门。——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至再三。——清· 方苞《狱中杂记》
◎ 再的拼音: zài
〈词性:副〉
(1) 事情或行为重复,继续 [again;afresh;once again]
她不敢再看一看那大庙。——叶紫《星》
(2) 又如:再试一次;拿来再商量;再议;再思(再度思考);再聘(再度婚娶);再阐(再度显扬)
(3) 重,重新 [anew]
勿复再言。——《汉书·李广苏建传》
再火令药用。——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再眺山下。——《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寰再上疏。——《明史》
(4) 又如:再计(重新谋划);再审(重新审查)
(5) 更,更加 [once more]——表示程度
你会觉得世界末日也不会比这再坏。——茅盾《雷雨前》
(6) 又如:再高点儿;再多点儿
(7) 另,另外 [another]。如:再吃一点菜;再创新纪录;再行(另外进行某项活动)
(8) 与否定词配合使用,强调情况的普遍性
进了门,找周嫂子,再找不着。——《红楼梦》
(9) 用于让步句,常同“也”、“都”配合使用,有“即使多么”、“不管怎样”的意思 [in any case]
水再深脚也能过,山再高手也能攀。——《赶车传》
(10)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也” [but;yet]
你只怨人行动嗔怪你,你再不知道你怄的人难受。——《红楼梦》
(11) 表示两种行为或情状并举、并存、相当于“且…且”、“又…又”
其词旨乃典乃文,再恳再切,实可警策未悟。——《全唐文纪事》
再拜、再版、再不、再次、再度、再犯、再分、再会、再婚、再嫁、再见、再醮、再接再厉、再起、再迁、再三、再三再四、再审、再生、再生产、再生父母、再四、再衰三竭、再说、再现、再育、再造、再则、再者、再转复
起的拼音:qǐ(ㄑ一ˇ)
⒈ 由躺而坐或由坐而立等:起床。起立。起居。起夜。
⒉ 离开原来的位置:起身。起运。起跑。
⒊ 开始:起始。起码(最低限度,最低的)。起步。起初。起讫。起源。
⒋ 拔出,取出:起锚。起获。
⒌ 领取(凭证):起护照。
⒍ 由下向上,由小往大里涨:起伏。起劲。起色。
⒎ 发生,产生,发动,提出:起风。起腻。起敬。起疑。起义。起诉。
⒏ 长出:起痱子。
⒐ 拟定:起草。
⒑ 建造,建立:起房子。白手起家。
⒒ 群,组,批:一起(一块儿)。
⒓ 量词,指件,宗:一起案件。
⒔ 自,从:起小儿就淘气。
⒕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想起。掀起。兴(xīng )起。
⒖ 用在动词后,与“来”连用,表示动作开始:唱起来。
⒗ 用在动词后,常与“不”或“得”连用,表示胜任;亦表示达到某一种标准:看不起。经得起检验。
起字UNICODE编码U+8D77,10进制: 36215,UTF-32: 00008D77,UTF-8: E8 B5 B7。
起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起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appear、get up、remove、rise
止、伏、落
形声:从走、己声
rise, stand up; go up; begin
详细解释◎ 起的拼音: qǐ
〈词性:动〉
(1) (形声。从走,己声。本义:由躺而坐;由坐而立)
(2) 同本义 [stand up]
起,能立也。——《说文》
曩子坐,今子起。——《庄子·齐物论》
载起载行。——《诗·小雅·沔水》
请业则起。——《礼记·曲礼》
子墨子起。——《墨子·公输》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夫起大呼。——《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
妇亦起大呼。
(4) 又如:起在(起来);起舞(起身而舞。欢欣的样子);起坐(起立与坐下);起谢(起立谢过)
(5) 起床 [get up;get out of bed]
起视四境。——宋· 苏洵《六国论》
不敢同卧起。——清· 方苞《狱中杂记》
(6) 又如:起去(指起床);起炕(起床)
(7) 产生;发生 [produce;happen;take place]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陈寿《隆中对》
夫齁声起。——《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8) 又
火起。
起于远近之比例。——蔡元培《图画》
十日而变已起。——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9) 又如:起骒(驴、马发情);起病(生病);起楞(一楞楞高起);起念(产生某种想法)
(10) 开始;开端 [start;begin]
项庄拔剑起舞。——《史记·项羽本纪》
(11) 又
项伯亦拔剑起舞。
语从何起。——清· 袁枚《祭妹文》
(12) 又如:起末(始末);起票(起码);起为头(开头);起工(动工;开工)
(13) 源起;起因于 [cause;origin]
辛苦遭逢起一径。——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
(14) 又如:起首(发端;原由);起倒(说头;缘由);起本(起因;由来)
(15) 治愈;病愈。亦谓复苏 [cure]。如:起病(庆贺病愈);起死(使病笃者复活);起禾(使禾苗直立复苏)
(16) 起身,动起来,采取行动 [start]
广起。——《史记·陈涉世家》
惊起一滩鸥鹭。——宋· 李清照《如梦令》
君起以伸其愤。——张溥《五人墓碑记》
起而拯之。——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17) 又如:起车(把货物装车,起程出发);起押(押解上路);起马(骑马动身启程);起征(出征)
(18) 起义,起事,闹事 [insurgence;rise in rebellion]
并举而争起。——汉· 贾谊《论积贮疏》
并起而亡秦族。—— 汉· 贾谊《过秦论上》
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王起师于滑。——《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注:“发也。”
英、 霍山师大起。——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19) 又
起兵不克。
(20) 又如:起点(点兵[出发]);起碇(借指军队开拔);起首(起事)
(21) 隆起,凸起,耸立 [protruding]
执图诣寺,有古陵蔚起。——《聊斋志异·促织》
四面峭壁拔起。——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石峰片片夹起。——《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22) 又
石块丛起。
(23) 草拟 [draw up]
这讣帖底稿,是那个起的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24) 使疏松 [loosen]
春锄,起地;夏为锄草。——《种谷》。石声汉校释:“起,使土疏松。”
(25) 扶持 [help sustain]
世相起也。——《国语》。韦昭注:“起,扶持也。”
(26) 取[证件、书信等] [get]
先在府县起了文书。——《镜花缘》
(27) 兴建;建造 [build;construct]。如:起屋(建造房屋);起造(建造);起冢(营造坟墓);起楼(造楼)
(28) 征收;征召 [levy;collect;call up]。如:起差(征派);起集(征集);起动(征用)
(29) 使死者复活 [bring back to life]。如:起尸(使死人复活);起生(死而复生)
(30) 举用 [employ]。如:起废(重新振兴已被废弃的事物)
(31) 启发 [arouse]。如:起予(能启发自己的观念和想法;指启发他人)
(32) 离开;除去 [remove;leave the original position]。如:起油(除油);起钉子(拔除钉子)
(33) 开启,张开 [open]。如:起齿(张唇露齿;开口);起张(张开;掀开)
(34) 搬运 [carry]。如:起驳(起拨。用驳船将货物运到岸上)
(35) 出身 [be born of;come from]
应元起掾吏。——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 起的拼音: qǐ
〈词性:量〉
(1) 群;组 [group;lot]。如:一起客人;又一起乱兵
(2) 批 [batch]。如:分两起出发
(3) 次,回 [time]。如:同样的事情,一天发生数起;第二起
(4) 病例;案例 [case;instance]。如:两起大脑炎;五起离婚案
◎ 起的拼音: qǐ
〈词性:介〉
放在时间或处所词的前面,表示始点,相当于“从”、“自”、“由” [from]。如:起这儿剪下来;我起北京来
◎ 起的拼音: qǐ
〈词性:副〉
(1) 用在动词后作为补足语,表示动作的向上方向 [used as a complement after a verb indicating the upward direction]
卷起千堆雪。——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小虫跃起。——《聊斋志异·促织》
跃起持之哭。——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2) 又如:拿起雨伞就走;抬起头来一看;唱起歌,跳起舞
(3) 用在动词后,常与“不”、“得”连用,表示能或不能经受住,够或不够标准 [used after a verb together with “得”or “不”as meaning ‘can afford'or ‘cannot afford']。如:看得起;看不起;买得起,买不起;经不起考验
起岸、起爆、起笔、起兵、起步、起草、起程、起初、起床、起打、起点、起电、起吊、起碇、起动、起飞、起伏、起复、起稿、起航、起哄、起火、起货、起家、起价、起驾、起讲、起降、起脚、起解、起劲、起居、起居室、起课、起来、起来、起立、起落、起码、起码、起毛、起锚、起名,起名儿、起跑、起泡、起疱、起讫、起绒、起色、起身、起始、起始、起事、起誓、起首、起死回生、起诉、起跳、起头、起头、起卧、起先、起心、起兴、起眼,起眼儿、起疑、起因、起用、起云、起源、起源,起源于、起运、起早摸黑、起早贪黑、起重机、起子、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