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凡才浅识的意思

fáncáiqiǎnshí

凡才浅识



拼音fán cái qiǎn shí

注音ㄈㄢˊ ㄘㄞˊ ㄑ一ㄢˇ ㄕˊ

解释才能平庸,识见肤浅。

出处清·陈用光《上翁学士书》:“用光凡才浅识,无所比数。”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自谦。

感情凡才浅识是中性词。

繁体凡才淺識

近义学疏才浅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fán   注音  ㄈㄢˊ   
部首  几部  部外笔画  1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86  MYI  五笔98  WYI  仓颉  HNI  郑码  QDA  四角  77210  结构  单一电码  0416  区位  2318  统一码  51E1  笔顺  ノ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凡的拼音:fán(ㄈㄢˊ)  

⒈ 平常的,不出奇的:平凡。凡庸。凡夫俗子。

⒉ 指人世间(宗教或迷信的说法):凡尘。凡心。

⒊ 所有的:凡年满十八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凡是。

⒋ 总共:全书凡二十八卷。

⒌ 大概,要略:大凡。凡例。发凡(陈述全书或某一学科的要旨)。

⒍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4”。

统一码

凡字UNICODE编码U+51E1,10进制: 20961,UTF-32: 000051E1,UTF-8: E5 87 A1。

凡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凡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凢凣

汉英互译

every、ordinary、the earth

相关字词

凡是、大凡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all, any, every; ordinary, commo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凡的拼音: fán  

〈词性:副〉

(1) (象形。金文字形,象造器之模范形。①本义:铸造器物的模子。②引申义:凡是,表示概括)

(2) 凡是,一切 [all]

凡,皆也。——《广雅》

凡,数之总名也。——《三苍》

深察名号,凡者,独举其大事也。号凡而略,名目而详。——《春秋繁露》

凡有辜罪。——《书·微子》。郑注:“犹皆也。”

凡内女之有爵者。——《周礼·春官序》

凡所应有。——《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 宋· 沈括《梦溪笔谈》

(3) 又如:凡有(一切;所有);凡此(所有这些)

(4) 总共 [altogether]

计凡付终。——《管子·版法》

凡如是十许字。——宋· 洪迈《容斋续笔》

轩凡四遭火。——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凡六百一十六言。——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 又如:全书凡六卷,五十章;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凡几(共计多少)

词性变化

凡的拼音: fán  

〈词性:形〉

(1) 平常;普通 [ordinary]

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的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红楼梦》

尽众人凡士。——《三国志·诸葛亮传》

(2) 又如:平凡(平常;不稀奇);凡材(普通材料);凡常(普通,一般);凡费(平常的费用);凡等(普通人);凡浅(平凡浅陋)

(3) 平庸 [mediocre]

巨是凡人。——《资治通鉴》

(4) 又如:凡固(平庸鄙陋);凡品(平庸的人);凡曹(平庸之辈);凡恶(平庸低劣);凡短(才能平庸,见识短浅)

凡的拼音: fán  

〈词性:名〉

(1) 纲要,概括之辞 [outline]

请略举凡,而客自鉴其切焉。——扬雄《长杨赋》

(2) 又如:凡目(大纲与细目);凡最(总目;名目);凡要(簿书的纲要);凡号(总括的名称)

(3) 人世间,尘世 [this mortal world]

仙凡路阻两难留。——司空图《携仙箓》

(4) 又如:尼姑思凡;神仙下凡;凡界(人世间);凡底(人间)

(5) 古国名 [Fan state]。姬姓。始封之君为周公之子。在今河南省辉县西南

(6) 凡人,普通人 [mortal]。如:凡情(凡人的情感欲望);凡身(凡人之身);凡胎浊骨(凡人的重浊躯体);凡胎(凡人)

常用词组

凡百、凡尔赛、凡夫、凡夫俗子、凡间、凡近、凡例、凡人、凡士林、凡事、凡是、凡俗、凡响、凡庸

  拼音  cái   注音  ㄘㄞˊ   
简体部首  扌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3画  
繁体部首  手部  
五笔  FTE  仓颉  DH  郑码  DMVV  四角  40200  结构  单一电码  2088  区位  1837  统一码  624D  笔顺  一丨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才(纔)的拼音:cái(ㄘㄞˊ)  

⒈ 能力:才能。口才。这人很有才干。

⒉ 从才能方面指某类人:干(gàn)才。奇才。奴才。蠢才。

⒊ 副词。①方,始:昨天才来。现在才懂得这个道理。②仅仅:才用了两元。来了才十天。

统一码

才字UNICODE编码U+624D,10进制: 25165,UTF-32: 0000624D,UTF-8: E6 89 8D。

才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才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哉纔

汉英互译

ability、talent、gift、just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talent, ability; just, onl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才的拼音: cái  

〈词性:形〉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一横表示土地,下面象草木的茎(嫩芽)刚刚出土,其枝叶尚未出土的样子。本义:草木初生)

(2) 同本义 [(plant) newborn]

才,草木之初也。——《说文》

(3) 有才能;有本领 [talented]

试使斗而才。——《聊斋志异·促织》

(4) 又如:才郎(有才学的郎君);才哲(才智卓越的人);才雄(杰出的人才);才英(指才华杰出的文人);才杰(杰出的人才)

词性变化

才的拼音: cái  

〈词性:名〉

(1) 才力;才能 [ability]

任人之才。——《淮南子·主术》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后汉书·张衡传》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资治通鉴》

(2) 又如:才伐(才力门望);才格(才能。一说指才能高低的程度);才望(才能与名望);才理(才力和思路);才笔(写作的才华);才义(才思和义理)

(3) 人才。常写作“材” [talent]

乐里多才。——《列子·仲尼》

举贤才。——《论语》

救时应仗出群才。——清· 秋瑾《黄海舟中》

(4) 又如:唯才是举;干才;广开才路;栋梁之才;廊庙之才

(5) 天赋的特殊才能 [gift]。如:诗才;才调(才情风格)

(6) 从才能方面指某类人 [person in regard to capability, personality, character]

夫管子,天下之才也。——《国语·齐语》

(7) 又如∶奴才;蠢才;天才;人才

(8) 通“材”。材资;本能 [aptitude]

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孟子·告子上》

才能不及中人。——《史记·李将军列传》

西门豹治 邺,民不敢欺,三子之才能,谁最贤哉?——《史记·滑稽列传》

五才之用,无或可废。——《后汉书·马融传》

木有用叫做“材”,物有用叫做“财”,人有用叫做“才”。故“材”、“财”、“才”三字同源。——王力《同源字典》

当今乏才,以尔为柱石之用,莫倾人栋梁。——《世说新语·规箴》

(9) 姓

才的拼音:

cái  

〈词性:副〉

(1) 刚刚 [just]

才数月耳。——《汉书·贾才传》

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汉书·晁错传》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宋· 沈括《梦溪笔谈》

(2) 又如:刚才(刚要,刚刚);方才(才,刚刚)

(3) 这样迟,这么迟 [so late]——前面有问原因的疑问词语。如:你怎么才来?

(4) 仅,只 [only]——表示数量少,程度低

初极狭,才通人。——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浅草才能没马蹄。——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 又如:一共才十个,不够分;才属(仅能连续)

(6) 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或由于某种原因、目的而能怎么样。用于后一分句,前一小句常有“只有、必须、要、因为、由于”等词语 [then;then and only then]

惟正月才生魄。——《晋书·夏侯湛传昆弟诰》

才小富贵,便豫人家事。——《晋书·谢混传》

(7) 又如:要多练习,才能提高成绩;正因为有困难,才派我们去

(8) 强调确定语气 [indeed]

(9) 才+形+呢。主要强调程度高。如:这才好呢!

(10) 才+[是]…。含有“别的不是”的意味。如:这才是好样的!

(11) 才[+不]+动+呢。肯定句少用。如:我才不去呢!

常用词组

才调、才分、才干、才高八斗、才高行洁、才华、才力、才略、才貌、才貌双全、才能、才能、才气、才人、才识、才疏学浅、才思、才学、才智、才子、才子佳人

  拼音  qiǎn jiān   注音  ㄑ一ㄢˇ ㄐ一ㄢ   繁体    
部首  氵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86  IGT  五笔98  IGAY  仓颉  EIJ  郑码  VHM  四角  33150  结构  左右电码  3239  区位  3919  统一码  6D45  笔顺  丶丶一一一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浅(淺)的拼音:qiǎn(ㄑ一ㄢˇ)  

⒈ 从表面到底或外面到里面距离小的,与“深”相对:深浅。浅滩。浅海。屋子进深浅。

⒉ 不久,时间短:年代浅。

⒊ 程度不深的:这篇文章很浅。浅薄。浅尝。浅见。浅近。浅陋。

⒋ 颜色淡薄:浅红。浅淡。

其他字义

浅(淺)的拼音:jiān(ㄐ一ㄢ)  

⒈ 〔浅浅〕流水声。

⒉ (淺)

统一码

浅字UNICODE编码U+6D45,10进制: 27973,UTF-32: 00006D45,UTF-8: E6 B5 85。

浅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浅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淺溅

汉英互译

fleet、not intimate、not long in time、shallow、simple、superficial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

English

shallow, not deep; superficial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浅的拼音:

(1) 淺 jiān  

(2) 另见 qiǎn  

常用词组

浅浅

基本词义

浅的拼音:

qiǎn  

〈词性:动〉

通“践”。实行,实现 [carry out;fulfill]

臣之梦浅矣。——《韩非子·难四》

词性变化

浅的拼音:

qiǎn  

〈词性:形〉

(1) (形声。从水,戔( jiān  )声。本义:水不深)

(2) 同本义。与“深”相对 [shallow]

浅,不深也。——《说文》

石濑兮浅浅。——《楚辞·湘君》

审知卑城浅城而错守焉。——《墨子·备城门》

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宋· 苏轼《石钟山记》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古诗十九首》

(3) 从上到下或从外到内距离小(跟“深”相反) [shallow]

浅草才能没马蹄。——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麦田浅鬣寸许。——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4) 又如:浅小(距离近);浅攻(近距离出击,不深入敌方腹地)

(5) 浅显,明白易懂 [simple;easy]

何以为辨?喻深以浅。——《论衡》

(6) 又如:粗浅(浅显不深奥);浅切(浅易切当);浅直(浅显直率);浅注(简明的注释);浅俚(浅显粗俗);浅率(浅近率直;浅显粗率);浅稚(浅显幼稚)

(7) 肤浅,浅薄 [superficial]

浅人不察。——[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8) 又如:浮浅(浅薄;肤浅);浅丈夫(浅夫。见识短浅的人);浅人(见识浅薄的人);浅妄(浅薄妄为);短浅(狭窄而肤浅);浅术(肤浅的技艺);浅拙(浅薄笨拙)

(9) 狭,窄小 [narrow]。如:浅局(谓见识、才能等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浅促(狭隘,心胸不开阔)

(10) 时间短 [not long]

施及孝文王、 庄襄王,享国之日浅。—— 西汉· 贾谊《过秦论》

(11) 又如:相处的时间还浅

(12) 颜色淡的 [light]。如:浅蓝

(13) 衣带宽松 [loose]

逢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庄子》

(14) 另见 jiān  

常用词组

浅薄、浅尝、浅淡、浅短、浅浮雕、浅耕、浅海、浅见、浅礁、浅近、浅陋、浅露、浅色、浅水、浅说、浅滩、浅滩指示浮标、浅希近求、浅鲜、浅显、浅学、浅易

  拼音  shí zhì   注音  ㄕˊ ㄓˋ   繁体    
部首  讠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YKWY  仓颉  IVRC  郑码  SJO  四角  36780  结构  左右电码  6221  区位  4222  统一码  8BC6  笔顺  丶フ丨フ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识(識)的拼音:shí(ㄕˊ)  

⒈ 知道,认得,能辨别:识辨。识破。识相(xiàng   )。识途老马。

⒉ 所知道的道理:知识。常识。

⒊ 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识。远见卓识。

其他字义

识(識)的拼音:zhì(ㄓˋ)  

⒈ 记住:博闻强识。

⒉ 标志,记号。

统一码

识字UNICODE编码U+8BC6,10进制: 35782,UTF-32: 00008BC6,UTF-8: E8 AF 86。

识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识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造字法

形声:从讠、声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识的拼音:

shí  

〈词性:动〉

(1) (形声。从言。戠( zhí  )声。善于言谈,表示有知识,故从言。本义:知道;懂得)

(2) 同本义 [know;realize;be aware]

識,知也。——《说文》

君子是识。——《诗·大雅·瞻卬》。笺:“知也。”

壹宥曰不识。——《周礼·司刺》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陶潜《桃花源诗》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孙子·谋攻》

不识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左传·成公二年》

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清· 袁枚《祭妹文》

(3) 又如:识味(知味);识空便(知趣;识相);识道(知圣道);识义(知义理)

(4) 认识 [know;recognize]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孟子·告子上》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王安石《伤仲永》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别董大》

(5) 又如:识路(认识道路);相识(彼此认识);识丁(认识字);识认(认识)

(6) 赏识 [recognize the worth of;appreciate]

林识拔同郡 王经于民户之中,卒为民士。—— 陈寿《三国志》

(7) 又如:识鉴(赏识鉴别);识举(赏识并举用);识遇(赏识知遇)

(8) 感觉;识别;辨别 [distinguish]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乐府诗集·陌上桑》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9) 又如:识宝太师(受贿的贪官);识主(识货的买主);识真(识别真相);识理(辨认和理解)

词性变化

识的拼音:

shí  

〈词性:名〉

(1) 见识;知识 [knowledge]

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苏轼《贾谊论》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清· 刘开《问说》

识者固知元政紊驰而变兴自下之渐矣。——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2) 又如:常识;才识(才能和见识);胆识;才益多者其识远;识略(见识与谋略);识面(世面);识野(个人一瞬间在内心中意识所及的范围或所能觉知之意念的范围);识断(具有见识,并能判断);识远(见识远大)

(3) 佛教用语。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 [sense]。如:识神(心识,心灵)

(4) 相知的朋友 [bosom friend]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唐· 刘禹锡《元日感怀》

(5) 思想或意识 [thought]

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 颜延年《五君咏》

(6) 又如:识想(思想;意念)

(7) 姓

识的拼音:

shí  

〈词性:副〉

(1) 通“适”。刚才 [just now]

识见不谷而趋。(刚才看见我却很快躲开了。)——《左传·成公十六年》

(2) 另见 zhì  

常用词组

识别、识才、识才尊贤、识度、识多才广、识货、识荆、识荆恨晚、识力、识量、识破、识趣、识时达务、识时通变、识时务者为俊杰、识途老马、识文断字、识相、识羞、识字

基本词义

识的拼音:

zhì  

〈词性:名〉

(1) 旗帜。后作“帜” [flag]

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汉书·王莽传下》

(2) 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 [raised words on a bell]

广西土中铜鼓…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文如织簟。——《岭外代答》

(3) 通“帜”。标记 [mark;sign]

以龙熊鸟雀为识。——《宝刀赋序》

(4) 又如:标识(标志)

词性变化

识的拼音:

zhì  

〈词性:动〉

(1) 加上标记。后作“志” [put a mark]

识以柳枝,命本部涉济。——《金史》

(2) 又如:识别(加上标记使有区别)

(3) 通“志”。记住 [remember]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默而识之。——《论语·述而》

文镂无款哀。——《史记·孝武纪》

以计识其人众畜牧。——《汉书·匈奴传上》。师古曰:“识亦记也。”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论语·子张》

(4) 又如:识念(记忆);博闻强识

(5) 另见 shí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