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豆渣脑筋的意思

dòuzhānǎojīn

豆渣脑筋



拼音dòu zhā nǎo jīn

注音ㄉㄡˋ ㄓㄚ ㄋㄠˇ ㄐ一ㄣ

解释脑子好像豆渣。比喻极其愚蠢的人。

出处

例子跟这种豆渣脑筋是讲不通的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骂人。

感情豆渣脑筋是贬义词。

繁体豆渣腦筋

英语a very stupid person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dòu   注音  ㄉㄡˋ   
部首  豆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GKUF  仓颉  MRT  郑码  AJUA  四角  10108  结构  单一电码  6258  区位  2225  统一码  8C46  笔顺  一丨フ一丶ノ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豆的拼音:dòu(ㄉㄡˋ)  

⒈ 双子叶植物的一科,木本、草本植物都有,如“紫檀”、“槐树”、“黄豆”、“绿豆”、“红豆”、“豌豆”、“落花生”等,日常统称豆类植物,亦指这些植物的种子:豆科。豆子。豆荚(豆角儿)。豆浆。豆绿。煮豆燃萁。目光如豆。

⒉ 形状像豆粒的东西:土豆儿。

⒊ 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状像高脚盘:俎豆。

⒋ 姓。

统一码

豆字UNICODE编码U+8C46,10进制: 35910,UTF-32: 00008C46,UTF-8: E8 B1 86。

豆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豆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痘䇺梪

汉英互译

bean、legumina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beans, peas; bean-shape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豆的拼音:

dòu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形似高脚盘,或有盖。汉字部首之一,从“豆”的字或与食器有关。或与豆类有关。本义: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

(2) 同本义。形似高足盘,或有盖。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时,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后世也作礼器 [standing cup]

豆,古食肉器也。——《说文》

卬盛于豆。——《诗·大雅·生民》

(3) 又

于豆于登。

笾豆大房。——《诗·鲁颂·閟宫》

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尔雅》

食一豆肉,中人之食也。——《周礼·考工记》

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明· 刘基《卖柑者言》

(4) 又如:豆俎(指古代祭祀用的礼器);豆笾(古代宴会和祭祀时盛放食物的器皿。木制的叫豆,竹制的叫笾)

(5) 古代容器 [vessel]。亦为容量单位,四升为一豆

四升为豆。——《左传·昭公三年》

(6) 又如:豆登(古代盛器,亦用作祭器。登似豆而较浅)

(7) “豆”假借为“菽”,豆类植物的总称 [bean]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四月时雨降,可种大小豆——后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豆》

(8) 又如:扁豆;黑豆;豆觞(豆肉觞酒的简称);豆腐饭(旧称家常便饭);豆腐牌儿(卖豆腐的布招);豆糜(煮豆为粥);豆苗(豆的幼苗);豆剖瓜分(比喻疆土分裂);豆秧(豆的幼苗);豆藤(豆类植物中蔓生种的茎杆)

(9) 古代重量单位 [a weight unit]。十六黍为一豆,六豆为一铢,二十四铢重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十六黍为一豆。——《说苑辨物》

(10) 样子像豆的东西 [sth.resembling a bean]。如:豆姑娘(小姑娘);豆火(指火小如豆);土豆;豆肉(指一豆所盛之肉)

(11) 姓

常用词组

豆瓣、豆瓣儿酱、豆包、豆饼、豆豉、豆粉、豆腐、豆腐脑儿、豆腐皮、豆羹、豆荚、豆浆、豆酱、豆角、豆秸、豆科、豆蔻、豆蔻年华、豆绿、豆面、豆娘、豆萁、豆青、豆蓉、豆乳、豆沙、豆芽、豆油、豆渣、豆渣脑筋、豆汁、豆子

  拼音  zhā   注音  ㄓㄚ   
简体部首  氵部  部外笔画  9画  总笔画  12画  
繁体部首  水部  
五笔  ISJG  仓颉  EDAM  郑码  VFKA  四角  34116  结构  左右电码  3257  区位  5292  统一码  6E23  笔顺  丶丶一一丨ノ丶丨フ一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渣的拼音:zhā(ㄓㄚ)  

⒈ 提出精华或汁流后剩的东西:渣子。渣滓。豆腐渣。

⒉ 碎屑:干粮渣儿。

统一码

渣字UNICODE编码U+6E23,10进制: 28195,UTF-32: 00006E23,UTF-8: E6 B8 A3。

渣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渣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roken bits、dregs、residue、sediment

造字法

形声:从氵、查声

English

refuse, dregs, lees, sedimen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渣的拼音: zhā  

〈词性:名〉

(1) (形声。从水,查声。本义:渣滓,物质经提炼或使用后的残余部分)

(2) 同本义 [dregs;offscouring;residue]

今人谓糟滓为苴作,侧加反,俗字作渣,乃沮之形变也。——章炳麟《新方言》

(3) 又如:渣柜(方言。垃圾箱);油渣儿;豆腐渣;沉渣;废渣;炉渣;钢渣;麻渣;煤渣;蔗渣

(4) 碎屑 [broken bits;crumbs;fragments]

若木于是乎倒覆,折扶桑而为渣。——《南齐书》

(5) 又如:渣子(碎屑);渣渣(碎片;碎屑);面包渣儿

常用词组

渣化、渣坑、渣口、渣土、渣滓

  拼音  nǎo   注音  ㄋㄠˇ   繁体    
部首  月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86  EYBH  五笔98  EYRB  仓颉  BYUK  郑码  QSOZ  四角  70272  结构  左右电码  5207  区位  3652  统一码  8111  笔顺  ノフ一一丶一ノ丶フ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脑(腦)的拼音:nǎo(ㄋㄠˇ)  

⒈ 高等动物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在颅腔里,主管感觉和运动。人脑又是思想记忆等心理活动的器官:脑髓。脑子(①脑;②指思考、记忆等能力)。脑筋。脑海。脑际。脑壳。脑颅。脑神经。脑下垂体。脑积水。脑溢血。电脑。

⒉ 头:脑袋。脑壳。头昏脑胀。脑满肠肥。

⒊ 形状或颜色像脑的东西:豆腐脑儿。

⒋ 指从物体中提炼出的精华部分:樟脑。薄荷脑。

统一码

脑字UNICODE编码U+8111,10进制: 33041,UTF-32: 00008111,UTF-8: E8 84 91。

脑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脑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腦垴匘脳

汉英互译

brain、encephalon、harns、pericranium

造字法

形声:左形右声

English

brai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脑的拼音:

腦、匘 nǎo  

〈词性:名〉

(1) (形声。本义:脑髓)

(2) 同本义 [substance of brain]

匘,头髓也。从匕,匕,相比著也。巛象发,囟象脑形。——《说文》。按,囟头会匘盖也。字亦作腦。

蹙于(脑)而休于气。——《考工记·弓人》

其荣发也。——《素问·五藏生气篇》。注:“脑为髓海。”

人精在脑。——《春秋元命苞》

晋侯梦与 楚子搏, 楚子伏己而盐其脑,是以惧。——《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3) 形状或颜色像脑髓的东西 [sth. resembling brain]。如:豆腐脑儿

(4) 头部 [head]

云台之高,堕者拆脊碎脑。——《淮南子·俶真》

(5) 又如:脑箍(用刑时套在头上的刑具);脑揪(揪住头发);摇头晃脑;脑瓜;脑杓(头的后部);脑后(头的后部)

(6) 脑力 [mental;intellect]。如:脑气(犹脑力。亦指智慧);脑精(脑力的精髓)

(7) 从物体中提炼出的精华部分 [extract]。如:樟脑;薄荷脑

常用词组

脑电图、脑海、脑浆、脑筋、脑力、脑力劳动、脑门儿、脑门子、脑膜炎、脑瓢儿、脑儿、脑炎、脑溢血、脑胀、脑汁、脑子、脑子生锈

  拼音  jīn   注音  ㄐ一ㄣ   
部首  竹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12画  
五笔86  TELB  五笔98  TEER  仓颉  HBKS  郑码  MQYM  四角  88227  结构  上下电码  4585  区位  2978  统一码  7B4B  笔顺  ノ一丶ノ一丶ノフ一一フ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筋的拼音:jīn(ㄐ一ㄣ)  

⒈ 肌肉的俗称:筋力。筋肉。筋疲力尽。

⒉ 肌腱或附着在骨头上的韧带:筋骨。筋道(“道”读轻声)。蹄筋。

⒊ 可见的皮下静脉的俗称:筋络。筋脉。青筋暴露。

⒋ 像筋的东西:钢筋。橡皮筋儿。

统一码

筋字UNICODE编码U+7B4B,10进制: 31563,UTF-32: 00007B4B,UTF-8: E7 AD 8B。

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筋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竻肋荕觔

汉英互译

muscle、tendon、veins that stand out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muscles; tendon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筋的拼音: jīn  

〈词性:名〉

(1) (会意。从肉,从力,从竹。因为竹多筋,故从“竹”。本义:附着在骨上的韧带)

(2) 同本义 [tendon]

筋,肉之力也。——《说文》

诸筋者,皆属于节。——《素问·五藏生成论》

强者在内而摩其筋。——《考工记·弓人》

劳其筋骨。——《孟子·告子下》

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先折筋骨。——清· 方苞《狱中杂记》

筋骨尽脱。——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又如:筋皮(筋骨与皮肉);筋厮锁(身体已肢解,只剩筋络相连。比喻山河破碎);筋血(精力与血汗);筋条(身体结实强健);筋马(筋骨强健而不过于肥壮的马)

(4) 肌肉的旧称 [muscle]。如:筋丝无力(没有一点力气);筋疙疸(凸出的肌肉)

(5) 静脉 [veins that stand out under the skin]。如:筋脉

(6) 类似或可比作肋的东西 [articles resembling tendons or veins]。如:叶筋;丝瓜筋;橡皮筋

(7) 加强物、加固物 [reinforcement]。如:钢筋

(8) 植物的脉络 [veins]。如:这菜筋多嚼不烂

常用词组

筋斗、筋骨、筋节、筋挛、筋络、筋肉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