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法外施仁的意思

wàishīrén

法外施仁



拼音fǎ wài shī rén

注音ㄈㄚˇ ㄨㄞˋ ㄕ ㄖㄣˊ

解释旧时指宽大处理罪犯。

出处明 李清《三垣笔记 附识中》:“其驰驱通义一带,亦不无微劳可悯。乞皇上法外施仁,俯从部议。”

例子当朝的圣人最恼的贪官污吏,也还算法外施仁,止于把他革职,发往军台效力。(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

用法紧缩式;作宾语、分句;指宽大处理罪犯。

感情法外施仁是中性词。

繁体灋外施仁

近义从宽发落、法外施恩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ㄈㄚˇ   
简体部首  氵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繁体部首  水部  
五笔  IFCY  仓颉  EGI  郑码  VBZS  四角  34132  结构  左右电码  3127  区位  2308  统一码  6CD5  笔顺  丶丶一一丨一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法的拼音:fǎ(ㄈㄚˇ)  

⒈ 体现统治阶段的意志,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法办。法典。法官。法规。法律。法令。法定。法场。法理。法纪。法盲。法人(“自然人”的对称。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的社会组织)。法制。法治。犯法。守法。合法。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政法。奉公守法。逍遥法外。

⒉ 处理事物的手段:办法。设法。手法。写法。

⒊ 仿效:效法。

⒋ 标准,规范,可仿效的:法式。法帖。

⒌ 佛家的道理:佛法。法号。法轮。法像。法门。

⒍ 道家佛家的所谓拿妖捉怪的技术:法师。法器。法事。

⒎ 指“法国”:法文。法式大菜。

⒏ 姓。

统一码

法字UNICODE编码U+6CD5,10进制: 27861,UTF-32: 00006CD5,UTF-8: E6 B3 95。

法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法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㳒佱灋砝

汉英互译

divisor、follow、law、standard

造字法

会意:从氵、从去

English

law, rule, regulation, statute; France, French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法的拼音:

  

〈词性:名〉

(1) (会意。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从“廌”( zhì  ),即解廌,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据说,它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能用角去触理曲的人。基本义:刑法;法律;法度)

(2) 同基本义 [act;law passed by legislative body;penal law;law]

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会意。——《说文》

利用刑人,以正法也。——《易·蒙》

惟作五虐之刑曰法。——《书·吕刑》

法者,刑罚也。所以禁强暴也。——《盐铁论·诏圣》

杀戮禁诛谓之法。——《管子·心术》

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大戴礼记》

失期,法当斩。——《史记·陈涉世家》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度则悖。——《吕氏春秋·察今》

(3) 又

法虽今而在。

(4) 又如:合法;犯法;法禁(刑法和禁令)

(5) 法令;规章;制度 [rules and regulations]

汉法令非行也。——汉· 贾谊《治安策》

(6) 又如:法日(制度规定的日子)

(7) 标准;模式 [norm;standard;model]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宋·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8) 又如:法戒(楷式和监戒)

(9) 方法;办法 [method]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孙子·九变》

其法,用胶泥刻字。——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梦溪笔谈·采草药》

(10) 又如:用法;分类法;法套(办法);法儿(法子;办法)

(11) 法拉,电容的MKS制实用单位,等于电容器极板上充以1库仑电量后两板间的电压为1伏特时的电容 [farad]

(12) 尊称佛家的事物 [Buddhist]

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13) 又如:法施(以佛法度人);法嗣(佛教称继承衣钵的弟子为法嗣。后亦泛指继承人);法界(佛教指整个现象界);法华(佛经名。《妙法莲华经》的简称。佛教主要经典之一)

(14) 中国战国时期一重要学派名 [Fa school]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汉书》

(15) 法术,即用念咒、画符等胜敌或驱邪的迷信手法 [magic arts]。如:仗剑作法

(16) 法国的简称 [France]

余闻法人好胜。—— 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17) 姓

词性变化

法的拼音:   

〈词性:动〉

(1) 合法 [be within the law]

其于诸侯之求索也,法则听之,不法则距之。——《韩非子·八奸》

(2) 效法 [follow the example of]

则文王不足法与?——《孟子·公孙丑上》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韩非子·五蠹》

法其所以为法。——《吕氏春秋·察今》

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唐· 韩愈《答李翊书》

(3) 又如:法常可(效法通常的做法。常可,指旧制度);法天(效法自然和天道);法古(效法古代);法循(效法遵循)

(4) 守法 [abide by the law]

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柳宗元《封建论》

(5) 依法处治 [punish according to law]

[商鞅]将法太子。——《史记·商君列传》

常用词组

法案、法办、法宝、法币、法场、法出多门、法典、法定、法度、法官、法规、法纪、法家、法警、法拉、法拉第、法兰、法郎、法老、法理、法力、法力无边、法令、法律、法律顾问、法盲、法门、法门寺、法名、法器、法权、法人、法师、法式、法事、法书、法术、法坛、法堂、法庭、法统、法网、法西斯、法线、法学、法医、法院、法则、法治、法制、法子

  拼音  wài   注音  ㄨㄞˋ   
部首  夕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  QHY  仓颉  NIY  郑码  RSID  四角  23200  结构  左右电码  1120  区位  4566  统一码  5916  笔顺  ノフ丶丨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外的拼音:wài(ㄨㄞˋ)  

⒈ 与“内”、“里”相对:外边。外因。里应(yìng   )外合。外行(háng   )。

⒉ 不是自己这方面的:外国。外路(同“外地”)。外族。外省。外星人。

⒊ 指“外国”:外域。外宾。外商。

⒋ 称母亲、姐妹或女儿方面的亲戚:外公。外婆。外甥。

⒌ 称岳父母:外父。外姑(岳母)。

⒍ 称丈夫:外子(亦指非婚生之子)。

⒎ 关系疏远的:外人。

⒏ 对正式的而言,指非正式的:外号(绰号)。外史(指正史以外的野史、杂史和以叙述人物为主的旧小说)。外传(zhuàn   )。

⒐ 传统戏剧角色名:外旦。外末。外净。

统一码

外字UNICODE编码U+5916,10进制: 22806,UTF-32: 00005916,UTF-8: E5 A4 96。

外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外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esides、in addition、not closely related、other、outer、outside、unofficial

相关字词

中、内、里

造字法

会意:从夕、从卜

English

out, outside, external; foreig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外的拼音: wài  

〈词性:名〉

(1) (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2) 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outside;outer]

外,远也。——《说文》

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礼记·曲礼》

外骨内骨。——《周礼·考工记·梓人》

夜来城外一尺雪。——唐· 白居易《卖炭翁》

竹外桃花三两枝。——宋·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中通外直。——宋· 周敦颐《爱莲说》

身外即战场。——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 又如:外户(从外面关闭的大门);外祟(指外来的危害);外槨(棺材外的套棺);外好里枒槎(对外人好,对自己人苛刻);外藩(外部屏藩);外廓(外城);外见(显现于外);外求(求之于外);外舍(在外住宿)

(4) 外表;仪表 [appearance]

吉凶见乎外。——《易·系辞》

外托服从之名。——《资治通鉴》

(5) 又如:外象包皮(指善恶美丑表现在身上,行动语言表现在外表上);外表(人的外貌仪表);外秀(外表俊秀);外和(外表和气);外化(外表的变化);外方内圆(谓外表正直,内心圆滑);外视(外观、外表)

(6) 表面 [surface;face;outside appearance]

无非是三等喻品,外像皮毛。——明·佚名《梼杌闲评——明珠缘》

(7) 又如:外刑(施于身体表面的刑罚);外像(表面现象);外局(表面上);外合里表(表里不一);外见(显现于外);外扬(显现于外);外意(文字描绘的表面意义);外营(外层营垒)

(8) 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husband]

夫妇相称曰外内,晋、 魏以前无之。—— 清· 钱大昕《恒言录》

(9) 外国 [foreign country]。如:外为中用

(10) 外地;异乡 [province;another part of the country]

上年老太太生日,曾有一个外路和尚来孝敬一个蜡油冻的佛手。——《红楼梦》

(11) 又如:外役(在外服役);外奔(逃亡国外,逃离本阵营,投奔他方);外府(外地);外路和尚(从外地来的和尚。即行脚僧)

(12) 外物。亦谓视为外物。身外之物,多指利欲功名之类;亦指外界的人或事物 [external things]。如:外欲(指外界的诱惑);外情(受外界事物触动而生之情);外盖衣服(穿在外面的罩衣);外境(指外界事物);外诱(外界事物的诱惑);外论(外界的议论);外议(外界的舆论)

(13) 指男子。亦指男宠,男色 [man]。如:外色(男色);外子(旧时妻称夫为外子);外言(男子所说有关公务之言);外嬖(指宫禁外的宠臣,亦指男宠);外宠(指宠臣;亦指娈童,男色)

(14) 母亲、妻子、姐妹或儿女方面的(指亲属) [(relatives) of one's mother,sisters or daughters]

周三不合图财杀害外父外母。——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15) 又如:外氏(外祖父母家);外祖(外祖父);外外(外甥);外外姐姐(外甥媳妇);外家(岳父家);外孝(属于母族、妻族或出嫁姐妹等方面的);外大父(外祖父);外王父(外祖父);外王母(外祖母)

(16) 指外廷臣僚 [minister outside court]

一个外郎,叫做丘三。——《初刻拍案惊奇》

(17) 又如:外郎(官名。宋元时亦称衙门书吏);外朝(指在外朝参政诸官。后泛指朝臣)

(18) 指地方官。亦谓京官调任地方官 [local officcials]

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白居易《重赋》

(19) 又如:外班(指分发到外省任职的班次);外吏(外臣。指地方官);外镇(镇守边关要塞的将帅);外藩(有封地的诸侯王);外补(道员的缺分,原则上由中央任命,但也规定了几个缺位,由外省督抚呈请任用)

(20) 指吏役人等 [servant]。如:外委总把(清代武官名。地位低于总把);外委(额外委派的低级武官);外场(打杂跑街的人)

(21) 以外 [beyond;outside]

其外之文。——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秦以攻取之外。—— 宋· 苏洵《六国论》

付之度外。——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22) 又如:外作(正业之外的事);外郡(京都以外的州郡);外埠(本地以外的城镇);外境(国境以外的地区)

(23) 以前 [before;formerly]。如:外者(从前,以往)

(24) 外来的 [foreign]

这一起外祟何日是了!——《红楼梦》

(25) 又如:外寇(外来的敌兵);外祟(外来的鬼怪、祸祟);外忧(外来的忧患);外比(外附,勾结外乱)

(26) 佛教称其他宗教、思想为外,自称为内 [other]。如:外道(佛教称本教以外的宗教及思想)

(27) 传统戏曲脚色行当 [wai]

外扮监斩官上。——元· 关汉卿《窦娥冤》

词性变化

外的拼音: wài  

〈词性:动〉

(1) 疏远。关系、感情上保持距离 [drift apart]

内小人而外君子。——《易·否》

(2) 又如:勿外(不要见外);外我(视我为外人;疏远我);外道(作客时,显得很疏远)

(3) 背离 [deviate]

骤令不行,民心乃外。——《管子·版法》

(4) 排斥 [repel]

坚、白、石不相外,藏三可乎?——《公孙龙子》

(5) 抛弃 [abandon]

有所通,则贪污之利外矣。——《吕氏春秋》

外的拼音: wài  

〈词性:形〉

(1) 另外;其他;别的 [in addition;besides;other]

令居外宅。——《史记·衡山王列传》

(2) 又如:外教(外央。外行);外来钱(外快。额外的财利);外转(外输;外快);外慕(犹言他求;别有喜好);外第(别宅);外累(谓身外事物的烦扰、拖累)

(3) 异;不一 [different]。如:外意(二心;异志);外道(见外;客气)

(4) 非正式的,非正规的,不正当的 [unofficial;irregular;unjust]

齐悼惠王肥,其母,高祖微时外妇也。——《汉书·齐悼惠王传》

(5) 又如:外四路(指远亲);外务(份外的事;外遇);外宅(外妇;外室。指与男子无妻妾关系而同居的妇女);外名(外号);外妇(外妻;指男子于正妻以外在别处另娶的妾或私通之妇);外道(歪门邪道,搞不正当的活动)

常用词组

外邦、外币、外边、外表、外宾、外部、外埠、外财、外侧、外层大气、外差、外场、外钞、外臣、外出、外出血、外串、外带、外待、外敌、外地、外典、外电、外调、外耳、外分泌、外放、外敷、外感、外高加索、外高加索人、外功、外公、外国、外海、外行、外号、外合里应、外患、外汇、外活,外活儿、外货、外祸、外籍、外加、外家、外间、外艰、外交、外角、外界、外景、外径、外舅、外科、外壳、外客、外寇、外快、外宽内忌、外宽内深、外来、外来户、外来语、外力、外流、外流河、外路、外露、外贸、外貌、外面、外皮层、外婆、外戚、外欠、外强中干、外侨、外巧内嫉、外切、外亲、外亲内疏、外勤、外倾、外人、外任、外伤、外商、外伸、外甥、外甥女、外省、外史、外事、外手、外水、外孙、外孙女、外孙子、外胎、外逃、外套、外廷、外头、外围、外文、外侮、外务、外鹜、外县、外线、外乡、外向、外销、外心、外星人、外形、外姓、外延、外洋、外衣、外溢、外因、外阴、外引、外语、外遇、外圆内方、外援、外缘、外源河、外在、外宅、外债、外展神经、外长、外罩、外痔、外传、外资、外族、外祖父、外祖母

  拼音  shī   注音    
部首  方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YTBN  仓颉  YSOPD  郑码  SYMY  四角  08212  结构  左右电码  2457  区位  4209  统一码  65BD  笔顺  丶一フノノ一フ丨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施的拼音:shī(ㄕ)  

⒈ 实行:施工。施政。设施。施展。施教(jiào   )。施为(wéi  )。施威。实施。措施(办法)。发号施令。

⒉ 用上,加工:施肥。施粉。

⒊ 给予:施礼。施诊。施恩。

⒋ 姓。

统一码

施字UNICODE编码U+65BD,10进制: 26045,UTF-32: 000065BD,UTF-8: E6 96 BD。

施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施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pply、bestow、carry out、execute、grant、use

造字法

形声:从方、人也声

English

grant, bestow; give; act; nam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施的拼音: shī  

〈词性:动〉

(1) (形声。从( yǎn  ),也声。本指旗帜)

(2) 旗飘动 [wave]

旖施,柔顺摇曳之貌。——《说文》朱骏声通训定声

施,旗貌。——《说文》

旖旎(施)从风。——《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犹阿那也。”

(3) 假借为“吔”。给,给予。引申为施舍 [give]

施,予也。——《广雅》

德施普也。——《易·乾》。释文:“与也。”

施其功事。——《周礼·内宰》。注:“赋也。”

齐侯好示务施。——《国语·晋语》。注:“惠也。”

旅有施舍。——《左传·宣公十二年》

王施舍不倦。——《左传·昭公十九年》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图。——《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施予(给,给别人恩惠、财物);施生(施惠于人,给人生路);施人(施恩于人);施香(施舍香火钱);施食(施舍食物);施报(有所施与,则有所报答);施赈(施舍财物救济贫民或灾民);施遣(施舍赠送);施泽(给予恩惠);乐善好施

(5) 设置;安放 [set up]

施于中林。——《诗·周南·兔罝》

施三川而归。——《史记·韩世家》。正义:“施犹设也。”

秦政不施。——《汉书·蒯通传》。 师古曰:“施,设也,立也。”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后汉书·张衡传》

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6) 又如:施髟(安上假发);施灵(设置灵堂);施关(设立关卡);施置(处置;安排)

(7) 施行;实行;推行 [put into force]

施于有政。——《论语·为政》。包注:“行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汉· 贾谊《过秦论上》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立于王之朝。——《孟子·梁惠王上》

(8) 又如:施为(施展;作为);施巧(施展巧技);施令,施命(施行政令);施张(施行);施呈(施展);施敬(施行庄敬之教)

(9) 散布;铺陈 [spread]

云行雨施。——《周易·乾卦》

阴谢阳施。——潘岳《闻居赋》。注:“布也。”

(10) 又如:施布(散布;传布);施散(布施散发);施属(散布连缀)

(11) 加;施加 [apply]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苟人事不施于其间,则莽莽榛榛。——[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面如敷粉,唇若施脂。——《红楼梦》

(12) 又如:施肥;施朱(涂以红色);施粉(涂粉);施检(加印密封)

(13) 判罪 [convict]

施生戮死。——《左传·昭公十四年》。注:“行罪也。”

(14) 又如:施行(处决,执行死刑;处置,发落)

(15) 陈尸示众 [display corpse]

及文公入, 秦人杀 冀芮而施之。——《国语·晋语》

君子不施其亲。——《论语》

为大戮施之。——《国语·晋语》

(16) 用;运用 [use]

施则行。——《礼记·礼器》。疏:“用也。”

爪牙之士施。——《荀子·臣道》。注:“谓展其材也。”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靡计不施,迄无济。——《聊斋志异·促织》

词性变化

施的拼音: shī  

〈词性:名〉

(1) 恩惠,仁慈 [kindness]

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左传·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2) 又如:报施(报恩)

(3) 旄羽珥,旗竿头上缀饰物 [flag ornament]

楼烦以星施。——《逸周书》

(4) 姓。施琅 Shī Láng   [Shi Lang] (1621—1696) 中国清朝时将领,福建晋江人。字尊侯,号琢公。初为郑芝龙部将,降清后任水师提督。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攻灭台湾的郑氏政权。他建议在台湾驻兵屯守,以备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为清政府所采纳。封靖海侯

常用词组

施不望报、施恩、施法、施放、施肥、施工、施惠、施加、施教、施救、施乐、施礼、施谋用智、施舍、施设、施施、施事、施威、施为、施洗、施行、施用、施与、施斋、施展、施诊、施政、施主、施助

  拼音  rén   注音  ㄖㄣˊ   
简体部首  亻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4画  
繁体部首  人部  
五笔  WFG  仓颉  OMM  郑码  NBD  四角  21210  结构  左右电码  0088  区位  4042  统一码  4EC1  笔顺  ノ丨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仁的拼音:rén(ㄖㄣˊ)  

⒈ 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仁义(a.仁爱与正义;b.通情达理,性格温顺,能为别人着想)。仁爱。仁政。仁人志士(仁爱有节操的人)。仁义礼智(儒家的伦理思想)。仁至义尽。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⒉ 果核的最内部分或其他硬壳中可以吃的部分:核桃仁儿。

⒊ 姓。

统一码

仁字UNICODE编码U+4EC1,10进制: 20161,UTF-32: 00004EC1,UTF-8: E4 BB 81。

仁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仁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envolence、humanity、kernel、sensitive

造字法

会意:从人、从二

English

humaneness, benevolence, kindnes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仁的拼音: rén  

〈词性:名〉

(1) (会意。从人,从二。右边的二是重文。本义:博爱,人与人相互亲爱)

(2)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benevolence]

仁,亲也。——《说文》

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仁。——《春初·元命苞》

上下相亲谓之仁。——《礼记·经解》

温良者,仁之本也。——《礼记·儒行》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韩非子·解老》

仁者,可以观其爱焉。——《礼记·丧服四制》

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诗·郑风·叔于田》

(3) 又如:仁人(有仁德的人);仁术(施行仁道、仁政的方法);仁宇(在仁德的覆蔽之下);仁瑞(仁德的瑞兆);仁朴(仁爱朴实);仁笃(仁爱笃厚);仁诲(仁爱的教诲);仁鄙(仁爱与鄙薄)

(4) 有德者之称 [the benevolent]

(5) 旧指有仁德的人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6) 又如:仁人网(传说商汤曾让猎人网开三面。指给予一条生路);仁者(有德行的人);仁里(仁者住地);仁士(仁人。有德行的人)

(7) 指事物中有恩于万物生育者,古代常与五行等相配

养之,长之,假之,仁也。——《礼记》

(8) 完美的道德 [perfect virtue]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9) 仁政 [benevolent government]

以德行仁者王。——《孟子》

(10) 恩惠 [kindness]

则民与子仁。——《论语》。皇疏:“恩也。”

厚泽深仁,遂有天下。——鲁迅《伪自由书》

(11) 同情, 怜悯 [pity]

呼而怨,欲望其哀且仁者,愈大谬矣。——柳宗元《天说》

(12) 种子外皮内的部分——常指可以食用的种子和坚果、核果及类似果实的内果皮里边的部分。字本作“人”,明代后改作“仁” [kernel]。如:核桃仁

(13) 类似果仁的东西 [something resembling a kernel of fruit]。如:瓜子仁

(14) 人 [man(pl.men)]

仁者,人也。——《礼记·中庸》。注:“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

仁者,人也。——《孟子·尽心下》

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论语·雍也》

(15) 古县名 [Ren]

又并蒲、 衍、 首、 垣,以临 仁、 平丘。——《史记·春申君列传》

(16) 水名 [Ren River]

乌江,府东七十里;源出水西蛮界,绕府南与 湘、 洪、 仁三江合。——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17) 等于8尺(一说7尺,也有说5.6尺或4尺的)的中国古代长度单位。通“仞” [ren]

九成之台,作于羸土,百仁之高,台(始)于足下。——《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

(18) 姓

词性变化

仁的拼音: rén  

〈词性:形〉

(1) 有感觉能力——与“不”连用,作否定式 [sensitive]。如:两手不仁;皮肤不仁

(2) 温润 [warm and rich]

汉水重安而宜竹, 江水肥仁而宜稻。——《淮南子》

(3) 敬辞。旧时常用于书信中 [Kind; My good;My dear] 。如:仁台;仁兄

仁的拼音: rén  

〈词性:动〉

(1) 亲爱 [love]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史记·魏公子列传》

[陛下] 有仁民爱物之意。——王安石《上时政书》

(2) 同情;怜悯 [sympathize]

将大其声,疾呼而望其仁之也。——韩愈《后十九日复上书》

(3) 思念 [miss]

郊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食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礼记·仲尼燕居》

常用词组

仁爱、仁慈、仁德、仁弟、仁厚、仁惠、仁民爱物、仁人君子、仁人义士、仁人志士、仁术、仁心仁术、仁兄、仁言利博、仁义、仁义道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政、仁至义尽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