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犯而勿校的意思

fànérxiào

犯而勿校



拼音fàn ér wù xiào

注音ㄈㄢˋ ㄦˊ ㄨˋ ㄒ一ㄠˋ

解释见“犯而不校”。

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女吊》:“只有明明暗暗,吸血吃肉的凶手或其帮闲们,这才赠人以‘犯而勿校’或‘勿念旧恶’的格言。”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大度。

感情犯而勿校是中性词。

近义犯而不校

英语submit to an insult without retaliating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fàn   注音  ㄈㄢˋ   
简体部首  犭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5画  
繁体部首  犬部  
五笔  QTBN  仓颉  KHSU  郑码  QMYY  四角  47212  结构  左右电码  3690  区位  2324  统一码  72AF  笔顺  ノフノフ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犯的拼音:fàn(ㄈㄢˋ)  

⒈ 抵触,违反:犯规。犯法。犯罪。犯颜(旧时指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犯讳。

⒉ 违反法律的人,有罪的人:犯人。罪犯。

⒊ 侵害,进攻:侵犯。秋毫无犯。

⒋ 触发,发作:犯病。犯愁。犯疑。

⒌ 做错事情:犯错误。

统一码

犯字UNICODE编码U+72AF,10进制: 29359,UTF-32: 000072AF,UTF-8: E7 8A AF。

犯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犯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commission、infract、perpetrate

造字法

形声:左形右声

English

commit crime, violate; criminal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犯的拼音: fàn  

〈词性:动〉

(1) 同本义 [invade;assail]

犯,侵也。——《说文》。按,字本言犬犯人。转注为凡干陵违逆之称。

軓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世说新语·自新》

(2) 又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犯界(侵犯他国领土);犯境(犯边。侵犯边界)

(3) 触犯,冒犯 [offend]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诸葛亮《出师表》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 曹操之忌。——《三国演义》

(4) 又如:犯忌讳;犯阙(危害国家,对抗朝廷。阙:指朝廷);犯颜(冒犯他人的尊严。颜:颜面,引申为尊严,威严);犯鳞(因直谏触犯君王);犯众(触犯众人)

(5) 袭击 [attack]

王祖帅诸垒共救之,夜犯 燕军, 燕人逆击,走之。——《资治通鉴》

(6) 遭遇;顶着;冒着 [meet;brave]

触风雨,犯寒暑。——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7) 又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8) 侵害 [prejudice]

水火之所犯,犹不可救,而况天乎?——《国语》

(9) 伤害,损害 [damage]

季子皋葬其妻,犯人之禾。——《礼记·檀弓》

(10) 欺凌,污辱 [bully]

后盗欲有犯妻者,乃先劫其姑。——《后汉书》

(11) 违背;违反 [violate]

犯令陵政则杜之。——《周礼·大司马》。注:“犯令者,违命也。”

犷悍无赖,犯法当死。——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12) 又如:犯干(违反;触犯);犯顺(违背情理);犯节(违背礼节);犯教(违背礼教)

(13) 值得(与不连用) [be worth of]

四丫头不犯罗唣你,却是谁呢?——《红楼梦》

(14) 发生(多指不好的事) [incur]。如:犯难;犯了什么错事;犯拙(弄僵)

(15) 制服;胜 [conquer]

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韩非子》

(16) 犯罪 [commit a crime]。如:犯乱(犯法于乱世);犯罚(犯法受罚);犯滥铺摸(作恶犯法)

(17) 落入;落到 [fall into]

犯到他手里,也是一个死。——《老残游记》

(18) 至,到 [arrive]

适路过此间,天晚,特造檀府借宿一宵,明早不犯天光就行。——《西游记》

(19) 费 [expense]。如:犯些口舌;又不犯本钱

词性变化

犯的拼音: fàn  

〈词性:名〉

(1) 犯人,罪犯 [criminal;convict]

及他犯同谋多人者。——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又如:惯犯;首犯;主犯;刑事犯;逃犯

常用词组

犯案、犯病、犯不上、犯不着、犯得着、犯法、犯规、犯讳、犯忌、犯节气、犯戒、犯禁、犯境、犯科、犯克、犯难、犯难、犯傻、犯上、犯事、犯罪

  拼音  ér   注音  ㄦˊ   
部首  而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DMJJ  仓颉  MBLL  郑码  GL  四角  10227  结构  单一电码  5079  区位  2288  统一码  800C  笔顺  一ノ丨フ丨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而的拼音:ér(ㄦˊ)  

⒈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⒉ 连词(a.表平列,如“多而杂”。b.表相承,如“取而代之”。c.表递进,如“而且”。d.表转折,如“似是而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⒊ 表(从……到……):从上而下。

统一码

而字UNICODE编码U+800C,10进制: 32780,UTF-32: 0000800C,UTF-8: E8 80 8C。

而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而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洏耏髵能

汉英互译

and that、moreover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and; and then; and yet; bu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而的拼音: ér  

〈词性:名〉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bristles on the jaws]

而,颊毛也。——《说文》

词性变化

而的拼音: ér  

<连>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and;furthermore;moreover;but also;into the bargain;if;in case;however]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而的拼音: ér  

〈词性:代〉

(1) 你;你的 [you;your]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而的拼音: ér  

〈词性:助〉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of]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而的拼音: ér  

<语气>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how could;how is it possible]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而的拼音: ér  

〈词性:动〉

(1) 如,好象 [seem;like]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2) 另见 néng  

常用词组

而后、而或、而今、而况、而立、而且、而外、而已

基本词义

而的拼音: néng  

通“能”。

〈词性:名〉

才能 [ability]

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墨子·尚同下》

戒之戒之,微而异之。——《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

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管子·小匡》

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商君书·慎法》

〈词性:动〉

(1) 能够 [can]

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墨子·非命下》

不逢汤武与 恒缪兮,也孰去而知之?《楚辞·九章·惜往日》

(2) 另见 ér  

  拼音    注音  ㄨˋ   
部首  勹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QRE  仓颉  PHH  郑码  RYOD  四角  27220  结构  右上包围电码  0543  区位  4680  统一码  52FF  笔顺  ノフノ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勿的拼音:wù(ㄨˋ)  

⒈ 副词,不,不要:请勿动手。勿谓言之不预(不要说没有预先说过)。

统一码

勿字UNICODE编码U+52FF,10进制: 21247,UTF-32: 000052FF,UTF-8: E5 8B BF。

勿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勿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please not

English

must not, do not; without, neve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勿的拼音:   

〈词性:名〉

(象形。据甲骨文,像一树旗。右边是柄,左边是飘带。本义:州里所建旗帜) 古代大夫、士所建旗帜,半赤半白,用来麾集人众 [red-white flag]

勿,州里所建旗,…杂帛,幅半异。所以趣民。——《说文》。段玉裁注:“‘州里’当作‘士大夫’。”

词性变化

勿的拼音:   

〈词性:副〉

(1) 不 [not]

欲勿予。——《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贤者能勿丧。——《孟子·告子上》

齐人勿附于秦。—— 宋· 苏洵《六国论》

表否定。如:勿造至于(不至于);勿适意(不舒服;身体欠佳);勿连牵(不连贯;不清楚);勿时路(不时髦;不流行);勿想(不吱声;不说话);勿述(不逆。犹言顺畅);勿庸(无庸,不必,无须);勿论(不追究;不谈);勿药(不服药);勿齿(不愿意提及);勿入调(〈词性:方〉∶不规矩;胡闹)

(2) 不要,别 [don't]

勿士行枚。——《诗·豳风·东山》

虽欲勿用。——《论语·雍也》

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寡人敢勿轼乎?——《淮南子·脩务》

必勿使反。——《战国策·赵策》

愿勿遣。——汉· 刘向《列女传》

诸君勿复言。——《三国志·诸葛亮传》

将军勿虑。——《资治通鉴》

表示禁止或劝阻。如:请勿吸烟;勿用(勿动;不可有所作为);勿惮(不要怕);勿然(不要这样)

勿的拼音:   

〈词性:动〉

无,没有。与“有”相对 [not have]。如:勿有(没有);勿碍格(〈词性:方〉∶没什么要紧的);勿着杠(〈词性:方〉∶没得到;落空)

常用词组

勿谓言之不预

  拼音  xiào jiào   注音  ㄒ一ㄠˋ ㄐ一ㄠˋ   
部首  木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86  SUQY  五笔98  SURY  仓颉  DYCK  郑码  FSOO  四角  40948  结构  左右电码  2699  区位  4803  统一码  6821  笔顺  一丨ノ丶丶一ノ丶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校的拼音:xiào(ㄒ一ㄠˋ)  

⒈ 学堂,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校园。校长。

⒉ 军衔的一级,在“将”之下,“尉”之上。

⒊ 古代军队编制单位:校尉(统带一校的军官)。

其他字义

校的拼音:jiào(ㄐ一ㄠˋ)  

⒈ 比较:校场。

⒉ 查对、订正:校勘。校订。校对。

统一码

校字UNICODE编码U+6821,10进制: 26657,UTF-32: 00006821,UTF-8: E6 A0 A1。

校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校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school、check、collate、compare、field officer

造字法

形声:从木、交声

English

school; military field office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校的拼音: jiào  

〈词性:名〉

(1) 古代刑具。枷械的统称 [fetters]

校,木囚也。从木,交声。——《说文》

屦校灭趾。——《易·噬嗑》。

何校灭耳。注:“若今枷项也。”

大校重牢,五木被体。——《新唐书》

(2) 栅栏 [railing]

天子校猎。——《汉书·司马相如传》。注:“以木相贯穿,总为栏校,遮止禽兽而猎取之。”

(3) 又如:校猎(用木栏遮阻而猎取禽兽。校:木栏)

(4) 校样 [proof]。如:一校;二校

(5) “校人”的省称。养马官 [horsekeeper official taking charge of horsekeep]

六厩成校。——《周礼·校人》

校正属焉。——《左传·成公十八年》。注:“主马官。”

(6) 又如:校人(周礼官名。马官之长)

(7) 古代军营的一种建制。亦指“军营” [barrack]

常护军傅校获王。——《汉书·卫青传》。注:“校者,营垒之称。”

五校大夫。——《战国策·中山策》。注:“军营也。”

(8) 又如:校队(古时军队的编制单位。亦指部队,队伍);校联(谓营垒相联);校骑(骑兵队伍);校垒(营垒)

词性变化

校的拼音: jiào  

〈词性:动〉

(1) 订正,改正[文字中的错误] [proofread]

校,度也。——《广雅》

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汉书·张安世传》

年逾八十,犹乎自校书。——陈寿《三国志》

(2) 又如:校稿子;校一本书;校书(校对勘正书中的讹误;古代还指有文才的妓女);校理(校勘书籍而加以整理;唐宋官名。掌理校勘整理袐府藏书之事);校缀(将散佚的书籍加以校对整理,连缀在一起)

(3) 考核,考察 [examine;check]

比校民之有道者。——《国语·齐语》

以实校之。——《资治通鉴》

(4) 又如:校度(考察衡量);校官(古代专司探察情事的官吏);校事(三国时魏、吴均设校事,为皇帝刺探臣民的言行);校比(调查户口、财物;考核评定);校贯(核点经费);校数(数计)

(5) 较量 [contest]

校武票禽。——扬雄《长杨赋》

不与诸弟校竞。——李延寿《北史》

(6) 又如:校兵(交战);校武(考较武艺);较勇(较量勇力);校埒(比武场);校射(比试射技和武艺);校能(比试才艺);校棋(切磋棋艺)

(7) 对抗;抗衡 [oppose;resist]

韩 魏之强,足以校于 秦。——《史记》

而与奥同盟之 德国,示威胁 俄, 俄不敢校,而 塞卒吞声。—— 梁启超《欧战蠡测》

(8) 计较;考虑 [fuss about]

犯而不校。——《论语》

其间得失何足校。——宋· 欧阳修《寄圣俞》

(9) 又如:校怨(计较怨仇);校计(犹计较);校竞(犹计较);校短推长(校短量长。谓衡量别人的长处和短处)

(10) 装饰 [decorate]。如:校饰(装饰);校具(装饰的物品);校体(装扮自己)

(11) 计算 [calculate]。如:校计(计算,核算)

(12) 另见 xiào  

常用词组

校测、校场、校饬、校次、校点、校订、校对、校改、校核、校勘、校验、校样、校椅、校阅、校正、校注、校准

基本词义

校的拼音: xiào  

〈词性:名〉

(1) (形声。从木,交( jiào  )声。( jiào  )本义:古代拘囚犯人的刑具)

(2) 学堂,学校 [school;college;university]

校,教学之宫。——《集韵》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孟子·滕文公上》

郑人游于幺校。——《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 郑国谓学为校。”

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汉书·平帝纪》

夏曰校, 殷曰序, 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

(3) 又如:校序(古代称学校);校室(古代乡里的公共教育场所);校学(学校)

(4) 在将之下尉之上的军官 [field officer]。如:校官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