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分寸之末的意思

fēncùnzhī

分寸之末



拼音fēn cùn zhī mò

注音ㄈㄣ ㄘㄨㄣˋ ㄓ ㄇㄛˋ

解释比喻微少、细小。

出处南朝 梁 江淹《诣建平王上书》:“宁当争分寸之末,竞锥刀之利哉?”

用法作宾语;指微小。

感情分寸之末是中性词。

反义庞然大物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fēn fèn   注音  ㄈㄣ ㄈㄣˋ   
部首  刀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86  WVB  五笔98  WVR  仓颉  CSH  郑码  OYD  四角  80227  结构  上下电码  0433  区位  2354  统一码  5206  笔顺  ノ丶フ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分的拼音:fēn(ㄈㄣ)  

⒈ 区划开:分开。划分。分野(划分的范围)。分界。分明。条分缕析。分解。

⒉ 由整体中取出或产生出一部分:分发。分忧。分心劳神。

⒊ 由机构内独立出的部分:分会。分行(háng   )。

⒋ 散,离:分裂。分离。分别。分崩离析。分门别类。

⒌ 辨别:区分。分析。

⒍ 区划而成的部分:二分之一。

⒎ 一半:人生百年,昼夜各分。春分。秋分。

其他字义

分的拼音:fèn(ㄈㄣˋ)  

⒈ 名位、职责、权利的限度:分所当然。身分。分内。恰如其分。安分守己。

⒉ 构成事物的不同的物质或因素:成分。天分(天资)。情分(情谊)。

⒊ 料想:“自分已死久矣”。

⒋ 同“份”,属于一定的阶层、集团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知识分子。

统一码

分字UNICODE编码U+5206,10进制: 20998,UTF-32: 00005206,UTF-8: E5 88 86。

分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分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份瓣紛

汉英互译

cent、centavo、centimo、chon、dispart、marking、minute、rappen

相关字词

合、总

造字法

会意:从八、从刀

English

divide; small unit of time etc.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分的拼音: fēn  

〈词性:动〉

(1) (会意。从八,从刀。“八”就是分;从“刀”,是以刀剖物,使之分开的意思。本义:一分为二)

(2) 同本义。分开,分成,分出,与“合”相对 [divide;separate]

分,别也。——《说文》

死生分。——《礼记·月令》

然则何以分之?——《荀子·礼论》

以齐之分,奉之而不足。——《荀子·仲尼》

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晋· 干宝《搜神记》

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文官武将…分两行而入。——《三国演义》

(3) 又如:分合(分开与合并);分地(分割土地;分封土地);分间(分开,间隔);分灶(分家度日)

(4) 辨别,区分 [distinguish]

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元· 关汉卿《窦娥冤》

(5) 又如:分绝(区别;分隔);分划(区分;划分);分殊(区分;区别);分年(区别年岁)

(6) 分给,分配 [distribute;assign;allot]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庄公十年》

而官与吏剖分矣。——清· 方苞《狱中杂记》

(7) 又如:分与(分给);分茅裂土(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按封地方向用白茅包土给予受封者)

(8) 离开;离别 [part;leave]

执手分道去,各自还家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分袂(分手、离别);分北(分离);分首(离别);分违(分隔。离别)

(10) 分派,委派某人到某一岗位上去或担任某一职务 [assign]。如:分任务;分工作

(11) 分散 [disperse]

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孙子·谋攻》

(12) 又如:分损(分散,减少);分披(披散;分散)

(13) 把…隔开成两半 [halve]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清· 姚鼐《登泰山记》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三峡》

(14) 又如:分界牌(分别阳间和阴间(生和死)的界标);分墨(中分墨线。相当于设计图的中心线)

(15) 排解,调和矛盾 [mediate]

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矣。——《后汉书》

(16) 分担,共同承担 [enter into]

己乃分城而守。——清· 邵长蘅《阎典史传》

(17) 又如:分过(分担过失、过错);分谤(分担别人受到的诽谤)

词性变化

分的拼音: fēn  

〈词性:名〉

(1) 表示分数 [fraction]。如:三分之一;五分之四

(2) 计数单位的十分之一 [one tenth]。如:分贝;三分成绩

(3) 节候名 [Equinox]。如:春分;秋分

分的拼音: fēn  

〈词性:量〉

(1) 时间单位,等于1/60小时,或60秒 [minute]

(2) 角度测量单位,等于1/60度或60秒 [minute]

(3) 长度单位,寸的十分之一 [1/3 centimetre]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明· 魏学洢《核舟记》

(4) 价值等于某货币单位百分之一的单位 [cent]

(5) 用数字表示的质量等级[score](如牲口或黄油的等级);常以100分为最高等级,并根据某种规定的方案,对一些指定的重要特征(如形态、皮毛的情况、香味等)分配分数,总分恰为100分

分的拼音: fēn  

〈词性:副〉

(1) 分头;分别 [respectively;separately]

吾与足下分任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分遣贝勒及它将略定东南郡县。——清· 邵长蘅《阎典史传》

(2) 又如:分置(分别设置);分统(分别统率);分掌(分管);分治(分别治理)

分的拼音: fēn  

〈词性:形〉

(1) 分出的(部分) [branch]。如:分店;分号;分行;分卡(分站)

(2) 通“纷”。乱,杂 [disorderly]

分其师众,人既迷芒,必其将亡,亡之道也。——《管子·势》

(3) 又如:分错(纷乱错杂)

(4) 另见 fèn  

常用词组

分贝、分崩离析、分辨、分辩、分别、分别、分别、分兵把守、分拨、分布、分餐、分册、分叉、分岔、分成、分词、分寸、分担、分档、分道扬镳、分店、分段、分队、分而治之、分发、分肥、分封、分赴、分割、分割包围、分隔、分工、分管、分行、分毫不差、分号、分号、分红、分洪、分化、分化、分会、分机、分级、分家、分角器、分节、分解、分界、分界、分界线、分斤掰两、分进合击、分居、分局、分开、分科、分类、分离、分理、分理处、分力、分列、分裂、分流、分馏、分路、分路、分门别类、分米、分泌、分娩、分秒、分秒必争、分明、分母、分派、分配、分批、分期、分期分批、分清、分区、分区、分权、分散、分色、分色镜头、分设、分身、分神、分时、分手、分数、分水岭、分水线、分说、分说、分送、分摊、分庭抗礼、分头、分头、分文不取、分析、分享、分销店、分晓、分校、分心、分星掰两、分忧、分赃、分争、分支、分至点、分装、分子、分子量、分子式、分组

基本词义

分的拼音: fèn  

〈词性:名〉

(1) 所分之物,整体中的一部分 [component;part]

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城之灾也。——《孙子·谋攻》

(2) 又如:股分;部分;分资(共同送礼或办事情时每个人所分摊的钱);分例(按规定或习惯分发的每人一份的钱或物);分均(各分相等)

(3) 分际,合适的界限 [demarcation line]

两个正斗到分际。——《水浒传》

(4) 又如:分际(紧要关头;程度;地步;分毫);分直(分齐。犹分际)

(5) 成分。特定物质包含、提供或产生的量 [component]。如:水分;盐分;养分;肥分

(6) 职分;本分 [duty,what is within one's duty]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出师表》

(7) 又如:本分;分守(职守);分事(职分);分素(职分确定)

(8) 原则;原理 [principle]

况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诗书礼乐之分乎?——《荀子》

(9) 身分 [status]。如:分上(本分之内;情面;有面子、能说情的人);分理(名分与事理);分限(本分);分势(地位权势)

(10) 资质 [natural endowments]

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胆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成。——《人物志》

(11) 缘分;命运;机遇 [lot]。如:分福(福分);分缘(缘分)

(12) 情分 [mutual affection]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曹植《赠白马王彪》

(13) 又如:分好(情义,友谊)

词性变化

分的拼音: fèn  

〈词性:动〉

(1) 甘愿;满意 [content]

不分桃花红胜锦,生憎柳絮白于绵。——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

(2) 又如:分甘(甘愿)

(3) 意料;料想 [anticipate]

自分已死久矣。——《汉书·苏武传》

(4) 又如:分定(命中注定)

(5) 另见 fēn  

常用词组

分当、分量、分内、分外、分外、分子

  拼音  cùn   注音  ㄘㄨㄣˋ   
部首  寸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  FGHY  仓颉  DI  郑码  DS  四角  40300  结构  单一电码  1407  区位  2071  统一码  5BF8  笔顺  一丨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寸的拼音:cùn(ㄘㄨㄣˋ)  

⒈ 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一尺的十分之一:尺寸。

⒉ 短小:寸土。寸阴(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寸心。寸步难行。

⒊ 姓。

统一码

寸字UNICODE编码U+5BF8,10进制: 23544,UTF-32: 00005BF8,UTF-8: E5 AF B8。

寸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寸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汉英互译

inch、very little、very short

造字法

指事:从又、从一

English

inch; small, tiny; KangXi radical 41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寸的拼音: cùn  

〈词性:名〉

(1) (指事。小篆字形,从又,从一。“又”象手形,“一”指下手腕一寸之处。“寸”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寸”的字往往与“手”有关。本义:中医切脉,称距离手腕一寸长的部位为“寸口”,简称“寸”)

(2) [中医]∶寸口的简称 [a person's pulse on the wrist]

寸,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说文》。按,十发为程,而当一分,十分为寸。

布指知寸。——《大载礼记·主言》

肤寸而合。——《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

(3) 又如:寸田(三丹田);寸关尺(中医指寸口、关上、尺中的简称)

(4) 长度单位, 1/10尺为一寸,古代计量长度单位的标准不同,寸的具体数值也有差异 [cun, a Chinese unit of length]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后汉书·列女传》

(5) 又如:寸男尺女(一男半女)。又指用于针灸取穴中的相对长度单位,如两乳头之间是8寸

脐下3寸是关元

词性变化

寸的拼音: cùn  

〈词性:形〉

(1) 引申为极短 [very short]

君与康先生捧诏恸哭,而皇上手无寸柄,无所为计。——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寸幅(短信);寸旬(极短的时间);寸铁(形容短小的兵器)

(3) 形容极小的 [very little]。如:寸土必争;寸愿(微小的心愿);寸田(人胸中方寸之地。用以比喻心);寸进(形容进步极少);寸缕(极少的布制)

寸的拼音: cùn  

〈词性:动〉

协助 [assist]

两条棍响振天关,不见输赢皆傍寸。——《西游记》

常用词组

寸步、寸步不离、寸步不让、寸步难行、寸草、寸草不留、寸草不生、寸草春晖、寸断、寸管、寸功、寸进、寸劲儿、寸脉、寸铁、寸善片长、寸土、寸土尺地、寸心、寸阴、寸阴若岁、寸札

  拼音  zhī   注音    
简体部首  丶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繁体部首  丿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PPPP  仓颉  INO  郑码  WA  四角  30302  结构  单一电码  0037  区位  5414  统一码  4E4B  笔顺  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统一码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造字法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English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词性变化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常用词组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拼音    注音  ㄇㄛˋ   
部首  木部  部外笔画  1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  GSI  仓颉  DJ  郑码  AFVV  四角  50900  结构  单一电码  2608  区位  3609  统一码  672B  笔顺  一一丨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末的拼音:mò(ㄇㄛˋ)  

⒈ 尖端,梢:末梢。末端。秋毫之末(毫毛尖端)。

⒉ 最后,终了:末了(liǎo   )。末尾。末日。末代。穷途末路。

⒊ 非根本的,次要的,差一等的:末业。末技。舍本逐末。

⒋ 碎屑:末子。碎末。

⒌ 传统戏剧角色名,一般扮演中年以上男子:正末。副末。外末。末本(以男角主唱的杂剧)。

统一码

末字UNICODE编码U+672B,10进制: 26411,UTF-32: 0000672B,UTF-8: E6 9C AB。

末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末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end、last stage、minor details、powder、tip

相关字词

终、始、初

造字法

指事

English

final, last, end; insignifican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末的拼音:   

〈词性:名〉

(1) (指事。金文字形。“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本义:树梢)

(2) 同本义 [tip of tree]

末,木上曰末。——《说文》

不揣其本,而齐其末。——《孟子》

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淮南子·地形》

末大必折。——《左传·哀公十一年》

(3) 又如:末大(树木枝端粗大。喻部属势力强大);末大必折(树木枝端粗大,必折其干。喻下属权重,危及上级);末杪(末尾);末梢(末尾;最后)

(4) 泛指物的末端、末尾 [last stage;the end]

元首末要。——《周书·武顺》

风淫末疾。——《左传·昭公元年》。注:“四肢也。”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孟子·梁惠王上》

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非特其末见而已。

强弩之末。——《资治通鉴》

左手执卷末。——明· 魏学洢《核舟记》

(5) 又如:末大不掉(犹尾大不掉。比喻部属势力强大,难以驾驭);末岁(岁末);末冬(冬末);末秋(秋末);末春(春末)

(6) 古代称农为本,反本为末,即工商业 [industry and commerce]

末技游食之民。——汉· 贾谊《论积贮疏》。注:(末伎。古指工商业不值得重视的技能,游食,不劳而食)

(7) 又如:末民(古称从事工商业的人);末产(手工业、商业);末作(古代指工商业);末利(古代指工商业);末生(末业。指工商业)

(8) 传统戏曲角色名。主要扮演中年男子 [actor for a mid-aged man as in classic opera]

杂剧有正末、副末之名。——焦循《剧说》

(9) 末期;晚年 [end;last stage]

武王末受命。——《礼记·中庸》

申末酉初。——《广东军务记》

崇祯末。—— 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0) 又如:末尾三梢(收场,结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他三月末回来;末限(最后期限);末垂(最后的时日)

(11) 细的粉末 [powder;dust]

丝末。——《荀子·礼论》

(12) 又如:茶叶末;粉笔末;面色末;药末

(13) 蓋在车轼上遮蔽风尘的帷席 [curtain]

寝兕、持虎、蛟韅、丝末、弥龙,所以养威也。——《荀子·礼论》

(14) 姓

词性变化

末的拼音:   

〈词性:形〉

(1) 卑微 [humble]

志末也。——《后汉书·象上传》

(2) 又如:末志(卑微的志向);末臣(地位低贱之臣);末官(卑小的官);末陋(卑微鄙陋);末位(卑微的职位);末皂(卑贱的隶役);末品(卑官)

(3) 低级 [lower]

末流。——《后汉书·班彪传》。注:“犹下流也。”

(4) 又如:末弁(低级武官);末列(犹下位。多用作谦词);末底(最底下);末俗(末世的习俗,低下的习俗)

(5) 微不足道 [insignificant]

末之卜也。——《礼记·檀弓》。注:“微也。”

(6) 又如:末事(微不足道的小事);末行(微不足道的行为);末用(无足轻重之物);末务(小事,无关紧要的事);末务(小事,无关紧要的事)

(7) 细,小 [small]

浅智之所争,则末矣。——《吕氏春秋·精喻》

(8) 又如:末务(小事,无关紧要的事);末操(小节);末派(水的支流或下游)

(9) 肤浅 [superficial]

末学肤受。——张衡《东京赋》

(10) 又如:末学(浅薄的学者;肤浅无本之学);末议(谦称自己的议论或意见);末说(肤浅无本之说)

(11) 非根本,次要 [nonessential]。如:末务(非根本的事。世俗琐事);末法(不能治本的法术)

〈词性:动〉

通“瀎”。抹拭 [erase;blot out]

三数叔鱼之恶,不为末减。——《左传·昭公十四年》

常用词组

末班车、末代、末端、末伏、末后、末节、末栏、末了、末路、末煤、末年、末篇、末期、末日、末梢、末世、末速、末尾、末席、末屑、末药、末叶、末艺、末造、末子、末座

成语首拼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