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分文不少的意思

fēnwénshǎo

分文不少



拼音fēn wén bù shǎo

注音ㄈㄣ ㄨㄣˊ ㄅㄨˋ ㄕㄠˇ

解释丝毫没有短少。

出处施蛰存《牛奶》:“柳先生虽然每到月底总付清了钱,分文不少,可惜他的洋派太大。”

例子周立波《山乡巨变》上卷:“他们都照规定付,分文不少。”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不短少。

感情分文不少是中性词。

近义一文不差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fēn fèn   注音  ㄈㄣ ㄈㄣˋ   
部首  刀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86  WVB  五笔98  WVR  仓颉  CSH  郑码  OYD  四角  80227  结构  上下电码  0433  区位  2354  统一码  5206  笔顺  ノ丶フ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分的拼音:fēn(ㄈㄣ)  

⒈ 区划开:分开。划分。分野(划分的范围)。分界。分明。条分缕析。分解。

⒉ 由整体中取出或产生出一部分:分发。分忧。分心劳神。

⒊ 由机构内独立出的部分:分会。分行(háng   )。

⒋ 散,离:分裂。分离。分别。分崩离析。分门别类。

⒌ 辨别:区分。分析。

⒍ 区划而成的部分:二分之一。

⒎ 一半:人生百年,昼夜各分。春分。秋分。

其他字义

分的拼音:fèn(ㄈㄣˋ)  

⒈ 名位、职责、权利的限度:分所当然。身分。分内。恰如其分。安分守己。

⒉ 构成事物的不同的物质或因素:成分。天分(天资)。情分(情谊)。

⒊ 料想:“自分已死久矣”。

⒋ 同“份”,属于一定的阶层、集团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知识分子。

统一码

分字UNICODE编码U+5206,10进制: 20998,UTF-32: 00005206,UTF-8: E5 88 86。

分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分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份瓣紛

汉英互译

cent、centavo、centimo、chon、dispart、marking、minute、rappen

相关字词

合、总

造字法

会意:从八、从刀

English

divide; small unit of time etc.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分的拼音: fēn  

〈词性:动〉

(1) (会意。从八,从刀。“八”就是分;从“刀”,是以刀剖物,使之分开的意思。本义:一分为二)

(2) 同本义。分开,分成,分出,与“合”相对 [divide;separate]

分,别也。——《说文》

死生分。——《礼记·月令》

然则何以分之?——《荀子·礼论》

以齐之分,奉之而不足。——《荀子·仲尼》

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晋· 干宝《搜神记》

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文官武将…分两行而入。——《三国演义》

(3) 又如:分合(分开与合并);分地(分割土地;分封土地);分间(分开,间隔);分灶(分家度日)

(4) 辨别,区分 [distinguish]

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元· 关汉卿《窦娥冤》

(5) 又如:分绝(区别;分隔);分划(区分;划分);分殊(区分;区别);分年(区别年岁)

(6) 分给,分配 [distribute;assign;allot]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庄公十年》

而官与吏剖分矣。——清· 方苞《狱中杂记》

(7) 又如:分与(分给);分茅裂土(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按封地方向用白茅包土给予受封者)

(8) 离开;离别 [part;leave]

执手分道去,各自还家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分袂(分手、离别);分北(分离);分首(离别);分违(分隔。离别)

(10) 分派,委派某人到某一岗位上去或担任某一职务 [assign]。如:分任务;分工作

(11) 分散 [disperse]

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孙子·谋攻》

(12) 又如:分损(分散,减少);分披(披散;分散)

(13) 把…隔开成两半 [halve]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清· 姚鼐《登泰山记》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三峡》

(14) 又如:分界牌(分别阳间和阴间(生和死)的界标);分墨(中分墨线。相当于设计图的中心线)

(15) 排解,调和矛盾 [mediate]

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矣。——《后汉书》

(16) 分担,共同承担 [enter into]

己乃分城而守。——清· 邵长蘅《阎典史传》

(17) 又如:分过(分担过失、过错);分谤(分担别人受到的诽谤)

词性变化

分的拼音: fēn  

〈词性:名〉

(1) 表示分数 [fraction]。如:三分之一;五分之四

(2) 计数单位的十分之一 [one tenth]。如:分贝;三分成绩

(3) 节候名 [Equinox]。如:春分;秋分

分的拼音: fēn  

〈词性:量〉

(1) 时间单位,等于1/60小时,或60秒 [minute]

(2) 角度测量单位,等于1/60度或60秒 [minute]

(3) 长度单位,寸的十分之一 [1/3 centimetre]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明· 魏学洢《核舟记》

(4) 价值等于某货币单位百分之一的单位 [cent]

(5) 用数字表示的质量等级[score](如牲口或黄油的等级);常以100分为最高等级,并根据某种规定的方案,对一些指定的重要特征(如形态、皮毛的情况、香味等)分配分数,总分恰为100分

分的拼音: fēn  

〈词性:副〉

(1) 分头;分别 [respectively;separately]

吾与足下分任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分遣贝勒及它将略定东南郡县。——清· 邵长蘅《阎典史传》

(2) 又如:分置(分别设置);分统(分别统率);分掌(分管);分治(分别治理)

分的拼音: fēn  

〈词性:形〉

(1) 分出的(部分) [branch]。如:分店;分号;分行;分卡(分站)

(2) 通“纷”。乱,杂 [disorderly]

分其师众,人既迷芒,必其将亡,亡之道也。——《管子·势》

(3) 又如:分错(纷乱错杂)

(4) 另见 fèn  

常用词组

分贝、分崩离析、分辨、分辩、分别、分别、分别、分兵把守、分拨、分布、分餐、分册、分叉、分岔、分成、分词、分寸、分担、分档、分道扬镳、分店、分段、分队、分而治之、分发、分肥、分封、分赴、分割、分割包围、分隔、分工、分管、分行、分毫不差、分号、分号、分红、分洪、分化、分化、分会、分机、分级、分家、分角器、分节、分解、分界、分界、分界线、分斤掰两、分进合击、分居、分局、分开、分科、分类、分离、分理、分理处、分力、分列、分裂、分流、分馏、分路、分路、分门别类、分米、分泌、分娩、分秒、分秒必争、分明、分母、分派、分配、分批、分期、分期分批、分清、分区、分区、分权、分散、分色、分色镜头、分设、分身、分神、分时、分手、分数、分水岭、分水线、分说、分说、分送、分摊、分庭抗礼、分头、分头、分文不取、分析、分享、分销店、分晓、分校、分心、分星掰两、分忧、分赃、分争、分支、分至点、分装、分子、分子量、分子式、分组

基本词义

分的拼音: fèn  

〈词性:名〉

(1) 所分之物,整体中的一部分 [component;part]

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城之灾也。——《孙子·谋攻》

(2) 又如:股分;部分;分资(共同送礼或办事情时每个人所分摊的钱);分例(按规定或习惯分发的每人一份的钱或物);分均(各分相等)

(3) 分际,合适的界限 [demarcation line]

两个正斗到分际。——《水浒传》

(4) 又如:分际(紧要关头;程度;地步;分毫);分直(分齐。犹分际)

(5) 成分。特定物质包含、提供或产生的量 [component]。如:水分;盐分;养分;肥分

(6) 职分;本分 [duty,what is within one's duty]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出师表》

(7) 又如:本分;分守(职守);分事(职分);分素(职分确定)

(8) 原则;原理 [principle]

况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诗书礼乐之分乎?——《荀子》

(9) 身分 [status]。如:分上(本分之内;情面;有面子、能说情的人);分理(名分与事理);分限(本分);分势(地位权势)

(10) 资质 [natural endowments]

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胆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成。——《人物志》

(11) 缘分;命运;机遇 [lot]。如:分福(福分);分缘(缘分)

(12) 情分 [mutual affection]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曹植《赠白马王彪》

(13) 又如:分好(情义,友谊)

词性变化

分的拼音: fèn  

〈词性:动〉

(1) 甘愿;满意 [content]

不分桃花红胜锦,生憎柳絮白于绵。——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

(2) 又如:分甘(甘愿)

(3) 意料;料想 [anticipate]

自分已死久矣。——《汉书·苏武传》

(4) 又如:分定(命中注定)

(5) 另见 fēn  

常用词组

分当、分量、分内、分外、分外、分子

  拼音  wén   注音  ㄨㄣˊ   
部首  文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YYGY  仓颉  YK  郑码  SO  四角  00400  结构  单一电码  2429  区位  4636  统一码  6587  笔顺  丶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文的拼音:wén(ㄨㄣˊ)  

⒈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文锦。

⒉ 刺画花纹:文身。

⒊ 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文盲。以文害辞。

⒋ 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文凭。文艺。文体。文典。文苑。文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文采(a.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b.错杂艳丽的色彩)。

⒌ 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文化。文物。

⒍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文。水文。

⒎ 旧时指礼节仪式:虚文。繁文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

⒏ 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文质彬彬。

⒐ 温和:文火。文静。文雅。

⒑ 指非军事的:文职。文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

⒒ 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文言。文白间杂。

⒓ 专指社会科学:文科。

⒔ 掩饰:文过饰非。

⒕ 量词,指旧时小铜钱:一文不名。

⒖ 姓。

统一码

文字UNICODE编码U+6587,10进制: 25991,UTF-32: 00006587,UTF-8: E6 96 87。

文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文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汉英互译

character、civil、gentle、language、paint over、writing

相关字词

白、武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literature, culture, writing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文的拼音: wén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2) 同本义 [figure;veins]

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说文》

五章以奉五色。——《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

美于黼黼文章。——《荀子·非相》

茵席雕文。——《韩非子·十过》

织文鸟章,白旆央央。——《诗·小雅·六月》

斑文小鱼。——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3) 又如:文驾(彩车);文斑(杂色的斑纹);文旆(有文彩的旗帜);文绣(绣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刺花图案);文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文鳞(鱼鳞形花纹)

(4) 字,文字(“文”,在先秦时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分别讲,“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笼统地说,都泛指文字) [character]

饰以篆文。——《后汉书·张衡传》

分文析字。——《汉书·刘歆传》

夫文,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二年》

距洞数百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明· 魏学洢《核舟记》

文曰“初平山尺”。

(5) 又如:甲骨文;金文;汉文;英文;文迹(文字所记载的事迹);文书爻(有关文字、文凭之类的卦象);文异(文字相异);文轨(文字和车轨);文狱(文字狱);文钱(钱。因钱有文字,故称);文状(字据,军令状);文引(通行证;路凭);文定(定婚)

(6) 文章(遣造的词句叫做“文”,结构段落叫做 “章”) [literary composition]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孟子·万章上》

好古文。——唐· 韩愈《师说》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能述以文。——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摘其诗文。——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7) 又如:文价(文章的声誉);文魔(书呆子);文会(旧时读书人为了准备应试,在一起写文章、互相观摩的集会);文移(旧时官府文书的代称);文雄(擅长写文章的大作家);文意(文章的旨趣);文义(文章的义理);文情(文章的词句和情思);本文(所指的这篇文章);作文(写文章;学习练习所写的文章);文魁(文章魁首);文价(文章的声价);文什(文章与诗篇)

(8) 美德;文德 [virtue]

圣云继之神,神乃用文治。——杜牧《感怀诗一首》

(9) 又如:文丈(对才高德韶的老者的敬称);文母(文德之母);文武(文德与武功);文命(文德教命);文惠(文德恩惠);文德(写文章的道德);文薄(谓文德浅薄);文昭(文德昭著)

(10) 文才;才华。亦谓有文才,有才华 [literary talent]

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11) 又如:文业(才学);文英(文才出众的人);文采风流(横溢的才华与潇洒的风度);文郎(有才华的青少年);文彦(有文才德行的人);文通残锦(比喻剩下不多的才华)

(12) 文献,经典;韵文 [document;classics;verse]

儒以文乱法。——《韩非子·五蠹》

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说文解字·叙》

(13) 辞词句。亦指文字记载 [writings;record]。如:文几(旧时书信中开头常用的套语。意为将书信呈献于几前);文倒(文句颠倒);文过其实(文辞浮夸,不切实际);文义(文辞);文辞(言词动听的辞令);文绣(辞藻华丽)

(14)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 [natural phenomenon]

经纬天地曰文。——《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15) 又如:天文;地文;水文;文象(日月星辰变化的迹象);文曜(指日月星辰;文星);文昌(星座名)

(16) 文治;文事;文职。与“武”相对 [achievements in culture and education;civilian post]

文能取胜。——《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文不能取胜。

文武并用。——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7) 又如:文臣,文吏(文职官吏);文席(教书先生的几席);文品(文官的品阶);文帅(文职官员出任或兼领统帅);文烈(文治显赫);文员(文职吏员);文阶(文职官阶);文道(文治之道);文业(文事);文僚(文职官吏)

(18) 法令条文 [articles of decree]

而刀笔吏专深文巧诋,陷人于罪。——《史记·汲黯列传》

(19) 又如:文劾(根据律令弹劾);文法吏(通晓法令、执法严峻的官吏);文丈(规矩;制度);文移(官府文书);文牓(布告;文告);文宪(礼法;法制)

(20) 文言。古代散文文体之一;别于白话的古汉语书面语 [literary language]。如:半文半白;文语;文白(文言文和白话文)

(21) 文教;礼节仪式 [rites]

则修文德。——《论语·季氏》

(22) 又如:文丈(崇尚礼文仪节);文俗(拘守礼法而安于习俗);文致(指礼乐);文貌(礼文仪节);文绪(文教礼乐之事);文仪(礼节仪式)

(23) 指表现形式;外表 [form;appearance]。如:文服(表面服从);文榜(告示、布告之类);文诰(诰令)

(24) 指鼓乐,泛指曲调 [music;tune]。如:文曲(指乐曲);文始(舞乐名)

(25) 谥号,谥法:勤学好问叫文 [study deligently]

何以谓之文。——《论语》

是以谓之文。

(26) 姓

词性变化

文的拼音: wén  

〈词性:动〉

(1) 在肌肤上刺画花纹或图案 [tatto (the skin)]

被发文身。——《礼记·王制》。注:“谓其肌,以丹青涅之。”

文绣有恒。——《礼记·月令》

(2) 又如:文笔匠(在人身上刺花的艺人);文身断发(古代荆楚、南越一带的习俗。身刺花纹,截短头发,以为可避水中蛟龙的伤害。后常以指落后地区的民俗);文木(刻镂以文采之木)

(3) 修饰;文饰 [cover up]

身将隐,焉用文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荀子·非十二子》

(4) 又如:文过饰非;文致(粉饰;掩饰);文冢(埋葬文稿之处)

(5) 装饰 [decorate]

舍其文轩。——《墨子·公输》

此犹文奸。

文车二驷。——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文马四百匹。——《史记·宋世家》

若将比予文木邪。——《庄子·人间世》

(6) 又如:文巧(文饰巧辩);文竿(以翠羽为饰之竿);文舫(装饰华丽的游艇);文饰(彩饰);文榭(饰以彩画的台榭);文舟,文艘(装饰华丽的船);文剑(装饰华丽的剑);文舆(饰以彩绘的车)

(7) 撰写文章 [write]。如:文匠(写文章的大家);文祸(因写文章而招来的灾祸);文雄,文杰(指文豪)

文的拼音: wén  

〈词性:形〉

(1) 有文采,华丽。与“质”或“野”相对 [magnificent;gorgeous]

其旨远,其辞文。——《易·系辞下》

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2) 又如:文巧(华丽奇巧);文朴(文华与质朴);文服(华美的衣服);文砌(华美的石阶);文背(不文雅,粗俗);文轩(华美的车子);文质(文华与质朴)

(3) 柔和,不猛烈 [mild;gentle]。如:文烈(指火候温猛)

(4) 美,善 [fine;good]。如:文徽(华美);文鸳(即鸳鸯。以其羽毛华美,故称);文衣(华美的服装)

(5) 通“紊”。紊乱的 [disordered]

惇宗将礼,称秩元祀,咸秩无文。——《书·洛诰》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怀柔百神,咸秩无文。——《汉书·郊祀志上》

王者报功,以次秩之,无有文也。——庆劭《风俗通义·山泽》

文的拼音: wén  

〈词性:量〉

(1) 用于旧时的铜钱。如:一文钱

(2) 用于计算纺织物

五扶为一首,五首成一文。——《后汉书》

常用词组

文案、文本、文笔、文笔流畅、文不对题、文不加点、文才、文采、文彩四溢、文昌鱼、文抄公、文词、文从字顺、文典、文电、文定、文斗、文牍、文牍主义、文法、文贩、文房、文房四宝、文风、文风不动、文稿、文告、文工团、文官、文过饰非、文翰、文豪、文虎、文化、文化宫、文化馆、文火、文集、文籍、文件、文教、文经武纬、文静、文句、文据、文科、文库、文侩、文理、文律、文脉、文盲、文面、文名、文明、文明棍,文明棍儿、文明戏、文墨、文痞、文凭、文气、文气、文契、文情、文人、文人雅士、文如其人、文弱、文山会海、文身、文士、文事、文饰、文书、文殊院、文思、文体、文恬武嬉、文玩、文武兼备、文武全才、文武双全、文物、文檄、文戏、文献、文秀、文选、文学、文学作品、文雅、文言、文言文、文妖、文艺、文艺复兴、文艺作品、文友、文娱、文苑、文责、文摘、文章、文职、文治、文质彬彬、文绉绉、文梓、文字、文字改革、文字学、文字狱、文宗

  拼音  bù fǒu   注音  ㄅㄨˋ ㄈㄡˇ   
部首  一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86  GII  五笔98  DHI  仓颉  MF  郑码  GI  四角  10900  结构  单一电码  0008  区位  1827  统一码  4E0D  笔顺  一ノ丨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不的拼音:bù(ㄅㄨˋ)  

⒈ 副词。

⒉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⒊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⒋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其他字义

不的拼音:fǒu(ㄈㄡˇ)  

⒈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统一码

不字UNICODE编码U+4E0D,10进制: 19981,UTF-32: 00004E0D,UTF-8: E4 B8 8D。

不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不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否柎

汉英互译

no、not

相关字词

没有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不的拼音:   

〈词性:副〉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  )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not,no]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neither…nor]。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without]。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without]。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no matter(what)]。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no need to]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cannot do as expected]。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no]。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whether]。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词性:古〉

同“否”(fǒu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词性变化

不的拼音:   

〈词性:助〉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不的拼音:   

〈词性:形〉

(1) 通“丕”(  )。大 [big;great]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  );“不是”(bú shì  )。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常用词组

不碍、不安、不安分、不白之冤、不搬陪、不卑不亢、不备、不悖、不比、不必、不避、不变、不便、不辨菽麦、不…不…、不才、不才、不测、不曾、不差、不差毫发、不差累黍、不臣、不成、不成、不成话、不成器、不成人、不成体统、不逞、不逞之徒、不吃、不痴不聋、不齿、不耻、不耻下问、不啻、不出所料、不辞、不辞而别、不辞劳苦、不错、不打不相识、不打价儿、不打紧、不打自招、不大、不大、不大对头、不殆、不待、不单、不丹、不但、不当、不当紧、不当事、不倒翁、不到、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长城非好汉、不道、不得、不得不、不得而知、不得开交、不得了、不得了、不得人心、不得要领、不得已、不得志、不登大雅之堂、不等、不等号、不等式、不点儿、不丁点儿、不定、不定方程、不动产、不动声色、不冻港、不独、不端、不断、不对、不对茬儿、不对劲、不对头、不二、不二法门、不二价、不乏、不乏其人、不法、不法之徒、不凡、不方便、不防、不妨、不费吹灰之力、不分彼此、不分青红皂白、不服、不服、不服气、不服水土、不该、不干不净、不甘、不甘寂寞、不甘心、不尴不尬、不赶趟、不敢、不敢当、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恭、不攻自破、不公、不共戴天、不苟言笑、不够、不够、不顾而唾、不关痛痒、不管、不管三七二十一、不光、不规矩、不轨、不过、不过意、不寒而栗、不含糊、不好不坏、不好看、不好惹、不好意思、不合时宜、不和、不哼不哈、不怀好意、不欢而散、不慌不忙、不遑、不惑、不及、不及格、不及时、不即不离、不计、不计、不计其数、不济、不济事、不假思索、不检点、不减、不见、不见得、不见棺材不落泪、不见经传、不见舆薪、不介入、不介意、不结盟国家、不结盟运动、不价、不禁、不仅、不仅…而且、不尽、不尽然、不近人情、不经意、不经之谈、不景气、不胫而走、不究、不久、不咎既往、不拘、不拘、不拘一格、不具、不觉、不绝如缕、不刊、不刊之论、不堪、不堪、不堪回首、不堪入耳、不堪入目、不堪设想、不堪言状、不堪一击、不堪造就、不看僧面看佛面、不亢不卑、不可、不可多得、不可告人、不可估量、不可救药、不可开交、不可理喻、不可名状、不可磨灭、不可企及、不可胜数、不可收拾、不可思议、不可同日而语、不可言喻、不可言状、不可一世、不可逾越、不可终日、不克、不肯、不快、不愧、不愧不怍、不赖、不郎不秀、不稂不莠、不劳而获、不冷不热、不理、不理睬、不理会、不力、不利、不良、不了了之、不料、不露锋芒、不露声色、不伦不类、不论、不论、不落窠臼、不落俗套、不毛、不毛之地、不免、不妙、不敏、不名一钱、不名一文、不明、不明、不谋而合、不能、不能不、不能自拔、不能自已、不念旧恶、不怕、不怕、不配、不配、不偏不倚、不平、不平则鸣、不破不立、不期、不期而会、不期而遇、不齐、不起眼、不情之请、不求甚解、不屈不挠、不然、不让、不饶、不仁、不日、不容、不容分说、不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若、不三不四、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不上不下、不慎、不甚了了、不胜、不胜桮杓、不胜枚举、不识好歹、不识抬举、不识一丁、不时、不时之需、不实之词、不食烟火、不世、不世之功、不世之业、不是、不是味儿、不顺眼、不死不活、不速之客、不遂、不随和、不疼不痒、不腆、不同凡响、不痛不痒、不瘟不火、不为五斗米折腰、不闻不问、不文不武、不问青红皂白、不务正业、不惜、不暇、不下于、不相上下、不详、不祥之兆、不像话、不消说、不肖、不肖子孙、不孝、不谐、不屑、不屑一顾、不屑置辩、不懈、不兴、不行、不省得、不省人事、不幸、不修边幅、不朽、不朽、不许、不恤、不宣而战、不学无术、不逊、不言而喻、不厌其烦、不厌其详、不要、不要紧、不要脸、不夜城、不一、不一定、不一而足、不宜、不遗余力、不已、不以为然、不义、不义之财、不意、不亦、不亦乐乎、不翼而飞、不用、不由、不由自主、不有、不虞、不与、不育、不遇、不远万里、不约而同、不越雷池、不孕、不再、不在、不在乎、不在话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择手段、不怎么样、不折不扣、不争、不争气、不正之风、不知不觉、不知好歹、不知轻重、不知死活、不知所措、不知所以、不知所云、不知所终、不知天高地厚、不值、不止、不只、不至于、不置可否、不自量、不足、不足道、不足挂齿、不足取、不足为凭、不足为奇、不足为训、不足信

  拼音  shǎo shào   注音  ㄕㄠˇ ㄕㄠˋ   
部首  小部  部外笔画  1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86  ITR  五笔98  ITE  仓颉  FH  郑码  KOM  四角  90200  结构  上下电码  1421  区位  4157  统一码  5C11  笔顺  丨ノ丶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少的拼音:shǎo(ㄕㄠˇ)  

⒈ 数量小的,与“多”相对:多少。少量。少许。

⒉ 缺,不够:缺少。减少。

⒊ 不经常:少有。少见。

⒋ 短时间:少等。少候。少顷。

⒌ 丢,遗失:屋里少了东西。

⒍ 轻视:“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如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其他字义

少的拼音:shào(ㄕㄠˋ)  

⒈ 年纪轻或年轻人:少年。少女。少壮(年轻力壮)。

⒉ 古代辅佐长官的副职:少傅。少保。

⒊ 次级的:少校。少将(jiàng   )。

⒋ 姓。

统一码

少字UNICODE编码U+5C11,10进制: 23569,UTF-32: 00005C11,UTF-8: E5 B0 91。

少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少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汉英互译

a little while、few、fewness、lack、little

相关字词

长、老、多

造字法

形声:从小、丿(piě)声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少的拼音: shǎo  

〈词性:形〉

(1) (会意。小篆从小,丿( piě  )声。本义:不多)

(2) 同本义 [few;little;less]

少,不多也。——《说文》

少,微也。——《太玄·玄衡》

夫少者,多之所贵也。——《易·略例》

宾少进。——《仪礼·乡射礼》

险以远,则至者少。——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人民少而财有余。——《韩非子·五蠹》

(3) 又如:少一时(少时,过一会儿);少可(少,至少;稍好,稍愈);少冗(较忙);少甚么(少甚末,少是末,少甚。有的是,不少,不希罕);少才(小聪明);少年(不几年);少好(少而精);少言寡语(谓平时说话不多);少说(说少一点);少气(气不足)

(4) 薄弱 [weak]

力少而不畏强。——《韩非子》

(5) 通“小” [small]

仲春之月,安萌芽,养幼少,存诸孤。——《礼记·月令》

武王崩, 成王幼少。——《淮南子·汜论》

朝廷幼少,恃我而已。——《后汉书·王允传》

尿不能卒出,痛引少腹。——《诸病源候论·石淋候》

词性变化

少的拼音: shǎo  

〈词性:动〉

(1) 短缺,距原来的要求还差 [lack;be deficient;be short of]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清· 刘开《问说》

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2) 又如:少不的(免不了,少不了);少裆无系(缺衣少穿);少欠(欠下);少熟(欠收,减产);少下(欠下;少欠);少如(少于;比…少);少条失教(没规矩,无教养)

(3) 使少,减少;削弱 [reduce;weaken]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贾谊《治安策》

(4) 又如:少其力(削弱它的力量);看看少不少人;这里肯定少了几个字;羊群里少了几只羊;少废话;少给我装蒜

(5) 轻视,看不起 [look down;belittle;dispise]

儒生之徒亦自相少。——王充《论衡》

(6) 又如:相少(相互轻视)

少的拼音: shǎo  

〈词性:副〉

(1) 稍稍,稍微 [a bit;a little;slightly]

少益嗜食。——《战国策·赵策》

(2) 又

太后之色少解。

今予病少痊。——《庄子·徐无鬼》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战国策·燕策》

(3) 又如:少款(稍稍款洽,指交谈渐投机);少憩(略事休息);少罄(稍尽);少杀(稍差些);少停(多一会儿);少可(略微好些);少沮(略有收敛);少苏(稍有缓解);少怠不究(稍加放松没有追究);少需(稍待);少恶(稍感不适);少杀(稍衰;稍差);少息(稍事休息);少差(稍为好转)

(4) 一会儿 [in a moment;a little while]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宋· 苏轼《前赤壁赋》

(5) 又如:请少候;少歇(休息片刻);少一时(待一会儿);少安(稍安);少停(一会儿);少息(不久)

常用词组

少艾、少不更事、少府、少妇、少将、少牢、少奶奶、少年、少年宫、少年老成、少女、少时、少尉、少先队、少相、少小、少校、少爷、少壮、少壮派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