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ěr wén mù jī
注音ㄦˇ ㄨㄣˊ ㄇㄨˋ ㄐ一
解释击:接触。亲自听说,亲眼看见。
出处宋·刘克庄《后村全集·回刘汀州书》:“仆不佞,于世之杰士仁人,……皆耳闻目击,一旦因贤嗣显扬之请,遂得附名骥尾,以诏不朽,岂非幸欤!”
例子秦牧《花蜜与蜂刺》:“这类素材,显然和他在狱中耳闻目击的事情有密切的关联。”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所见所闻。
感情耳闻目击是中性词。
繁体耳聞目撃
近义耳闻目睹、耳闻目见
反义道听途说
英语hear and see for oneself
动物生肖牛,虎,蛇
耳的拼音:ěr(ㄦˇ)
⒈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耳背(bèi )。耳垂。耳鬓厮磨(mó )。耳穴。耳聪目明。耳濡目染。
⒉ 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
⒊ 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耳房。鼎耳。
⒋ 听说:耳闻。耳软。耳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
⒌ 文言助词,而已,罢了:想当然耳。
⒍ 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
耳字UNICODE编码U+8033,10进制: 32819,UTF-32: 00008033,UTF-8: E8 80 B3。
耳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耳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EENT、auris
象形
ear; merely, only; handle
详细解释◎ 耳的拼音: ěr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2) 同本义 [ear]
耳,主听也。——《说文》
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
坎为耳。——《易·说卦》
忠言逆耳利于行。——明· 刘基《苦斋记》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
(4) 听觉,听力 [sense of hearing]。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
(5) 耳状的东西 [an ear-like thing]。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6)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sprout(of grain on the cereal)]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
(7) 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 耳的拼音: ěr
〈词性:动〉
(1) 听到,听说 [hear;listen]。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
(2) 附耳而语 [whisper]。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
(3) 通“佴”。退后,居次 [withdraw]
人自为种而天下耳。——《庄子·天运》
◎ 耳的拼音: ěr
<语气>
(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that is all]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
(2)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
◎ 耳的拼音: ěr
<连>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
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耳巴、耳报神、耳背、耳边风、耳鬓厮磨、耳不离腮、耳沉、耳垂、耳戳、耳聪、耳聪目明、耳朵、耳朵软、耳房、耳粪、耳根、耳垢、耳刮子,耳掴子、耳光、耳号、耳红面赤、耳环、耳机、耳记、耳际、耳科、耳廓、耳力、耳聋、耳门、耳鸣、耳膜、耳目、耳目一新、耳剽、耳热、耳濡目染、耳软、耳软心活、耳塞、耳塞、耳生、耳石、耳食、耳屎、耳饰、耳熟、耳熟能详、耳顺、耳套、耳提面命、耳听八方、耳挖、耳挖子、耳闻、耳闻不如目见、耳闻目睹、耳蜗、耳熏目染、耳炎、耳音、耳语、耳针、耳轴、耳坠子、耳子
闻(聞)的拼音:wén(ㄨㄣˊ)
⒈ 听见:闻诊。闻听。闻讯。博闻强记。闻过则喜。闻鸡起舞(听到荒鸡鸣而起舞,喻志士及时奋发)。
⒉ 听见的事情,消息:新闻。传闻。见闻。
⒊ 出名,有名望:闻人。闻达。
⒋ 名声:令闻(好名声)。丑闻。
⒌ 用鼻子嗅气味: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
⒍ 姓。
闻字UNICODE编码U+95FB,10进制: 38395,UTF-32: 000095FB,UTF-8: E9 97 BB。
闻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闻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聞䎹䎽
famous、reputation、hear、learn、news、nose、smell、snuffle
形声:从耳、门声
hear; smell; make known; news
详细解释◎ 闻的拼音:
聞 wén
〈词性:动〉
(1) (形声。从耳,门声。本义:听到)
(2) 同本义 [hear]
闻,知声也。——《说文》
闻耳之聪也。——《墨子经上》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闻佳人兮召予。——屈原《九歌·湘夫人》
夜闻汉军四面皆 楚歌。——《史记·项羽本纪》
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后汉书·列女传》
闻屏障中。——《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 又如:闻声不食(听到动物的叫声就不忍心吃它的肉);闻所不闻(听到从未听过的事情。也说“闻所未闻”);闻风响应(听到风声,便起而响应);闻雷失箸(比喻假借其他不相关的事来掩饰自己的实情);闻鸡起舞(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夜半闻荒鸡鸣,乃与琨起身舞剑。后世比喻有志之士及时奋起)
(4) 听说;知道 [be told;know]
闻君行仁政。——《孟子·滕文公上》
其闻道也。——唐· 韩愈《师说》
闻道有先后。
不可得闻。——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5) 又如:闻问(通音讯,获得音讯);闻道(闻知领会道理);闻说(听说);闻得(听说);闻知(听说;知道)
(6) 接受 [accept]。如:闻教(受教;领教);闻命(接受命令或教导);闻令(接受教诲)
(7) 传布,传扬 [propagate]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王维《老将行》
(8) 又如:闻诵(传布与称道)
(9) 报告上级[report]。如:闻达(向皇帝报告);闻问(通消息)
(10) 趁,乘 [take advantage of]。如:闻早(趁早,赶早)
(11) 闻名,出名 [well-known]
名闻天下。——《史记·魏公子列传》
闻于诸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以义闻于东南。——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2) 嗅;嗅到 [smell]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孔子家语·六本》
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史记·滑稽列传》
(13) 又如:自不可闻
(14) 通“问”。询问;问候 [inguire;extend gleetings to]
丧牛之凶,终莫之闻也。——《易·旅象》
谓他人昆,亦莫我闻。——《诗·王风·葛藟》
群公先正,则不我闻。——《诗·大雅·云汉》
◎ 闻的拼音:
聞 wén
〈词性:名〉
(1) 知识;见闻 [knowledge]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
博闻强志。——《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 又如:闻见(见闻)
(3) 传闻,听到的事情;消息 [information]
求闻之若此。——《吕氏春秋·慎行论》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4) 又如:新闻;趣闻;要闻;旧闻;奇闻;见闻
(5) 声望;威望 [popularity;prestige]
令闻令望。——《诗·大雅·卷阿》
前时之闻。——宋· 王安石《伤仲永》
草野之无闻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6) 又如:闻达;闻誉之施(指身受美名);秽闻(丑恶的名声)
闻达、闻风而动、闻风丧胆、闻过则喜、闻名、闻所未闻、闻悉、闻讯、闻一知十
目的拼音:mù(ㄇㄨˋ)
⒈ 眼睛:目光。醒目。历历在目。目指气使(用眼光和气色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骄横傲慢的神志。亦作“颐指气使”)。
⒉ 看,视:目语。目论(喻没有自知之明或浅陋狭隘的见解)。
⒊ 想要达到的地点、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目的(dì )(亦指箭靶的中心)。
⒋ 大项中再分的小项:条目。纲举目张。
⒌ 名称:数目。巧立名目。
⒍ 标题:目录。
⒎ 生物学分类系统上所用的等级之一,在“纲”以下,“科”以上:鸟纲中有雁形目和鸡形目。
⒏ 孔眼:网目。
⒐ 指为首的人:头目。
目字UNICODE编码U+76EE,10进制: 30446,UTF-32: 000076EE,UTF-8: E7 9B AE。
目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目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eye、item、order
纲
象形
eye; look, see; division, topic
详细解释◎ 目的拼音: mù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2) 同本义 [eye]
目,人眼,象形。——《说文》
目者,气之清明者也。——《礼记·郊特牲。》
目者,心之符也。——《韩诗外传》
夫妻反目。——《易·小畜卦》
睅其目,皤其腹。——《左传·宣公二年》
满目萧然。——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瞋目大怒。——晋· 干宝《搜神记》
目似瞑。——《聊斋志异·狼三则》
目不忍睹。——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 又如:目不斜视(眼睛不向旁边看,形容为人正派);目见耳闻(亲眼看见,亲耳听到);目治手营(亲眼观察,亲手试验);目空一世(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目眩神摇(眼花缭乱,心神摇荡);目无下尘(眼睛不朝下看。形容态度高傲。下尘,下风,喻指比自己低下的人);目耗(眼睛昏花);目指(用眼睛示意指点);目眦(眼眶);目珠(眼球);目睛(眼珠);目精(眼珠;眼睛)
(4) 目光;眼力 [eye-sight]
四海注目。——《晋书·孙惠传》
(5) 又如:目捷(目光敏捷);目击道存(眼光一接触便知“道”之所在。形容悟性好);目色(视力);目使颔令(用眼色和下颔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态度骄横);目注(目光注视);目波(水波似的目光、谓目光流盼如水波);目逆(以目光相迎);目极(用尽目力远望)
(6) 孔眼 [mesh]
举一纲而万目张。——郑玄《诗谱序》
(7) 又如:纲举目张;一个60目的筛
(8) 条目;要目 [item]。如:目次(书刊上的目录。表示内容的篇目次序)
(9) 目录 [catalogue]。如:参考书目;故事节目
(10) 首领;头目 [chieftan]
夷目嘉符。——《广东军务记》
(11) 又如:目把(指西南少数民族中的小首领)
(12) 分类学上位于科之上、纲之下的类别 [order]。如:松柏目
(13) 名目,数目;行列 [name of a thing;number;row]
不在使者之目。——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 目的拼音: mù
〈词性:动〉
(1) 观看,注视 [look;regard]
指目陈胜。——《史记·陈涉世家》
指目牵引。——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2) 又如:目过(过目;细看);目下十行(形容看书速度极快);目及(看到);目染(因经常看见而受到影响);目笑(目视而窃笑);目礼(以目注视,表示敬意);目断(犹望断。一直望到看不见);目识(看后即记住);目属(瞩目;注视);目艳(看到美好的事物而感到羡慕);目为(看作)
(3) 递眼色,使眼 [give a hint with the eyes]
酒阑,吕布因目留 高祖。——《史记·高祖本纪》
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4) 又如:目交心通(以眼色传情,心中相互沟通);目挑眉语(以眉目挑逗传情);目指气使(用眼神和气色示意,以支使别人。形容态度骄横);目禁(用眼色禁止别人言行);目语额瞬(眉毛眼睛能作态示意)
(5) 看待 [treat with;regard as]
不敢以说书目敬亭。——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目标、目不见睫、目不交睫、目不忍见、目不忍视、目不识丁、目不暇接、目不转睛、目测、目测、目成、目怆有天、目瞪口呆、目的、目睹、目光、目光短浅、目击、目击者、目今、目镜、目空四海、目空一切、目力、目录、目迷五色、目前、目送、目挑心招、目无全牛、目无组织、目下、目眩、目语、目睁口呆、目中无人、目眦
击(擊)的拼音:jī(ㄐ一)
⒈ 敲打,或做类似敲打的动作:击打。击鼓。击中(zhòng )。击破。击毙。击水(a.拍打水面;b.指游泳)。旁敲侧击。
⒉ 攻打:击败。击毁。打击。声东击西。
⒊ 碰,接触:撞击。目击。肩摩毂(gǔ )击(亦作“摩肩击毂”)。
击字UNICODE编码U+51FB,10进制: 20987,UTF-32: 000051FB,UTF-8: E5 87 BB。
击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击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擊撃
attack、beat、bump into、hit、strike out、thrash
打
象形
strike, hit, beat; attack, fight
详细解释◎ 击的拼音:
撃 jī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毄( jī )声。本义:敲击,敲打)
(2) 同本义 [beat;hit;strike]
欲以击柱。——《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肯击缻。
留击柝者。——《资治通鉴·唐纪》
使击柝如故。
援玉 枹兮击鸣鼓。——《楚辞·九歌·国殇》
(3) 又如:击壤(相传尧时有老人击壤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率力于我何有哉?后因以比喻太平盛世);击节(打拍子);击鞠(击皮球)
(4) 攻击;攻打 [assault;attack]
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击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5) 又如:击排(攻击排斥);击排冒没(攻击排斥,轻率而不顾一切);击床(击杀于床上)
(6) 碰撞;接触 [come in contact with;bump into]
齐吴傍以击汰。——《楚辞·屈原·涉江》
(7) 又如:击毂摩肩(车碰轮,人摩肩。比喻拥挤,热闹);击冲(撞击);撞击(运动体与别的物体猛然碰上)
(8) 杀;搏杀 [kill;slaughter]
入水击蛟。——《世说新语·自新》
数击杀响马贼。——明· 魏禧《大铁椎传》
客奋椎左右击。
猱进鸷击。——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9) 如:击斩(斩杀);击鲜(宰杀活的牲畜禽鱼,充作美食)
击败、击毙、击穿、击打、击打、击发、击鼓、击毁、击剑、击溃、击落、击破、击伤、击水、击铁、击退、击玉敲金、击掌、击针、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