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ú fù shèng liǎn
注音ㄉㄨˊ ㄈㄨˋ ㄕㄥˋ ㄌ一ㄢˇ
解释横征暴敛。
出处宋·邵博《闻见后录》卷二八:“当毒赋剩敛鞭箠马牛其人之日,一漕夔,再漕潼,川民独晏然倚以朝夕也。”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赋税重。
感情毒赋剩敛是中性词。
繁体毒賦剩斂
近义横征暴敛
动物生肖牛,虎,蛇
毒的拼音:dú(ㄉㄨˊ)
⒈ 有害的性质或有害的东西:毒气。毒性。毒饵。毒药。毒蛇。吸毒。贩毒。
⒉ 害,伤害:毒害。毒化。毒杀。莫予毒也(没有谁能危害我,即谁也不能把我怎么样)。
⒊ 凶狠,猛烈:毒辣。毒计。毒刑。狠毒。恶毒。
⒋ 恨,以为苦:令人愤毒。
毒的拼音:dài(ㄉㄞˋ)
⒈ 古同“玳”,玳瑁。
毒字UNICODE编码U+6BD2,10进制: 27602,UTF-32: 00006BD2,UTF-8: E6 AF 92。
毒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毒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poison、toxin、cruel、narcotics、noxious
形声
poison, venom; poisonous
详细解释◎ 毒的拼音: dú
〈词性:名〉
(1) (会意。从屮(象草木初生),毒声。本义:毒草滋生)
(2) 毒物;毒药 [poison]
毒,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说文》
聚毒药,以共医事。——《周礼·医师》
(3) 又如:服毒;下毒;毒汁,毒矢(毒箭);毒尽癍回(出天花后身上的癍痕消退);毒女(染有病毒的女子);毒熨(用药物熨贴毒病患处以治疗);毒弩(发射毒箭的弩弓);毒虺(毒蛇,毒虫);毒恶(指有毒的生物。如:毒蛇、蝎子等);毒蝮(指蝮蛇);毒螫(指毒汁、毒素)
(4) 祸患,祸害 [calamity]。如:毒患(祸患);毒乱(祸乱);毒浪(恶浪。比喻动乱,灾难)
(5) 苦;苦痛 [pain;suffering]
尔万方百姓罹其凶害,弗忍荼毒。——《书·汤诰》。孔传:“荼毒,苦也,不能堪忍虐之甚。”
(6) 罪恶 [crime]。如:毒乱(为恶作乱;破坏扰乱)
(7) 姓
◎ 毒的拼音: dú
〈词性:动〉
(1) 毒害 [poison]
或同系,情罪重者反出在外,而轻者、无罪者罹其毒。——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又如:毒老鼠;毒人(毒害别人);毒化(利用毒品残害人们。亦指用落后反动思想腐蚀人们);毒瘾(吸毒的癖好。因吸毒而失业,贫穷潦倒);毒钩(指某些动物[如蝎子]尾部能注射毒液的钩针刺)
(3) 伤害;危害 [injure]。如:毒祸(危害;伤害);毒螫(毒害;危害);毒贼(残害,伤害)
(4) 怨恨,憎恨 [hate]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5) 又如:毒情(怨仇);毒恨(痛恨;憎恨);毒苦(怨恨);毒孽(犹痛恨);毒情(犹冤仇)
(6) 通“督”。治理 [manage]
以此毒天下。——《易·师》
◎ 毒的拼音: dú
〈词性:形〉
(1) 有毒的;恶性的 [poisonous;noxious]
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如:毒卉(毒草);毒虫(使人害病的虫);毒蝤(有毒的梭子蟹);毒鱼口(也称便毒、横痃,指各种性病的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毒蛇螫手,壮士解腕(喻为全局忍痛割让局部);毒孽(深重的罪孽);毒病(恶性病症);毒症(毒病);毒肿(毒性肿块);毒疮(恶性疮疡);毒利(恶疾)
(3) 厚;多 [heavy;thick]。如:毒赋(繁重的赋税);毒炽(毒气盛炽)
(4) 暴烈;猛烈 [fierce;violent]。如:毒毒(酷烈);毒燎(烈火)
(5) 指极盛的热气 [hot]。如:毒暑(酷热的夏天)
(6) 厉害;甚于 [severe]
有九折坂,夏则凝冰,冬则毒寒。——《水经注·河水》
(7) 又如:毒严(严寒)
(8) 狠;狠毒 [malicious;cruel]。如:毒着儿(毒手;毒辣的法子);毒切(狠毒严酷);毒恶(狠毒凶恶);毒口(恶毒的语言)
赋(賦)的拼音:fù(ㄈㄨˋ)
⒈ 旧指田地税:田赋。赋税。
⒉ 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文体。
⒊ 念诗或作诗:登高赋诗。
⒋ 给予,亦特指生成的资质:赋予。赋有。天赋。禀赋。
⒌ 古同“敷”,铺陈,分布。
赋字UNICODE编码U+8D4B,10进制: 36171,UTF-32: 00008D4B,UTF-8: E8 B5 8B。
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赋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
賦䝾
endow with、tax、ode
形声:从贝、武声
tax; give; endow; army; diffuse
详细解释◎ 赋的拼音:
賦 fù
〈词性:动〉
(1) (形声。从贝,武声。从“贝”,表示与财物有关。本义:征收)
(2) 同本义 [tax]
赋,敛也。——《说文》
赋,税也。——《广雅》
厥赋惟上上错。——《书·禹贡》。传:“谓土地所生,以供天子。”
七赋之所养。——《法言·问道》
而令贡赋。——《小司徒》。注:“谓出车徒给徭役也。”
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又如:赋银(征收税银);赋粟(征收田赋);赋里(征收商业税);赋币(征收财物)
(4) 缴纳赋税 [pay taxes]
讼者平,赋者均。——唐· 柳宗元《送薛存义序》
(5) 又如:赋金(交纳税款)
(6) 给予;授予 [give to;confer]
出高库之兵以赋民。——《吕氏春秋》
为百姓困乏献其田宅者二百三十人,以口赋贫民。——《汉书·平帝纪》
公属百官,赋职任功。——《国语·晋语》
(7) 又如:赋命(天所授予的命运;给予生命);赋给(分配发给);赋食(布散饮食);赋政(颁布政令);赋质(上天赋予的资质);赋灵(天赋的灵性,生性);赋就(天生的);赋禀(天生具有的智能、性情);赋职(授与职事)
(8) 做诗 [write poems]
一言均赋,四韵俱成。——唐· 王勃《滕王阁序》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晋·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9) 诵读;吟咏 [sing]
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
公入而赋。——《左传·隐公元年》
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0) 又如:赋诗(吟诗;写诗);赋笔(写诗用的笔);赋声(善于辞赋的名声);赋咏(创作和吟诵诗文)
(11) 陈述 [state]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宋· 姜夔《扬州慢》
(12) 通“敷”。颁布 [issue;publish;proclaim]
明命使赋。——《诗·大雅·丞民》
(13) 又
赋政于外。
◎ 赋的拼音:
賦 fù
〈词性:名〉
(1) 田赋;赋税 [feudal land tax;taxes]
以九赋敛财贿。——《周礼·太宰》
薄赋敛,广畜积。——汉· 晁错《论贵粟疏》
(2) 又
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又如:赋算(赋税);赋徭(赋税与徭役);赋钱(税钱);赋禄(赋税与禄赏);赋租(赋税,租税)
(4) 特指民赋,即征收的兵车、武器、衣甲或银钱 [weapons and money]
税以足食,赋以足兵。——《汉书·刑法志》
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治长》
乘白马而过关,则顾白马之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不腆敝赋。——《左传·成公二年》
(5) 徭役;兵役 [levy]
敞邑以赋。——《左传·隐公四年》。注:“兵也。以田赋出兵,故谓之赋。”
(6) 又如:贡赋(贡品和徭役)
(7) 生成的资质 [endowment]。如:赋分(天赋;资质);赋质(天赋资质);禀赋(自然具有的资质);赋情(天性);赋才(天赋,才能)
(8) 兵,军队 [soldier]
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
(9) 又如:赋舆(指兵车;泛指军事);王赋(王军)
(10) 中国古代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篇幅抒情说理的 [one of the Chinese literary forms akin to poetry]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 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乃作《怀沙》之赋。——汉· 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
(11) 又如:赋客(善于作辞赋的人);赋韵(指分韵作诗);赋论(辞赋和议论文);赋铭(辞赋和铭文);赋歌(辞赋和歌曲);赋颂(赋和颂。两种文体)
赋税、赋闲、赋形剂、赋予
剩的拼音:shèng(ㄕㄥˋ)
⒈ 多余,余留下来的:剩余。剩菜。剩货。剩勇(余勇,如“宜将剩剩追穷寇”)。剩水残山。所剩无几。就剩他一个人。
剩字UNICODE编码U+5269,10进制: 21097,UTF-32: 00005269,UTF-8: E5 89 A9。
剩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剩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剰賸䞉
remnant、surplus
形声:从刂、乘声
leftovers, residue, remains
详细解释◎ 剩的拼音: shèng
〈词性:形〉
(1) (形声。从刀,乘声。本义:剩余;余下)
(2) 同本义 [be left (over);remanant;surplus]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聊斋志异·狼三则》
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清· 洪亮吉《治平篇》
(3) 又如:剩员(多余的人员);剩语(多余的话);剩货
(4) 多 [too much]
且容侬,多种竹,剩栽梅。——宋· 方岳《最高楼》
◎ 剩的拼音: shèng
〈词性:副〉
(1) 表示程度,相当于“更”、“更加” [more]
剩,盖也。——《字汇》
(2) 表示无条件限制,相当于“尽管” [though]
老去风情应不到,凭君剩把芳尊倒。——宋· 欧阳修《蝶恋花》
◎ 剩的拼音: shèng
〈词性:动〉
(1) 余留下来 [be left] 所剩无几;给你剩多少?
(2) 阉割 [castrate]
拟供厨者宜剩之。剩法,生十余日,用布裹齿脉碎之。——《齐民要术》
剩菜、剩磁、剩水残山、剩下、剩余、剩余价值
敛(斂)的拼音:liǎn(ㄌ一ㄢˇ)
⒈ 收拢,聚集:敛钱。敛足(收住脚步,不住前进)。敛容。敛衣(用收集来的碎布制成的衣)。收敛。聚敛。
⒉ 征收:横征暴敛。
⒊ 收束,约束:敛迹。敛手(a.缩手,表示不敢恣意妄为;b.拱手,表示恭敬)。敛袂(整理衣袖,表示敬服)。敛抑。敛步。
敛字UNICODE编码U+655B,10进制: 25947,UTF-32: 0000655B,UTF-8: E6 95 9B。
敛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敛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
斂㪘
collect、restrain
形声:从攵、佥声
draw back, fold back; collect
详细解释◎ 敛的拼音:
斂、歛 liǎn
〈词性:动〉
(1) (形声。从攴( pū ),佥( qiān )。本义:收集,聚集)
(2) 同本义(收集的对象是物,常是财物) [gather]
敛,收也。——《说文》
既射则敛之。——《周礼·夏官·缮人》。注:“敛,藏也。”
狗彘食人之食不知敛。——《汉书·食货志》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敛赀财以送其行。——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如:敛局(邀人聚赌,从中抽头);敛衣(聚集零碎布头所制成的衣服)
(4) 收获 [harvest]
自种自敛,服箱以走。——柳宗元《牛赋》
(5) 又如:敛材(采集可食的百草根实);敛实(收割庄稼);敛获(收获)
(6) 征收 [levy]
豹因重敛百姓。——《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邺三老、 廷椽尝岁赋敛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史记·滑稽列传》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稍敛众以去。——明· 高君《书博鸡者事》
成不敢敛户口。——《聊斋志异·促织》
(7) 又如:征敛(旧指官府向民间征捐敛财);聚敛(重税搜刮);敛法(收税的准则)
(8) 收缩;退缩 [contract;shrink back;flinch]
秦、 楚合而为一以临 韩, 韩必敛手。——《史记·春申君列传》
(9) 如又:敛额(皱眉);敛退(退缩);敛策(收束马鞭。比喻隐退不仕);敛手(缩手不敢乱动)
(10) 停止 [stop]。如:敛兵(收兵);敛辔(息驾,收起车马);敛祸(停止作祸);敛毫(停笔)
(11) 入殓 [put a body into coffin]
衣尸棺曰敛。——《释名·释丧制》
敛般,请以机封。——《礼记·檀弓下》。注:“敛,下棺于椁。”
桐棺足以周身,外椁足以周棺,敛形悬封,濯衣幅巾。——《后汉书·周磐传》
醵金为敛。——清· 张廷玉《明史》
(12) 又如:敛殡(入殓而殡葬);敛藏(犹敛葬);敛葬(入殓安葬);敛形(衣覆其形);敛埋(收敛埋葬);敛衾(古代大殓时盖尸体的被子);敛席(盖尸席)
(13) 收敛,约束言行 [restrain oneself]
为敛威去。——清· 张廷玉《明史》
(14) 又如:敛戢(收敛,止息);敛抑(收敛节制);敛马(勒马)
(15) 整肃;整理 [screw up]
诸侯敛衽。——桓宽《盐铁论》
(16) 又如:敛甲(犹束甲。整理盔甲,表示准备战斗);敛声屏气(毫无声音,不敢出大气);敛衽(提起衣襟夹于带间,表示恭敬)
◎ 敛的拼音:
斂 liǎn
〈词性:名〉
赋税 [taxes]
省刑薄敛。——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敛步、敛财、敛迹、敛袂、敛钱、敛衽、敛容、敛抑、敛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