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fā hào shī lìng
注音ㄈㄚ ㄏㄠˋ ㄕ ㄌ一ㄥˋ
解释发、施:发布;下达;号:号令、命令。发布命令;下达指示;进行指挥。
出处《尚书 冏命》:“发号施令,罔有不臧。”
例子我们历来主张革命要依靠人民群众,大家动手,反对只依靠少数人发号施令。(《毛泽东选集 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正音“号”,不能读作“háo”。
辨形“施”,不能写作“司”。
辨析发号施令和“颐指气使”都含有“指挥别人”的意思;但发号施令偏重于“指挥”;可表示“发布具体的命令”;很常用;并多用于口语;“颐指气使”偏重于指挥别人时的傲慢态度;使用较少;仅用于书面语。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谜语挥泪斩马谡
感情发号施令是贬义词。
繁体發號施令
近义调兵遣将、指挥若定
反义线抽傀儡
英语order people about(call the tune)
俄语издавáть прикáзы и распоряжéния
日语指示命令をくだす,配(さいはい)を振(ふ)る
德语(selbstherrlich) Befehle erteilen(herumkommandieren)
造句donner des ordres(commander)
动物生肖牛,虎,蛇
发(發)的拼音:fā(ㄈㄚ)
⒈ 交付,送出:分发。发放。发行(批发)。
⒉ 放,射:发射。百发百中。焕发。
⒊ 表达,阐述:发表。发凡(陈述某一学科或一本书的要旨)。阐发。
⒋ 散开,分散:发散。
⒌ 开展,张大,扩大:发展。发扬。
⒍ 打开,揭露:发现。发掘。
⒎ 产生,出现:发生。发愤。奋发。
⒏ 食物因发酵或水浸而澎涨:发面。
⒐ 显现,显出:发病。发抖。发憷。
⒑ 开始动作:发动。
⒒ 引起,开启:启发。发人深省。
⒓ 公布,宣布:发布。发号施令。
⒔ 量词,用于枪弹、炮弹。
发(髮)的拼音:fà(ㄈㄚˋ)
⒈ 人的前额、双耳和头颈部以上生长的毛:头发。鬓发。怒发冲冠。
发字UNICODE编码U+53D1,10进制: 21457,UTF-32: 000053D1,UTF-8: E5 8F 91。
发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发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發髮
hair、issue、send out、deliver、utter、develop、discover
收、领
issue, dispatch, send out; hair
详细解释◎ 发的拼音:
發 fā
〈词性:动〉
(1) (形声。本义: 放箭)
(2) 同本义 [shoot an arrow]
發,射发也。——《说文》
壹发五豝。——《诗·召南·驺虞》
发彼有的。——《诗·小雅·宾之初筵》
循声而发。——《礼记·射义》
矢四发。——《汉书·匈奴传》
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史记·李将军列传》
暮见火而俱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宋· 欧阳修《归田录》
度不中而轻发。——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 百发百中; 发矢(射箭); 发箭(射箭);发功(指射技)
(4) 出发;上路 [set out;start off]
发,去也。——《广雅》
履我发兮。——《诗·齐风·东方之日》
朝发枉诸。——《楚辞·离骚·涉江》
顷之未发。——《战国策·燕策》
卿与子敬、 程公便前发。——《资治通鉴》
兰舟催发。——宋· 柳永《雨霖铃》
(5) 又如:发足(起程,出发)发程(起程,上路;动身启程);发逐(出发追逐);发迈(出发远行)
(6) 打开;开启 [open]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聊斋志异·促织》
(7) 又如:发日(公文的启封日期);发书(拆开诏书或书信)
(8) 征发;征调 [call up;requisition]
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西门豹治邺》
(9) 又如:发召(征调);发调(征调);发徭(征派徭役)
(10) 发生;发出 [happen;occur;take place]
使人发书于赵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怀怒未发。——《战国策·魏策》
变遂发。——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11) 又如:发念(萌生念头);发意(产生某种意念);发兴(发生)
(12) 发布;宣告 [publish;declare]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立于王之朝。——《孟子·梁惠王上》
遂发命,遽兴姜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13) 又如:发政(发布政令)
(14) 抒发;发泄 [give vent to;let off]
发狂吟。——《三国演义》
发其志士之悲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15) 又如:发郁(发泄郁结在心头的烦闷);发忿(发泄愤恨的情绪);发挥(抒发)
(16) 派遣 [dispatch;send]
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史记·项羽本纪》
二世元年四月,发闾左适戍 渔阳九百人。——《史记·陈涉世家》
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资治通鉴》
(17) 又如:发师(派遣军队、出兵);发导(派遣向导)
(18) 挖掘 [dig]
于败石丛草处,探石发穴。——《聊斋志异·促织》
(19) 又如:发冢(掘墓);发硎(发掘整理);发揭(发掘,揭开)
(20) 花开放 [flower;bloom]
野芳发而幽香。——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21) 又如:发秀(开花);发彩(指开花)
(22) 送出;交付。与“收”相对;发出 [send out;deliver]
发五十金。——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3) 又如:发电报
(24) 因得到大量财富而兴旺 [get rich;make a fortune]。如:暴发(突然发财得势)
(25) 发酵,膨胀 [(of foodstuffs)rise or expand when fermented or soaked]。如:面发了;发一发干菜
(26) 卖出 [sell]。如:发兑(批发;卖出);发脱(卖出;打发;除去)
(27) 繁育;生长 [sprout;grow]。如:发孚(发芽);发鲜(发芽);发荣滋长(草木繁茂的萌发生长)
(28) 施行;开始 [carry out;start]。如:发头(开始;起头);发讲(开始讲解);发始(开始);发严(开始严阵待命)
(29) 阐发 [elucidate]。如:发微(阐发微妙之处);发义(阐发义理);发题(阐发题意);发蕴(阐发奥秘之情)
(30) 显现;显露 [appear;show;become visible]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告子下》
凄凄切切,呼号奋发。——宋· 欧阳修《秋声赋》
(31) 又如:发色(呈现色彩);发迷(显现迷惘的神情);发梦(显现梦境)
(32) 表现 [show;display]。如:发华(表现出文彩);发威(显示威风);发藻(显示文采)
(33) 散发;发给 [distribute;issue]。如:发越(散发,播散);发辉(散发光辉)
(34) 举事;发难 [rise in revolt]。如:发谪(举发;谴责);发衅(挑起争端);发举(兴起,举事)
(35) 倡始;提出 [propose;sponsor]。如:发端
(36) 启发;开导 [enlighten]。如:发悟(启发使领悟);发机(启发机杼。多指诗文的构思和布局)
(37) 提拔;举荐 [promote;recommend]。如:发困(举荐处于困境的人);发荐(发迹,被荐举)
(38) 传扬;张扬 [spread]。如:发闻(传播;显扬;传扬名声);发德(使道德显扬)
(39) 揭露;暴露 [expose;lay bare]
(40) 又如:发奸(揭发坏人坏事);发潜(揭发潜伏的坏人坏事);发举(揭发,检举)
(41) 点燃;燃烧起来 [ignite;fire]褺
同时发火。——《资治通鉴》
(42) 又如:发爨(烧火做饭);发薪(点燃柴草)
(43) 疾病发作 [attack;break out]。如:发脾寒(患疟疾病);发痧(患中暑或霍乱等急性病)
(44) 制作;拟定 [make;elaborate]。如:发天葩(比喻制作新奇的文章)
(45) 歌唱;表演;演奏 [sing;play]。如:发调(发出曲调);发猛(高亢清扬的乐声);发梁(歌声绕梁不绝)
(46) 感到 [feel; have a feeling]。如:发虚(饿得发慌);发软;发晕
(47) 行动 [act]。如:发止(行止;进退);发乔(做出滑稽可笑的动作)
(48) 发源;发端 [rise;originate]。如:发轸(比喻事物的起始、开端);发岁(一年起始)
(49) 发性,使性子 [get angry;lose one's temper]。如:发业(发怒;作孽);发村(撒野;发脾气);发野(撒野;蛮不讲理)
(50) 流露感情 [reveal;betray]。如:发中(发自内心)
(51) 通“拨( bō )”。除去;错乱 [cast away;clean;mix up]
居干之道,菑栗不迤,则弓不发。——《周礼·考工记·弓人》
毋逝我梁,毋发我笱。——《诗·邶风·谷风》
(52) 通“法”。效法,遵守 [follow the example of;imitate;go by]
法者不可不恒也,存亡治乱所从出,圣君所以为天下大仪也,君臣上下贵贱皆发焉。——《管子·任法》
◎ 发的拼音:
發 fā
〈词性:量>
(1) 在小武器打靶比赛中每个射手规定的发射次数 [string]。如:一次20发
(2) 计算子弹、炮弹的单位。如:一发炮弹
(3) 另见 fà;fèi
发案、发白、发榜、发报、发变、发表、发兵、发病、发布、发财、发车、发痴、发愁、发出、发怵、发达、发达、发达国家、发呆、发电、发电厂、发电机、发动、发动机、发抖、发端、发端词、发凡、发放、发奋、发奋图强、发愤、发疯、发福、发付、发高烧、发稿、发给、发光、发汗、发狠、发红、发花、发话、发坏、发还、发慌、发挥、发昏、发火、发货、发急、发迹、发家、发奖、发酵、发窘、发觉、发掘、发刊词、发狂、发困、发牢骚、发冷、发愣、发利市、发亮、发聋振聩、发落、发麻、发毛、发霉、发蒙、发蒙、发面、发面、发面点心、发明、发明、发明家、发木、发难、发怒、发牌、发胖、发配、发脾气、发票、发起、发气、发情、发球、发热、发人深省、发散、发散、发丧、发烧、发射、发身、发神经、发生、发声、发市、发誓、发售、发送、发送、发酸、发条、发文、发问、发物、发现、发祥、发祥地、发饷、发笑、发泄、发薪、发信、发行、发硎、发芽、发言、发言、发炎、发扬、发扬光大、发痒、发音、发音、发语词、发育、发源、发愿、发晕、发展、发展中国家、发颤,发战、发胀、发怔、发作
◎ 发的拼音:
髮 fà
〈词性:名〉
(1) 头发,人头上的毛 [hair]?
巽为寡发。——《易·说卦》
其华在发。——《素问·大节藏象论》
穷发之下。——《庄子·逍遥游》
束发而就大学。——《大戴礼记·保傅》
结发成夫妻。——《苏武古诗》。注:“结发始成人也。谓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时取笄冠为义也。”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宋· 范仲淹《渔家傲》
(2) 又如:理发;脱发;怒发冲冠(形容怒极)
(3) 草木 [grass and tree]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庄子》
山以草木为发。——《地理书》
(4) 通“旆( pèi )”。古代旐末形如燕尾的垂旒;旗帜的通称 [flag]
武王载发,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遏。——《荀子·议兵》
(5) 另见 fā;fèi
发辫,发辫儿、发鬓、发菜、发短心长、发际、发髻、发廊、发妻、发乳、发式、发屋、发型、发指、发指眦裂
◎ 发的拼音:
發 fèi
〈词性:动〉
(1) 通“废”。崩坏;停止 [collopse;stop]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老子》
君夜发不可以朝。——《晏子春秋》
景公饮酒,酲,三日而后发。
(2) 又如:发药(停止用药)
(3) 另见 fā;fà
号(號)的拼音:hào(ㄏㄠˋ)
⒈ 名称:国号。年号。字号。
⒉ 旧指名和字以外的别号: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⒊ 记号,标志:信号。暗号。
⒋ 排定的次序或等级:编号。号码。
⒌ 扬言,宣称:号称。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
⒍ 指某种人员:病号。伤号。
⒎ 标上记号:号房子。把这件东西号上。
⒏ 号令,命令:发号施号令。号召。
⒐ 军队或乐队里所用的西式喇叭:吹号。号兵。
⒑ 量词,用于人数:昨天去了几十号人。
号(號)的拼音:háo(ㄏㄠˊ)
⒈ 拖长声音大声呼叫:呼号。号叫。
⒉ 大声哭:哀号。号丧。号啕大哭。
号字UNICODE编码U+53F7,10进制: 21495,UTF-32: 000053F7,UTF-8: E5 8F B7。
号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号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呺嚎號譹
mark、size、business house、date、howl、name、number、wail、yell
会意
mark, sign; symbol; number
详细解释◎ 号的拼音:
號 háo
〈词性:动〉
(1) (会意。从虎,从号。“号”亦兼表读音。“号”是“號”的古字,上面是“口”,下面代表声音,即号呼的意思。后繁化,变成“號”,现在简化为“号”。本义:大声喊叫)
(2) 同本义 [howl;yell]
号,呼也。——《尔雅》
谁之永号?——《诗·魏风·硕鼠》
公号庆郑。——《国语·晋语》
号呼而转徙。——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因大号,一墟皆惊。——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阴风怒号。——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号泣载道。——《明史》
(3) 又如:号噪(呼叫,喧嚷);号踯(号叫跳顿);号佛(高声念佛)
(4) 哭而有言 [cry]
号,痛声也。——《说文》
以哭有言者为号。——《颜氏家训·礼》
老聃死, 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庄子·养生主》
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韩愈《进学解》
先号咷而后笑。——《易·同人》
号呼达旦。——方苞《狱中杂记》
(5) 又如:号啕痛(歇后语:哭);号天搭地(大声哭叫);号天哭地(哭天抢地);号泣(大声哭泣)
(6) 动物引声长鸣,大风发出巨响 [roar]
昆吾之山有兽焉,其音如号,——《山海经·中山经》
(7) 又如:寒号虫;号群(禽兽鸣号以求群类);号怒(怒号,指风声疾厉);北风怒号
(8) 另见 hào
号叫、号丧、号啕
◎ 号的拼音:
號 hào
〈词性:动〉
(1) 扬言有 [多少多少] [claim to be]
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史记·高祖本纪》
(2) 又如:口喧佛号(大声念佛)
(3) 命令,发令 [order]
发枪之号。——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明诏大号。——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4) 又如:号令
(5) 召唤;呼唤 [call]。如:号召
(6) 宣称,称号 [declare;name]
号之曰有巢氏。——《韩非子·五蠹》
号之曰燧人氏。
号为军机四卿。——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 号的拼音:
號 hào
〈词性:名〉
(1) 名位;名称;称谓 [name]
号为张楚。——《史记·陈涉世家》
赐号称王。——《汉书·李广苏建传》
(2) 又如:号位(称号和爵位;名号);号带(军旗。古代大将出征,旗上绣出主帅姓氏,叫号旗);号名(标志;称谓;位号);国号;年号
(3) 记号;标帜 [mark]。如:号记(标记,记号);号箭(用来传达信号的响箭)
(4) 别号。名、字以外的称谓 [alias]
号曰醉翁。——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自号刚峰。——《明史》
(5) 又如:号谥(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将葬,按其生前事迹给予寓意褒贬的称号);号簿(犹今登记簿);号屏(雨师的别名)
(6) 用以识别敌我的口令、暗号 [word of command;signal;password]。如:号哨(表达信号的口哨);号炮(军内用来传达信息的火炮);号火(用作信号的火光;旧时军内为传信息而举的火)
(7) 指编列的次序或等第。亦指编列次序的事物 [number]。如:号件(挂过号的函件、电报等)
(8) 犹种,类。多为贬义 [sort]。如:那号人
(9) 管乐器号角、号筒、军号等的简称 [horn;brass instrument;bugle]。如:号筒;号头(号角的别称)
(10) 用号吹出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 [bugle calls]。如:起床号,熄灯号
(11) 商店的代称 [shop]
找了一家汇票号,是个日昇昌字号,汇了八百两,寄江南 徐州家里去。——《老残游记》
◎ 号的拼音:
號 hào
〈词性:量〉
(1) 表示人数的单位。如:一百多号人
(2) 表示次序,常放在数目字之后。如:三十五号文件,车牌H-10098号
(3) 表示一个月里的日子。如:八月五号
(4) 另见 háo
号称、号灯、号笛、号房、号服、号角、号坎儿、号令、号令如山、号码、号脉、号旗、号手、号数、号筒、号头、号外、号型、号衣、号召、号志灯、号子
施的拼音:shī(ㄕ)
⒈ 实行:施工。施政。设施。施展。施教(jiào )。施为(wéi )。施威。实施。措施(办法)。发号施令。
⒉ 用上,加工:施肥。施粉。
⒊ 给予:施礼。施诊。施恩。
⒋ 姓。
施字UNICODE编码U+65BD,10进制: 26045,UTF-32: 000065BD,UTF-8: E6 96 BD。
施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施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䙾
apply、bestow、carry out、execute、grant、use
形声:从方、人也声
grant, bestow; give; act; name
详细解释◎ 施的拼音: shī
〈词性:动〉
(1) (形声。从( yǎn ),也声。本指旗帜)
(2) 旗飘动 [wave]
旖施,柔顺摇曳之貌。——《说文》朱骏声通训定声
施,旗貌。——《说文》
旖旎(施)从风。——《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犹阿那也。”
(3) 假借为“吔”。给,给予。引申为施舍 [give]
施,予也。——《广雅》
德施普也。——《易·乾》。释文:“与也。”
施其功事。——《周礼·内宰》。注:“赋也。”
齐侯好示务施。——《国语·晋语》。注:“惠也。”
旅有施舍。——《左传·宣公十二年》
王施舍不倦。——《左传·昭公十九年》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图。——《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施予(给,给别人恩惠、财物);施生(施惠于人,给人生路);施人(施恩于人);施香(施舍香火钱);施食(施舍食物);施报(有所施与,则有所报答);施赈(施舍财物救济贫民或灾民);施遣(施舍赠送);施泽(给予恩惠);乐善好施
(5) 设置;安放 [set up]
施于中林。——《诗·周南·兔罝》
施三川而归。——《史记·韩世家》。正义:“施犹设也。”
秦政不施。——《汉书·蒯通传》。 师古曰:“施,设也,立也。”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后汉书·张衡传》
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6) 又如:施髟(安上假发);施灵(设置灵堂);施关(设立关卡);施置(处置;安排)
(7) 施行;实行;推行 [put into force]
施于有政。——《论语·为政》。包注:“行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汉· 贾谊《过秦论上》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立于王之朝。——《孟子·梁惠王上》
(8) 又如:施为(施展;作为);施巧(施展巧技);施令,施命(施行政令);施张(施行);施呈(施展);施敬(施行庄敬之教)
(9) 散布;铺陈 [spread]
云行雨施。——《周易·乾卦》
阴谢阳施。——潘岳《闻居赋》。注:“布也。”
(10) 又如:施布(散布;传布);施散(布施散发);施属(散布连缀)
(11) 加;施加 [apply]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苟人事不施于其间,则莽莽榛榛。——[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面如敷粉,唇若施脂。——《红楼梦》
(12) 又如:施肥;施朱(涂以红色);施粉(涂粉);施检(加印密封)
(13) 判罪 [convict]
施生戮死。——《左传·昭公十四年》。注:“行罪也。”
(14) 又如:施行(处决,执行死刑;处置,发落)
(15) 陈尸示众 [display corpse]
及文公入, 秦人杀 冀芮而施之。——《国语·晋语》
君子不施其亲。——《论语》
为大戮施之。——《国语·晋语》
(16) 用;运用 [use]
施则行。——《礼记·礼器》。疏:“用也。”
爪牙之士施。——《荀子·臣道》。注:“谓展其材也。”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靡计不施,迄无济。——《聊斋志异·促织》
◎ 施的拼音: shī
〈词性:名〉
(1) 恩惠,仁慈 [kindness]
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左传·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2) 又如:报施(报恩)
(3) 旄羽珥,旗竿头上缀饰物 [flag ornament]
楼烦以星施。——《逸周书》
(4) 姓。施琅 Shī Láng [Shi Lang] (1621—1696) 中国清朝时将领,福建晋江人。字尊侯,号琢公。初为郑芝龙部将,降清后任水师提督。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攻灭台湾的郑氏政权。他建议在台湾驻兵屯守,以备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为清政府所采纳。封靖海侯
施不望报、施恩、施法、施放、施肥、施工、施惠、施加、施教、施救、施乐、施礼、施谋用智、施舍、施设、施施、施事、施威、施为、施洗、施行、施用、施与、施斋、施展、施诊、施政、施主、施助
令的拼音:líng(ㄌ一ㄥˊ)
⒈ 〔令狐〕a.古地名,在今山西省临猗县一带;b.复姓。
令的拼音:lǐng(ㄌ一ㄥˇ)
⒈ 量词,印刷用的原张平版纸五百张为一令。
令的拼音:lìng(ㄌ一ㄥˋ)
⒈ 上级对下级的指示:命令。法令。朝(zhāo )令夕改。
⒉ 古代官名:县令。令尹。尚书令。
⒊ 使,使得:令人兴奋。
⒋ 时节:时令。节令。
⒌ 美好,善:令名。令辰。令闻(好名声)。
⒍ 敬辞,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令尊。令堂。令岳。令郎。令爱。
⒎ 短的词调(diào ),散曲中不成套的曲(多用于词调、曲调名):小令。如梦令。
令字UNICODE编码U+4EE4,10进制: 20196,UTF-32: 00004EE4,UTF-8: E4 BB A4。
令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令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聆
order、command、cause、drinking game、ream、season、your
会意
command, order; 'commandant', magistrate; allow, cause
详细解释◎ 令的拼音: líng
〈词性:动〉
(1) 听从。后作“聆” [obey]
故古之圣王,审顺其天而以行欲,则民无不令矣。——《吕氏春秋》
(2) 名词。通“鸰” [wagtail]
脊令在源,兄弟急难。——《诗·小雅·常棣》。按:脊令即鶺鸰
(3) 假设语气词 [if]
令,设辞也。——《助字辨略》
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史记·张释之冯唐传》
令五人保其首领。——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4) 另见 lǐng ; lìng
令狐
◎ 令的拼音: lǐng
〈词性:量〉
(1) 纸的数量单位, 原张的纸 500 张为一令 [ream of paper]
(2) 另见 líng;lìng
◎ 令的拼音: lìng
〈词性: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象跪在那里听命。从集从人,表示集聚众人,发布命令。本义:发布命令)
(2) 同本义(上对下有所指示) [demand;order]
令,发号也。——《说文》
倒之颠之,自公令之。——《诗·齐风·东方未明》
既不能令,又不受命。——《孟子·离娄上》
其身正,不令而行。——《论语·子路》
令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陈寿《三国志》
召令徒属曰。——《史记·陈涉世家》
乃下令。——《战国策·齐策》
(3) 又
令初下。
令所过毋供张。——清· 张廷玉《明史》
(4) 又如:令书(天子所下的书面命令);令官(行酒令的指挥官);令君(县令);令人(宋代命妇的封号。太中大夫以上官员之妻封令人;又指衙役,差役);令牌(发令的木牌);令众(号令示众);喝令(大声命令)
(5) 通“命”。命名 [give a name to]
昔黄帝以其缓急作五声,以政五钟。令其五钟:一曰青钟大音,二曰…——《管子》
(6) 使,让 [cause;make]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史记》
令贼知也。——明· 魏禧《大铁椎传》
火烧令坚。——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令人目不忍睹。——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7) 又
令人丧气若此。
(8) 又如:令人深思;令人恶心;令人神往
◎ 令的拼音: lìng
〈词性:名〉
(1) 命令;法令 [laws and decrees;decree]
臣下罔攸禀令。——《书·说命上》
犯令陵政则杜之。——《周礼·夏官·大司马》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战国策·齐策》
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 平伐其功。——《史记·屈原列传》
(2) 又如:政令;将令(军令);传令(传达命令);功令(旧时指法令)
(3) 时令,季节 [season]
群葩当令时。——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4) 又如:令序(时令次序)
(5) 逮捕状,没收状 [warrant]。如:搜查令;扣押令
(6) 用于强行一种权力者 [writ]。如:进入令;归还土地与所有权人令
(7) 酒令,饮酒时做的可分输赢的游戏 [drinking game]
今日也行一个令才有意思。——《红楼梦》
(8) 又如:令章(酒令);令官(行酒令的指挥官);令酒(行酒令的人;最初必自先饮一杯,称令酒)
(9) 词调、曲调名,即“小令”,又称“令曲”,一般字少调短,如词中的《十六字令》,元曲中的《叨叨令》之类 [song-poem]
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不过十数句,一句一字闭不得。——张炎《词源·令曲》
(10) 官名 [an ancient official title]
卜皮为县令。——《韩非子·内储说上》
(11) 中国古代政府某部门或机构的长官。如:尚书令;大司农令;郎中令;令史(本为掌文书的官员,宋时已降为一般的办事人员)
(12) 县一级的行政长官
魏文侯时, 西门豹为 邺令。—— 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海令为母寿。—— 清· 张廷玉《明史》
刺史守令。——清· 周容《芋老人传》
守令皆不在。——《史记·陈涉世家》
华阴令欲媚上官。——《聊斋志异·促织》
(13) 又如:县令;令尹(官名。春秋时楚国最高的军政长官;明清时称知县为令尹);令长(汉官名。即县令、县长)
(14) 名声 [renown;reputation]
饰小语以干县(悬)令。——《庄子》
(15) 通“鸰”。鶺鴒。鸟名,大如鷃雀 [wagtail]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诗·小雅·常棣》
◎ 令的拼音: lìng
〈词性:形〉
(1) 美善 [good]
巧言令色。——《论语·学而》。集解:“令色,善其颜色。”
何忧令名不彰。(令名不彰,好的名声不会显扬。)——《世说新语·自新》
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令色(和悦的面容;善于用谄媚和悦的颜色取悦人);令辰(美好的时辰);令居(吉善的住处);令音(美言,佳音);令政(善政,德政);令望(好的名望)
(3) 吉祥,吉利 [lucky]。如:令日(吉祥的日子);令月(吉祥的月份);令旦(吉日);令年(吉祥的年份);令辰(吉日;吉利的时辰)
(4) 你的——尊称他人的亲属[your]
岂合令郎君。——《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5) 又
有此令郎君。
(6) 又如:令阃(称对方妻子的敬辞);令嗣(令郎。称对方儿子的敬辞);令子(对别人儿子的美称);令母(尊称他人的母亲);令似(尊称他人的儿子);令妹(称自己的妹妹。后用作敬称对方的妹妹)
◎ 令的拼音: lìng
〈词性:连〉
(1) 假使,假设 [if]
藉第令毋斩,戌死者固十六七矣。——《史记·陈涉世家》
(2) 另见 líng;lǐng
令爱、令慈、令弟、令箭、令节、令郎、令名、令亲、令人、令人发指、令堂、令兄、令誉、令正、令状、令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