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fǎn zhǎng zhī yì
注音ㄈㄢˇ ㄓㄤˇ ㄓ 一ˋ
解释反掌:反手。比喻事情十分容易办到。
出处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六卷:“得了两州,心中大喜,不胜矜夸,谓取宋天下如反掌之易耳。”
用法作宾语;指容易。
感情反掌之易是中性词。
近义易如反掌
英语be a piece of cake(be duck soup)
动物生肖牛,虎,蛇
反的拼音:fǎn(ㄈㄢˇ)
⒈ 翻转,颠倒:反手(a.翻过手,手到背后;b.反掌)。反复。反侧。
⒉ 翻转的,颠倒的,与“正”相对: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反间(利用敌人的间谍,使敌人内部自相矛盾)。反诉。反馈。适得其反。物极必反。
⒊ 抵制,背叛,抗拒:反霸。
⒋ 和原来的不同,和预感的不同:反常。
⒌ 回击,回过头来:反驳。反攻。反诘。反思。反躬自问。
⒍ 类推:举一反三。
反字UNICODE编码U+53CD,10进制: 21453,UTF-32: 000053CD,UTF-8: E5 8F 8D。
反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反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仮返
in reverse、on the contrary、turn over
正
会意
reverse, opposite, contrary, anti
详细解释◎ 反的拼音: fǎn
〈词性:动〉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从又从厂。“厂”音 hǎn 。本义:手心翻转)
(2) 同本义。通“翻”。覆,倾倒 [turn over]
反,覆也。——《说文》
以齐王,由反手也。——《孟子·公孙丑上》
何以知其不反水浆邪?——《汉书·张安世传》
(3) 反覆 [over and over again;again and again]
安反侧于万物。——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不思其反。——《诗·卫风·氓》
成反复自念。——《聊斋志异·促织》
(4) 又如:辗转反侧;反易(颠倒);反风(风向倒转)
(5) 通“返”。返回;回归 [go back]
使子路反见之。——《论语·微子》
夫迷途知反,往哲是与。——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至竟而反。——《战国策·卫策》
三年而反。——《墨子·鲁问》
旬有五日而后反。——《庄子·逍遥游》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战国策·燕策》
则盍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
(6) 又如:反意(返归的念头);反国(归国);反真(返归淳朴);反根(返回本原)
(7) 未能遵守,违背 [violate]
天反时为灾,地物为妖,民反德为乱。——《左传》
(8) 又如:反背(背叛);反德(违背事物的准则);反道(违反正道);反情(违反人情);反古(违反古训)
(9) 往返于…之间 [go there and back]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
(10) 又如:反往(往返);反报(往还,反复)
(11) 反叛;造反 [revolt;rebel]
上官桀子安与 桑弘羊及 燕主、 盖主谋反。——《汉书·李广苏建传》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史记·项羽本纪》
(12) 又如:反上(背叛君主);反天(造反);反心(背叛之心);反外(背叛,离异)
(13) 反省 [introspect]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礼记·学礼》
(14) 又如:反情(内省);反听(自我省察);反观(反省);反躬自问(反问自己)
(15) 归还;送还 [return]
(16) 又如:反籍(归还天子之位);反璧(归还璧玉;表示不贪取财宝)
(17) 回报;复命 [report back on what has been done]。如:反始(报答祖先);反命(复命)
(18) 类推 [analogize]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19) 又如:反隅(比喻类推。能由此而知彼);反惑(释疑)
(20) 反对 [oppose;be against;fight]。如:反迕(不顺从);反拨(犹言反抗;抵抗)
(21) 报复 [make reprisals;retaliate]。如:反把(反扑);反报(报复怨仇);反杀(报杀人之仇而杀人)
(22) 通“贩”( fàn )。贱买而贵卖 [buy to resell]
◎ 反的拼音: fǎn
〈词性:形〉
(1) 相反的;对立的。与“正”相对 [upside down;inside out;in the reverse direction]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吕氏春秋·察今》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汉· 贾谊《过秦论》
(2) 又如:适得其反;反心内照(反过来对照一下自己);反抄耳光(反手巴掌);反斜面;反函数;反定理;反科学;反义
◎ 反的拼音: fǎn
〈词性:副〉
(1) 反而;相反 [on the contrary]
反以我为讎。——《诗·邶风·谷风》
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唐· 韩愈《师说》
情罪重者反出在外。——清· 方苞《狱中杂记》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唐· 杜甫《兵车行》
(2) 又如:反且(反而)
◎ 反的拼音: fǎn
〈词性:名〉
(1) 反革命分子的简称 [counterrevolutionist;counterrevolutionary]。如:肃反;三反五反
(2) 姓
反霸、反败为胜、反绑、反包围、反比、反驳、反哺、反差、反常、反常现象、反衬、反冲、反刍、反串、反唇相讥、反倒、反动、反动派、反对、反对派、反对票、反而、反复、反复、反感、反感、反戈、反戈一击、反革命、反攻、反躬、反躬自问、反躬自责、反顾、反光、反光、反话、反悔、反击、反剪、反间、反间谍、反接、反诘、反抗、反客为主、反科学、反空降、反口、反馈、反老还童、反面、反目、反派、反叛、反扑、反其道而行之、反潜、反切、反求诸己、反裘负刍、反射、反身、反身代词、反诗、反手、反水、反思、反诉、反锁、反围攻、反围剿、反胃、反问、反响、反向、反省、反演、反咬一口、反义词、反应、反应堆、反应式、反映、反映论、反掌、反照、反正、反正、反正一样、反之、反转、反嘴、反坐、反作用、反作用
掌的拼音:zhǎng(ㄓㄤˇ)
⒈ 手心,脚心:掌心。手掌。脚掌。鼓掌。易如反掌。
⒉ 用巴掌打:掌嘴。
⒊ 把握,主持,主管:掌管。掌权。掌勺。掌柜。
⒋ 鞋底或牲口蹄子底下的东西:鞋掌。马掌儿。
⒌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⒍ 姓。
掌字UNICODE编码U+638C,10进制: 25484,UTF-32: 0000638C,UTF-8: E6 8E 8C。
掌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掌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仉
control、horseshoe、palm、shoe sole、sole
形声:从手、堂省声
palm of hand, sole of foot, paw
详细解释◎ 掌的拼音: zhǎng
〈词性:名〉
(1) 本义:手掌,手心 [palm]
掌,手中也。——《说文》
指其掌。——《论语·八佾》
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枚乘《谏吴王书》
(2) 又如:掌上(手掌之上。极言容易);掌上观纹(比喻极其容易,毫不费力);掌文(手掌纹路所呈现的近乎文字的形状)
(3) 脚的底部 [sole]。如:脚掌
(4) 四足动物带爪的脚 [bottom of certain animals' feet]
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
(5) 脚 [foot]。如:鸭掌
(6) 掌状物 [paw-like object]。如:仙人掌
(7) 钉在马、驴、骡等蹄子底下的蹄铁 [horseshoe]。如:这匹马该钉掌了
(8) 又指钉或缝在鞋底后部的补钉 [shoe sole]。如:鞋掌
(9) 姓
◎ 掌的拼音: zhǎng
〈词性:动〉
(1) 用手掌打 [slap;strike with the palm of the hand]
蹶松析,掌蒺藜。——扬雄《羽猎赋》
(2) 又如:掌嘴
(3) 主管,负责 [be in charge of]
舜使益掌火, 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孟子·滕文公上》
(4) 又如:掌家(管家);掌土(指掌管工部事务。因古代工部负责土木建造和水利工程等,故称);掌文(掌管文翰);掌计(掌握考核);掌节(掌握节令);掌选(主持选拔举荐);掌礼(主持礼仪);掌灶(主持烹调)
(5) 支撑 [support]
只觉头重身轻,满眼金星乱迸,实实掌不住。——《红楼梦》
(6) 又如:掌不住(支撑不住;忍不住)
(7) 忍住 [endure]
连贾珍也掌不住笑了。——《红楼梦》
掌案儿的、掌班、掌灯、掌舵、掌故、掌管、掌柜、掌锅、掌击、掌权、掌上明珠、掌勺儿、掌事、掌书记、掌握、掌心、掌印、掌灶、掌子,礃子、掌嘴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㞢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易的拼音:yì(一ˋ)
⒈ 不费力,与“难”相对:容易。易与(容易对付)。易于。
⒉ 和悦:平易(a.态度谦逊和蔼;b.指语言文字浅显)。
⒊ 改变:易手。易地。变易。
⒋ 交换:交易。贸易。
⒌ 轻慢:贵货易土。
⒍ 芟治草木:易墓(除治墓地的草木)。易其田畴。
⒎ 古书名,《易》即《易经》,也称《周易》。
⒏ 姓。
易字UNICODE编码U+6613,10进制: 26131,UTF-32: 00006613,UTF-8: E6 98 93。
易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易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蜴㑥
amiable、change、easy、exchange
难
象形:像蜥蜴形
change; easy
详细解释◎ 易的拼音: yì
〈词性:动〉
(1) (象形。本义:蜥易)
(2) 换,交换 [exchange]
寒暑易节。——《列子·汤问》
寡人欲以百里之地易安陵。——《战国策·魏策》
以大易小。
弗敢易。
易寡人之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楚人围 宋,易子而食。——《左传·哀公八年》
移风易俗。——李斯《谏逐客书》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3) 又如:易筋经(讲武术的书,托名南朝梁代达摩和尚所作);易箦(换竹席。比喻行将死亡);易货(交换货物);易地(互换所处的地位;交换土地);易身(换位)
(4) 改变,更改 [change]
狱词无易。——清· 方苞《狱中杂记》
(5) 又如:易字(改换名字);易箦(更换竹席);易辙(改变行车道路);易心(改变心志;改变想法);易初(改变初衷);易革(改革,变革);易节(改变气节操守)
(6) 替代 [replace]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易·系辞下》
北都政变,以暴易暴者数矣!——章炳麟《致段祺瑞书》
(7) 又如:易代(更换朝代)
(8) 蔓延;传播 [spread]
绝其本根,勿能使能殖,畏其易也。——《东观汉记》
(9) 又如:易种(蔓延其种)
(10) 治,整治 [renovate;dredge]
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孟子》
(11) 轻视。含有“不以为意”的意思 [make light of;despise]
易慢之心入之矣。——《礼记·乐记》。注:“易,轻易也。”
是于圣人也,胥易技兿。——《庄子·应帝王》。释文引崔注:“易,相轻易也。”
易者使倾。——《易·系辞下》。注;“易,慢易也。”
吏民慢易之。——《汉书·王嘉传》
寄伪儿啼,恐栗,为儿状。贼易之,对饮酒,醉。——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韩非子·五蠹》
◎ 易的拼音: yì
〈词性:形〉
(1) 容易。与“难”相对 [easy]
贵货而易土。——《国语·晋语七》
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礼记·乐记》
物幽兴易惬,事胜趣弥浓。——唐· 岑参《秋夜宿仙游寺南》
事有难易。——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学有难易。
(2) 又如:易与(容易对付);易可(容易);易人(可以轻易对付的人);易易(极容易);易如反掌
(3) 简易,简省 [simple and easy]
栾范易行以诱之。——《左传》
(4) 平坦 [level]
羁坚辔,附易路。——《文选·枚乘·七发》
(5) 又如:易野(平坦的原野);易道(平路);易地(平地)
(6) 平易 [unassuming]。如:易直(平易正直)
(7) 和蔼 [amiable]。如:易恬(和悦恬淡);易中(和悦其心)
◎ 易的拼音: yì
〈词性:名〉
(1) 古代指阴阳变代消长的现象 [change]
王者乘时,圣人乘易。——《管子》
(2) 古代卜筮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合称三易 [divination book]
(3) 《周易》的简称 [the Book of Changes]
《易》,书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画,有交易、变易之义,故谓之《易》。——朱熹《周易本义序》
本之易。——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4) 又如:《易》之八像(《易经》中用八种符号(八卦)代表八种自然界中的现象)
(5) 古代占卜官名 [divination officer]
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土之情,立以为《易》,易抱龟南面,天子卷冕北面。——《礼记》
(6) 卜筮之象,古代以示吉凶祸福 [divination image]
卜易、谈星、看相…晚生都略知道一二。——《儒林外史》
(7) 弹奏弦乐器拽法之一,即中指向外,拨动琴弦 [one of ingering]
(8) 通“埸”。边界 [border]
观国之治乱臧否,至于疆易而端已见矣。——《荀子·富国》
六五,丧羊于易,无悔。——《易·大壮》
殖于疆易。——《汉书·食货志上》
吾易久远。——《汉书·礼乐志》
(9) 州名 [Yi prefecture]。治所在今河北省易县
(10) 易水的简称 [Yi River]。在现在河北省西部,发源于易县,在定兴县汇入南拒马河
秦兵旦暮渡 易水。——《战国策·燕策》
易,出 代州,经 保定之 易州、 安州至 高阳,下与 曹、 徐、 滋、 沙诸河合。—— 明· 徐向志《读书札记》
(11) 姓
易安、易带、易经、易如反掌、易手、易易、易于、易箦、易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