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阿党比周的意思

ēdǎngzhōu

阿党比周



拼音ē dǎng bǐ zhōu

注音ㄜ ㄉㄤˇ ㄅ一ˇ ㄓㄡ

解释相互勾结,相互偏袒,结党营私。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何晏集解引三国 魏 王肃曰:“或众阿党比周,或其人特立不群,故好恶不可不察也。”

例子三国 魏 曹操《整齐风俗令》:“阿党比周,先圣所疾也。”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指相互勾结,结党营私。

感情阿党比周是贬义词。

繁体阿黨比周

近义结党营私、朋党比周

反义两袖清风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ā ē   注音  ㄚ ㄜ   
简体部首  阝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7画  
繁体部首  阜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BSKG  仓颉  NLMNR  郑码  YAJ  四角  71220  结构  左右电码  7093  区位  1602  统一码  963F  笔顺  フ丨一丨フ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阿的拼音:ā(ㄚ)  

⒈ 加在称呼上的词头:阿大。阿爷。阿爹。阿罗汉。阿毛。阿婆。阿弟。阿姊。

其他字义

阿的拼音:ē(ㄜ)  

⒈ 迎合,偏袒:阿附。阿其所好。阿谀逢迎。

⒉ 凹曲处:山阿。

统一码

阿字UNICODE编码U+963F,10进制: 38463,UTF-32: 0000963F,UTF-8: E9 98 BF。

阿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阿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造字法

形声:从阝、可声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阿的拼音: ē  

〈词性:名〉

(1) (形声。从阜,可声。本义:大的山陵,大的土山)

(2) 同本义 [big mound]

阿,大陵也。一曰曲阜也。——《说文》

我陵我阿。——《诗·大雅·皇矣》

有卷者阿。——《诗·大雅·卷阿》

在彼中阿。——《诗·小雅·菁菁者莪》

(3) 又如:阿丘(一边偏高的土丘)

(4) 泛指山 [mountain]

流自眺夫衡阿兮。——张衡《思玄赋》。注:“山下也。”

(5) 又如:阿阜(山峰,峰峦);崇阿(高大的山)

(6) 山坡 [hillside]

(7) 细缯,古代一种轻细的丝织品 [fine silks]

衣阿锡,曳齐纨。——《淮南子·修务》

被阿锡,揄纻缟。——《史记·司马相如传》

曳阿锡。——《汉书·礼乐志》。注:“细缯也。”

(8) 又如:阿锡(细的丝布。阿指细缯,锡是细布)

(9) 曲隅,角落 [corner]

四阿重屋。——《周礼·考工记》

若有人兮山之阿。——《楚辞·山鬼》。注:“曲隅也。”

周阿而生——班固《西都赋》。注:“庭之曲也。”

汾之阿。——《汉书·礼乐志》。注:“水之曲隅。”

(10) 水边 [waterside]

丙午,天子饮于河水之阿。——《穆天子传》

(11) 近旁 [nearby;near]。如:阿门(旁门)

(12) 地名。即今山东省东阿县 [Dong'e county]。如:阿缟(古代齐国东阿县所产的细缯)

词性变化

阿的拼音: ē  

〈词性:动〉

(1) 曲从;迎合 [pander to;play up to]

弗谏而阿之。——《国语·周语》。注:“随也。”

阿郑君之心。——《吕氏春秋·长见》

行叩诚而不阿兮。——《楚辞·逢纷》。注:“曲也。”

是察阿党。——《礼记·月令》。注:“谓治狱吏以私恩,曲桡为也。”

(2) 又如:阿奉(阿谀奉承);阿世(迎合世俗);阿邑(迎合奉承的样子);阿意(曲意附和他人的心意)

(3) 偏袒 [be unfairly partial to]。如:阿好(偏袒自己所喜好的人或事物);阿私(偏袒;庇护);阿党(结党偏私)

(4) 〈词性:方〉∶通“屙”。拉,排泄大小便 [exerete]。如:阿金溺银(指生财有道);阿绵花屎(拖延,磨时间)

(5) 另见ā;ǎ;à;a  

  拼音  dǎng   注音  ㄉㄤˇ   繁体    
部首  儿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  IPKQ  仓颉  FBRHU  郑码  KOJR  四角  90212  结构  上下电码  8093  区位  2119  统一码  515A  笔顺  丨丶ノ丶フ丨フ一ノ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党(黨)的拼音:dǎng(ㄉㄤˇ)  

⒈ 为了政治目的结合起来的团体:党派。党团。党委。党员。党章。党阀。党风。党纪。

⒉ 意见相合的人或由私人利害关系结成的团体:党羽。朋党。死党。

⒊ 指亲族:父党。母党。妻党。

⒋ 古代地方组织,以五百家为一党。

⒌ 姓。

统一码

党字UNICODE编码U+515A,10进制: 20826,UTF-32: 0000515A,UTF-8: E5 85 9A。

党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党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party

造字法

形声:从儿、尚声

English

political party, gang, factio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党的拼音:

dǎng  

〈词性:形〉

(1) (形声。从黑,尚声。“党”、“黨”在古代是两个字,现在“党”是“黨”的简化字。简化字“党”,从儿(人,尚声)本义:晦暗不明。“党”指集团时,在古代一般只用于贬义,与现代汉语不同)

(2) 不鲜明 [not bright]

黨,不鲜也。——《说文》

嘉兴谓衣物敝垢不鲜曰烟党。—— 蒋礼鸿《义府续貂》

(3) 美,善,正直。后作“谠” [good]

党,善也;美也。——《广雅》

元而致实,博而党正,是士君子之辩者也。——《荀子》

词性变化

党的拼音:

dǎng  

〈词性:动〉

(1) 知晓,解悟 [understand]

法先王,顺礼义,党学者。——《荀子》

(2) 偏私,偏袒 [be partial to]

子党于师人。——《韩非子·外储》

群而不党。——《论语》。孔注:“助也。”

(3) 又

吾闻君子不党。孔注:“相助匿曰党。”

(4) 结伙 [gang involvement]

性贪而狠,党豺为虐。——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党的拼音:

dǎng  

〈词性:名〉

(1) 古代地方户籍编制单位。五百家为党 [five-hundred families]

五族为党。——《周礼·大司徒》。注:“百家,党正,各掌其党之政令教治。”

君实乡州藏焉。——《管子·山权数》。注:“三千五百家为党,此非周制。”

操当以 肃还付乡党。——《资治通鉴》

(2) 又如:党人(同一乡里的人);党正(周代所设地方组织的长官)

(3) 朋辈。指意气相投的人 [kinsfolk;relative]

辨说得其党。——《礼记·仲尼燕居》。注:“类也。”

睦于父母之党。——《礼记·坊记》。注:“犹亲也。”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韩愈《山石》

(4) 又如:党友(指志道相近、立场相似的人);党援(指与自己同道而给予援助的人)

(5) 朋党;由私人利害关系结成的小集团 [clique faction]

无偏无党。——《书·洪范》。注:“朋党。”

各于其党。——《论语·里仁》

惟党人之偷乐兮。——《楚辞·离骚》

使其党入索财物。——清· 方苞《狱中杂记》

(6) 又如:死党;余党(未消灭尽的党羽);党恶(结党作恶)

(7) 政党 [political party]。如:共产党;共和党;国民党;工人党

常用词组

党八股、党报、党代表、党阀、党费、党风、党纲、党锢、党棍、党国、党刊、党课、党籍、党纪、党魁、党龄、党派、党票、党旗、党参、党史、党同伐异、党徒、党委、党卫队、党务、党校、党性、党羽、党员、党章、党证

  拼音    注音  ㄅ一ˇ   
部首  比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XXN  仓颉  PP  郑码  RRRR  四角  22710  结构  左右电码  3024  区位  1740  叠字  二叠字拆字  两个匕  统一码  6BD4  笔顺  一フノ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比的拼音:bǐ(ㄅ一ˇ)  

⒈ 较量高低、长短、远近、好坏等:比赛。比附。对比。评比。

⒉ 能够相匹:今非昔比。无与伦比。

⒊ 表示比赛双方胜负的对比:三比二。

⒋ 表示两个数字之间的倍数、分数等关系:比例。比值。

⒌ 譬喻,摹拟:比如。比方。比兴(xìng   )(文学写作的两种手法。“比”是譬喻;“兴”是烘托)。比画。比况(比照,相比)。

⒍ 靠近,挨着:比比(一个挨一个,如“比比皆是”)。比肩继踵。比邻。鳞次栉比。

⒎ 和,亲:比顺。

⒏ 及,等到:比及。

统一码

比字UNICODE编码U+6BD4,10进制: 27604,UTF-32: 00006BD4,UTF-8: E6 AF 94。

比字由两个匕字组成,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比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庀匕夶篪㱛

汉英互译

compare、contrast、compete、ratio、than

造字法

会意:二人并立,比肩而行

English

to compare, liken; comparison; tha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比的拼音:   

〈词性:动〉

(1) (会意。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本义:并列;并排)

(2) 同本义 [be nextor near to]

比物四骊。——《诗·小雅·六月》

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尔雅·释鸟》

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史记·天官书》

比其具。——《周礼·世妇》。注:“次也。”

及献比禽。——《周礼·田仆》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孟子·滕文公上》

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战国策·燕策》

纳比笼中。——《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比肩(肩碰肩,谓高矮差不多);比物(排比同类事物);比集(排比汇集);比缀(编排连缀)

(4) 连接,接近 [be close to;be near to]

家人失火,屋比延烧。——《史记·汲黯列传》

(5) 又如:比户(比家,比舍,比屋。一家挨着一家;家家户户);比屋(隔壁);比里(邻里,乡里)

(6) 比较;考校,核对 [compare;contrast]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楚辞·涉江》

(7) 又如:比量(比照);比类(比照旧例);比句(— gōu  ,核对检查簿籍);比次(考校);比并(相比);比势(较量武艺;比试);比迸(比武较量)

(8) 及,等到 [arrive]

比至定陶,再破 秦军。——《史记·项羽本纪》

(9) 比拟 [draw an analogy;liken to]。如:比象(比像。比拟,象征);比傅(勉强类比并不能相比的事物);比尚(比配)

(10) 勾结;偏爱 [collude with]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立其子,不为比(偏爱)。——《左传·襄公三年》

(11) 又如:朋比为奸;比周(勾结);比党(拉帮结派)

(12) 等同[be equal to]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13) 又如:比伍(等同,匹敌);比伉(匹偶)

(14) 通“庀”。具备 [possess;have]

比乐官,展乐器。——《周礼·大胥》

及祭祀,比其具。——《周礼·世妇》

以敦比其事业。——《荀子·荣辱》

(15) 官府限期办好公事 [set a time limit for]

宰严限追比。(追征。县令严定期限,催促交纳。)——《聊斋志异·促织》

(16) 又如:比捕(限期捉拿人犯);比卯(旧时地方衙门中差役的名簿叫“卯簿”。百姓有欠粮的,按卯簿派差役去催缴,如到期不缴,拘衙受刑叫“比卯”)

词性变化

比的拼音:   

〈词性:形〉

(1) 接近;亲近 [intimate]

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周礼·夏官》

(2) 又如:比近(亲近);比周(亲近);比昵(亲近);比善(和睦亲近);比日(近日;每日);比世(近世,近代);比辰(近时,近日);比者(近来);比岁(近年);比际(此时,这时)

(3) 密(与“稀”、“疏”相对) [dense]

比,密也。——《说文》

其比如栉。——《诗·周颂·良耜》

是与比周。——《左传·文公十八年》。注:“比,近也。周密也。”

(4) 又如:比甲(马甲)

(5) 和谐 [harmonous]

声比则应。——班固《汉书》

比的拼音:   

〈词性:名〉

(1) 比喻,比方 [metaphor]。如:比似(如同);比偶(排比对偶);比兴(比与兴);比讽(用“比”的方法讽喻)

(2) 比较两个同类数量的倍数关系,其中一数是一另一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 [ratio]。如:三与五之比,等于五分之三

(3) 姓

比的拼音:   

〈词性:副〉

(1) 皆,都,同等地 [all]

再战比胜。——《战国策·齐策》

(2) 又如:比隆(同等兴盛);比行(并行)

(3) 连续,频频 [frequently]

比投不释。——《礼记·投壶》

间者数年比不登。——《汉书·文帝纪》

比年日蚀。——《汉书·张延寿传》

三人比坐事死。——《汉书·公孙贺传》

地比震动。——《汉书·翼奉传》

比三年日蚀。——《汉书·外戚传》

始至之时,岁比不登。(登:丰收)——苏轼《超然台记》

(4) 近来 [lately;recently]

臣比在晋也,不敢直言。——《吕氏春秋·先织》

比的拼音:   

〈词性:介〉

(1) 比起 [than]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曹操比于 袁绍。——《三国志·诸葛亮传》

(2) 又如:他比你高

(3) 为;替 [for]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孟子·梁惠王上》

(4) 及,等到 [till]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史记·陈涉世家》

比至南郡,而 琮已降。——《资治通鉴》

比去,以手阖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常用词组

比比、比比皆是、比方、比分、比干、比葫芦画瓢、比划、比基尼、比及、比价、比肩、比肩而立、比肩继踵、比较、比较、比较级、比较语言学、比来、比例、比例尺、比例失调、比例因子、比量、比邻、比邻星、比率、比美、比拟、比年、比偶、比配、比丘、比丘尼、比热、比如、比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试、比手画脚、比天高、比武、比翼、比翼鸟、比喻、比照、比值、比重、比作

  拼音  zhōu   注音  ㄓㄡ   
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MFKD  仓颉  BGR  郑码  LDBJ  四角  77220  结构  上三包围电码  0719  区位  5460  统一码  5468  笔顺  ノフ一丨一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周的拼音:zhōu(ㄓㄡ)  

⒈ 圈子,环绕:周围。周天。周转(zhuǎn   )。周匝(a.环绕;b.周到)。

⒉ 普遍、全面:周身。周延。周全。周游。

⒊ 时期的一轮,亦特指一个星期:周岁。周年。周期。周星(十二年)。上周。

⒋ 完备:周到。周密。周详。周正(端正)。周折(事情进行不顺利)。

⒌ 给,接济:周济。

⒍ 中国朝代名:西周。东周。北周。后周。

⒎ 姓。

统一码

周字UNICODE编码U+5468,10进制: 21608,UTF-32: 00005468,UTF-8: E5 91 A8。

周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周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淍週

汉英互译

week、Chou、all、all over、circumference、thoughtful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Zhou dynasty; circumferenc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周的拼音: zhōu  

〈词性:形〉

(1) (象形。甲骨文字形,在“田”里加四点,郭沫若认为“周象田中有种植之形。”有稠密和周遍的意思。小篆析为会意,从用口。段玉裁认为,善用口则周密。本义:周密;周到而没有疏漏)

(2) 同本义 [careful;meticulous;well-considered]

周,密也。——《说文》

忠信为周。——《国语·鲁语》

自周有终。——《礼记·缁衣》。注:“忠信曰周。”

人不可不周。——《管子·人主》。注:“谓谨密也。”

其藏之也周。——《左传·昭公四年》

辅周则国必强。——《孙子·谋政》

责己也重以周。——唐· 韩愈《原毁》

(3) 又如:周悉(周密);计划不周;周谋(周密的谋划);周严(周密严谨);周谨(周密谨慎);周虑(周密考虑)

(4) 稠密;紧密 [close]

橐之而约则周也。——《周礼·考工记·函人》

具车徒以受地必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注:“密也。”

盟所以周信也。——《左传·襄公十二年》。注:“固也。”

(5) 又如:周置(密布);周云(密云,浓云);周闭(严密隐蔽内情)

(6) 亲密,亲切,熟悉而情深 [intimate]

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韩非子·说难》

虽有周亲,不如仁人。——《论语·尧曰》

(7) 又如:周笃(亲密深厚);周厚(亲密深厚);周亲(至亲);周党(至亲好友)

(8) 周到,处处留意和体贴;周全;全面 [thoughtful;considerate;perfect]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韩愈《原毁》

(9) 又如:周致(周到严格);周细(周详);周悉(周到详尽);周委(周详委曲)

(10) 完备 [complete]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韩愈《原毁》

(11) 又如:周置(周全;办理);周庇(周全;庇护);周足(完备;充足);周普(完备;普遍);周方(周全方便)

(12) 遍及;普遍 [all;whole]

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柳宗元《封建论》

周身之帛缕。——唐· 杜牧《阿房宫赋》

(13) 又如:周身温暖;周谒(遍访);周览(遍览;巡视);周顾(环视);周观(纵观;遍览)

(14) 诚,忠信 [honest]

公不周乎伐郑也。——《谷梁传·成公十七年》

词性变化

周的拼音: zhōu  

〈词性:名〉

(1) 周围 [circumference;circle;ring;periphery]

大城不可以不完,郭周不可以外通。——《管子·八观》

(2) 又如:周驰(京城周围专供帝王车马行驶的道路);周回(周围);周合(四周合拢);周城(古代天子之城。周围城垣回绕不缺,与“斩城”对称)

(3) 拐角儿 [corner]

有杕(  :挺立貌)之杜,生于道周。——《诗·唐风·有杕之林》

(4) 星期 [week]。如:周末;上周

(5) 朝代名 [Zhou Dynasty]

(6)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后建立,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市南)。历史上称平王东迁以前为西周,以后为东周。公元前256年为秦所灭,共历三十四王,八百多年

周景王之无射(   )。(《国语》记载, 周景王二十四年即公元前521年铸成“无射”钟。)—— 宋· 苏轼《石钟山记》

(7) 南北朝时,宇文觉代西魏称帝,国号周。史称北周。为隋所灭

(8) 唐时,武则天临朝执政,改国号为周

(9) 五代时,郭威继后汉称帝,国号周。史称后周。960年为宋所灭

(10) 姓

周的拼音: zhōu  

〈词性:动〉

(1) 绕一圈,环绕 [make a circuit]

逐之,三周华不注。(山名。)——《左传·成公二年》

垣墙周庭。——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又如: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周屈(环绕盘曲);周沓(回环错杂);周圆(循环);周转(运转,运行);周复(循环;反复)

(3) 保全 [preserve]

小智非周身之务。——《萤火赋》

(4) 又如:周方(帮助;关照;周全)

(5) 通“週”。周济;救济 [give financial help to]

靡人不周。——《诗·大雅·云汉》

君子周急不继富。——《论语·雍也》

周天下。——《礼记·月令》

周贫济老,咱们先倒挫磨起老奴才来了?——《红楼梦》

(6) 又如:周才(济世之才);周亟(救济急难);周急(周济困急);周务(济事,成事);周养(周济供养)

(7) 合,适合 [suit;befit;meet;fit]

宫室器械周于资用。——《韩非子·难二》

(8) 又如:周容(敬合取容);周和(谐合)

(9) 巩固 [solidate]

盟,所以周信也。——《左传·哀公十二年》

(10) 又如:周固(牢不可破)

(11) 保密 [keep secret]

周而成,泄而败。——《荀子·解蔽》

(12) 通“调”( tiáo  )调和,协调[mediate;concert]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楚辞·离骚》

贵其周于数。——《淮南子·原道》。注:“周,调也。”

立手四时之周。——《韩诗外传》

周的拼音:

zhōu  

〈词性:动〉

(1) 回 [make a circuit;round]

週,回也。——《玉篇》

(2) “週”同“周”

週,俗周字。——《正字通》

常用词组

周报、周北门、周边、周遍、周长、周到、周而复始、周会、周济、周接、周界、周龄、周密、周末、周礼、周纳、周年、周期、周全、周任、周室、周身、周岁、周天、周围、周详、周星、周旋、周游、周瑜、周瑜打黄盖、周缘、周匝、周遭、周章、周折、周正、周知、周至、周转、周晬

阿党比周: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