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掇拾章句的意思

duōshízhāng

掇拾章句



拼音duō shí zhāng jù

注音ㄉㄨㄛ ㄕˊ ㄓㄤ ㄐㄨˋ

解释掇:拾取。摘取别人文章的句子。指东摘西抄地拼凑文章。

出处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duō   注音  ㄉㄨㄛ   
简体部首  扌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1画  
繁体部首  手部  
五笔  RCCC  仓颉  QEEE  郑码  DXXX  四角  57047  结构  左右电码  2218  区位  2262  叠字  四叠字统一码  6387  笔顺  一丨一フ丶フ丶フ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掇的拼音:duō(ㄉㄨㄛ)  

⒈ 拾取;摘取:掇拾。掇弄。

⒉ 用双手拿(椅子,凳子),用手端。

统一码

掇字UNICODE编码U+6387,10进制: 25479,UTF-32: 00006387,UTF-8: E6 8E 87。

掇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掇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pick up

造字法

形声:从扌、声

English

collect, gather up, pick up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掇的拼音: duō  

〈词性:动〉

(1) (形声。本义:拾取)

(2) 同本义 [pick up]

掇,拾取也。——《说文》

患至掇也。——《易·讼》

承蜩犹掇之也。——《庄子·达生》

览取挢掇。——《淮南子·要略》

成益惊喜,掇置笼中。——《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掇撷(采摘,拾取);掇桂(折桂);掇蜂(喻离间骨肉)

(4) 挪;搬取 [carry]

旁边只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告了门。——《水浒传》

(5) 又如:掇盆;掇床

(6) 选取 [select]

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宋· 沈括《梦溪笔谈·采草药》

凡所著述五十八篇,掇其切于世事者著于传云。——《汉书·贾谊传》

(7) 又如:掇采(选取,搜集);掇录(选录)

(8) 得到 [get]。如:掇青拾紫(获得高官厚禄);掇醍(受教而觉悟)

(9) 端 [take]

且向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水浒传》

(10) 又如:掇臀捧屁(掇:端、捧之意。形容诌媚者的丑态)

(11) 考取 [pass an entrance examination]。如:掇芹(考取秀才)

(12) 哄骗 [cheat]。如:掇赚(哄骗;诱诓);掇骗(哄骗);掇送(劝诱)

(13) 掉转 [turn round]。如:掇转(掉转;扭转)

(14) 另见 duo  

常用词组

掇弄、掇皮、掇拾

基本词义

掇的拼音: duo  

(1) ——见“撺掇”( cuānduo  )、“掂掇”( diānduo  )

(2) 另见 duō  

  拼音  shí shè   注音  ㄕˊ ㄕㄜˋ   
简体部首  扌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9画  
繁体部首  手部  
五笔  RWGK  仓颉  QOMR  郑码  DOAJ  四角  58061  结构  左右电码  2168  区位  4216  统一码  62FE  笔顺  一丨一ノ丶一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拾的拼音:shí(ㄕˊ)  

⒈ 捡,从地上拿起:拾草。拾粪。拾零(捡取某方面的零碎材料,常用于文章标题)。拾取。俯拾皆是。拾人牙慧。

⒉ 收,敛,整理:收拾。拾掇。

⒊ “十”的大写。

⒋ 旧称射箭人穿在左臂上的皮制护袖。

其他字义

拾的拼音:shè(ㄕㄜˋ)  

⒈ 古同“涉”,历,经由:拾级而上。

统一码

拾字UNICODE编码U+62FE,10进制: 25342,UTF-32: 000062FE,UTF-8: E6 8B BE。

拾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拾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collect、pick up、ten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从扌、合声

English

pick up, collect, tidy up; accounting form of the numeral te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拾的拼音: shè  

〈词性:动〉

(1) 蹑足而上 [tiptoe up]。如:拾级

(2) 另见 shí  

常用词组

拾级

基本词义

拾的拼音: shí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合声。本义:捡取,从地上捡起来)

(2) 同本义 [pick up]

拾,掇也。——《说文》

犹拾遗于涂,摭弃于野。——《论衡·逢遇》

故周之夺殷也,拾遗于庭。——《韩非子·安危》

犹拾瀋也。——《左传·哀公三年》

俯有拾,仰有取。——《史记·货殖列传》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后汉书·列女传》

拾视之,非字而画。——《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拾粪;拾麦穗儿;拾毛(拣界外球。毛:用毛充塞内部的球);拾芥(拾取地上的小草。比喻取之极易);拾石为砚(从地上拾起一块石头用作砚台);拾夺(拾掇;收拾);拾拣(拣取);拾翠(拾取翠鸟羽毛以为首饰);拾沈(拾取汁水)

(4) 收敛,收集 [collect]

妇人拾蚕。——《韩非子·说林下》

拾发以将乘矢。——《仪礼·大射仪》

请拾投。——《礼设·投壶》

萧何入 秦,收拾文书。——《论衡·别通》

(5) 又如:拾骨(收拾遗骨改葬);拾菜(采撷野菜);拾尘(本指捡起饭中的灰尘,后借为引起误会而猜疑);拾集(收集);拾摭(收集);拾纂(收集编纂)

(6) 碰撞 [collide]。如:一头拾将去(一头撞过去);拾头打滚(撒泼吵闹。拾头:碰头)

词性变化

拾的拼音: shí  

[数]

(1) 十,数目,九加一所得,汉字数目“十”的大写 [ten]。如:陆柒捌玖拾

(2) 另见 shè  

常用词组

拾掇、拾荒、拾级、拾芥、拾金不昧、拾零、拾人涕唾、拾人牙慧、拾物、拾遗

  拼音  zhāng   注音  ㄓㄤ   
简体部首  立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11画  
繁体部首  音部  
五笔  UJJ  仓颉  YTAJ  郑码  SUKE  四角  00406  结构  上中下电码  4545  区位  5334  统一码  7AE0  笔顺  丶一丶ノ一丨フ一一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章的拼音:zhāng(ㄓㄤ)  

⒈ 歌曲诗文的段落:章节。章句。乐章。章回体。顺理成章。断章取义。

⒉ 条目,规程:章程。章法。简章。党章。约法三章。

⒊ 修理:杂乱无章。

⒋ 花纹,文采:黑质而白章。

⒌ 戳记:图章。盖章。

⒍ 佩带的身上的标志:袖章。领章。徽章。像章。

⒎ 奏本:奏章。本章。

⒏ 古同“彰”,彰明。

⒐ 姓。

统一码

章字UNICODE编码U+7AE0,10进制: 31456,UTF-32: 00007AE0,UTF-8: E7 AB A0。

章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章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嫜樟漳暲遧障鱆

汉英互译

badge、chapter、order、sura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composition; chapter, sectio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章的拼音: zhāng  

〈词性:量〉

(1) (会意。从音十。音指音乐,“十”是个位数已终了的数,合起来表示音乐完毕。本义:音乐的一曲)

(2) 同本义。今称“乐章” [a song]

章,乐竟为一章。——《说文》

读乐章。——《礼记·曲礼》。疏:“谓乐书之篇章。”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前赤壁赋》

王乃为歌诗四章,令乐人歌之。——《史记·吕太后本纪》

(3) 又如:章夏(古代乐章名。“九夏”之一)

(4) 棵;根 [a tree]

山居千章之材。——《史记·货殖列传》

词性变化

章的拼音: zhāng  

〈词性:名〉

(1) 在绘画或刺绣上,赤与白相间的花纹叫“章” [figure;decorative pattern]

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周礼·考工记》注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又如:章采(花纹和色彩);章服(按官品而花饰不同的官服);章绂(标志官品等级的彩色绶带等饰物);章黼(鲜明的黑白花纹);章绣(华丽的刺绣品)

(3) 红白相间的丝织品 [colored silks]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古诗十九首》

(4) 文章。诗歌的段落。亦指文章的段或篇 [article;chapter;paragraph]

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文心雕龙》

言出为论,下笔成章。——《三国志·陈思王植传》

《缁衣》章。——清· 袁枚《祭妹文》

(5) 又如:章什(指诗歌的篇章);章指(于每篇文章之末,总括其大义,或用韵语写成,称为章指);章句(文章的段落称章;词意完整,可以成言的称句);章回小说(以章回分段叙事的长篇小说);章句小儒(指不能通达大义而拘泥于辨析章句的小儒生)

(6) 法规;规章[institutions;decrees and regulations]

王风哀以思,周道荡无章。—— 南朝宋· 谢瞻《张子房》

(7) 又如:章条(章程;规则);章度(程式);章宪(国家的规章法令)

(8) 法律条目 [clauses and subclauses]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史记·高祖本纪》

(9) 又如:约法三章;简章;党章

(10) 印章[seal]

又用篆章一。——明· 魏学《核舟记》

家藏伪章。——清· 方苞《狱中杂记》

(11) 又如:公章;图章;私章;章印(指官印);章组(官印以及佩带);章绶(官印和系印的丝带)

(12) 标记;徽章[badge;medal]

分为五选,异其旗章,勿使冒乱。——汉· 刘向《说苑》

(13) 又如:章表(标记;象征)

(14) 指旌旗 [flag]

变非声章,弗能移也。——韦昭注:“章,旌旗也。”

(15) 又如:章旗(绣有徽号的旗帜)

(16) 奏章,臣下呈给皇上的书面报告 [written report to the emperor]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

温《缁衣》一章。——清· 袁枚《祭妹文》

(17) 又如:章奏(汉制,群臣上书有章、奏、表、驕议之别,后则通称臣子上陈给皇帝的文件为章奏);章疏(臣下向君上进呈的言事文书);章满公车(形容奏章之多)

(18) 大木材 [big timber]

东园主章。——《汉书·百官公卿表》

(19) 姓

章的拼音: zhāng  

〈词性:形〉

(1) 通“彰”。彰明,明显,显著 [remarkable]

平章百姓。——《书·尧典》

赏罚无章。——《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疏:“章,明也。”

而尧舜之所以章也。——《吕氏春秋·知度》

钟之与磬也,近之则钟音充,远之则磬音章。——《淮南子》

(2) 又如:章灼(明白显著。光辉照耀);章章(显明的样子。同“彰彰”);章然(明显的样子)

(3) 条理化 [systematic]

其为言也,杂乱而无章。——韩愈《送孟东野序》

章的拼音: zhāng  

〈词性:动〉

(1) 显示;表明[become visible]

且夫兄弟之怨,不徵於他,利乃外矣。章怨外利,不义。——《国语·周语中》。韦昭注:“章,明也。”

(2) 又如:章著(显露;分明);章理(显明的道理);章视(明示;诏告)

(3) 通“彰”。彰明,表彰 [give commendation]

章之以论,禁之以刑。——《荀子》

(4) 又如:章明(显扬);章闻(传闻;著闻)

(5) 上奏章告发 [inform against]

被诏书为将作大匠,为受罚者所章,拜议郎。——汉· 蔡邕《太尉乔公碑》

(6) 又如:章表(奏表);章书(奏章);章左(指奏章终了空白处);章报(具奏章上报)

常用词组

章程、章法、章甫、章回体、章节、章京、章句、章台、章鱼、章则、章子

  拼音  jù gōu   注音  ㄐㄨˋ ㄍㄡ   
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  QKD  仓颉  PR  郑码  RYJ  四角  27620  结构  右上包围电码  0658  区位  3068  统一码  53E5  笔顺  ノフ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句的拼音:jù(ㄐㄨˋ)  

⒈ 由词组成的能表示出一个完整意思的话:句子。句法。

⒉ 〔句读(dòu  )〕古代称文词停顿的地方为“句”或“读”。

⒊ 量词,用于语言:三句话不离本行(háng  )。

其他字义

句的拼音:gōu(ㄍㄡ)  

⒈ 〔高句骊〕古国名,即“高丽”。

统一码

句字UNICODE编码U+53E5,10进制: 21477,UTF-32: 000053E5,UTF-8: E5 8F A5。

句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句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勾鉤絇鈎

汉英互译

sentence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sentenc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句的拼音: gōu  

〈词性:动〉

(1) (形声。从口。正当读今言钩,俗作勾。本义:弯曲)

(2) 同本义 [bend]

句,曲也。——《说文》。段注:“凡曲折之物,侈为倨,敛为句。考工记多言倨句。”

越子为左右句卒。——《左传·哀公十七年》

句兵欲无弹。——《考工记·庐人》

覆之而角至谓之句弓。——《考工记·弓人》

履句履者知地。——《庄子·田子方》。李注:“方也。”

句者毕出。——《礼记·月令》

古之人衣上有冒而句领者。——《尚书大传》

句者毕出,萌者尽达。——《礼记·月令》

(3) (草木出土时,弯的叫句,直的叫萌。)。又如:句爪(钩形的尖爪);句枉(曲枝);句曲(弯曲);句倨(弯曲);句圜(屈曲连环)

(4) 勾销 [strike]。如:句抹(去掉文辞中的某些字句);句除(删除;删改)

(5) 查考 [examine]。如:句校(查考校核);句考(查考);句稽(查考;核算)

(6) 搜取;捕捉 [catch]。如:句押(拘捕扣押);句追(拘捕查究);句剥(搜刮)

(7) 逗引;纠结 [seduce]。如:句引(引诱);句结(暗中串通结合)

(8) 勾画 [delineate]

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词性变化

句的拼音: gōu  

<连>

如果——表示假设 [if]

吾句能亲亲而兴贤,吾不遗亦至矣。——《马王堆汉墓帛书》

句的拼音: gōu  

〈词性:名〉

(1) 指草木初生拳状的幼芽 [tender bud]。如:句萌(草木初生的嫩芽、幼苗)

(2) 钩子。后作“钩” [hook]。如:句绳(钩绳)

(3) 古称不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旁的短边 [the shorter leg of a right triangle]

(4) ——人名用字

(5) 另见   

基本词义

句的拼音:   

〈词性: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从丩( jiū  ),象绳丝缠结之状)。“丩”亦兼表字音。①( gōu  )本义:弯曲。②句子

(2) 语句;诗句 [sentence]

句者,局也。联字分疆,所以局言者也。周伯琦曰:“语绝为句。”——《诗·关雎》疏。按,取稽留可钩之意,曲画以识之者也。说文瞿下曰:读如章句之句,则 后汉时已转其音如今言屦。

驴上得句。——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所得诗句。

书诗四句。——宋· 王安石《伤仲永》

蒙蒙之句。——宋· 沈括《梦溪笔谈》

(3) 又如:句式(句子的结构形式);句语(语句,言辞);句投(句逗。即句读);句度(同句读)

(4) 中国汉代行大礼时,由九宾中地位最低的士依次向上传话,与“胪”相反 [message sent from bottom to top in a ceremony]

大行设九宾,胪、句传。——《汉书》

词性变化

句的拼音:   

〈词性:量〉

(1) 用于言语的计量。如:句把(一两句,指很少的话);两句诗

(2) 用于时间的计量。表示点时,相当于“点”;表示时段时,相当于“个”(钟头) [o'clock]

这时已经有六句钟了。——蒋光慈《弟兄夜话》

(3) 另见 gōu  

常用词组

句读,句逗、句法、句号、句子、句子成分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