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fēng qǔ kè yǔ
注音ㄈㄥ ㄑㄨˇ ㄎㄜˋ ㄩˇ
解释丰:多;刻:刻薄;与:给予。取之于民的多,用之于民的少。多形容残酷地剥削。
出处荀况《荀子 君道》:“上好贪利,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丰取刻与,以无度取于民。”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感情丰取刻与是贬义词。
繁体豐取刻與
近义多许少与
英语take a lot and give away little
动物生肖牛,虎,蛇
丰(豐)的拼音:fēng(ㄈㄥ)
⒈ 容貌好看:丰润。丰腴(a.身体丰满;b.富裕;c.丰饶)。丰盈。
⒉ 风度神采:丰采(亦作“风采”)。丰度(美好的举止姿态,风度)。
⒊ 盛,多,大:丰盛。丰碑(高大的石碑,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丰富。丰沛。丰饶。
⒋ 姓。
丰字UNICODE编码U+4E30,10进制: 20016,UTF-32: 00004E30,UTF-8: E4 B8 B0。
丰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丰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仹䒠豐
abundant、great、plentiful
歉
象形
abundant, lush, bountiful, plenty
详细解释◎ 丰的拼音:
豐 fēng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一器物盛有玉形,下面是“豆”(古代盛器)。故“豐”本是盛有贵重物品的礼器。这由“豊”字可以得到证明。古文“豐与“豊”是同一个字,《说文》:“豊,行礼之器也。”本义:古代盛酒器的托盘)
(2) 中国古代礼器,形状像豆,用以承酒觯 [bean-like vessel]
豐,豆之豐满者也。——《说文》
饮酒实于觯,加于丰。——《仪礼·公食大夫礼》
(3) 蒲草 [the stem of cattail]
东序西向,敷重丰席,画纯。——《书·顾命》
(4) 地名
(5) 周国都名 [Feng capital]。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
(6) 秦沛县之丰邑,汉置县 [Feng county]。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
(7) 传说中的古侯国名 [Feng state]。如:丰侯(传说中的古代因喝酒而亡国的诸侯)
(8) 姓。春秋时鲁有丰愆。又如:丰将(复姓)
◎ 丰的拼音:
豐 fēng
〈词性:形〉
(1) 草木茂盛 [luxuriant]
豐,茂也,盛也。——《广韵》
在彼丰草。——《诗·小雅·湛露》
丰殖九薮。——《国语·周语下》
韭曰丰本。——《礼记·曲礼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乐府诗集·曹操·步出夏门行》
(2) 又如:丰容(草木茂盛);丰彤(林木茂密的样子);丰林(丰茂的林木);丰荣(花木繁茂)
(3) 大;高大 [great;tall]
丰,大也。——《易·丰卦》
欲其丰也。——《周礼·考工记·函人》
(4) 又
羽丰则迟。
畜义丰功谓之仁。——《国语·周语中》
其亦必有丰败也哉!——《国语·楚语上》
铭功彝器,纪德丰碑。——《隋书·杨素传》
(5) 又如:丰石(高大的石碑);丰岸(大堤);丰居(高大的房屋);丰狐(大狐狸);丰祠(高大的祠堂);丰堂(高大的厅堂)
(6) 丰满;胖 [plump;full and round]
第一个肌肤微丰,身材合中。——《红楼梦》
(7) 又如:丰肌(丰润的肌肤);丰壮(丰满健壮);丰洁(健壮;俊美);丰致(美好的容貌和举止)
(8) 指农作物收成好 [bumper]
(9) 稻花香里说丰年。—— 宋· 辛弃疾《西江月》
(10) 又如:丰稔(庄稼成熟、丰收);丰歉(收成好坏);丰成(丰收);丰信(丰收的音信);丰索(年成的好坏);丰虚(丰收与荒歉。偏指荒歉)
(11) 盛多。多指事物的数量 [numerous]
不为丰约举。——《国语·楚语》。注:“盛也。”
上好贪利,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丰取刻与。——《荀子·君道》
(12) 又如:丰沛(盛多的样子);丰财(多财);丰融(盛多的样子);丰霈(盛多的样子);丰露(盛多的甘露)
(13) 丰厚;富裕 [be rich;thick]
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14) 又如:丰利(丰厚的利益);丰施(丰厚的施与);丰秩(丰厚的俸禄);丰禄(优厚的俸禄);丰雍(丰厚雍和)
(15) 富饶 [richly endowed;fertile]
地沃野丰。——张衡《西京赋》
(16) 又如:丰阜(富饶);丰壤(肥沃富饶的土地);丰土(富饶的地方)
(17) 豆器所盛丰富的 [abundant]
故礼丰不足以效爱,而诚可以怀远。——《淮南子》
◎ 丰的拼音:
豐 fēng
〈词性:动〉
增大;扩大 [increase]
树中天之华阙,丰冠山之朱堂。——班固《西都赋》
◎ 丰的拼音: fēng
〈词性:形〉
(1) 容貌丰满美好 [fine-looking;handsome]
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诗·郑风·丰》
升长皆丰容。——谢灵运诗。注:“悦茂貌。”
(2) 又如:丰妍(丰美艳丽);丰容(容貌丰润美丽)
◎ 丰的拼音: fēng
〈词性:名〉
通“风”。风度,风姿 [demeanor;graceful bearing]
一少年出,丰采甚都。(美好。)——《聊斋志异》。又如:丰雅(丰采文雅);丰裁(丰采,风姿,风度);丰格(风度格调);丰仪(风度仪表)
丰碑、丰采、丰产、丰登、丰富、丰富多彩、丰功伟绩、丰厚、丰满、丰年、丰盛、丰收、丰衣足食、丰盈、丰腴、丰韵、丰姿、丰足
取的拼音:qǔ(ㄑㄨˇ)
⒈ 拿:索取。取书。取款。窃取。
⒉ 选择:选取。取材。取景。取道。取样。
⒊ 采用:采取。听取。吸取。可取。取精用弘。
⒋ 得到,招致:获取。取经。取偿。取悦。
⒌ 消去:取消。取缔。
取字UNICODE编码U+53D6,10进制: 21462,UTF-32: 000053D6,UTF-8: E5 8F 96。
取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取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娶
adopt、aim at、assume、choose、fetch、get、take
与、予、去、存、弃、舍、送
会意:从耳、从又
take, receive, obtain; select
详细解释◎ 取的拼音: qǔ
〈词性:动〉
(1) (会意。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本义:[捕获到野兽或战俘时]割下左耳)
(2) 同本义 [cut off left-ear]
取,捕取也。——《说文》
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周礼》
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取吴元济。——《资治通鉴·唐纪》
(3) 斩获敌人的首级为取 [behead]
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 宋· 苏轼《阳关词》
(4) 拿 [take;fetch;get]
取数斗归。——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对面取人物。
取一葫芦。——宋· 欧阳修《归田录》
取器械。——明·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5) 又如:从架上取书;从巢里取蛋;取受(拿取和收受);取则(取作准则,规范或榜样);取将(拿取)
(6) 通“娶”。娶妻 [marry]
取妻如之何?——《诗·齐风·南山》
君取于吴,为同姓。——《论语·述而》
勿用取女。——《易·蒙》
可以冠子取妻。——《礼记·杂记》
昭公取于 吴。——《左传·哀公十二年》
终老不复取。——《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还必相迎取。
我近来取得一个老小,清河县人。——《水浒传》
(7) 又如:取女(娶妻);取亲(娶妻);取室(娶妻)
(8) 选取;选拔 [adopt;choose;select]
深思而慎取。——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人取之。——明· 刘基《卖柑者言》
舍体而取面。——蔡元培《图画》
(9) 又如:取路(上路);取戏(采取游戏态度);取义(选择正义,就义而死);取人(选择人);取友(选取朋友);取途(选取经由的道路);取象(取某种事物之征象)
(10) 招致 [incur]
谗毁竟自取。——唐· 杜甫《上水遣怀》
(11) 又如:取罪(自我罪责);取讥(招致讥讽);取毙(招致丧身);取醉(喝酒致醉)
(12) 得到;取得 [seek;get]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魏风·伐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钻燧取火。——《韩非子·五蠹》
文能取胜。——《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于人也奚取焉。——唐· 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
召闹取怒。——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13) 又如:取事(取得成就事功的机会;行事);取讨(讨取;索取);取和儿(取了和气。和睦相处);取真气(摄取天地间元气);取觅(收入;获得);取供(讨取口供)
(14) 博取 [curry]。如:取选(求取功名;应试);取应(应举;参加科举考试);取誉(博取称赞或好名声);取宠(博取别人的喜爱,称赞)
(15) 攻取,夺取 [attack and seize]
必取宋。——《墨子·公输》
取阳晋。——《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16) 通“聚”。
(17) 会合,集合 [assemble;flock together]
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泽。——《左传·昭公二十年》
(18) 积畜 [accumulate]
而利取分寡。——《晏子春秋·外篇重而异者》
(19) 通“趋”。
(20) 跑,疾走 [run]
王良御之,则日取乎千里。——《韩非子·难势》
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儿泪下如雨。——《古乐府》
(21) 趋向 [tend to;incline to;hurry off]
两者合而天下取。——《荀子·王霸》
夸主以为高,异取以为高。——《史记·秦始皇本纪》
◎ 取的拼音: qǔ
〈词性:副〉
表示范围,相当于“才”、“仅” [only]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
◎ 取的拼音: qǔ
〈词性:助〉
表示动态,相当于“得”、“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取保、取材、取长补短、取代、取道、取缔、取而代之、取法、取回、取经、取精用弘、取景、取决、取乐、取名、取闹、取暖、取平、取齐、取巧、取舍、取胜、取士、取土坑、取向、取消、取笑、取信、取样、取予、取悦、取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刻的拼音:kè(ㄎㄜˋ)
⒈ 雕,用刀子挖:刻本(雕版印成的书本)。刻石。刻字。刻板。刻舟求剑。
⒉ 古代用漏壶记时,一昼夜共一百刻。今用钟表计时,一刻等于十五分钟:五点一刻。
⒊ 时间:此刻。即刻。顷刻(极短时间)。时刻。刻不容缓。
⒋ 形容程度极深:深刻。刻意。刻骨(感受深切入骨)。刻苦。
⒌ 不厚道:刻毒。刻薄。尖刻。苛刻。
⒍ 同“克”。
刻字UNICODE编码U+523B,10进制: 21051,UTF-32: 0000523B,UTF-8: E5 88 BB。
刻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刻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character、chisel
形声:从刂、亥声
carve, engrave; quarter hour
详细解释◎ 刻的拼音: kè
〈词性:动〉
(1) (形声。从刀,亥声。本义:雕刻,在木头上雕刻)
(2) 同本义 [engrave]
刻,镂也。——《说文》
金谓之镂,木谓之刻。——《尔雅·释器》
器不刻镂。——《礼记·哀公问》
二十四年春,刻其桷,皆非礼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3) 又
刻桓宫桷。
(4) 泛指在各种材料上的雕刻
用胶泥刻字,旋刻之。——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是日观道中石刻,其远方刻尽漫失。——清· 姚鼐《登泰山记》
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明· 魏学洢《核舟记》
(5) 又如:刻图章;刻刀(雕刻所用的刀具);刻木(在木质器物上雕刻);刻饰(雕刻装饰);刻铭(在金石等器物上镂刻文字);刻划(雕刻;刻印);刻篆(指雕刻的文字、花纹)
(6) 绘画;修饰 [draw;adorn]
何乃刻画无盐,以唐突 西子也?——《世说新语·轻诋》
(7) 又如:刻句(推敲锻炼词句);刻桷(有绘饰的方椽);刻章琢句(修饰琢磨章句);刻励(琢磨推敲)
(8) 划,割 [cut]。如:刻蜡板;刻截(割断);刻漆(割漆)
(9) 严格要求 [rigorously demand]。如:刻己(严格要求自己);刻求(严格要求);刻责(严格要求);刻绳(限制要求)
(10) 限定 [restrict]
指日刻期,应时有验。——《白石神君碑》
(11) 又如:刻纳(限期归还)
(12) 伤害 [damage;prejudice]
山坐金,反自刻。——刘安《淮南子》
(13) 又如:刻虐(侵害);刻害(侵害,残害);刻贼(伤害;残害);刻烂(毁伤溃烂)
(14) 铭记 [engrave on one's mind]
刻骨攫新句。——刘得仁《陈情上知己》
(15) 又如:刻骨镂心(喻永志不忘。多用表达感激之情);刻心(谓铭记于心)
◎ 刻的拼音: kè
〈词性:名〉
(1) 时间单位,一小时的四分之一 [quarter of an hour]
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2) 又如:六点一刻
◎ 刻的拼音: kè
〈词性:形〉
(1) 刻薄;苛刻 [unkind;sarcastic]
性刻害,好发人阴私。——《汉书·杨恽传》
诜居官颇刻敛。——《唐书·孟诜传》
(2) 又如:刻峭(苛刻;严酷);刻碎(苛刻繁琐);刻诛(严酷的刑罚);刻酷(苛刻;严酷)
(3) 急迫 [urgent;pressing]。如:刻下(即刻;眼下);刻有(现有);刻不待时(时间紧迫)
(4) 刻苦 [assiduous]。如:刻励(刻苦勤勉);刻厉(刻苦自励)
刻板、刻本、刻薄、刻不容缓、刻毒、刻度、刻骨、刻骨铭心、刻画、刻记、刻苦、刻漏、刻镂、刻期、刻丝、刻线、刻写、刻意、刻印、刻舟求剑、刻字
与(與)的拼音:yǔ(ㄩˇ)
⒈ 和,跟:正确与错误。与虎谋皮。生死与共。
⒉ 给:赠与。与人方便。
⒊ 交往,友好:相与。与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⒋ 〔与其〕比较连词,常跟“不如”、“宁可”连用。
⒌ 赞助,赞许:与人为善。
与(與)的拼音:yù(ㄩˋ)
⒈ 参加:参与。与会。
与(與)的拼音:yú(ㄩˊ)
⒈ 同“欤”。
与字UNICODE编码U+4E0E,10进制: 19982,UTF-32: 00004E0E,UTF-8: E4 B8 8E。
与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与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與
and、attend、get along with、give、help、offer、take part in、with
取
会意
and; with; to; for; give, grant
详细解释◎ 与的拼音:
(1) 與 yú
(2) 同“欤” [same as “欤”]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
(3) 另见 yǔ;yù
◎ 与的拼音:
與 yǔ
〈词性:动〉
(1) (会意。小篆字形,“一、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與”,从与,从舁( yú ),共同抬起,与,给予。合起来表偕同、朋友。本义:赐予,施予,给予)
(2) 同本义 [give grant;offer]
与,赐也,通作“与”。——《正字通》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 亚父。——《史记·项羽本纪》
(3) 又
则与斗卮酒。
取与者,义之表也。——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4) 又如:赠与(赠给);交与(交给);与人方便;与受同科(行贿和受贿的人受到同等的处罚);与虎添翼(给老虎添上了翅膀。比喻给力量或才能很强的以助力,使其更强)
(5) 交往;交好 [get along with;be friendly with]
孰能相与无相与。——《庄子·大宗师》。释文:“犹亲也。”
生与来日。——《礼记·曲礼》。按,犹交也。
(6) 又如:相与(彼此往来;相互)
(7) 奖赏 [reward]
上以功劳与,则民战;上以《诗》《书》与,则民学问。——《商君书》
(8) 又如:与奖;与津贴
(9) 帮助;援助 [help]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战国策·齐策》。注:“犹助也。”
匈奴壤界兽圈,孤弱无与,此困亡之时也。—— 汉· 桓宽《盐铁论》
(10) 又如:与助(赞助);与点(谓孔子赞赏曾点的想法。后用以指长者的赞助)
(11) 随从;随着 [follow]
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国语》
(12) 又如:与世推移(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与世沉浮(随波逐流);与时偕行(变通逐时)
(13) 合乎 [conform with]。如:与人(合乎民意者得人心);与地(凡合乎地道者,则得地利);与天(凡合乎天道者,则得天助)
(14) 等候,等待 [wait]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
(15) 如:岁不我与
(16) 允许 [permit]
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论语》
(17) 又如:与告(准假)
(18) 交付,偿还 [pay]
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史记》
(19) 又如:与利息
(20) 亲近 [be friend with]
公先与百姓而藏其兵。——《管子》
◎ 与的拼音:
與 yǔ
〈词性:名〉
(1) 党与;朋党 [clique]
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说文》
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彊。——《史记》
群臣连与成朋。——《汉书》
(2) 盟国,友邦 [allied country]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荀子》
(3) 又如:与国(盟国;友邦)
(4) 类;同类 [kind]
夫礼之立成者为饫,昭明光节而已,少曲与焉。——《国语》
◎ 与的拼音:
與 yǔ
〈词性:介〉
(1) 跟;和;及 [with;to]
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与城为殉。——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 又如:这所房子与你刚才看过的那一所完全一样
(3) 为,替 [for]。如:与我想想
(4) 离开 [from]。如:与世隔绝;与众不同
(5) 对于;于 [to]
君之始入京也,与言皇上无权…君不之信。——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 与的拼音:
與 yǔ
<连>
和;同 [and]。如:父亲与母亲;人群是何等兴奋与激动;成与不成,在此一举
◎ 与的拼音:
與 yǔ
〈词性:助〉
(1) 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岂非士之愿与?——《史记·蔡泽传》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战国策·魏策》
(2) 另见 yú;yù
与夺、与共、与虎谋皮、与民更始、与其、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与人为善、与日俱增、与世长辞、与世沉浮、与世无争、与…无宁、与众不同
◎ 与的拼音:
與 yù
〈词性:动〉
(1) 参与 [take part in]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2) 另见 yú;yǔ
与会、与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