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对着和尚骂贼秃的意思

duìzheshàngzéi

对着和尚骂贼秃



拼音duì zhe hé shàng mà zéi tū

注音ㄉㄨㄟˋ ˙ㄓㄜ ㄏㄜˊ ㄕㄤˋ ㄇㄚˋ ㄗㄟˊ ㄊㄨ

解释表面骂第三者,实际是指桑骂槐骂对方。

出处鲁迅《彷徨·肥皂》:“你简直是在‘对着和尚骂贼秃’了。我就没有给钱,我那时恰恰身边没有带着。”

例子你简直是对着和尚骂贼秃,不把我村长当作官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感情对着和尚骂贼秃是中性词。

繁体對着咊尚駡賊秃

近义对着和尚骂秃驴、指着和尚骂秃驴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duì   注音  ㄉㄨㄟˋ   繁体    
部首  寸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  CFY  仓颉  EDI  郑码  XSDS  四角  74400  结构  左右电码  1417  区位  2252  统一码  5BF9  笔顺  フ丶一丨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对(對)的拼音:duì(ㄉㄨㄟˋ)  

⒈ 答,答话,回答:对答如流。无言以对。

⒉ 朝着:对酒当歌。

⒊ 处于相反方向的:对面。

⒋ 跟,和:对他商量一下。

⒌ 互相,彼此相向地:对立。对流。对接。对称(chèn  )。对峙。

⒍ 说明事物的关系:对于。对这事有意见。

⒎ 看待,应付:对待。

⒏ 照着样检查:核对。校(jiào   )对。

⒐ 投合,适合,使相合:对应(yìng   )。对劲。

⒑ 正确,正常,表肯定的答语:神色不对。

⒒ 双,成双的:配对。对偶。对仗(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做成对偶的语句)。

⒓ 平分,一半:对开。

⒔ 搀和(多指液体):对水。

⒕ 量词,双:一对鹦鹉。

统一码

对字UNICODE编码U+5BF9,10进制: 23545,UTF-32: 00005BF9,UTF-8: E5 AF B9。

对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对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對対

汉英互译

right、answer、reply、mutual、opposite、versus、vs、face to face

相关字词

对于、错

造字法

会意:从又、从寸

English

correct, right; facing, oppose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对的拼音:

duì  

〈词性:动〉

(1) (会意。从口,从“丵”( zhuó  ,即,古“丛”字,象草木丛生。),从寸。寸,法度也。汉文帝以为责对而伪,言多非诚,故去其口,以从土。本义:应答)

(2) 同本义 [answer;reply]

对,答也。——《广韵》

听言则对。——《诗·大雅·桑柔》

叶公问 孔子于 子路, 子路不对。——《论语·述而》

唐且对曰:“臣未尝闻也。”

王语暴以好乐, 暴未有以对也。——《孟子·梁惠王下》

冠者对。——《仪礼·士冠礼》。注:“应也。”

对曰:“非礼也敢辞。”——《仪礼·曲礼》。注:“答问也。”

操唤 杨修问之, 修以鸡肋之意对。——《三国演义》

(3) 又如:无言以对;对当(对答;安排);对嘴(争辩;争吵);对理(讲理;对证);对番(对证后理曲);对状(受审问时答述案情);对日(回答有关太阳问题的故事)

(4) 两者相对;面对 [face;mutual;face to face]

贼易之,对饮酒,醉。——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5) 又如:对食(面对食物;古时宫人相约为夫妇,称为对食);对枰(下棋);对峙(相对峙立);对酒(面对着酒。饮酒);对酌(相对饮酒);对月(向月);对向(应对趋走);对床(两人对床而卧);对棋(相对下棋);对扬(面君奏对)

(6) 相当;相配 [match]

帝作邦作对。——《诗·大雅·皇矣》。注:“配也。”

木大而茎叶格对。——《吕氏春秋·审时》。注:“等也。”

(7) 又如:对头亲(门当户对的亲事);对头(适当的婚配;配偶;冤家;仇敌);对时对景(正符合当时的情景、场合);对合(利息和本钱相等);对越(配称);对坎儿(双方情况正好符合);对治(相匹敌)

(8) 核对,比照着检查 [check;compare;identify]

以两司奏状对勘,以防虚伪。——沈括《梦溪笔谈》

(9) 又如:对读(校对);对笔迹;对数字;对理(对质);对保(出具书面保证后,向保证人核对以证明保证属实的一种手续)

(10) 搀和 [mix;add]。如:这酒是对了水的

(11) 对待,以特定方式待[人或物] [treat;deal with;cope with]

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韩非子·初见秦》

(12) 又如:他对我不错

(13) 平分成两份 [divide into halves]。如:对股劈;对开;对分

(14) 扬;显扬;指扬威 [spread;make known;display one's power]

以对于天下。——《诗·大雅·皇矣》

对扬以辟之。——《礼记·祭统》

(15) 婚娶 [wed]。如:对亲;对值(男女订为婚姻)

(16) 抵押 [mortgage]

我们围着庄子的这几块地,年终不是有二百多银子的租子吗?就把这个对给他,合他说明白了,按月计利,不论年份,银到归赎。——《儿女英雄传》

(17) 较量,为争夺优势或胜利而激烈斗争 [have a contest]。如:对仗(交战)

(18) 拼,冒生命危险去做 [risk one's life]。如:对副(收拾;杀掉);对命(拼命;偿命)

(19) 朝着 [subtend;betrained on;be directed at]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乐府诗集·木兰诗》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宋· 柳永《雨霖铃》

(20) 又如:斜边对直角;弧对圆心角

(21) 对人无愧,不辜负 [be worthy of;not letting down]。如:对得起,对得住;对不过(对不起);对不住(对不起。对人有愧)

词性变化

对的拼音:

duì  

〈词性:名〉

(1) 配偶 [spouse]

择对不嫁,至年三十。——《后汉书·逸民传·梁鸿》

(2) 对手,敌对者 [opponent]

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三国志·诸葛亮传》

(3) 又如:对儿(对手;对头)

(4) 对策,一种反措施,用以反对、抑制或抵消另一种措施、办法或手段 [countermeasure]。如:对子(办法)

(5) 对子,对偶的词句;又指对联 [antithetical couplet]。如:喜对;五言对;对笔(写对联的一种笔);对儿(对联)

(6) 姓

对的拼音:

duì  

〈词性:形〉

(1) 意见、判断或程序上正确 [right]。如:他拒绝这一建议很对;你说得对,先生;意见很对;数目不对;猜对了;对,就这么办

(2) 相互;两人在一起 [together]。如:对谈;对饮;对掌(共同掌管);对理(共同审理);对食(共同进餐)

对的拼音:

duì  

〈词性:量〉

用于按性别、左右、正反等配合的人和物 [couple;pair]。如:他们是天生的一对;一对杯子;一对柜子;一对伙伴

对的拼音:

duì  

〈词性:介〉

(1) 朝,向——用作虚词,表示动作的对象 [to]。如:对他的父亲谈及此事;对你的牙是凉了点;对耕作的危害;对财产的权利

(2) 对待。用法大致同“对于” [toward]。如:对任何人不怀恶意

常用词组

对岸、对案、对白、对半、对杯、对本、对比、对比度、对比联想、对比色、对比温度、对簿、对不起、对不上、对不住、对策、对茬儿、对唱、对称、对称性、对称轴、对衬、对词、对刺、对答、对答如流、对待、对得起、对等、对敌、对调、对顶角、对对子、对方、对付、对歌、对工,对工儿、对攻、对过、对号、对号入座、对话、对换、对火、对家、对讲电话、对讲机、对焦、对角、对角线、对接、对襟、对劲儿、对酒当歌、对局、对开、对抗、对抗赛、对空射击、对口、对口疮、对口词、对口径、对口相声、对课、对垒、对立、对立面、对联、对流、对流层、对路、对门、对面、对内、对牛弹琴、对偶、对齐、对亲、对视、对手、对数、对头、对头、对外关系、对位、对味儿、对胃口、对虾、对象、对消、对心,对心儿、对眼、对弈、对应、对于、对仗、对照、对着干、对折、对阵、对证、对症、对症下药、对质、对峙、对准、对子

  拼音  zhuó zháo zhāo zhe   
注音  ㄓㄨㄛˊ ㄓㄠˊ ㄓㄠ ˙ㄓㄜ   繁体    
部首  目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11画  
五笔86  UDHF  五笔98  UHF  仓颉  TQBU  郑码  UCL  四角  80605  结构  上下电码  4192  区位  5537  统一码  7740  笔顺  丶ノ一一一ノ丨フ一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着的拼音:zhuó(ㄓㄨㄛˊ)  

⒈ 穿(衣):穿着。穿红着绿。着装。

⒉ 接触,挨上:着陆。附着。不着边际。

⒊ 使接触别的事物,使附在别的物体上:着眼。着笔。着色。着墨。着力。着想。着意(用心)。

⒋ 下落,来源:着落。

⒌ 派遣:着人前来领取。

⒍ 公文用语,表示命令的口气:着即施行。

其他字义

着的拼音:zháo(ㄓㄠˊ)  

⒈ 接触,挨上:着边。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⒉ 感受,受到:着凉。着急。着忙。着风。着迷。

⒊ 使,派,用:别着手摸。

⒋ 燃烧,亦指灯发光:着火。灯着了。

⒌ 入睡:躺下就着。

⒍ 用在动词后,表示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打着了。没见着。

其他字义

着的拼音:zhāo(ㄓㄠ)  

⒈ 下棋时下一子或走一步:着法。着数。一着儿好棋。

⒉ 计策,办法:高着儿。没着儿了。

⒊ 放,搁进去:着点儿盐。

⒋ 应答声,表示同意:这话着哇!着,你说得真对!

其他字义

着的拼音:zhe(˙ㄓㄜ)  

⒈ 助词,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的持续:走着。开着会。

⒉ 助词,表示程度深:好着呢!

⒊ 助词,表示祈使:你听着!

⒋ 助词,用在某些动词后,使变成介词:顺着。照着办。

统一码

着字UNICODE编码U+7740,10进制: 30528,UTF-32: 00007740,UTF-8: E7 9D 80。

着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着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 move in chess、apply、burn、device、send、touch、trick、usefeel、wear、whereabouts

相关字词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make move, take actio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着的拼音: zhāo  

〈词性:动〉

(1) (著的俗字)

(2) 放置 [put in]

文成示温, 温以着坐处。—— 晋· 陶潜《晋故西征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3) 又如:着盐(搁盐;炒菜放盐);板上着碗

(4) 安顿 [put up]

更有南堂堪着客,不忧门外故人车。——宋· 苏轼《南堂》

(5) 围棋的下子;下棋落子 [move in chess]

某有仆能棋,欲试数着不敢?——元· 蒋正子《山房随笔》

(6) 又如:棋高一着;高着

词性变化

着的拼音: zhāo  

〈词性:名〉

(1) 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一步;策略 [plan;device;trick]

三十六着,走为上着。——《水浒传》

(2) 又如:失着(失策);着儿(计策;手段);着着(一步一步地,逐渐地;亦指样样;每一样);三十六着,走为上着

着的拼音: zhāo  

〈词性:形〉

(1) 是;对 [OK;all right;yes]。用于答语,表示同意

着!着!着!就是这么着。——《儿女英雄传》

(2) 又如:着,咱们就这么办

(3) 另见 zháo; zhe; zhuó  

常用词组

着数

基本词义

着的拼音: zháo  

〈词性:动〉

(1) (著的俗字)

(2) 触及某物;接触 [touch;come into contact with]。如: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3) 燃烧 [burn]

以火煮令一着一灭。——《物类相感志》

(4) 又如:火着得很旺;着火点(可燃物质开始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5) 指灯发光 [be on]。如:天一黑,灯都着了

(6) 遇;受到 [catch;be affected by]

庭花着雨晴方见,野客叩门去始知。——宋· 陆游《午寝》

(7) 又如:着雨;着水;着恼(生气;发怒);着疑(怀疑;起疑心)

(8) 进入睡眠状态 [fall asleep]。如:他躺下就着了;着着(睡得很熟的样子)

(9) 觉得 [feel]

惟有垂泪,十分着急。——《镜花缘》

(10) 又如:为此着恼;越寻思越着昏

(11) 中,恰好合上 [fall into]

依方位,百下百着。——《西游记》

(12) 又如:着手(上当,落入圈套);着道儿(中计;上当);着魔(比喻迷恋某种事物到了几乎失去理智的地步)

(13) 得当,对 [be proper]

只因用人不着,半路被贼人劫将去了。——《水浒全传》

词性变化

着的拼音: zháo  

<后缀>

(1) 用在动词后,表示已经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

鸡猪鱼蒜,逢着就吃;生老病死,时至则行。——《因话录》

(2) 又如:猜着了;打着了

(3) 另见 zhāo; zhe; zhuó  

常用词组

着边,着边儿、着慌、着火、着火点、着急、着紧、着凉、着忙、着迷、着魔、着三不着两

基本词义

着的拼音: zhe  

〈词性:助〉

(1) (著的俗字)

(2) 用在谓语之后,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的持续

道着姓名人不识。——唐· 白居易《恻恻吟》

(3) 又如:他们正说着话呢;门敞着

(4) 用在句末,表示命令、祈使或一般告语

这短命,等得我苦也!老娘先打两个耳刮子着。——《水浒全传》

(5) 又如:听着;快着点儿

(6) 加在某些动词后面,使变成介词。如:沿着;挨着;朝着

(7) 用在某些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的比较等。如:着呢

(8) 用在某些名词后,表示“呢”

吾师,你却如何正等得这贼首着?——《水浒传》

(9) 另见 zhāo;zháo;zhuó  

基本词义

着的拼音:

著、箸 zhuó  

〈词性:动〉

(1) (着为著的俗字)

(2) 穿 [put on]

恂常私着胡服。——《资治通鉴》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说着了小服,从西门进来了。——《二刻拍案惊奇》

(3) 又如:着衣(穿衣);着绯(穿红色官服。古代官服颜色不同,表示官吏品级的高低。唐制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后常以“著绯”指当了中级官员)

(4) 附着;加…于上 [adhere to]

血脉不复归,必燥着母脊。——《三国志·方伎传》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汉· 贾谊《论积贮疏》

始欲着推字。——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5) 又

又欲着敲字。

手足无可着处。——《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6) 又如:着生植物(植物学名词。即附生植物);着浅(搁浅)

(7) 接触;挨上 [touch]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着手为摩挲。——韩愈《石鼓歌》

此手那可使箸贼!——《世说新语·雅量》

野船着岸又春草,水鸟带飞夕阳。——唐· 朱庆馀《南湖》

(8) 又如:着地(贴着地面);着末(撩拨;沾染);着肉(贴身);着莫(引惹;牵缠);着脚(涉足)

(9) 安置,放置 [place]

以犀柄尘尾着柩中,因恸绝。——《世说新语·伤逝》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

(10) 差使;打发 [send]

姑娘那边这两年不时着人问信。——《镜花缘》

蒋爷叫小童着官人将 邓车解到知府衙门收入监中。——《小五义》

(11) 又如:着叠(打发);着人前来领取

(12) 关切 [concern over]

怎比得玉天仙知心着意。——吴昌龄《张天师》

(13) 又如:着己(亲近;贴心);着紧(紧要;重要;抓紧;赶紧;着意;留意);着趣(知趣)

(14) 生长;增添 [grow;apply]

画蛇着足无处用,两鬓雪白趋尘埃。——韩愈《感春》

王伦那厮不肯胡乱着人,因此我们弟兄们看了这船样,一齐都心懒了。——《水浒传》

(15) 又如:着迹(留有痕迹。多用以比喻艺术作品有斧凿之迹而不自然,没有达到浑然一体的境地)

(16) 用 [use]

每至公坐,广谈, 仲治不能对;退,着笔对 广, 广又不能答。——《世说新语·文学》

江绕屋,水随船,买得风光不着钱。——徐积《谁学得》

(17) 开[花] [blossom]

来时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18) 结[果实] [bear]

春根夏苗秋着子。——苏轼《周教授索枸杞因以诗赠》

(19) 命令 [order]。旧时公文用语

着先赴礼部,即照前次试题各补诗赋一卷,仍发誊录。——《镜花缘》

老爷大怒,已告知县主,着公差捉拿题诗人与小姐了。——清· 崔象川《白圭志》

(20) 又如:着令(命令;责成)

(21) 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莫愁春已过,看着又新春。——司空图《退居漫题》

词性变化

着的拼音: zhuó  

〈词性:名〉

(1) 泛指服装 [clothing]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晋· 陶潜《桃花源记》

(2) 酒器 [a wine-jar]

着,殷尊也。——《礼记》

(3) 着落 [whereabouts] 。又如:吃穿无着,寻找无着

(4) 另见 zhāo;zháo;zhe  

常用词组

着笔、着处、着床、着劲儿、着力、着陆、着落、着墨、着棋、着色、着实、着手、着手成春、着想、着眼、着意、着重、着装

  拼音  hé hè huó huò hú   
注音  ㄏㄜˊ ㄏㄜˋ ㄏㄨㄛˊ ㄏㄨㄛˋ ㄏㄨˊ   
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TKG  仓颉  HDR  郑码  MFJ  四角  26900  结构  左右电码  0735  区位  2645  统一码  548C  笔顺  ノ一丨ノ丶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和的拼音:hé(ㄏㄜˊ)  

⒈ 相安,谐调:和美。和睦。和谐。和声。和合(a.和谐;b.古代神话中象征夫妻相爱的两个神)。和衷共济。

⒉ 平静:温和。祥和。和平。和气。和悦。和煦。惠风和畅。

⒊ 平息争端:讲和。和约。和议。和亲。

⒋ 数学上指加法运算中的得数:二加二的和是四。

⒌ 连带:和盘托出(完全说出来)。和衣而卧。

⒍ 连词,跟,同:我和老师打球。

⒎ 介词,向,对:我和老师请教。

⒏ 指日本国:和服(日本式服装)。和文。大和民族。

⒐ 体育比赛不分胜负的结果:和棋。和局。

⒑ 姓。

其他字义

和的拼音:hè(ㄏㄜˋ)  

⒈ 和谐地跟着唱:曲高和寡。

⒉ 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或体裁作诗词:和诗。

其他字义

和的拼音:huó(ㄏㄨㄛˊ)  

⒈ 在粉状物中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和面。和泥。

其他字义

和的拼音:huò(ㄏㄨㄛˋ)  

⒈ 粉状或粒状物搀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和药。奶里和点儿糖。和弄。和稀泥。

⒉ 量词,指洗衣服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衣裳洗了三和水。

其他字义

和的拼音:hú(ㄏㄨˊ)  

⒈ 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统一码

和字UNICODE编码U+548C,10进制: 21644,UTF-32: 0000548C,UTF-8: E5 92 8C。

和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和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咊咼惒盉訸鉌龢

汉英互译

and、sum、summation、together with、kind、peace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从口、禾声

English

harmony, peace; peaceful, calm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和的拼音:

  

〈词性:形〉

(1) 和谐;协调。 [harmonious;coordinated]

和,相应也。——《说文》

和,谐也。——《广雅》

音声相和。——《老子》

乐从和。——《国语·周语下》

倡予和女。——《诗·郑风·萚兮》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易·中孚卦》

与讴谣乎相龢。——《文选·王褒·洞箫赋》

和五声。——《吕氏春秋·慎行论》

圣人为能和。

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

(2) 又如:和合日(和谐、合好的吉日);和合会(合好;和谐);和令(和谐畅适);和比(和谐)

(3) 和顺;平和 [gentle;mild]。如:和衷(和善。今称和衷共济,即指同心和善而共济艰难);和昶(和畅);和直(平和爽直;和顺正直);和正(和顺端正)

(4) 和睦;融洽 [on friendly terms;harmonious]

颜色愈和。——《史记·魏公子列传》

言和而色夷。——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 又如:和友(和睦友爱);和比(和睦;和谐);和居(和睦相处);和勉(和睦互勉)

(6) 喜悦 [happy]。如:和悦(和乐喜悦);和喜(和洽喜悦);和愉;和怿(和悦)

(7) 暖和;和煦;晴和 [warm]

海上风和日暖。——刘斧《青锁高议》

春和景明。——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天稍和。——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久而乃和。——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和无寡。——《论语·季氏》

(8) 又如:和清(温和清朗);和媚(温和美好)

(9) 适中;恰到好处 [moderate]。如:和售(以平价相买卖);和成(适量的饮食);和口(适口;可口);和味(适口之食)

(10) 指身体健康舒适 [comfortable]

和于身也。——《战国策·赵策》

(11) 又如:和宜(合适,舒服);和胜(病愈);和舒(和畅舒适)

(12) 日语的,日本的 [Japanese]。如:汉和辞典;和服

(13) 搀和,混和 [mix]

松脂蜡和纸灰。——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泪珠和笔墨齐下。——清· 林觉民《与妻书》

词性变化

和的拼音:   

〈词性:动〉

(1) 调和;调治;调适 [be in harmonious proportion;compromise]。如:和味(调和食物的滋味);和羹(五味调和的羹汤);和弱(调和抑制);和通(调和;和畅)

(2) 和解;息争而归和平 [become reconciled]

与楚以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 又如:和番(以婚姻安抚外族,和睦异族);和盟(和好结盟);和邻(与邻国媾和交好);和宁(和解,平息);和释(和解;消除)

(4) 弈棋或赛球等的结局不分胜负 [end in a draw]。如:这盘棋和了

(5) 交易 [trade]。如:和售(平价交易);和价(谓官定的平价);和籴(古代官府以议价交易为名向民间强制征购粮食);和市(指与少数民族交易)

(6) 合。汇合;结合 [converge]。如:和合

和的拼音:   

〈词性:名〉

(1) 两个以上数相加的总数 [sum]。如:五和七的和是十二

(2) 和平 [peace]。如:讲和;求和;议和

和的拼音:   

〈词性:介〉

(1) 与;跟 [with]。如:和人群一同去

(2) 向;对;跟 [to]——表示动作的对象。如:我很愿意和大家讲一讲;和他父亲谈及此事

(3) 跟 [as]——引进用来比较的对象。如:他的论点和你的相反;我的意见和他们的有别

和的拼音:   

〈词性:连〉

(1) 与 [and]。如:他和他的儿子在这里;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

(2) 加在一起 [and]。如:你的咖啡有奶油和糖

(3) 表示选择,相当于“或” [or]。常用于“无论、不论、不管”后。如:去和不去,由你自己决定

(4) 另见 hè;hú;huó;huò;huo  

常用词组

和蔼、和蔼可亲、和畅、和风、和风细雨、和服、和好、和缓、和会、和解、和局、和乐、和美、和睦、和暖、和盘托出、和平、和平鸽、和棋、和气、和洽、和亲、和善、和尚、和声、和氏璧、和事老、和数、和顺、和谈、和婉、和弦、和谐、和煦、和颜悦色、和议、和易、和衷、和约、和衷共济

基本词义

和的拼音:   

〈词性:动〉

(1) 应和;跟着唱 [join in (the singing)]

荆轲和而歌。——《战国策·燕策》

拊石而和之。——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当哭相和也。——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唱和;曲高和寡;和歌(应和他人之歌声而唱歌)

(3) 附和;响应 [follow;echo;respond to]。如:和从(附和顺从);一倡百和;一唱百和

(4) 以诗歌酬答;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作诗词 [compose a poem in reply to one by another poet using the same rhyme words]。如:和章(酬和他人的诗章);和答(酬答别人的诗);和酬(以诗酬答他人)

(5) 答应;允许 [agree]。如:和应(犹应和)

(6) 另见 hé;hú;huó;huò;huo  

基本词义

和的拼音:   

〈词性:动〉

(1) 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win in gambling]

(2) 另见 hé;hè;huó;huò;huo  

基本词义

和的拼音: huó  

〈词性:动〉

(1) 揉和。在粉状物中加水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 [mix]。如:和揉(在粉状物中加液调匀揉合);和解(犹溶解);和丸(比喻母亲教子勤学);和熊(为母亲教子勤学之典)

(2) 另见 hé;hè;hú;huò;huo  

基本词义

和的拼音: huò  

〈词性:动〉

(1) 掺合;混杂 [blend]。如:和药(调制药物);豆沙里和点儿糖;和羹;和泥儿

(2) 不同的人混杂到一起 [mix]

与他们甚么相干?怎么也和在里头?——《文明小史》

(3) 蒙哄,欺骗 [wheedle]。如:和哄(哄骗);和欺(哄骗)

词性变化

和的拼音: huò  

〈词性:量〉

(1) 用于时间,相当于“会儿” [moment]

韦义方去怀里摸索一和,把出席帽儿来。——《古今小说》

(2) 用于洗东西或煎中药换水,相当于“次”、“道” [time]。如:衣裳已洗四和;头和药

(3) 另见 hé;hè;hú;huó;huo  

常用词组

和弄、和稀泥

基本词义

和的拼音: huo  

——用于“搀和”( chānhuo  )、“搅和” jiǎohuo  、“暖和” nuǎnhuo  、“热和” rèhuo  、“软和”( ruǎnhuo  )

  拼音  shàng   注音  ㄕㄤˋ   
部首  小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IMKF  仓颉  FBR  郑码  KOLD  四角  90227  结构  上下电码  1424  区位  4148  统一码  5C1A  笔顺  丨丶ノ丨フ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尚的拼音:shàng(ㄕㄤˋ)  

⒈ 还(hái   ),仍然:尚小。尚未。尚不可知。

⒉ 尊崇,注重:尚武。尚贤(a.崇尚贤人;b.《墨子》篇名,内容阐述墨子的一种政治主张)。

⒊ 社会上共同遵从的风俗、习惯等:风尚。时尚。

⒋ 矜夸,自负:自尚其功。

⒌ 古,久远:“故乐之所由来者尚矣,非独为一世之所造也”。

⒍ 庶几,差不多:尚飨(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之意)。

⒎ 姓。

统一码

尚字UNICODE编码U+5C1A,10进制: 23578,UTF-32: 00005C1A,UTF-8: E5 B0 9A。

尚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尚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儻尙

汉英互译

esteem、still、yet

造字法

会意:从八、从向

English

still, yet; even; fairly, rathe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尚的拼音: shàng  

〈词性:副〉

(1) (会意。从八,向声。本义:尚且)

(2) 同本义[still;yet;even]

尚,曾也。——《说文》

尚无为。——《诗·王风·免爰》

(3) 又

尚无造。

尚求其雌。——《诗·小雅·小弁》

亦尚一人之庆。——《书·秦誓》

元济尚寝,笑曰:“俘囚为盗耳,晓当尽戮之。”——《资治通鉴·唐纪》

臣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 又如:尚有不少;尚来得及;尚未娶亲;尚待研究;尚兀自(还;尚且);尚尔(尚且这样);尚自(尚且);尚然(尚且);尚犹(犹,还)

(5) 还;仍然 [still;yet]

赵王使使(派使者)视 廉颇尚可用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如仆尚何言哉?——司马迁《报任安书》

(6) 希望 [wish] 表示命令或希望

鸣呼哀哉!伏惟尚飨。——柳宗元《为韦京兆祭太常崔少卿文》

(7) 差不多 [nearly]

灵王卜曰:“余尚得天下。”——《左传·昭公十三年》

(8) 往上;向上。通“上” [upper;up]。如:尚论(往上追论古人的行事。尚,通上);尚同(墨子的重要思想之一。即在政体中,下位者,必须对上服从,必须向上认同)

词性变化

尚的拼音: shàng  

〈词性:动〉

(1) 尚假借为“上”,尊崇[worship;revere]

尚,上也。——《广雅》

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书·孔安国序》

尚有晋国。——《国语·晋语》

学者多称五帝,尚矣!——《史记·五帝纪》

尚论古之人。——《孟子·万章下》

尚三王只。——《楚辞·大招》

尚左。——《仪礼·觐礼》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聊斋志异·促织》

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2) 又如:崇尚(尊重;推崇);尚茅茨(崇尚茅屋);尚齿(尊崇年老的人);尚年(尊崇年长者);尚左(以左为尊);尚右(以右为尊);尚白(崇尚白色)

(3) 重视 [pay attention to]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宋· 苏轼《教战守》

(4) 又如:尚文(重视文治);尚气(重气节,重义气;负气)

(5) 仰慕 [hold sb. in high esteem]

尚前良之遗风兮,恫后辰而无及。——汉· 张衡《思玄曲》

(6) 佑,佑助 [assist]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易·泰》

(7) 给帝王管理事物 [administer (things for emperor)]

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清· 周容《芋老人传》

(8) 又如:尚食(掌帝王膳食);尚宝(明代官名。掌理宝玺、金银、符牌等事);尚衣(古官名。掌管帝王衣服);尚席(官名。掌理宫中筵席);尚宫(宫中女官名。为宫官的首长,掌管导引皇后及闺阁廪赐)

(9) 夸耀 [show off]

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礼记·表记》

(10) 超过;高出 [surpass]

得闻先生之余论,则大庭氏何以尚兹?—— 张衡《东京赋》

(11) 奉;承 [present]

愿赐问而自进兮,得尚君之玉音。——《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

(12) 仰攀婚姻 [match]

卓王孙喟然而叹,自以得使女尚 司马长卿晚。——《史记》

(13) 加上,往…上补充东西 [increase]

尚之以琼华乎而。——《诗·齐风·著》

(14) 又如:尚絅(穿锦衣时加上罩袍,以使华美不显耀于外)

(15) 荐举;选拔 [value highly]

尚者,《五制》:“上贤以崇德”,“上贤谓举贤也”。上与尚通。——《广雅》王念孙疏证

(16) 喜欢;爱好 [like]。如:尚诙谑(喜欢戏谑)

(17) 娶帝王之女为妻 [marry a princess]

诸男皆尚秦公主。——《史记·李斯列传》

(18) 又如:尚主(娶公主为妻)

尚的拼音: shàng  

〈词性:名〉

(1) 志向;愿望 [aspirations]

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李白《登峨眉山》

(2) 姓

尚的拼音: shàng  

〈词性:形〉

(1) 久远;古远 [remote;ages ago]

乐所由来者尚矣。——《吕氏春秋·古乐》

(2) 又如:尚远(久远)

(3) 自负;骄傲 [be conceited]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后汉书·张衡传》

(4) 上,高尚 [noble]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

常用词组

尚存、尚方宝剑、尚古、尚好、尚可、尚且、尚书、尚书、尚武

  拼音    注音  ㄇㄚˋ   繁体  罵、駡  
部首  马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86  KKCF  五笔98  KKCG  仓颉  RRNVM  郑码  JJX  四角  66127  结构  上下电码  5006  区位  3478  统一码  9A82  笔顺  丨フ一丨フ一フ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骂(駡)的拼音:mà(ㄇㄚˋ)  

⒈ 用粗野或带恶意的话侮辱人:骂人。骂街。骂名。咒骂。辱骂。

⒉ 斥责:他父亲骂他没出息。

统一码

骂字UNICODE编码U+9A82,10进制: 39554,UTF-32: 00009A82,UTF-8: E9 AA 82。

骂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骂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駡罵

汉英互译

abuse、condemn、curse、let fly at、scold

造字法

形声

English

accuse, blame, curse, scol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骂的拼音:

駡、罵、傌   

〈词性:动〉

(1) (形声。从吅&X({xuān}),马声。吅,喧闹声。本义:用粗语或恶意的话侮辱人)

(2) 同本义 [abuse;curse;scold]

对子骂父。——《世说新语·方正》

群怪聚骂。——唐·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窃骂侯生。——《史记·魏公子列传》

(3) 又如:斥骂(责骂。用严厉的话责备);咒骂(用恶毒的话骂);笑骂(讥笑并辱骂);辱骂(污辱谩骂)

(4) 增益。通“隖” [gain]

商则长诈,工则饰骂。——《盐铁论》

(5) 痛斥 [scathingly denounce;trounce;bitterly attack]

武骂 律曰。——《汉书·李广苏建传》

骂逆贼。——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应元骂曰。——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箕踞以骂。——《战国策·燕策》

大骂而死。——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常用词组

骂架、骂骂咧咧、骂名、骂人、骂山门、骂阵

  拼音  zéi   注音  ㄗㄟˊ   繁体    
部首  贝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  MADT  仓颉  BOIJ  郑码  LOHG  四角  73850  结构  左右电码  6329  区位  5284  统一码  8D3C  笔顺  丨フノ丶一一ノ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贼(賊)的拼音:zéi(ㄗㄟˊ)  

⒈ 偷东西的人,盗匪:贼人。盗贼。贼赃。贼窝。

⒉ 对人民有危害的人:国贼。民贼。工贼。贼寇。蟊贼。

⒊ 害,伤害:戕贼。“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⒋ 邪的,不正派的:贼心不死。

⒌ 狡猾:贼溜溜。

⒍ 副词,很:贼冷。贼亮。贼横(hèng   )。

统一码

贼字UNICODE编码U+8D3C,10进制: 36156,UTF-32: 00008D3C,UTF-8: E8 B4 BC。

贼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贼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賊戝

汉英互译

thief

造字法

形声

English

thief, traitor; kill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贼的拼音:

zéi  

〈词性:动〉

(1) (会意。小篆字形,从戈,则声。从戈,刀毁贝。 本义:残害;伤害)

(2) 同本义 [cruelly injure or kill;harm;hurt]

贼,败也。——《说文》

害良为贼。——《荀子·修身》

不僭不贼,鲜不为则。——《诗·大雅·抑》

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庄子·秋水》

毁则为贼。——《左传·文公十八年》。杜预注:“毁则,坏法也。”

下广汉廷尉狱,又坐贼杀不辜。——《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3) 又如:贼毫(书法的败笔。指笔锋之劣);贼伦(毁弃伦常,败坏道德);贼仁(毁弃仁爱);贼蚀(受到的歪曲损害);贼义(毁弃道义);贼害(残害、伤害);贼蠹(危害);贼殃(祸害)

(4) 特指杀害 [kill;slaughter;murder]

贼民之主,不忠。——《左传·宣公二年》

宣公骤谏, 公患之,使鉏贼之。

杀人不忌为贼。——《左传·昭公十四年》

刑杀不正谓之贼。——《烈女传·辩通》

(5) 又如:贼斗(残杀格斗);贼残(残害);贼场(讨贼的战场);贼杀(杀害);贼性(残杀之性);贼刑(刑杀);贼诛(杀害)

词性变化

贼的拼音:

zéi  

〈词性:名〉

(1) 先秦两汉时期,贼指作乱叛国危害人民的人 [traitor;enemy;evildoer;bad person]

商君, 秦之贼。 秦强而贼入 魏,弗归,不可。——《史记·商君列传》

讨贼复兴之效。——诸葛亮《出师表》

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几落贼手死。——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贼中险易远近。——《资治通鉴·唐纪》

西后及贼臣忌益甚。(贼臣,指当时反对变法维新的顽固派。)——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卖国贼;工贼;贼子(反叛,叛乱或叛逆的人);贼臣(叛逆不忠的臣子);贼官(为敌方效力的伪官)

(3) 刺客,杀人的人 [murderer]

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史记·留侯世家》

燕王昏乱,其太子 丹乃阴令 荆轲为贼。——《史记·秦始皇本纪》

(4) 偷窃或抢劫的人(先秦两汉用“盗”,多指偷窃者,很少指抢劫者;用贼,多指抢劫财物者,后来才指偷窃者) [thief]

使长安丞 龚奢叩堂户晓贼。——《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大盗积贼,杀人重囚,气杰旺,染此者,十不一二。——方苞《狱中杂记》

贼能且众。——明· 魏禧《大铁椎传》

一贼提刀。

贼应声落马。

令贼知也。

(5) 又如:盗贼(强盗和小偷);窃贼(小偷儿);贼不空手(比喻势在必得);贼属(贼寇的家眷亲属)

(6) 骂人的字眼 [curse word]

老贼欲废汉自立。——《资治通鉴》

与老贼势不两立。

贼臣忌益甚。——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此乃荣贼。

(7) 祸害 [calamity; disaster]

淫侈之欲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贾谊《论积贮疏》

(8) 敌人;仇敌 [enemy]

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敌人的气焰正嚣张。氛,气,气焰。方,副词。炽,火旺盛。)——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贼的拼音:

zéi  

〈词性:形〉

(1) 邪恶,不正派 [furtive]

寒暑不和,贼气相奸。——《史记·龟策列传》

(2) 又如:贼贱(卑贱;下贱);贼尘(有害的灰尘。喻欺君罔上者);贼忒忒(形容眼神不正派);贼智(鬼点子,狡猾办法);老鼠真贼

(3) 残暴;狠毒 [cruel and ferocious]

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汲黯列传》

[郭解]少时阴贼。——《史记·游侠列传》

(4) 又如:贼深(心肠残酷,用法深刻);贼暴(残虐;暴虐);贼悍(残暴凶悍)

贼的拼音:

zéi  

〈词性:副〉

〈词性:方〉∶很;非常 [extremely]。多用于令人不满的或不正常的情况。如:贼冷;贼亮(光亮之极)

常用词组

贼巢、贼船、贼风、贼骨头、贼喊捉贼、贼溜溜、贼眉溜眼、贼死、贼头贼脑、贼窝、贼心、贼心不死、贼星、贼眼、贼赃、贼走关门

  拼音    注音  ㄊㄨ   繁体  禿  
部首  禾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86  TMB  五笔98  TWB  仓颉  HDHN  郑码  MFQD  四角  20217  结构  上下电码  4422  区位  4526  统一码  79C3  笔顺  ノ一丨ノ丶ノ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秃的拼音:tū(ㄊㄨ)  

⒈ 人无头发,山无树木,树木无枝叶:秃子。秃头。秃顶。

⒉ 鸟羽毛脱落,物体失去尖端:秃鹫。秃笔。秃针。

⒊ 表示不圆满、不周全:文章的开头写得有点秃。

统一码

秃字UNICODE编码U+79C3,10进制: 31171,UTF-32: 000079C3,UTF-8: E7 A7 83。

秃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秃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禿痜

汉英互译

bald、bare、blunt

相关字词

造字法

象形:像禾穗下垂摇曳

English

bal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秃的拼音:   

〈词性:形〉

(1) (象形。从人,上象禾粟之形。本义:头顶无发)

(2) 同本义 [bald;hairless]

秃,无发也。——《说文》

秃者不免。——《礼记·问丧》

秃者不髽。——《礼记·丧服四制》

齐人谓无发为秃揭。——《礼记·明堂位》注

秃翁。——《后汉书·匈奴传》。注:“即乃翁也。”

齿危发秃。——清· 袁枚《祭妹文》

(3) 又如:秃厮(光头家伙);秃科子(秃脑瓜);秃驴(光头驴。骂和尚的话);秃颅(秃头);秃人(秃发的人);秃儿(犹秃奴);秃发(头发脱落)

(4) 山无草木[bare]。如:秃山(不生草木的山丘);秃树(枯树)

(5) 不戴帽、不穿鞋 [bare]。如:秃巾(光着头不包头巾);秃露(赤身显露)

(6) 脱落,脱光[come off;bald]。如:秃友(戏称毫毛脱落的笔);秃落(脱落)

(7) 物体失去尖端,不锐利 [blunt;without a point]。如:秃颖(秃笔);秃毫(脱毛的笔);秃管(秃笔)

词性变化

秃的拼音:   

〈词性:名〉

詈词。指僧侣[monk]。如:秃丁(对僧人之讥称);秃人(动机不正的出家人);秃厮(对僧人讥嘲之词);秃奴(对僧人的蔑称);秃士(谓僧侣);秃歪剌(对僧尼的恶称)

常用词组

秃笔、秃顶、秃头、秃头、秃子

对着和尚骂贼秃: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