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饿虎扑羊的意思

èyáng

饿虎扑羊



拼音è hǔ pū yáng

注音ㄜˋ ㄏㄨˇ ㄆㄨ 一ㄤˊ

解释象饥饿的老虎扑向食物一样。比喻动作猛烈而迅速。

出处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五戒禅师么红莲记》:“一个初侵女色,由(犹)如饿虎吞羊。”

例子金玉舟《赵匡胤》第一章:“使出饿虎扑羊的招式,飞身向前,直取赵匡胤的要害。”

用法作定语、宾语;形容迅速凶猛贪婪。

感情饿虎扑羊是中性词。

繁体餓虎撲羊

近义饿虎扑食、饿虎见羊

英语a hungry tiger pouncing on its prey

动物生肖牛,虎,蛇

饿  拼音  è   注音  ㄜˋ   繁体    
部首  饣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86  QNTT  五笔98  QNTY  仓颉  NVHQI  郑码  OXMH  四角  23750  结构  左右电码  7408  区位  2286  统一码  997F  笔顺  ノフフノ一丨一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饿(餓)的拼音:è(ㄜˋ)  

⒈ 肚子空,想吃东西,与“饱”相对:我不饿,你吃吧!饥饿。饿殍(饿死的人)。

⒉ 使受饿:注意别饿坏了。

统一码

饿字UNICODE编码U+997F,10进制: 39295,UTF-32: 0000997F,UTF-8: E9 A5 BF。

饿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饿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hungry、starve

相关字词

饥、饱

造字法

形声:从饣、我声

English

hungry; greedy for; hunge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饿的拼音:

è  

〈词性:动〉

(1) (形声。从食,我声。本义:饥之甚。按:在古代,“饥”与“饿”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别。“饥”指一般的肚子饿;“饿”是严重的饥饿)

(2) 同本义 [hungry]。与“饱”相对

饿,饥也。——《说文》

饿,无食久馁也。——《六书故》

饿,甚于饥也。——《正字通》

有死者曰大饥,无死者曰大饿。——《谷梁传》疏引徐邈说

无一月饿。——《淮南子·说山》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韩非子·饰邪》

(3) 又如:饿隶(饥饿的人;形容干瘠的样子);饿损(饿坏);饿杀鬼(方言。贪吃的人);饿病(饥饿致病)

(4) 使受饿;感到饥饿 [starve;hunger]

饿其体肤。——《孟子·告子下》

伯夷、 叔齐饿于 首阳之下。——《论语·季氏》

(5) 又如:孩子饿了;别饿着小猪

(6) 贫困;缺少 [poor]。如:水田饿水;干田饿水;饿乡(缺吃的乡里)

常用词组

饿鬼、饿饭、饿虎扑食、饿狼、饿殍、饿殍枕藉

  拼音    注音  ㄏㄨˇ   
部首  虍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86  HAMV  五笔98  HWV  仓颉  YPHN  郑码  IH  四角  21217  结构  左上包围电码  5706  区位  2702  统一码  864E  笔顺  丨一フノ一フノ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虎的拼音:hǔ(ㄏㄨˇ)  

⒈ 哺乳动物,毛黄褐色,有黑色条纹,性凶猛,力大。骨和血及内脏均可入药(通称“老虎”):虎口(a.喻危险境地;b.手上拇指和食指相交的地方)。虎穴(喻危险境地)。虎符(古代调兵的凭证,用铜铸成虎形,分两半)。虎狼(喻凶残的人)。虎头蛇尾。虎踞龙盘。龙腾虎跃。

⒉ 勇猛、威武:虎将。虎势。虎劲。虎威。虎虎。虎气。

⒊ 古同“唬”,威吓。

⒋ 古同“琥”,琥珀。

统一码

虎字UNICODE编码U+864E,10进制: 34382,UTF-32: 0000864E,UTF-8: E8 99 8E。

虎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虎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俿乕虝

汉英互译

tiger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tiger; brave, fierce; surnam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虎的拼音:   

〈词性:名〉

(1) (象形。金文字形象以虎牙、虎纹为特征的虎形。本义:老虎)

(2) 同本义 [tiger],亚洲产的一种大型食肉类哺乳动物( Panthera tigris ),在黄褐色的毛皮上有黑色横纹,尾长而无簇毛,有黑圈,下体大部白色,无鬣,典型的体形比狮子略大

虎,山兽之君。——《说文》

阚如虓虎。——《诗·大雅·常武》

虎狼之心。——《史记·项羽本纪》

苛政猛于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

气吞万里如虎。——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又如:虎螭(虎与龙);虎啸(虎吼叫);虎跃(猛虎腾跃);虎残(虎口余生)

(4) 凡伤害物类之虫,也以虎名之 [insect]。如:蝇虎;蝎虎

守宫善捕蝎蝇,故得虎名。——《本草纲目》

(5) 姓

词性变化

虎的拼音:   

〈词性:形〉

(1) 比喻威武勇猛 [brave]。如:虎虎势势(形容勇猛的样子);虎豹(比喻勇猛的战士);虎旅(指勇猛的军队)

(2) 比喻残酷凶暴 [cruel]

或问酷吏。曰:“虎哉!虎哉!角而翼者也”。——《法言》

虎的拼音:   

〈词性:动〉

(1) 〈词性:方〉∶脸色陡变而露出严厉或凶恶的表情 [suddenly turn hostile]。如:虎视鹰瞵(形容凶狠地注视着,将欲有所攫取)

(2) 吓唬。也作“唬” [intimidate]。如:虎虝(吓唬;恐吓);虎唬(威吓);虎吓(犹吓唬)

(3) 另见   

常用词组

虎背熊腰、虎贲、虎彪彪、虎步、虎伥、虎符、虎骨、虎骨酒、虎虎、虎将、虎踞龙盘、虎口、虎口拔牙、虎口余生、虎狼、虎落平川、虎气、虎生生、虎视、虎视眈眈、虎视鹰瞵、虎势、虎跳峡、虎头虎脑、虎头牢房、虎头蛇尾、虎威、虎穴、虎牙、虎崽、虎掌、虎踪猫迹

基本词义

虎的拼音:   

另见   

常用词组

虎不拉

  拼音    注音  ㄆㄨ   繁体    
部首  扌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  RHY  仓颉  QY  郑码  DID  四角  53000  结构  左右电码  2090  区位  3843  统一码  6251  笔顺  一丨一丨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扑(撲)的拼音:pū(ㄆㄨ)  

⒈ 轻打,拍:扑粉。扑蝇。扑打。

⒉ 击拂的用具:粉扑。

⒊ 冲:扑灭。扑救。

⒋ 相搏击:相扑。扑跌。

⒌ 跌倒:扑地。

⒍ 伏:扑在桌上看书。

⒎ 杖,戒尺,亦为中国周代九刑之一。

统一码

扑字UNICODE编码U+6251,10进制: 25169,UTF-32: 00006251,UTF-8: E6 89 91。

扑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扑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㩧攴揊撲擈

汉英互译

attack、flap、pounce on、rush at、snap、throw oneself on

造字法

形声:从扌、卜声

English

pound, beat, strike; attack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扑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左形,右声。本义:击,打)

(2) 同本义 [beat;strike]

扑,挨也。——《说文》

扑,击也。——《广雅》

连杖曰扑。——《通俗文》

荫不祥之木为雷电所扑。——《淮南子·说林》

举筑扑秦皇帝,不中。——《史记·刺客列传》

吾即扑杀汝。——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又如:扑掌(拍掌。表示惊讶、惋惜);扑作教刑(用板子责打违反礼教的人);扑刑(指教师用戒尺、教鞭之类对学生所作的体罚);扑抶(杖击,鞭打);扑责(杖击责罚);扑枣(击落枣子)

(4) 进攻 [attack]

秦破 韩、 魏,扑师 武。——《史记·周本纪》

(5) 拂着;拂拭 [whisk or wipe off]

旋见鸡伸颈摆扑。——《聊斋志异·促织》

(6) 又如:扑复(扑击);扑手(扑击的招数);扑殄(扑灭);扑剪(扑灭铲除)

(7) 倾倒。通“仆” [fall]

秦破 韩魏,扑师武。——《史记·周本纪》

朽机懼倾扑。——韩愈《纳凉联句》

(8) 又如:扑翻身(跪下后两手伏地,扑倒身子);扑跌(相扑,摔交);扑破(摔破;摔坏);扑杀(摔死;击杀)

(9) 直冲 [rush at]。如:孩子一下子扑到他妈的怀里去;老虎向山羊扑去

(10) 赌博 [gamble]。如:扑卖(宋元时小商败推销用的一种博戏手法,以钱为赌具)

(11) 尽全力 [devote]。如:一心扑在集体事业上

(12) 〈词性:方〉∶伏,趴 [bend over]。如:扑在桌上看地图

(13) 喻指烟、气之属直冲(人的感官) [assail]

剖之,有如烟扑口鼻。——明· 刘基《卖柑者言》

(14) 又如:扑面

词性变化

扑的拼音:

撲毬   

〈词性:名〉

(1) 某些拍、拭的用具 [puff]。如:粉扑;毬扑

(2) 棰杖 [rod]

永泰中,余任 洛阳丞,以扑抶军骑。—— 唐· 韦应物《示从子河南尉班》

扑的拼音:   

〈词性:名〉

(1) 鞭子;戒尺。古代体罚用具 [whip;teacher’s ruler for beating pupils]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汉· 贾谊《过秦论》

(2) 又如:扑罚(以鞭扑来惩罚);扑挞(鞭打)

常用词组

扑奔、扑鼻、扑哧、扑哒、扑打、扑地、扑跌、扑冬、扑斗、扑粉、扑粉、扑罚、扑击、扑救、扑克、扑空、扑拉、扑棱、扑脸儿、扑噜、扑落、扑满、扑面、扑灭、扑闪、扑扇、扑朔、扑朔迷离、扑簌簌、扑腾、扑腾、扑通、扑心扑肝、扑责

  拼音  yáng xiáng   注音  一ㄤˊ ㄒ一ㄤˊ   
部首  羊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86  UDJ  五笔98  UYTH  仓颉  TQ  郑码  UC  四角  80501  结构  单一电码  5017  区位  4982  统一码  7F8A  笔顺  丶ノ一一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羊的拼音:yáng(一ㄤˊ)  

⒈ 哺乳动物,反刍类,一般头上有一对角,品种很多:绵羊。黄羊。羚羊。羊羔。羊毫。羊肠线。羊肠小道。

⒉ 姓。

其他字义

羊的拼音:xiáng(ㄒ一ㄤˊ)  

⒈ 古同“祥”,吉祥。

统一码

羊字UNICODE编码U+7F8A,10进制: 32650,UTF-32: 00007F8A,UTF-8: E7 BE 8A。

羊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羊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sheep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sheep, goat; KangXi radical 123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羊的拼音: yáng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像羊头形。“羊”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一种哺乳动物)

(2) 同本义 [sheep]。反刍类,以食草为生。一般头上有一对角,有许多品种

羊,羊兽也。——《说文》。孔子曰:“半羊之字以形举也。”

羊曰柔毛。——《礼记·曲礼》

羊曰少牢。——《大戴礼记·少牢》

食麦与羊。——《礼记·月令》

兑为羊。——《易·说卦》

杖汉节牧羊。——《汉书·李广苏建传》

(3) 又如:羊群里跑出骆驼来(喻指平常的人忽然变成了出类拔萃的人物了);羊群蚁阵(形容众多而聚集);羊酒花红(丰厚的赏赐和显赫的荣耀);羊车过市(比喻男子才美绝伦,引人羡慕注目);羊耳风(羊角风);羊脏(调侃语。指好胃口);羊羔(酒名;羊羔酒,一种汾州产的糯米制白酒);羊儿风(羊角风)

(4) 十二生肖之一,与十二地支的未相配 [sheep]

丑、未,亦土也。丑禽牛,未禽羊。——《论衡》

(5) 姓

词性变化

羊的拼音: yáng  

〈词性:形〉

(1) 吉利。后作“祥” [lucky]

有恐后世子孙,不能敬莙以取羊。——《墨子》

羊吉万岁,子孙自贵。——《王孝渊碑》

(2) 又如:羊枣(果名,俗称“软枣。表示吉祥);吉羊

(3) 细密;完备。后作“详” [meticulous;detailed]

臣愿王与下吏羊计某言而竺(笃)虑之也。——《马王堆汉墓帛书》

常用词组

羊肠线、羊肠小道、羊齿、羊癫风、羊羔、羊羹、羊工、羊倌、羊毫、羊狠狼贪、羊角、羊角风、羊圈、羊羚、羊毛、羊毛疔、羊毛帽、羊毛衫、羊毛袜、羊毛衣、羊膜、羊皮纸、羊绒衫、羊肉串、羊水、羊桃、羊痫风、羊音、羊左

饿虎扑羊: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