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恩威并用的意思

ēnwēibìngyòng

恩威并用



拼音ēn wēi bìng yòng

注音ㄣ ㄨㄟ ㄅ一ㄥˋ ㄩㄥˋ

解释安抚和强制同时施行。现也指掌权者对手下人,同时用给以小恩小惠和给以惩罚的两种手段。

出处《三国志 吴书 周鲂传》:“鲂在郡十三年卒,赏善罚恶,恩威并行。”

例子为朝廷计,宜先赦其矫诏之罪,然后赏其斩曦之功,则恩威并用,折冲万里之外矣。(宋 周密《齐东野语 文庄论安丙矫诏》)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安抚和强制同时施行。

感情恩威并用是中性词。

繁体恩威並用

近义恩威并重、恩威并行

英语apply the carrot and stick judiciously

俄语умéло применять поощрéния и наказáния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ēn   注音    
部首  心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  LDNU  仓颉  WKP  郑码  JDWZ  四角  60330  结构  上下电码  1869  区位  2287  统一码  6069  笔顺  丨フ一ノ丶一丶フ丶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恩的拼音:ēn(ㄣ)  

⒈ 好处,深厚的情谊:恩爱。恩赐。恩宠(指帝王对臣下的优遇和宠幸)。恩德。恩典。恩惠。恩仇。感恩。开恩。

统一码

恩字UNICODE编码U+6069,10进制: 24681,UTF-32: 00006069,UTF-8: E6 81 A9。

恩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恩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favour、grace、kindness

相关字词

仇、怨

造字法

形声:从心、因声

English

kindness, mercy, charit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恩的拼音: ēn  

〈词性:名〉

(1) (形声。从心,因声。本义:恩惠)

(2) 同本义 [美favor;benevolence]

恩,惠也。——《说文》

恩者,仁也。——《礼记·丧服四制》

如此,则上下之恩结矣。——《韩非子·用人》

夫人有恩而背之,不祥莫大焉。——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3) 又

先生之恩,生死而骨肉也。

(4) 又如:忘恩;报恩;恩润(恩惠德泽);恩义(恩情与道义);恩分(恩惠情分);恩惠教化。古代多指官方对人民而言;恩田(佛家田。三福之一。指父母)

(5) 情谊 [friendship]

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三国演义》

词性变化

恩的拼音: ēn  

〈词性:形〉

(1) 恩爱,亲爱 [love,expecially that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benevolence]

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韩非子·六反》

(2) 又如:恩客(妓女对特别亲爱的客人的称呼);恩意(恩爱的心意);恩狎(宠爱亲热);恩慈(宠爱慈惠)

恩的拼音: ēn  

〈词性:动〉

(1) 恩赐,加恩 [bestow (favors,charity,etc.)]

傅太后恩 赵太后。——《汉书·外戚传》

彼不我恩(加恩,优待)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2) 又如:恩赍(恩赐的财物);恩台(老百姓对地方官的尊称);恩相(对长官的尊称);恩家(奴仆尊称主人);恩主(对施恩于己者的敬称)

(3) 感恩;感谢 [feel grateful;be thankful]。如:恩抚(谓抚育之恩);恩环(衔环以报恩);恩女(父女);恩养钱(亦称“恩养礼钱”。出卖儿女时买方所付钱财的婉称,也指对曾收养自己儿女的人的报酬)

(4) 爱 [love]。如:恩旧(世代友好相交的亲友)

常用词组

恩爱、恩宠、恩仇、恩赐、恩德、恩典、恩格斯、恩公、恩惠、恩将仇报、恩情、恩人、恩师、恩同再造、恩义、恩荫、恩遇、恩怨、恩泽、恩重如山、恩准

  拼音  wēi   注音  ㄨㄟ   
部首  女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86  DGVT  五笔98  DGVD  仓颉  IHMV  郑码  HMAZ  四角  53200  结构  上三包围电码  1218  区位  4594  统一码  5A01  笔顺  一ノ一フノ一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威的拼音:wēi(ㄨㄟ)  

⒈ 表现出来使人敬畏的气魄:威力。威风。权威。

⒉ 凭借力量或势力:威胁。威慑。

统一码

威字UNICODE编码U+5A01,10进制: 23041,UTF-32: 00005A01,UTF-8: E5 A8 81。

威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威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y force、might、power

造字法

形声:从女、戌声

English

pomp, power; powerful; dominat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威的拼音: wēi  

〈词性:名〉

(1) 威力;威风 [might;power]

威,畏也。——《说文》

威也者,力也。——《吕氏春秋·荡兵》

有而可畏谓之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严大国之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之威。

威天下不以兵革。——《孟子·公孙丑下》

威棱威乎邻国。——《汉书·李广传》

威振四海。——汉· 贾谊《过秦论》

为敛威去。——《明史》

(2) 又如:威风杀气(威风恶煞;盛气凌人);威弧(很有威力的弧矢);威折(以威力使之折服);威服(以威力慑服);威柄(威权,权力);威畏(以威势使之畏服);威约(威势为人制约);威凌(以威势相欺凌);威绥(以威力使之安定)

(3) 尊严,威严 [dignity]

畏威保位。——《明史》

吏惮其威。

(4) 又如:威荣(尊严与荣华);威法(威严的法令);威神(尊严的神灵);威裕(威严和宽仁);威敬(有威严,令人敬重);威光(威严的光芒);威棱(声势威仪);威德(威严与恩德);威锋(威德);威权(威势与权力);威灵(声势威仪);威声(威严的名声);威神(威仪的神灵);威化(声威德化)

(5) 虐害。通“畏” [terrible thing]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老子》

(6) 刑罚 [penalty]。如:威威(处罚罪犯);威令(刑法或军政命令);威辟(重刑苛法)

(7) 古代军事编制单位 [hundred families]

百户为“威”,设中、前、后、左、右五所,每军百户曰威。——《南疆逸史》

词性变化

威的拼音: wēi  

〈词性:形〉

〈词性:方〉∶漂亮的 [beautiful]

楹联贴好了,徐炳华得意地问众人:“威不威?” 傻子权竖起两个大拇指,大声说:“威呀”!—— 陈残云《香飘四季》

威的拼音: wēi  

〈词性:动〉

(1) 畏惧。通“畏” [fear]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诗·小雅·常棣》

威,畏也,可畏惧也。——《释名·释言语》

见怀思威。——《国语·晋语四》

(2) 震慑 [shock]

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战国策》

教我先威众。——《史记·陈涉世家》

常用词组

威逼、威德、威风、威风凛凛、威凤一羽、威福自己、威骇、威吓、威力、威厉、威烈、威灵、威猛、威名、威尼斯、威迫、威迫利诱、威容、威慑、威士忌,威士忌酒、威势、威望、威武、威武不屈、威显、威胁、威信、威信扫地、威严、威仪、威震天下、威重、威尊命贱

  拼音  bìng bīng   注音  ㄅ一ㄥˋ ㄅ一ㄥ   繁体  並、併  
部首  干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UAJ  仓颉  TT  郑码  UAE  四角  80441  结构  上下电码  1629  区位  1802  统一码  5E76  笔顺  丶ノ一一ノ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并的拼音:bìng(ㄅ一ㄥˋ)  

⒈ 合在一起:并拢。合并。兼并。

⒉ 一齐,平排着:并驾齐驱。并重(zhòng   )。并行(xíng   )。

⒊ 连词,表平列或进一层:并且。

⒋ 用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的语气,表不像预料的那样:并不容易。

其他字义

并的拼音:bīng(ㄅ一ㄥ)  

⒈ 中国山西省太原市的别称。

统一码

并字UNICODE编码U+5E76,10进制: 24182,UTF-32: 00005E76,UTF-8: E5 B9 B6。

并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并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幷竮並併竝

汉英互译

combine、equally、merge、and、moreover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combine, annex; also, what's mor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并的拼音: bīng  

〈词性:名〉

(1) 古地名。并州 [Bing prefecture]

(2) 相传禹治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并州为九州之一,其地在今河北保定、正定和山西大同、太原一带。沿用为太原的别称

(3) 汉置并州,其地在今内蒙古、山西(大部)、河北(一部)。东汉时并入冀州。三国魏复置。其地在今山西汾水中游

并、 汾乔木,望秋先陨。—— 宋· 沈括《梦溪笔谈》

(4) 另见 bìng  

基本词义

并的拼音:

並、併、竝 bìng  

〈词性:动〉

(1) (会意。《说文》:“从二立。”金文字形,为二人并立之形。本义:并行,并列)

(2) 同本义 [side by side]

並,併也。从二立,会意。今隶作並。——《说文》

並行。——《仪礼·乡射礼》

並立则乐。——《礼记·儒行》

俄而並乎尧舜。——《荀子·儒效》

並纽约用组。——《礼记·玉藻》

並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诗·齐风·还》

並驾齐驱,而一毂统辐。——《文心雕龙·附会》

且夫尧、 舜、 桀、 纣千世而一出,是比肩并踵而生也。——《韩非子·难势》

(3) 又如:并列;并肩作战;并介(不论穷富,都能耿介于守。兼利天下叫并,孤介自守叫介);并夹(古代习射时从箭靶上拔取箭头的工具);并封(古代传说中的双头兽);并心(同心)

(4) 合并(由一部分与另一部分结合一起) [amalgamate;combine]

并力西向。——苏洵《六国论》

遂以周瑜, 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 备并力逆 操。——《资治通鉴》

并一而不二。——《荀子·儒效》

凡五十五章并为苍颉篇。——《汉书·艺文志》

今野兽并角。——《汉书·终军传》

(5) 又如:兼并(容纳合并);并叠(收拢;拼凑);并坐(谓因牵连而一并治罪);并兼(合并;并吞)

(6) 兼并;并吞 [annex]

秦初并天下。——《史记·秦始皇本纪》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资治通鉴》

魏并 中山。——《战国策·中山策》

(7) 又如:并火(即“拼伙”。同伙拼杀);并卷(兼并席卷)

(8) 具备 [have]

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

(9) 通“屏”,“摒”。排除 [get rid of]

至贵,爵国并焉。——《庄子·天运》

(10) 相同 [be identical;same]

行与世异,心与欲并。——嵇康《卜疑集》

词性变化

并的拼音: bìng  

〈词性:副〉

(1) 全,全都 [completely;entirely]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人并有愧色。——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荣贼并非推心待慰帅者。——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并然(完全);据我了解,事情并不是这样

(3) 一起;一齐;同时 [at the same time;altogether]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史记·陈涉世家》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资治通鉴》

(4) 又如:并举;并日而食(两天只吃一天的饭);并存不悖(同时存在而不冲突)

并的拼音: bìng  

<连>

(1) 并且,连 [further more;besides]

杖至百,两股间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我们完全同意并拥护这个报告

(3) 和,以及 [and]

(4) 另见 bīng  

常用词组

并案、并产、并存、并蒂莲、并发、并发症、并放、并骨、并合、并伙、并驾齐驱、并肩、并肩作战、并进、并举、并力、并立、并励、并联、并列、并流、并拢、并辔、并且、并驱、并日、并日而食、并入、并吞、并网、并无二致、并线、并行、并行不悖、并用、并置、并重

  拼音  yòng   注音  ㄩㄥˋ   
部首  用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  ETNH  仓颉  BQ  郑码  LDBI  四角  77220  结构  单一电码  3938  区位  5135  统一码  7528  笔顺  ノフ一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用的拼音:yòng(ㄩㄥˋ)  

⒈ 使人或物发挥其功能:使用。用心。用兵。用武。

⒉ 可供使用的:用品。用具。

⒊ 进饭食的婉辞:用饭。

⒋ 花费的钱财:费用。用项。用资。

⒌ 物质使用的效果:功用。有用之才。

⒍ 需要(多为否定):不用多说。

⒎ 因此:用此。

统一码

用字UNICODE编码U+7528,10进制: 29992,UTF-32: 00007528,UTF-8: E7 94 A8。

用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用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Use、Using、by、with、dispend

造字法

象形:像桶之形

English

use, employ, apply, operate; us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用的拼音: yòng  

〈词性:动〉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桶形。桶可用,故引申为用。本义:使用,采用)

(2) 同本义 [use;employ]

用,可施行也。——《说文》

用,以也。——《苍颉篇》

利用为大作。——《易·益》

五行五用哉。——《虞书》

乃攘窃神胝之牺牷牺用。——《书·微子》

乘其财用出入。——《周礼·宰夫》

乃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周礼·小司徒》

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 管仲用之 齐, 子产用之 郑, 商君用之 秦, 仲长统言之 汉,而非今日之立异也。—— 宋· 王安石《上五事札子》

皆不足用。——明· 魏禧《大铁椎传》

用水彩。——蔡元培《图画》

兼用激刺。

又用篆章。——明· 魏学洢《核舟记》

(3) 又如:用不着(没办法);备用(准备着供随时使用);实用(实际使用);拆用(拆开使用);用功(使用功力);用长(使用长武器);用板(使用诏书);用计(使用计谋);用天因地(利用天时,顺应地利);用钱(使用钱币);用药(使用药物)

(4) 任用(委派人员担任职务) [appoint]

不用尚书郎。——《乐府诗集·木兰诗》

用于昔日。——诸葛亮《出师表》

贤能为之用。——《三国志·诸葛亮传》

不能用也。——《资治通鉴》

(5) 又如:大材小用(用人不当);重用(把某人放在重要的岗位上);叙用(任用);起用(重新起用已退职或已免职的人员);用才(任用人才);用臣(可任用之臣);用行舍藏(被任用就行其道,不被任用就退隐);用贤(任用贤人)

(6) 运用(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 [apply]

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孙子·用间》

(7) 又如:用间(运用间谍);用计铺谋(安排计谋;出谋划策);用长(运用其所长);用奇(指军事上运用出人意料的策略);用思(运用心思);用智(运用智谋)

(8) 治理;管理 [administer]

仁人之用国,将修志意,正身行。——《荀子》

(9) 又如:用民(治理和役使民众)

(10) 出力;效命 [put forth one's strength]

国有事,则学民恶法,商民善化,技艺之民不用,故其国易破也。——《商君书》

(11) 又如:用精(专心一意)

(12) 需要 [need]

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李白《与韩荆州书》

(13) 又如:不用

(14) 吃;饮 [eat;drink]。如:用茶(饮茶,喝茶);用膳(吃饭);用餐(吃饭);用烟(吸烟,抽烟)

(15) 执政;当权 [be in power]

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史记》

(16) 行事;行动 [act]

经称鹏之用,其将飞也必待海之运,其飞也必以怒。——明· 徐渭《赡张君序》

词性变化

用的拼音: yòng  

〈词性:名〉

(1) 功用;功能 [function]

小礼无所用。——《史记·魏公子列传》

彼虽善事,其用不足称也。——唐· 韩愈《原毁》

其用不足称。——唐· 韩愈《原毁》

灵用不同。——唐· 李朝威《柳毅传》

其用有二。——[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2) 又如:用头(用途)

(3) 器用;物质 [material]

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资治通鉴》

(4) 又如:用器(器物;使用器物)

(5) 费用,资财 [cost;expenses]

给其食用。——《战国策·齐策四》

多求妄用。——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兵精足用。——《资治通鉴》

裹物之用。——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家常之用。

用的拼音: yòng  

〈词性:介〉

(1) 因;由 [with;on]

觉见卧闻,俱用精神。——《论衡》

(2) 又如:用逸待劳(以逸待劳);用情(以真实的感情相待)

(3) 凭,拿 [rely on]

何用识夫婿。——《乐府诗集·陌上桑》

高蝉正用一枝鸣。——宋· 洪迈《容斋续笔》

(4) 因,因为 [because of;for]

必用此为务。——《史记·货殖列传》

用甲第为国相。——清· 周容《芋老人传》

用此。——清· 方苞《狱中杂记》

用的拼音: yòng  

<连>

(1) 表示结果,相当于“因而”、“于是” [hence;therefore;thus]

明淫于家,用殄厥也。——《书·益稷》

(2) 又如:用是(因此)

(3) 表示目的,相当于“为了”、“为的是” [for]

朕及笃敬,恭承民命,用永地于新邑。——《书·盘庚下

常用词组

用兵、用兵如神、用场、用处、用词、用词不当、用度、用费、用工夫、用功、用户、用具、用力、用命、用品、用人、用人、用舍行藏、用事、用途、用武、用武之地、用贤任能、用心、用心、用意、用语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