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反行两登的意思

fǎnxíngliǎngdēng

反行两登



拼音fǎn xíng liǎng dēng

注音ㄈㄢˇ ㄒ一ㄥˊ ㄌ一ㄤˇ ㄉㄥ

解释行:做,行事;登:通“得”,取得,获得。从反面着手行事收到正反两面的效果。

出处战国·卫·商鞅《商君书·徕民》:“此其损敌也,与战胜同实;而秦得之以为粟,此反行两登之计也。”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做事等。

感情反行两登是中性词。

繁体反行兩登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fǎn   注音  ㄈㄢˇ   
部首  又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RCI  仓颉  HE  郑码  PDXS  四角  72247  结构  左上包围电码  0646  区位  2320  统一码  53CD  笔顺  ノノ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反的拼音:fǎn(ㄈㄢˇ)  

⒈ 翻转,颠倒:反手(a.翻过手,手到背后;b.反掌)。反复。反侧。

⒉ 翻转的,颠倒的,与“正”相对: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反间(利用敌人的间谍,使敌人内部自相矛盾)。反诉。反馈。适得其反。物极必反。

⒊ 抵制,背叛,抗拒:反霸。

⒋ 和原来的不同,和预感的不同:反常。

⒌ 回击,回过头来:反驳。反攻。反诘。反思。反躬自问。

⒍ 类推:举一反三。

统一码

反字UNICODE编码U+53CD,10进制: 21453,UTF-32: 000053CD,UTF-8: E5 8F 8D。

反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反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in reverse、on the contrary、turn over

相关字词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reverse, opposite, contrary, anti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反的拼音: fǎn  

〈词性:动〉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从又从厂。“厂”音 hǎn  。本义:手心翻转)

(2) 同本义。通“翻”。覆,倾倒 [turn over]

反,覆也。——《说文》

以齐王,由反手也。——《孟子·公孙丑上》

何以知其不反水浆邪?——《汉书·张安世传》

(3) 反覆 [over and over again;again and again]

安反侧于万物。——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不思其反。——《诗·卫风·氓》

成反复自念。——《聊斋志异·促织》

(4) 又如:辗转反侧;反易(颠倒);反风(风向倒转)

(5) 通“返”。返回;回归 [go back]

使子路反见之。——《论语·微子》

夫迷途知反,往哲是与。——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至竟而反。——《战国策·卫策》

三年而反。——《墨子·鲁问》

旬有五日而后反。——《庄子·逍遥游》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战国策·燕策》

则盍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

(6) 又如:反意(返归的念头);反国(归国);反真(返归淳朴);反根(返回本原)

(7) 未能遵守,违背 [violate]

天反时为灾,地物为妖,民反德为乱。——《左传》

(8) 又如:反背(背叛);反德(违背事物的准则);反道(违反正道);反情(违反人情);反古(违反古训)

(9) 往返于…之间 [go there and back]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

(10) 又如:反往(往返);反报(往还,反复)

(11) 反叛;造反 [revolt;rebel]

上官桀子安与 桑弘羊及 燕主、 盖主谋反。——《汉书·李广苏建传》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史记·项羽本纪》

(12) 又如:反上(背叛君主);反天(造反);反心(背叛之心);反外(背叛,离异)

(13) 反省 [introspect]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礼记·学礼》

(14) 又如:反情(内省);反听(自我省察);反观(反省);反躬自问(反问自己)

(15) 归还;送还 [return]

(16) 又如:反籍(归还天子之位);反璧(归还璧玉;表示不贪取财宝)

(17) 回报;复命 [report back on what has been done]。如:反始(报答祖先);反命(复命)

(18) 类推 [analogize]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19) 又如:反隅(比喻类推。能由此而知彼);反惑(释疑)

(20) 反对 [oppose;be against;fight]。如:反迕(不顺从);反拨(犹言反抗;抵抗)

(21) 报复 [make reprisals;retaliate]。如:反把(反扑);反报(报复怨仇);反杀(报杀人之仇而杀人)

(22) 通“贩”( fàn  )。贱买而贵卖 [buy to resell]

词性变化

反的拼音: fǎn  

〈词性:形〉

(1) 相反的;对立的。与“正”相对 [upside down;inside out;in the reverse direction]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吕氏春秋·察今》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汉· 贾谊《过秦论》

(2) 又如:适得其反;反心内照(反过来对照一下自己);反抄耳光(反手巴掌);反斜面;反函数;反定理;反科学;反义

反的拼音: fǎn  

〈词性:副〉

(1) 反而;相反 [on the contrary]

反以我为讎。——《诗·邶风·谷风》

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唐· 韩愈《师说》

情罪重者反出在外。——清· 方苞《狱中杂记》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唐· 杜甫《兵车行》

(2) 又如:反且(反而)

反的拼音: fǎn  

〈词性:名〉

(1) 反革命分子的简称 [counterrevolutionist;counterrevolutionary]。如:肃反;三反五反

(2) 姓

常用词组

反霸、反败为胜、反绑、反包围、反比、反驳、反哺、反差、反常、反常现象、反衬、反冲、反刍、反串、反唇相讥、反倒、反动、反动派、反对、反对派、反对票、反而、反复、反复、反感、反感、反戈、反戈一击、反革命、反攻、反躬、反躬自问、反躬自责、反顾、反光、反光、反话、反悔、反击、反剪、反间、反间谍、反接、反诘、反抗、反客为主、反科学、反空降、反口、反馈、反老还童、反面、反目、反派、反叛、反扑、反其道而行之、反潜、反切、反求诸己、反裘负刍、反射、反身、反身代词、反诗、反手、反水、反思、反诉、反锁、反围攻、反围剿、反胃、反问、反响、反向、反省、反演、反咬一口、反义词、反应、反应堆、反应式、反映、反映论、反掌、反照、反正、反正、反正一样、反之、反转、反嘴、反坐、反作用、反作用

  拼音  háng xíng   注音  ㄏㄤˊ ㄒ一ㄥˊ   
部首  行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86  TFHH  五笔98  TGSH  仓颉  HOMMN  郑码  OI  四角  21221  结构  左右电码  5887  区位  4848  统一码  884C  笔顺  ノノ丨一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行的拼音:háng(ㄏㄤˊ)  

⒈ 行列:字里行间。罗列成行。

⒉ 兄弟姐妹的次弟;排行:我行二,你行几?

⒊ 步行的阵列。

⒋ 量词。用于成行的东西:泪下两行。

⒌ 某些营业所:银行。花行。商行。

⒍ 行业:同行。各行各业。

⒎ 用长的针脚成行地连缀:行棉袄。行几针。

其他字义

行的拼音:xíng(ㄒ一ㄥˊ)  

⒈ 走:行走。步行。旅行。行踪。行百里者半九十。行云流水(喻自然不拘泥)。行远自迩。

⒉ 出外时用的:行装。行箧。行李。

⒊ 流通,传递:行销。风行一时。

⒋ 从事:进行。

⒌ 流动性的,临时性的:行商。行营。

⒍ 足以表示品质的举止行动:行径。品行。言行。操行。行成于思。

⒎ 实际地做:行礼。行医。行文。

⒏ 可以:不学习不行。

⒐ 能干:你真行。

⒑ 将要:行将毕业。

⒒ 古代指物质的基本元素:五行(“金”、“木”、“水”、“火”、“土”)。

⒓ 古诗的一种体裁:长歌行。

⒔ 汉字字体的一种:行书。

⒕ 姓。

统一码

行字UNICODE编码U+884C,10进制: 34892,UTF-32: 0000884C,UTF-8: E8 A1 8C。

行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行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go、travel、do、all right、O.K.、capable、row、soon

相关字词

止、言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go; walk; move, travel; circulat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行的拼音: háng  

〈词性:名〉

(1) (象形。本义:道路)

(2) 同本义 [road]

行,道也。——《说文》

行有死人。——《诗·小雅·小弁》

遵彼微行。——《诗·豳风·七月》

(3) 又如:行苇(路旁芦苇);行阡(道路);行神(路神);行程(路程);行街(大路)

(4) 直排为行,横排为列 [line;row]

左右陈行,戒我师旅。——《诗·大雅·常武》

凌余阵兮躐余行。——《楚辞·九歌·国殇》

奉读书,五行并下。——《后汉书·应奉传》

(5) 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 [the ranks]

郑伯使卒出貑,行出犬鸡。——《左传·隐公十一年》

(6) 队伍,军队 [army]

陈胜、 吴广皆次当 行。——《史记·陈涉世家》

必能使行阵和睦。——诸葛亮《出师表》

(7) 又如:行阵(军队行列);行阵和睦(指军队协调团结);行首(军队的行列);行阵(行伍。旧指军队)

(8) 行业。原指工商业中的类别,后亦泛指职业 [trade;profession;line of business]

皆次当行。——《史记·陈涉世家》

(9) 又如:干装修水管这一行;你干哪一行?;行计(行业);行户(行业,妓院;商户)

(10) 营业机构;商行 [business firm]。如:行铺(商行店铺);行货(货物;特指坏货,劣货;隐语指男性生殖器);行户(宋以后称加入商行的商户)

(11) 排行 [seniority among brothers and sisters]。如:你行几,我行二;行第(排行的次序)

(12) 辈分 [generation]

丈人行也。——《汉书·李广苏建传》

(13) 又如:行次

(14) 引申表示多数 [-s;-es]。如:和尚行;僧尼行

词性变化

行的拼音: háng  

〈词性:动〉

(1) 连续贯穿 [run through]

以次贯行,固执无违。——《汉书》

(2) 用长的针脚将棉衣等活计连缀起来为行。也作“绗” [quilt]。如:行棉袄;行棉被

行的拼音: háng  

〈词性:代〉

(1) 这里 [here]——表示处所

这小贱人不来我行回话。——《西厢记》

(2) 那里 [there]——表示处所

最苦梦魂,今宵不到伊行。——周邦彦《风流子》

(3) 另见 hàng;héng;xíng  

常用词组

行帮、行辈、行当、行道、行规、行行出状元、行话、行会、行几、行家、行距、行列、行列式、行情、行商、行市、行伍、行业、行阵、行子

基本词义

行的拼音: hàng  

〈词性:形〉

(1) 刚强 [bold]

行,行行,刚强的样子。——《集韵》

(2) 另见 háng;héng;xíng  

常用词组

行板、行卜、行步、行部、行藏、行车、行成、行成于思、行程、行船、行刺、行动、行都、行房、行歌、行宫、行贾、行好、行贿、行将、行将就木、行劫、行经、行径、行军、行乐、行礼、行李、行猎、行令、行路、行旅、行牧且荛、行囊、行骗、行聘、行期、行乞、行腔、行窃、行取、行人、行若无事、行色、行色匆匆、行善、行商、行尸走肉、行时、行使、行驶、行事、行市、行书、行署、行头、行为、行为不端、行文、行星、行刑、行刑队、行凶、行医、行吟、行营、行远自迩、行御史台、行云、行云流水、行灶、行者、行政、行之有效、行止、行志、行舟、行装、行状、行踪、行走、行走

  拼音  liǎng   注音  ㄌ一ㄤˇ   繁体    
部首  一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GMWW  仓颉  MOOB  郑码  ALOO  四角  10227  结构  单一电码  0357  区位  3329  统一码  4E24  笔顺  一丨フノ丶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两(兩)的拼音:liǎng(ㄌ一ㄤˇ)  

⒈ 数目,二。一般用于量词和“个、半、千、万、亿”前:两个黄鹂。两本书。

⒉ 双方:两可。两边。两便(客套用语,彼此方便)。两旁。两侧。两袖清风。两败俱伤。

⒊ 中国市制重量单位:十两(一市斤。旧制为十六两一市斤)。半斤八两(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含贬义)。

⒋ 表示不定数目:两下子。两着儿(zhāor   )。

统一码

两字UNICODE编码U+4E24,10进制: 20004,UTF-32: 00004E24,UTF-8: E4 B8 A4。

两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两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兩両㒳

汉英互译

liang、tael、twain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two, both, pair, couple; ounc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两的拼音:

liǎng  

〈词性:量〉

(1)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2) 同本义 [liang,a unit of weight] 16两为1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两,二十四铢为一两。——《说文》

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汉书·律历志上》

(3) 双。用于鞋娄 [two]

一两棕鞋八尺藤,广陵行遍又 金陵。—— 唐· 戴叔伦《忆原上人》

(4) 匹(长四丈)

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左传·闵公二年》

(5) 通“辆”。车一乘 [used for buses,carts,etc.]

武王戎车三百两。——《书·牧誓·序》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诗·召南·鹊巢》

词性变化

两的拼音:

liǎng  

[数]

(1) 二 [two]

参天两地而倚数。——《易·说卦》

以九两系邦国之民。——《周礼·天官·大宰》。注:“两,犹耦也。”

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史记·陈涉世家》

途中两狼。——《聊斋志异·狼三则》

两军人马。——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两骑来是谁。——唐· 白居易《卖炭翁》

(2) 又如:两个人;两扇门;两夫妻;两头猪;两没(两者一起死亡);两肉(两只牛);两替(两批);两考(官吏的两次考绩);两榜(明清以会试(考进士)为甲榜,乡试(考举人)为乙榜,由举人考中进士,叫两榜进士,简称“两榜”)

(3) 双方;常用于相对的两个方面或成对的人或事物 [both;either;mutual]

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今兄弟遘恶,此势不两全。——《三国志·魏志》

两儿齐哭。——《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4) 又

两股战战。

两鬓苍苍。——唐· 白居易《卖炭翁》

(5) 又如:势不两立;两败俱伤;两相情愿;两袒(袒露双肩,女子兼适两夫家);两珥(指日、月两旁的光晕);两阵(亦两阵。交战的双方所布列的阵势);两握(指双拳);两视(同时看两件事物);两雄(两者一起强大);两仪(指天地);两交婚(两家的儿女相互娶嫁为婚)

(6) 表示不定数,多与“一”或“三”前后连用,义为少量 [some;a few]

两三点雨山前。——宋· 辛弃疾《西江月》

竹外桃花三两枝。——宋·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拨弦三两声。——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7) 又如:两三(几个。表示少量);两言(三言两语)

两的拼音:

liǎng  

〈词性:副〉

(1) 同时兼具两方面,双方,两下里 [both (sides);either;mutual]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2) 又如:两兼(兼具两方面);两礼(双方免礼);两誉(夸奖双方);两让(双方各自责让)

两的拼音:

兩? liǎng  

〈词性:动〉

(1) 等同;比并 [equal]

御下,两马,掉鞅。——《左传》

(2) 又如:两大(两者并大);两帝(两个天子并立);两当(两者相当)

常用词组

两败俱伤、两半、两边、两边倒、两便、两曹、两重、两次、两抵、两都、两个时候、两广、两汉、两湖、两虎相斗、两回事、两极、两极分化、两脚规、两节棍、两截门、两可、两口子、两立、两利、两码事、两面、两面光、两面派、两面三刀、两面讨好、两难、两旁、两栖动物,两栖植物、两讫、两清、两情两愿、两全、两全其美、两手空空、两头,两头儿、两下里、两下子、两厢、两小无猜、两性、两性动物,两性花、两袖清风、两眼发黑、两眼一抹黑、两姨、两姨亲、两翼、两造、两着儿

  拼音  dēng   注音  ㄉㄥ   
部首  癶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12画  
五笔  WGKU  仓颉  NOMRT  郑码  XSJU  四角  12108  结构  上下电码  4098  区位  2139  统一码  767B  笔顺  フ丶ノノ丶一丨フ一丶ノ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登的拼音:dēng(ㄉㄥ)  

⒈ 上,升:登山。登车。登门。登天。登台。登场(chǎng   )。登高。登攀。登临。登科。登程。登堂入室。

⒉ 踩,践踏,脚向下用力:登踏。踢登。

⒊ 记载:登记。登报。登载。

⒋ 谷物成熟:登岁(丰年)。五谷丰登。

⒌ 立刻:登时。“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⒍ 进:登崇(进用推崇)。

⒎ 方言,穿:登上靴子。

统一码

登字UNICODE编码U+767B,10进制: 30331,UTF-32: 0000767B,UTF-8: E7 99 BB。

登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登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僜蹬

汉英互译

ascend、mount、publish、record、step on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rise, mount, board, climb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登的拼音: dēng  

〈词性:动〉

(1) (象形。本义:上车)

(2) 同本义 [get on a car]

登,上车也。——《说文》

登,陞也。——《尔雅》

登车则有光矣。——《礼记·玉藻》

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

(3) 升,上,从下而上 [ascend;mount;scale]

登席不由前。——《礼记·玉藻》。注:“升也。”

欲释阶而登天兮。——《楚辞·惜诵》。注:“上也。”

诞上登于岸。——《诗·大雅·皇矣》

登斯楼也。——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捷足先登;登宝(登基;帝王即位);登筵(登上筵席);登平(上升);登仙(声名直上或升迁高官)

(5) 进献 [offer]

农乃登黍。——《吕氏春秋》

(6) 又如:登隆(进上隆贵的);登仪(进献礼物);登闲(进入马厩);登荐(进献)

(7) 增加 [add]

皆登一焉。——《左传·昭公三年》。注:“加也。”

(8) 又如:登降(增减);登损(增减);登曜(增添光彩)

(9) 成熟;丰收 [rippen]

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孟子·滕文公》

风雨时节,五谷登熟。——《淮南子·览冥》

禾稼登熟。——《越绝书·纪吴王占梦》

(10) 又如:登年(丰年);登秋(秋收);登衍(丰收);五谷丰登

(11) 登记;记载 [enter;record;register]

掌登万民之数。——《周礼·秋官·司民》

(12) 又如:登下(登记与削除);登纪(登记)

(13) 登天,指死 [die]。如:登仙(人死亡的婉辞;成仙人);登真(成仙。称人死亡的婉辞)

(14) 成,引申为定 [become;success]

登是南邦。——《诗·大雅·崧高》

登其夫家之众寡。——《周礼·遂人》

年谷不登。——《礼记·曲礼》

蚕事既登。——《礼记·月令》

不登于器。——《左传·隐公五年》

且不登叛人也。——《左传·襄公元年》

(15) 加封,升任 [confer (a title)]。如:登建(进立,升封);登轴(进任要职)

(16) 进用;选拔 [promote]。如:登用(进用);登臣(进用官吏);登拔(选拔)

(17) 谓科举考试中选 [enroll]

登博学弘词科。——欧阳修《新唐书》

(18) 又如:登龙(登龙门。比喻科举中试);登科发甲(考中进士为“登科”。发甲同登科);登乡荐(考取乡试)

(19) 超过 [surpass]。如:登三(功德登于三王之上)

(20) 踩;踏 [step on;tread]。如:登在窗台上擦玻璃;登锋履刃(踩踏刀剑的锋刃。比喻冲锋陷阵在最前头)

(21) 蹲;呆 [squat on the heels]

荆公见屋傍有个坑厕,讨一张毛纸,走去登东。——《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22) 又如:登东(解手。东:东圊,厕所);登坑(蹲茅坑)

(23) 穿 [put on;wear]

(宝玉)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红楼梦》

(24) 又如:登云履(法师做法术时穿的鞋);登上鞋

(25) 上路,登程 [set out;start off on a journey]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唐· 杜甫《石壕吏》

词性变化

登的拼音: dēng  

〈词性:名〉

(1) 古代祭器名 [sacrificial vessel]

卬盛于豆,于豆于登。——《诗·大雅·生民》

(2) 又如:登豆(泛指祭器和食器)

登的拼音: dēng  

〈词性:形〉

(1) 高 [high]

不哀年之不登。——《国语·晋语》。注:“高也。”

涉三皇之登闳。——《汉书·扬雄传》

(2) 又如:登闳(高远,高大)

登的拼音: dēng  

〈词性:副〉

(1) 即刻 [at once]

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登时(马上;立刻);登场(当场);登答(立刻答复)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