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繁刑重赋的意思

fánxíngzhòng

繁刑重赋



拼音fán xíng zhòng fù

注音ㄈㄢˊ ㄒ一ㄥˊ ㄓㄨㄥˋ ㄈㄨˋ

解释过重的刑罚和繁多的赋税。亦作“繁刑重敛”。

出处宋·苏轼《东坡志林》第五卷:“齐景公不繁刑重赋,虽有田氏,齐不可取。”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政策等。

感情繁刑重赋是贬义词。

繁体繁刑重賦

近义繁刑重敛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fán pó   注音  ㄈㄢˊ ㄆㄛˊ   
部首  糸部  部外笔画  11画  总笔画  17画  
五笔86  TXGI  五笔98  TXTI  仓颉  OKVIF  郑码  MAMZ  四角  88903  结构  上下电码  4907  区位  2317  统一码  7E41  笔顺  ノ一フフ丶一丶ノ一ノ丶フフ丶丨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繁的拼音:fán(ㄈㄢˊ)  

⒈ 复杂:繁杂。繁乱。删繁就简。繁难。繁嚣。

⒉ 多:繁多。繁重(zhòng   )。纷繁。频繁。繁星。繁忙。繁芜。繁博。

⒊ 兴盛:繁茂。繁荣。繁华。

⒋ 生物增生新个体:繁殖。繁育。繁衍。

其他字义

繁的拼音:pó(ㄆㄛˊ)  

⒈ 〔繁台〕中国河南省开封市东南的古迹。

⒉ 姓。

统一码

繁字UNICODE编码U+7E41,10进制: 32321,UTF-32: 00007E41,UTF-8: E7 B9 81。

繁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繁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䋣縏

汉英互译

numerous、propagate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从系、敏声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繁的拼音: fán  

字本作“緐”.马头上的饰物.同本义[horse decoration]

〈词性:名〉

緐,马髦饰也。——《说文》。段玉裁注:“引申为緐多。又俗改其字作繁,俗形行而本形废,引申之义行而本义废矣。”

词性变化

繁的拼音: fán  

〈词性:形〉

(1) 众多 [numerous]

正月繁霜,我心忧伤。——《诗·小雅·正月》

奉之弥繁。——宋· 苏洵《权书·六国论》

善始者始繁,克终者盖寡。——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 又如:繁剧(事务繁重);繁伙(众多);繁星(众多的星星);繁霜(浓霜,借喻为白色);繁言(多言);繁虑(很多的忧虑)

(3) 盛大;旺盛 [grand; vigorous]。如:繁昌(繁荣昌盛);繁俎(丰盛的肴馔);繁盛(繁荣兴盛;繁多昌盛)

(4) 复杂 [complicated]

见简即用,见繁即变,此乃通术也。——宋· 沈括《梦溪笔谈》

(5) 又如:繁务(杂事);繁句(凡句子中,文法结构比较复杂的,称为繁句);繁思(繁杂的思绪)

(6) 茂盛 [luxuriant]

佳木秀而繁阴。——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7) 又如:繁昌(形容草木茂盛;形容国家或家族等繁荣昌盛);繁盛(繁荣而兴盛;繁多而茂盛。意同繁茂);繁庑(形容草木茂盛;泛指兴盛)

繁的拼音: fán  

〈词性:动〉

(1) 繁殖,繁衍 [propagate]

保你这一庄人家,子孙繁衍,六畜安生。——《西游记》

(2) 又如:繁息(孳生,生长)

(3) 另见   

常用词组

繁本、繁博、繁多、繁复、繁花、繁华、繁忙、繁茂、繁荣、繁荣、繁缛、繁琐、繁体字、繁文、繁文缛节、繁星、繁衍、繁育、繁征博引、繁殖、繁重

基本词义

繁的拼音:   

〈词性:名〉

(1) 白色 [white]

公乘侈舆、服繁驵驱之。——《晏子春秋》

(2) 另见 fán  

  拼音  xíng   注音  ㄒ一ㄥˊ   
简体部首  刂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6画  
繁体部首  刀部  
五笔  GAJH  仓颉  MTLN  郑码  AEKD  四角  12400  结构  左右电码  0438  区位  4844  统一码  5211  笔顺  一一ノ丨丨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刑的拼音:xíng(ㄒ一ㄥˊ)  

⒈ 对犯罪的处罚:刑罚。刑法。刑律。刑事。执刑。服刑。

⒉ 特指对犯人的体罚:刑讯。受刑。刑具。

统一码

刑字UNICODE编码U+5211,10进制: 21009,UTF-32: 00005211,UTF-8: E5 88 91。

刑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刑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punishment、torture

造字法

形声:从刂、开声

English

punishment, penalty; law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刑的拼音: xíng  

〈词性:动〉

(1) 同本义 [kill;cut;dig]

利用刑人。——《易·蒙》。注:“兑折为刑。”

刑人之父子也。——《吕氏春秋·顺说》。注:“杀也。”

杀戮之谓刑。——《韩非子·二柄》

阴为刑。——《易·本命》

阴将始刑。——《吕氏春秋·音律》。注:“杀也。”

刑人如恐不胜。——《史记·项羽本纪》

刑马作誓。——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膑至,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史记》

(2) 又如:刑牛(古代盟誓时作牺牲用的牛);刑牲(古时为了祭祀或盟约而杀牲畜);刑马(古代结盟要杀马歃血,立誓为信,称“刑马”)

(3) 惩罚 [punish torture]

刑其长吏。——《史记·陈涉世家》

五人之当刑。——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彼于刑者。——清· 方苞《狱中杂记》

从而刑之。——《孟子·梁惠王上》

(4) 又如:刑吏(行刑的吏卒);刑民(受刑之民);刑臣(古时指受过宫刑的阉人。即后来的宦官,太监)

(5) 征讨 [go on a punitive expedition]。如:刑殄(征讨消灭)

词性变化

刑的拼音: xíng  

〈词性:名〉

以五刑纠万民。——《周礼·大司寇》

刑者,恶之末也。——《管子·心术》

五刑者,五常之鞭策也。——《白虎通》

刑者,惩恶而禁后者也。——《说苑·政理》

严断刑罚。——《左传·昭公六年》。疏:“对文则加罪为刑,收赎为罚。散则刑罚通也。”

论其刑赏。——诸葛亮《出师表》

怒而滥用刑。——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因摸地上刑械。——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 又如:死刑;徒刑;刑均(受到同样的刑罚);刑劫(滥用刑罚。刑,刑罚;劫,挟持);刑杖(刑具,行刑用的棍棒)

(2) 通“形”。形容,形体 [appearance;body;form]

死生因天地之刑。——《国语·越语》

夫諒彊之国,必先争谋、争刑、争权。——《管子·霸言》

凡乱者刑名不当也。——《吕氏春秋·正名》

(3) 通“型”。法式,典范,榜样 [form;sample]

刑于寡妻。——《孟子·梁惠王上》

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诗·周颂·我将》

贱有实,敬无用,则人可刑也。——《管子·侈靡》

(4) 星相术语 [term of astrology]。如:刑克(刑妨,刑蹇。谓三刑,五行相克);刑害(三刑六害的合称);刑冲(指地支中相妨害的两类情况)

(5) 刑具 [instrument of torture]。如:动刑;上刑;大刑

(6) 姓

常用词组

刑案、刑部、刑场、刑罚、刑法、刑房、刑警、刑具、刑戮、刑律、刑名、刑期、刑辱、刑事、刑事犯、刑事诉讼、刑堂、刑庭、刑网、刑讯

  拼音  zhòng chóng   注音  ㄓㄨㄥˋ ㄔㄨㄥˊ   
部首  里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TGJF  仓颉  HJWG  郑码  MEKB  四角  20105  结构  单一电码  6850  区位  5456  统一码  91CD  笔顺  ノ一丨フ一一丨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重的拼音:zhòng(ㄓㄨㄥˋ)  

⒈ 分(fèn  )量较大,与“轻”相对:重负。重荷。重量(liàng   )。重力。举重。负重。

⒉ 程度深:重色。重病。重望。重创。

⒊ 价格高:重价收买。

⒋ 数量多:重金聘请。眉毛重。重兵。

⒌ 主要,要紧:重镇。重点。重任。重托(国家重大的托付)。重柄。

⒍ 认为重要而认真对待:重视。尊重。器重。隆重。

⒎ 言行不轻率:慎重。自重。

其他字义

重的拼音:chóng(ㄔㄨㄥˊ)  

⒈ 再:重复。重申。重版。重沓(重复繁冗)。重阳。重逢。

⒉ 〔重庆〕地名,中国四个直辖市之一,地处中国西南。

⒊ 层:重叠。重霄。重洋。重唱。重峦叠嶂。

统一码

重字UNICODE编码U+91CD,10进制: 37325,UTF-32: 000091CD,UTF-8: E9 87 8D。

重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重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gain、layer、repeat、scale、weightily、weightiness

相关字词

沉、轻

造字法

会意兼形声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重的拼音: chóng  

〈词性:形〉

(1) (字源见“重” zhòng  )

(2) 重复,重叠 [repeated;again;once more]

四阿重屋。——《考工记·匠人》。注:“复笮也。”

设重帘。——《周礼·掌次》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屈原《涉江》

王无重世之德。——《史记·春申君传》

重金兼紫。——《后汉书·吕强传》

圜有九重,孰营度之?——《楚辞·天问》

(3) 又如:这两个例子重了;重句(重复的文句);重字(重复的字);重卦(重叠八卦);重席(重叠的垫席);重轩(双重栏杆)

(4) 双,成对 [double]

盖二以重。——《仪礼·少牢礼》

(5) 又如:重五(阴历五月初五日,即端阳节);重瞳(传说舜与项羽眼中有两个瞳仁)

(6) 多 [numerous]

重器备。——《左传·成公二年》。注:“犹多也。”

(7) 又如:重围(层层包围);重楼(道教称气管为重楼。认为气管有十二节,故又叫十二节重楼);重铠(多重的护身铁甲);重听(听觉不灵)

(8) 深(指距离) [deep]。如:重堂(内堂);重渊(深渊);重基(高山)

(9) 在家庭关系中,属于比 [一个特定的辈份] 大或小或疏远一些的辈份、亲属的 [great]。 如:重孙;重庆(祖父母、父母都健在)

词性变化

重的拼音: chóng  

〈词性:副〉

(1) 再次,另一次,重新,又 [again;once more]

乃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重,再也。——《广雅》

面谀以重陛下过。——《史记·李斯传》。索隐:“再也。”

(2) 又如:重逢;重科(重新判罪);重行(再次);重光(指日光再现)

重的拼音: chóng  

〈词性:量〉

(1) 层 [layers]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王安石《泊船瓜洲》

(2) 又如:兵围数重;一重束缚;重屋(两层的房屋)

(3) 种,件 [piece]。如:这一重公案

重的拼音: chóng  

〈词性:动〉

(1) 怀孕 [be pregnant]

人有重身。——《素问·奇病论》

(2) 又如:重身(怀孕);重马(怀孕的马)

(3) 另见 zhòng  

常用词组

重版、重播、重唱、重重、重出、重蹈覆辙、重叠、重返、重犯、重逢、重复、重根、重挂、重光、重合、重婚、重建、重见天日、重九、重聚、重拍、重起炉灶、重庆、重申、重身、重审、重生父母、重适、重施故伎、重述、重算、重孙、重孙女、重沓、重弹、重提、重提旧事、重围、重温、重温旧梦、重文、重屋、重午、重现、重霄、重新、重修、重修旧好、重演、重眼皮,重眼皮儿、重洋、重阳、重译、重印、重影、重映、重奏、重足而立

基本词义

重的拼音: zhòng  

〈词性:形〉

(1) (会意兼形声。金文字形,从东,从壬( tǐng  ),东亦声。壬,挺立。东,囊袋。人站着背囊袋,很重。《说文》:“重,厚也。” 徐锴:“壬者,人在土上,故为厚也。”本义:分量大,与“轻”相对)

(2) 同本义 [heavy]

重,厚也。从王,東声。王者安土不迁之意。——《说文》

引重致远。——《易·系辞》。虞注:“坤为重。”

权然后知轻重。——《孟子》

重币也。——《战国策·齐策四》

重于九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花重锦官城。—— 唐· 杜甫《春夜喜雨》

(3) 又如:重器(象征国家政权的宝器);重绢(厚重的好绢);军令重于山;沉重(分量大;程度深);笨重(庞大沉重);过重(行李、信件等超过规定的重量);重负荷;重囚(指犯有重罪的囚犯);重孝(最重的丧服)

(4) 指音强[(of sound)intensive]

宫谓之重。——《尔雅》。孙注:“宫音浊而迟,故曰重也。”

其声重厚,如君之德。——《汉书·律历志》

(5) 又如:重读;重音

(6) 大 [great;big]

引重鼎不程其力。——《礼记·儒行》。注:“大鼎也。”

天下重物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于它物乎?——《吕氏春秋》

权重也。——《韩非子·五蠹》

以求重价。——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7) 又如:重赀(数量很大的钱财);重科(重大的罪);重寄(重大的付托);重才(大才);重治(大治);重柄(大权);重星(大星);重德(大德)

(8) 庄重,慎重 [grave;serious;careful]

存之欲其重。——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9) 又如:重人(稳重谨慎的人);重迟(稳重,持重);重固(稳固);重誓(庄重的誓言);重毅(庄重坚毅);重诺(信守诺言);重始(慎重于事物、行为的开始);重详(慎重思考);重慎(慎重);重举(举动慎重)

(10) 重要;紧要 [important]

总兹戎重。——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重于社稷。——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重于三十年前。——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11) 又如:重列(重要的位次,要职);重位(重要职位,高位);重路(重要的行政区域);重质(重要人质);重职(重要官职)

(12) 贵重;尊贵 [precious;valuable;respect]

珍器重宝。——汉· 贾谊《过秦论》

(13) 又如:重客(贵客);重敬(敬重);重礼(尊重礼仪);重直(犹高价);重货(指金银等贵重财物);重钜(昂贵)

(14) 浓厚;浓重 [thick;strong]。如:重色(指深浓的颜色);重冰(指厚的冰层);重意(深情厚意);重碧(深绿色)

(15) 严肃;严明 [serious;solemn]

重罚不用。——《韩非子·五蠹》

重以周。——唐· 韩愈《原毁》

(16) 又如:重法(严酷的刑法);重辟(死刑)

(17) 严重 [seriows;grave]

杀人重囚。——清· 方苞《狱中杂记》

(18) 又

情稍重。

(19) 重浊 [slow]。如:重气(呼吸困难急促;闷气);重滞(凝滞;阻塞);重迟(迟钝;迟缓;很不敏捷);重涩(迟钝)

词性变化

重的拼音: zhòng  

〈词性:名〉

(1) 重量 [weight;gravity]

千钧之重,人不轻举。——汉· 桓宽《盐铁论》

其耳三寸,其实一升,重一钧。——《周礼·考工记》

重四五十斤。——明· 魏禧《大铁椎传》

(2) 又如:皮重;失重;体重;载重;荷重;净重;空重;承重;比重;举重;毛重

(3) 指辎重。军中载运粮食、器物的车子 [impedimenta;supplies and gear of an army]

楚重至于 邲。——《左传·宣公十二年》

(4) 又如:重车(古时的战车。装载衣食的车子);重载(古时谓装载辎重等货物)

(5) 权力,权势 [power]

然则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矣。——《韩非子》

(6) 又如:重爵(崇高的爵位);重权(重大权力)

(7) 姓

重的拼音: zhòng  

〈词性:动〉

(1) 重视;尊重 [respect;lay stress on]

古者重冠礼。——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我所高重者。——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益重之。——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雅重瑞名。—— 清· 张廷玉《明史》

(2) 又如:重文(重视文事);重民(古代重视农业,所以称农民为重民);重言(为人所推重的语言。重视言语);重身(重视身高);重调查研究;重生(珍重身体,爱惜生命);重年(敬重老年人)

(3) 加重;增加 [increase]

是重吾不德也。——《汉书·文帝纪》

(4) 又如:重比(从严议罪,从重拟刑);重困(加重困苦);重使(加重役使);重怒(增添愤怒);重税(从重征税)

(5) 崇尚;推崇 [uphold;advocate]。如:重气(崇尚气节);重学(尊尚学术)

(6) 通“动”( dòng  )影响[affect]

且晋人蹙忧以重我。——《左传·僖公十五年》

候人不可重也。——《管子·侈靡》

重的拼音: zhòng  

〈词性:副〉

(1) 极;甚;十分 [very]

重寒则热。——《素问·阴阳应象》

(2) 特别 [especially]

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史记》

(3) 另见 chóng  

常用词组

重办、重臂、重兵、重臣、重惩、重创、重大、重担、重地、重典、重点、重读、重罚不用、重犯、重负、重工业、重荷、重话、重活、重机枪、重价、重金、重金属、重力、重利、重量、重名、重炮、重器、重氢、重任、重伤、重身子、重视、重水、重听、重头戏、重托、重望、重武器、重物、重孝、重心、重型、重型坦克、重压、重要、重要人物、重要性、重音、重音节、重油、重于泰山、重元素、重载、重责、重镇、重子、重罪

  拼音    注音  ㄈㄨˋ   繁体    
部首  贝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2画  
五笔86  MGAH  五笔98  MGAY  仓颉  BOMPM  郑码  LOHI  四角  73840  结构  左右电码  6346  区位  2419  统一码  8D4B  笔顺  丨フノ丶一一丨一丨一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赋(賦)的拼音:fù(ㄈㄨˋ)  

⒈ 旧指田地税:田赋。赋税。

⒉ 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文体。

⒊ 念诗或作诗:登高赋诗。

⒋ 给予,亦特指生成的资质:赋予。赋有。天赋。禀赋。

⒌ 古同“敷”,铺陈,分布。

统一码

赋字UNICODE编码U+8D4B,10进制: 36171,UTF-32: 00008D4B,UTF-8: E8 B5 8B。

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赋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賦䝾

汉英互译

endow with、tax、ode

造字法

形声:从贝、武声

English

tax; give; endow; army; diffus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赋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从贝,武声。从“贝”,表示与财物有关。本义:征收)

(2) 同本义 [tax]

赋,敛也。——《说文》

赋,税也。——《广雅》

厥赋惟上上错。——《书·禹贡》。传:“谓土地所生,以供天子。”

七赋之所养。——《法言·问道》

而令贡赋。——《小司徒》。注:“谓出车徒给徭役也。”

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又如:赋银(征收税银);赋粟(征收田赋);赋里(征收商业税);赋币(征收财物)

(4) 缴纳赋税 [pay taxes]

讼者平,赋者均。——唐· 柳宗元《送薛存义序》

(5) 又如:赋金(交纳税款)

(6) 给予;授予 [give to;confer]

出高库之兵以赋民。——《吕氏春秋》

为百姓困乏献其田宅者二百三十人,以口赋贫民。——《汉书·平帝纪》

公属百官,赋职任功。——《国语·晋语》

(7) 又如:赋命(天所授予的命运;给予生命);赋给(分配发给);赋食(布散饮食);赋政(颁布政令);赋质(上天赋予的资质);赋灵(天赋的灵性,生性);赋就(天生的);赋禀(天生具有的智能、性情);赋职(授与职事)

(8) 做诗 [write poems]

一言均赋,四韵俱成。——唐· 王勃《滕王阁序》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晋·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9) 诵读;吟咏 [sing]

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

公入而赋。——《左传·隐公元年》

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0) 又如:赋诗(吟诗;写诗);赋笔(写诗用的笔);赋声(善于辞赋的名声);赋咏(创作和吟诵诗文)

(11) 陈述 [state]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宋· 姜夔《扬州慢》

(12) 通“敷”。颁布 [issue;publish;proclaim]

明命使赋。——《诗·大雅·丞民》

(13) 又

赋政于外。

词性变化

赋的拼音:

  

〈词性:名〉

(1) 田赋;赋税 [feudal land tax;taxes]

以九赋敛财贿。——《周礼·太宰》

薄赋敛,广畜积。——汉· 晁错《论贵粟疏》

(2) 又

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又如:赋算(赋税);赋徭(赋税与徭役);赋钱(税钱);赋禄(赋税与禄赏);赋租(赋税,租税)

(4) 特指民赋,即征收的兵车、武器、衣甲或银钱 [weapons and money]

税以足食,赋以足兵。——《汉书·刑法志》

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治长》

乘白马而过关,则顾白马之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不腆敝赋。——《左传·成公二年》

(5) 徭役;兵役 [levy]

敞邑以赋。——《左传·隐公四年》。注:“兵也。以田赋出兵,故谓之赋。”

(6) 又如:贡赋(贡品和徭役)

(7) 生成的资质 [endowment]。如:赋分(天赋;资质);赋质(天赋资质);禀赋(自然具有的资质);赋情(天性);赋才(天赋,才能)

(8) 兵,军队 [soldier]

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

(9) 又如:赋舆(指兵车;泛指军事);王赋(王军)

(10) 中国古代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篇幅抒情说理的 [one of the Chinese literary forms akin to poetry]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 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乃作《怀沙》之赋。——汉· 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

(11) 又如:赋客(善于作辞赋的人);赋韵(指分韵作诗);赋论(辞赋和议论文);赋铭(辞赋和铭文);赋歌(辞赋和歌曲);赋颂(赋和颂。两种文体)

常用词组

赋税、赋闲、赋形剂、赋予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