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洞悉底蕴的意思

dòngyùn

洞悉底蕴



拼音dòng xī dǐ yùn

注音ㄉㄨㄥˋ ㄒ一 ㄉ一ˇ ㄩㄣˋ

解释洞:深入,透彻;悉:知道;底蕴:事物的内容。透彻地观察到事物的内容和内情。

出处清·钱泳《履园丛话·耆旧·十兰判官》:“先生自幼通于小学,及长,博极群书,于汉、唐先儒之学,无不洞悉底蕴。”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观察事物。

感情洞悉底蕴是中性词。

繁体洞悉底蘊

近义洞见底蕴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dòng   注音  ㄉㄨㄥˋ   
简体部首  氵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9画  
繁体部首  水部  
五笔  IMGK  仓颉  EBMR  郑码  VLD  四角  37120  结构  左右电码  3159  区位  2220  统一码  6D1E  笔顺  丶丶一丨フ一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洞的拼音:dòng(ㄉㄨㄥˋ)  

⒈ 窟窿,深穴,孔:洞穴。山洞。洞箫。空洞。漏洞。洞府。洞天。

⒉ 打洞,打成洞(穿透):一狼洞其中。

⒊ 透彻地,清楚地:洞悉。洞穿。

⒋ 说数字时用来代替零。

统一码

洞字UNICODE编码U+6D1E,10进制: 27934,UTF-32: 00006D1E,UTF-8: E6 B4 9E。

洞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洞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䆚硐迵

汉英互译

cavity、hole、hollow、howe

造字法

形声:从氵、同声

English

cave, grotto; ravine; hol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洞的拼音: dòng  

〈词性:形〉

(1) (形声。从水,同声。本义:水流急)

(2) 同本义 [rapid]

洞,疾流也。——《说文》

(3) 幽深 [deep and serene]。如:洞虚(深幽)

(4) 广阔 [broad]。如:洞庭(广阔的庭院;又指湖名)

(5) 深 [deep]。如:洞壑(深谷);洞豁(深广);洞井(深洞)

(6) 清澈 [clear]。如:洞观(清澈见底);洞朗(清彻明亮);洞光(透明通亮)

(7) 透彻 [thoroughly]。如:洞溢(透彻,详赡);洞视(透视,看得清楚);洞彻(洞澈。清澈;了解透彻)

词性变化

洞的拼音: dòng  

〈词性:名〉

(1) 窟窿;孔穴 [hole]

心气内洞。——《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注:“洞,谓中空也。”

港洞坑谷。——马融《长笛赋》

距洞百余步。——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 又如:洞隙(孔缝);洞肛(肛门);袖子磨破一个洞

(3) 拱道,位于拱下的道路 [archway]。如:城门洞

(4) 口令中用以代替数目中的“零” [zero]

洞的拼音: dòng  

〈词性:动〉

(1) 贯穿;通达 [communicate]

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聊斋志异·狼三则》

骈其指,力斫之,可断牛项;横搠之,可洞牛腹。——《聊斋志异·铁布衫法》

(2) 又如:洞出(穿洞而出);洞壁(在墙上打洞);洞连(连接相通);洞户(室与室相通的门户);洞越(瑟底两孔相通)

(3) 通晓;知悉 [thoroughly understand]

为人鸢肩豺目,洞精矘眄口吟舌言,裁能书计。——《后汉书·梁冀传》

(4) 又如:洞习(通晓熟悉);洞达(通晓明白);洞烛(明察);洞冥(洞察昏暗之处)

(5) 敞开 [open]。如:洞敞(敞开);洞辟(大开)

常用词组

洞察、洞彻、洞穿、洞达、洞房、洞房花烛、洞府、洞见、洞开、洞明、洞然、洞入、洞若观火、洞天、洞庭湖、洞悉、洞箫、洞晓、洞穴、洞中肯綮、洞烛其奸、洞子

  拼音    注音  ㄒ一   
部首  心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11画  
五笔  TONU  仓颉  HDP  郑码  PFWZ  四角  20339  结构  上下电码  1885  区位  4704  统一码  6089  笔顺  ノ丶ノ一丨ノ丶丶フ丶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悉的拼音:xī(ㄒ一)  

⒈ 知道:洞悉(很清楚地知道)。尽悉。获悉。来函敬悉。

⒉ 尽,全:悉力。悉心。悉数(shǔ  )(完全列举,如“不可悉悉”)。

统一码

悉字UNICODE编码U+6089,10进制: 24713,UTF-32: 00006089,UTF-8: E6 82 89。

悉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悉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ll、entirely、know、learn

造字法

会意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悉的拼音:   

〈词性:形〉

(1) (会意。从心,从采。采( biàn  ),辨别。心中加以辨别,很详细。本义:详尽) 同本义 [detailed]

悉,详尽也。——《说文》

悉,尽也。——《尔雅》

占不悉。——《史记·平准书》。索隐:“尽也。”

时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汉书·张释之传》

至孅至悉。——汉· 贾谊《论积贮疏》

词不悉心。——唐· 李朝威《柳毅传》

(2) 又如:纤悉(详细;详尽);详悉(详细而全面);悉数(一一列举)

词性变化

悉的拼音:   

〈词性:副〉

(1) [一个个]全都,[一件件]全部 [all;entire]

悉如外人。——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悉以咨之。——诸葛亮《出师表》

悉吾村之众。——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2) 又如:悉知底里(对事情的内情底细完全清楚);悉皆(全都);悉备(齐备)

悉的拼音:   

〈词性:动〉

(1) 详尽地叙述 [elaborate;expound]

书不能悉意。——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2) 详尽的知道,了解 [know;learn]

文亦宜然,随时变改,难可详悉。——南朝梁· 萧统《文选》序

丞相亮其悉朕意。——《三国志·诸葛亮传》

(3) 又如:欣悉(高兴地详尽了解);洞悉(很清楚地知道);熟悉(知道得很清楚);来函敬悉;探悉;惊悉;详悉(详细知道)

(4) 尽其所有 [use up;try one’s best]

以公之与民已悉矣。——《谷梁传·宣公十五年》。注:“谓尽其力也。”

悉浮以沿江。——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5) 又如:悉锐(尽其全部精锐);悉甲(尽其甲兵);悉索(尽其所有;搜括)

  拼音  dǐ de   注音  ㄉ一ˇ ˙ㄉㄜ   
部首  广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86  YQAY  五笔98  OQAY  仓颉  IHPM  郑码  TGRS  四角  00242  结构  左上包围电码  1646  区位  2155  统一码  5E95  笔顺  丶一ノノフ一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底的拼音:dǐ(ㄉ一ˇ)  

⒈ 最下面的部分:底层。底座。底下(a.下面;b.以后)。海底。底肥。

⒉ 末了:年底。月底。到底。

⒊ 根基,基础,留作根据:刨根问底。底蕴。底稿。底版。

⒋ 图案的基层:白底蓝花的瓶子。

⒌ 何,什么:底事伤感。

⒍ 古同“抵”,达到。

其他字义

底的拼音:de(˙ㄉㄜ)  

⒈ 同“的”。

统一码

底字UNICODE编码U+5E95,10进制: 24213,UTF-32: 00005E95,UTF-8: E5 BA 95。

底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底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ottom、fundus

相关字词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底的拼音: de  

(1) “底”在五四时期至三十年代用于领属关系,现已不用

(2) 另见   

基本词义

底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从广( yǎn  ),氐(   )声。本义:止住;停滞)

(2) 同本义 [stop]

底,止居也。——《说文》

勿使有壅蔽湫底。——《左传·昭公元年》

(3) 又

底禄以德。

有所底止。——《左传·宣公三年》

盟以底信。——《左传·昭公十三年》

戾久将底。——《国语·晋语》

(4) 又如:底止(结局);底着(停滞;滞留);底遏(遏止);底滞(滞留)

(5) 隐藏 [hide]。如:底伏(隐伏)

(6) 达到 [arrive]。如:底定(稳定,平定);底豫(由不悦变成欢乐);底平(底定);底成(取得成功)

(7) 引致 [incur]。如:底力(致力;尽力);底服(致使臣服)

(8) 磨砺 [grind]。如:底厉(砥砺。指磨石);底兵(磨砺兵器)

词性变化

底的拼音:   

〈词性:名〉

(1) 最下面,底端 [bottom;base]

底,一曰下也。——《说文》

实惟无底之谷。——《列子·汤问》

则言黄泉之底。——《淮南子·脩务》

清澈见底。——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全石以为底。——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2) 如:鞋底;箱底;桶底。引申为下层,下面。如:底下人(仆役);底土层;底冰

(3) 底子;基础 [foundation]。如:底簟(根基,基础);底下书(指学有根底的著作)

(4) 草图、草案、草稿、预备性或试验性的略图或文本 [rough draft]。如:底样

(5) 底细;内情 [the ins and outs (of a matter)]。又如:底里(内幕,内情;详细);底脚(底细;住址);底脚里人儿(内线人物)

(6) 引申为尽头;末尾 [end]。如:年底;月底;底极(终点;终极)

(7) 几何图形的基线或基面 [base]。如:圆锥的底

(8) 文物,史料,以永久性形式保存下来的证据、知识或资料 [record]。如:留个底儿

(9) 构成观察或体验事物的背景的那些自然、物理或物质条件 [background]。如:白底红花

底的拼音:   

〈词性:代〉

(1) 疑问代词。何,什么 [what]

底处飞双燕,衔泥上药栏。——宋范成大《双燕》

(2) 又如:底作(何为,干什么);底事(何事);底物(何物);底处(何处);底许(几许,多少)

(3) 指示代词。此,这 [this]。如:底事(此事)

底的拼音:   

〈词性:副〉

(1) 尽;极 [very]。如:底发(尽量发出);底烦(愁闷之至)

(2) 的确;确实 [certainly]。如:底确(定准)

(3) 另见 de  

常用词组

底版、底本、底边、底册、底层、底肥、底粪、底稿、底工、底火、底货、底角、底襟,底襟儿、底孔、底里、底梁、底码、底牌、底盘、底片、底漆、底气、底色、底墒、底数、底图、底土、底细、底下、底下人、底线、底薪、底样、底蕴、底账、底子、底座

  拼音  yùn   注音  ㄩㄣˋ   繁体  藴、蘊  
部首  艹部  部外笔画  12画  总笔画  15画  
五笔  AXJL  仓颉  TVMT  郑码  EZKL  四角  44112  结构  上下电码  5686  区位  5244  统一码  8574  笔顺  一丨丨フフ一丨フ一一丨フ丨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蕴(藴)的拼音:yùn(ㄩㄣˋ)  

⒈ 积聚,蓄藏,包含:蕴蓄。蕴藏。蕴结(郁结)。蕴蕴(多指暑气郁积)。蕴含。蕴涵(a.包含,蕴含;b.判断中前后两个命题间存在的条件关系,表现形式是“如果……则……”)。蕴藉(jiè  )(a.宽和有涵容,如“然少蕴蕴,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亦作“温藉”、“酝藉”;b.含蓄有余,含而不露,如“风流蕴蕴”)。

统一码

蕴字UNICODE编码U+8574,10进制: 34164,UTF-32: 00008574,UTF-8: E8 95 B4。

蕴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蕴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蘊蕰藴

汉英互译

accumulate、contain

造字法

形声:上形下声

English

to collect, gather, store; profoun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蕴的拼音:

yùn  

〈词性:动〉

(1) (形声。从艸,蕴( yùn  ) 声。本义:积聚,蓄藏)

(2) 同本义 [accumulate]

蘊,积也。——《说文》

(3) 字亦作“蕴”。

蘊,聚也。——《广雅》

芟夷蘊崇之。——《左传·隐公六年》

蓄而弗治将蘊。——《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而以是相蕴。——《庄子·齐物论》

我心蕴结兮。——《诗·桧风·素冠》

蕴利生孽,姑使无蕴乎。——《左传·昭公十年》

(4) 又如:蕴积(蕴藏;积聚);蕴哲(蓄藏智慧);蕴艺(藏蓄的才华)

(5) 包藏;包含 [contain]

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庄子》

词性变化

蕴的拼音:

yùn  

〈词性:名〉

(1) 乱麻 [coarse hemp]

[里媪] 即束蕴请火去妇之家,曰:“吾犬争肉相杀,请火治之。”——《韩诗外传》

(2) 佛教语意为荫覆 [shadow]。也译作“阴”,如佛经以色、受、想、行、藏为五阴,也作五蕴

蕴的拼音:

yùn  

〈词性:形〉

(1) 闷热 [hot]。如:蕴隆(热气很盛);蕴暑(酷热)

(2) 深奥 [profound]。如:蕴藉(隽永);蕴奥(精深的含义);蕴蕴(深厚的样子)

常用词组

蕴藏、蕴含、蕴涵、蕴和、蕴结、蕴藉、蕴聚、蕴蓄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