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ù jiàn fáng wēi
注音ㄉㄨˋ ㄐ一ㄢˋ ㄈㄤˊ ㄨㄟ
解释杜:堵住;渐:指事物的开端;微:微小。错误或坏事刚冒头就及时制止,不让它发展。
出处晋 葛洪《抱朴子 明本》:“昔之达人,杜渐防微,色斯而逝,夜不待旦。”
例子杜渐防微之责,舍我辈其谁堪任之!(闻一多《给梁实秋、吴景超、翟毅夫、顾毓琇、熊佛西诸先生》)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同杜渐防萌。
感情杜渐防微是中性词。
繁体杜漸防微
近义防微杜渐、杜渐防萌
反义任其自然
英语be precautious beforehand(guard against creepint corruption or malpractice)
动物生肖牛,虎,蛇
杜的拼音:dù(ㄉㄨˋ)
⒈ 落叶乔木,果实圆而小,味涩可食,俗称“杜梨”,亦称“甘棠”、“棠梨”。木材可做扁担或刻图章。
⒉ 阻塞(sè ),堵塞(sè ):杜绝。杜塞(sè )。杜门谢客,防微杜渐。
⒊ 〔杜撰〕凭自己的意思没有根据地编造。
⒋ 姓:杜康(相传最早发明酿酒的人,文学作品中借指酒)。
杜字UNICODE编码U+675C,10进制: 26460,UTF-32: 0000675C,UTF-8: E6 9D 9C。
杜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杜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prevent、shut out、stop
形声:从木、土声
stop, prevent; restrict; surname
详细解释◎ 杜的拼音: dù
〈词性:名〉
(1) (形声。从木,土声。本义:杜梨,棠梨,一种木本植物)
(2) 同本义 [birch-leaf pear]
杜,甘棠也。——《说文》。按:“牡曰棠,牝曰杜。”
杜树大者插五枝。——《齐民要术》
(3) 姓
◎ 杜的拼音: dù
〈词性:动〉
(1) 堵塞 [stop]
杜,塞也。——《小尔雅·广诂》
犯令陵政则杜之。——《周礼·大司马》。注:“杜塞使不得与邻国交通。”
(2) 又如:杜耳恶闻(塞住耳朵不愿听);杜隔(阻塞隔离);杜闭(堵塞,关闭);杜禁(堵塞)
(3) 关门,封闭 [close]。
杜乃护王。——《书·费誓》。注:“闭也。”
犯令陵政则杜之。——《周礼·夏官·大司马》
强公室,杜私门。——《史记·李斯列传》
陵怒,谢病免,杜门竟不朝请。——《汉书·王陵传》。 颜师古注:杜,塞也,闭塞其门也。
塞隘杜津。——《汉书·叙传》
(4) 又如:杜口(闭口不说);杜门却扫(关闭大门,不再打扫庭院路径);杜门晦(屏)迹(关闭大门,隐匿自己的踪迹)
(5) 杜绝,制止 [break off]。如:杜心(绝望);杜谏(谏止;制止);杜弊(杜绝作弊);杜弃(拒绝,屏弃);杜遏(禁绝,阻止)
(6) 冲击 [impact]
水之性,行至曲必留退,满则后推前,地下则平行,地高即控,杜曲则捣毁,杜曲激则跃。——《管子·度地》
(7) 拒绝[refuse]。如:杜黜(排斥,黜退)
杜弊清源、杜甫、杜甫草堂、杜渐防萌、杜渐防微、杜鹃、杜鹃啼血、杜绝、杜康、杜口裹足、杜口结舌、杜门、杜门不出、杜门谢客、杜牧、杜塞、杜宇、杜仲、杜撰
渐(漸)的拼音:jiàn(ㄐ一ㄢˋ)
⒈ 慢慢地,一点一点地:逐渐。渐进。渐渐。渐次。渐悟。渐冉(逐渐)。防微杜渐。
⒉ 加剧:疾大渐。
⒊ 疏导:渐九川。
渐(漸)的拼音:jiān(ㄐ一ㄢ)
⒈ 浸:渐渍。渐洳(浸湿)。渐染。渐仁摩谊(用仁义之道感化教育人)。
⒉ 流入:东渐于海。
渐字UNICODE编码U+6E10,10进制: 28176,UTF-32: 00006E10,UTF-8: E6 B8 90。
渐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渐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漸
gradually
形声:从氵、斩声
gradually
详细解释◎ 渐的拼音:
漸 jiān
〈词性:动〉
(1) 流入;入 [flow into]
东渐于海。——《书·禹贡》
(2) 又如:渐渐(流淌的样子)
(3) 淹没,浸泡 [soak]
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劝学》
淇水汤汤,渐车帏裳。——《诗·卫风·氓》
渐,渍也。——《广雅》
是渐之也。——《荀子·议兵》
渐之滫中。——《史记·三王世家》
治大地渐台。——《史记·孝武纪》
泽兰渐被径。——《文选·谢灵运·游南亭诗》
(4) 又如:渐浸(浸润,渍染);渐涵(渐渍。犹浸润。引申为渍染,感化);渐摩(渐磨。浸润;教育感化);渐及(润泽普及)
(5) 熏染,可染 [contaminate]
俗之渐民久。——《史记·货殖列传》
(6) 又如:渐染(渍染;沾染);渐导(熏染,引导);渐濡(浸染,熏染)
(7) 欺诈 [cheat]
上幽险则下渐诈矣。——《荀子·正论》
(8) 又如:渐巧(诈伪);渐行(诈行,以欺诈行事);渐毒(欺诈);渐诈(欺诈)
(9) 通“潜( qián )”。潜伏 [hide;conceal;lie low]
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荀子·修身》
意岂将军忘湛渐之火?——《汉书·谷永传》
(10) 又如:渐心(潜心);沉渐
(11) 另见 jiàn
◎ 渐的拼音:
漸 jiàn
〈词性:名〉
(1) (形声。从水,斩声。本义:古水名。即今新安江及其下游钱塘江)
(2) 古水名[Jian River]
渐,渐水出 丹阳黟南蛮中,东入海。——《说文》
渐江,山海经谓之 浙江也。——《水经注·渐江水》。按,即今之 钱塘江,古大江与 钱塘江通。
(3) 征兆,迹象 [omen]。如:渐不可长(刚露头的不好事物不能容许其发展滋长);防微杜渐
◎ 渐的拼音:
漸 jiàn
〈词性:副〉
(1) 逐渐 [gradually]
乱花渐欲迷人眼。——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渐闻水声。——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渐拍渐止。——《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 又如:渐次间(渐渐,逐渐);渐至佳境(渐入佳境。逐渐好转或兴味逐渐浓厚);渐积(逐渐发展,积聚)
(3) 立刻 [immediately;at once;right away]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水浒传》
(4) 缓慢 [slowly]
为变盖渐。——[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 渐的拼音:
漸 jiàn
〈词性:动〉
(1) 疏导河川 [dredge]
渐九川。——《史记》
(2) 加剧 [aggravate]
疾大渐。——《尚书》
王曰:“呜呼!疾大渐,惟几。”——《书·顾命》。孔传:“自叹其疾大进笃,惟危殆。”
汝寒温不节,虚实失度,病由饥饱、色欲、精虑、烦散,非天非鬼,虽渐,可攻也。——《列子》
(3) 成长;滋长 [grow]
自下之渐。——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4) 又如:渐包(渐苞。不断滋长;丛生)
(5) 另见 jiān
渐变、渐次、渐渐、渐进、渐快、渐慢、渐稀
防的拼音:fáng(ㄈㄤˊ)
⒈ 戒备,预先作好应急的准备:防止。防备。预防。防范(防备,戒备)。防患未然。防意如城(指严格控制个人欲望,就像守城防敌一样)。防微杜渐(在坏事和错误刚冒头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以免发展下去)。
⒉ 守卫:防守。边防。海防。
⒊ 堤坝:防堤。“以防止水”。
⒋ 抵得,相当:百夫之防(抵得上百人的人)。
防字UNICODE编码U+9632,10进制: 38450,UTF-32: 00009632,UTF-8: E9 98 B2。
防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防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坊埅
defend、guard against、prevent
攻
形声:从阝、方声
defend; prevent; embankment
详细解释◎ 防的拼音: fáng
〈词性:名〉
(1) (形声。从阜,方声。本义:堤坝)
(2) 同本义 [dam]
防,堤也。——《说文》
以防止水。——《周礼·稻人》
町原防。——《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祭防与水庸。——《礼记·郊特性》
大者为之堤,小者为之防。——《管子·度地》
巨防容蝼而漂邑杀人。——《吕氏春秋·慎小》。又如:防隅(水防山隅);沟防;堤防
(3) 要塞;关防 [fortress]。如:钜防(防门);边防;防秋(秋季的边防)
(4) 地名 [Fang town]
(5) 春秋陈邑,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北
(6) 春秋鲁地。在今山东省费城县东北
(7) 春秋宋地,后属鲁,在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南
(8) 通“房”。住室 [room]
夏,有芝生殿防内中。——《史记·武帝本纪》
筑宫其上,名曰宣防。——《汉书·沟洫志》
(9) 姓
◎ 防的拼音: fáng
〈词性:动〉
(1) 筑堤 [dam]
善防者水淫之。——《周礼·考工记》
(2) 防止;防备 [prevent;guard against]
不防川。——《国语·周语》。注:“障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上》
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又如:防强盗;防雨;防辅(防止和辅导);防侍(防备侍卫);防患(防止祸患)
(4) 防守;防御;防卫 [defense;defend]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唐· 杜甫《兵车行》
昼夜防拒,凡八十余日,城再崩再完,卒得不陷。——清· 朱克敬《瞑庵杂识》
(5) 又如:防拒(防卫抵御);防把(防御把守);防戍(防守边境);防营(防守地方的军队);防塞(防卫堵绝)
(6) 堵塞 [block]。如:防微杜渐(坏事在隐微、缓慢的产生时,就要加以预防、堵塞);防芽遏萌(在不良事物刚萌芽时加以防堵)
(7) 遮蔽 [shelter]。如:防露(遮蔽雾露的侵袭)
防暴、防爆、防备、防不胜防、防潮、防尘、防磁、防弹、防盗、防冻、防冻、防毒面具、防范、防腐剂、防旱、防洪、防护、防护堤、防护林、防患未然、防火、防空、防涝、防区、防沙林、防身、防守、防暑、防水、防特、防微杜渐、防卫、防务、防线、防锈、防汛、防疫、防疫站、防御、防御工事、防贼、防震、防止、防治
微的拼音:wēi(ㄨㄟ)
⒈ 小,细小:细微。轻微。微小。微型。微观。微雕。微积分。微电脑。微量元素。谨小慎微。微乎其微。
⒉ 少;稍:稍微。微笑。微调(tiáo )。
⒊ 衰落;低下:卑微。微贱。
⒋ 精深;精妙:微妙。精微。微言大义。
⒌ 隐约;不明:微茫。微词(隐晦的批评)。
⒍ 隐匿:“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亡”。
⒎ 暗中察访:微行。
⒏ 无,非:“微斯人,吾谁与归”。
⒐ 与某一物理量的单位连用时,表示该量的百万分之一:微米(公制长度单位,“米”的百万分之一)。
微字UNICODE编码U+5FAE,10进制: 24494,UTF-32: 00005FAE,UTF-8: E5 BE AE。
微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微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㣲
decline、profound、tiny
形声
small, prefix micro-, trifling
详细解释◎ 微的拼音: wēi
〈词性:动〉
(1) (会意。从彳( chì );--( wēi )声。本义:隐秘地行走)
(2) 同本义 [walk clandestinely]
微,隐行也。——《说文》
崔杼微逆光。——《左传·襄公十九年》
(3) 又如:微行(便装出行,不想让人知其尊贵的身分)
(4) 藏匿,隐蔽 [hide]
其徒微之。——《左传·哀公十六年》
微而臧。——《礼记·学记》
(5) 又如:微没(隐没);微奸(隐藏的邪恶);微阵(隐蔽的兵力);微情(隐藏而不显露的感情);微意(隐藏之意);微道(隐蔽或偏僻的小路)
(6) 伺察,侦察 [spy]。如:微捕(伺察捕获)
(7) 衰微,衰落 [decline]
固以微矣。——宋· 苏轼《教战守》
(8) 又如:微缺(衰败残缺);微灭(衰败灭绝)
(9) 无,没有 [have not]。如:微时(尚未出名的时候)
(10) 非,不是 [no,not]
虽微晋而已。——《礼记·檀弓下》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柏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左传·僖公三十年》
神农黄帝,犹有可非,微独 舜汤。——《吕氏春秋·离俗》
(11) 又如:微与(不应该这样);微独(不单是,不仅仅)
◎ 微的拼音: wēi
〈词性:形〉
(1) 微小;轻微 [minute;tiny]
微,小也。——《广雅·释诂二》
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荀子·非相》。注:“微,细也”。
名微而众寡。——《三国志·诸葛亮传》
微风鼓浪。——宋· 苏轼《石钟山记》
微波入焉。
岭峤微草。——宋· 沈括《梦溪笔谈》
又如:微恙(小病);微行(小径;便装出行);微雨(细雨);微蔑(指极微小的东西);微仪(谦辞。微不足道的礼物);微忱(一点儿诚意;些须诚心);微词(隐约的讥喻);微力(微小的力量);微功(细小的功劳)
(2) 卑贱 [humble]
虞舜侧微。——《书·序》
刍荛之微。——清· 刘开《问说》
又如:微时(尚未出名的时候);微介(卑贱而耿直);微名(微贱之名);微门(卑微的门第)
(3) 不明;昏暗 [dim]。如:微光(微弱的光线);微明(微弱的光亮);微眇(眼瞎);微灯(暗淡的灯光)
(4) 日月亏缺的 [wane]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诗·邶风·柏舟》
(5) 精妙 [elegant;exquisite]
口多微辞。——《登徒子·好色赋》
诸侯有能微妙以节。——《荀子·议兵》
其辞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 微的拼音: wēi
〈词性:副>;
(1) 秘密,偷偷 [clandestinely]
微视其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于此微缺。——清· 袁枚《祭妹文》
微闻有鼠。——《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又如:微伺(暗中伺察);微攻(暗中侵害);微逆(暗中迎回);微知(暗中探悉);微随(暗中跟随);微察(暗中侦察 );微谋(密谋);微讽(暗中讽喻);微验(暗中侦察);微扣(暗中询问)
(2) 稍微,稍稍 [slightly]
但微颔之。——宋· 欧阳修《归田录》
土膏微润。——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微笑默叹。——《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婉贞微叹。——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又如:微闻(隐约听到);微露(微微显露)
(3) 要没有,要不是 [but for;if it were not for]
微斯人,吾谁与归。——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 微的拼音: wēi
〈词性:名〉
(1) 古单位名 [wei,measure unit]
(2) 古代极小的量度单位。一寸的百分之一,或一两的百万分之一
忽,十微。微,十纤。——《察微算经》
(3) 角度、弧度的单位,一秒的六十分之一
(4) 秘密之事 [secret]
夫田子将有大事,而我示之知微,我必危矣。——《韩非子》
(5) 古诸侯国名 [Wei state]
(6) 殷代畿内之封地
帝乙长子曰 微子启。——《史记》
(7) 殷周时西南夷之国
及庸、… 微、…人。——《书·牧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