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fèn yǒng zhí qián
注音ㄈㄣˋ ㄩㄥˇ ㄓˊ ㄑ一ㄢˊ
解释奋:振起。勇气十足地直往前冲。形容在艰巨的任务或困难前不畏缩。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5卷:“若有驱使,奋勇直前,水火不避。”
用法作谓语、状语;用于人处事。
感情奋勇直前是中性词。
繁体奮勇直前
近义奋勇前进
动物生肖牛,虎,蛇
奋(奮)的拼音:fèn(ㄈㄣˋ)
⒈ 鸟张开并振动翅膀:奋飞。奋翅。
⒉ 振作,鼓劲,振动:奋起。奋力。奋勇。奋不顾身。振奋。勤奋。兴奋。
⒊ 提起,举起:奋臂。奋袂(举袖,形容奋发的样子)。奋笔疾书。
奋字UNICODE编码U+594B,10进制: 22859,UTF-32: 0000594B,UTF-8: E5 A5 8B。
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奋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㽘奮
act vigorously、raise
形声:从大、田声
strive, exert effort; arouse
详细解释◎ 奋的拼音:
奮 fèn
〈词性:动〉
(1) (会意。金文字形,中间是“隹”(鸟);外面象鸟振翅欲飞之势;下面是“田”,表示空旷的田野。本义:鸟类振羽展翅)
(2) 同本义 [(said of a bird)to take wing]
奮,翚也。——《说文》
奋隼归凫。——张衡《西京赋》
羽翼奋也。——《淮南子·原道》
雉绝有力奋,鸡绝有力奋。——《尔雅·释鸟》
不能奋飞。——《诗·邶风·柏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奋翅(振翼起飞);奋翼(振翼高飞);奋翔(振翼高飞);奋鳞(龙腾飞);奋翮(展翅,振羽)
(4) 鼓起劲来,振作 [raise;exert oneself;act vigorously]
奋,振也。——《广雅·释言》
拔刀奋起,率众袭之。——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汉· 贾谊《过秦论》
(5) 又如:奋烈(振奋威武);奋信(振奋伸张);奋武扬威(振奋勇气,施展威风);奋气(奋发振作)
(6) 震动 [shake]
雷出地奋。——《易·豫》
奋,动也。——《广雅》
(7) 又如:奋首(摇头,表示疲困);奋髯(抖动胡须);奋蹄(振蹄)
(8) 奋力;施展;发挥 [dash ahead;put to good use]
奋至德之光。——《史记·乐书》。集解:“发也。”
王奋厥武。——《诗·大雅·常武》
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9) 又如:奋张(有力地伸展、张开);奋末(四肢用力)
(10) 挥动;举起;舞动 [wield]
陈王奋臂,为天下倡始。——《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明· 魏禧《大铁椎传》
遂鼓吻奋爪以向先生。——马中锡《中山狼传》
(11) 又如:奋臂(有力地举臂,表示振奋);奋袂(举袖,挥袖,形容振奋);奋笔(提笔疾书);奋戈(使劲挥舞干戈)
奋笔疾书、奋不顾身、奋斗、奋发、奋发图强、奋飞、奋力、奋起、奋起直追、奋武扬威、奋勇、奋战
勇的拼音:yǒng(ㄩㄥˇ)
⒈ 有胆量,敢做:勇敢。勇毅。勇气。勇士。英勇。奋勇。
⒉ 中国清代称战争时期临时招募的兵士:兵勇。劲勇。募勇。
⒊ 姓。
勇字UNICODE编码U+52C7,10进制: 21191,UTF-32: 000052C7,UTF-8: E5 8B 87。
勇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勇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㦷勈恿
brave、courageous、valiant
怯
形声:从力、甬声
brave, courageous, fierce
详细解释◎ 勇的拼音: yǒng
〈词性:形〉
(1) (本作勈,或作恿。形声。从力,甬( yǒng )声。从力,与力气有关。本义:果敢,胆大)
(2) 同本义 [brave]
勇,气也。——《说文》
无拳无勇。——《诗·小雅·巧言》
尔勇伊何。
勇志之所以敢也。——《墨子经上》
勇,文之帅也。——《国语·周语》
知死不辟,勇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勇于就死。——清· 林觉民《与妻书》
若素名勇。——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兴甚勇。——《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勇而多艺。——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忠勇(忠诚而勇敢);英勇(勇敢出众);勇悍(勇敢强悍);勇烈(勇敢猛烈);勇夫(勇敢的人);勇功(勇敢作战立下的功劳);勇沉(勇敢沉着);勇果(勇敢果断)
(4) 勇猛;凶猛 [bold and powerful]
勇悍果敢,取众率兵,此下德也。——《庄子》
勇,天下之凶德也。——《吕氏春秋·论威》
每战,常陷陈却敌,勇冠腾军。——《三国志》
(5) 又如:神勇(形容人非常勇猛);骁勇(勇猛);勇鸷(勇猛强悍)
◎ 勇的拼音: yǒng
〈词性:名〉
(1) 勇气,勇力 [courage;courage and power]
可使有勇。——《论语·先进》
勇冠三军。——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其勇过人。——唐· 李朝威《柳毅传》
(2) 清代地方临时招募的兵卒,也泛指士兵 [soldier]。如:乡勇;勇丁(清代地方招募的士兵);游勇(指失去统属的士兵)
(3) 姓
勇敢、勇决、勇力、勇略、勇猛、勇气、勇士、勇往直前、勇武、勇于
直的拼音:zhí(ㄓˊ)
⒈ 不弯曲:直线。直角。直径。直立。直截了当。直觉(jué )。直观。
⒉ 把弯曲的伸开:直起腰来。
⒊ 公正合理:是非曲直。理直气壮。耿直。正直。
⒋ 爽快,坦率:直爽。直率(shuài )。直谏。直诚。直言不讳。
⒌ 一个劲儿地,连续不断:一直走。直哭。
⒍ 竖,与“横”相对:不要横着写,要直着写。
⒎ 汉字笔形之一,自上至下。
⒏ 姓。
直字UNICODE编码U+76F4,10进制: 30452,UTF-32: 000076F4,UTF-8: E7 9B B4。
直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直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值
frank、just、straight、vertical
曲、弯、横
会意:从十、从目
straight, erect, vertical
详细解释◎ 直的拼音: zhí
〈词性:形〉
(1) (会意。小篆字形,从L( yǐn ),从十,从目。 徐锴:“L,隐也,今十目所见是直也。”本义:不弯曲,与“枉”、“曲”相对)
(2) 同本义 [straight]
直,正见也。——《说文》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荀子·劝学》
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左传·襄公七年》
木曰曲直。——《书》
巽为绳直。——《易·说卦》
先定准直。——《礼记·月令》
争高直指。——吴均《与朱元思书》
中通外直。——宋· 周敦颐《爱莲说》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3) 又
斫直删密。
(4) 又
锄其直。
(5) 又如:直线;直路;笔直;直迫(直直愎愎。直直劈劈。直搭直。直截了当);直橛橛(身体挺得直直的);直隆隆(高而直起);直堑(直的沟渠);直缕(形容直直挺挺,形容笔直或僵直的样子);直坦坦(笔直而平坦)
(6) 竖。与“横”相对 [vertical]。跟地面垂直的
直栏横槛。——唐· 杜牧《阿房宫赋》
(7) 又如:直上直下;直升机
(8) 引申为正直;公正;不偏私 [honest;fair]
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韩非子·五蠹》
师直为壮,曲为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直道而行。——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居正惮瑞峭直。——《明史》
(9) 又如:直辞(正直的言辞);直声(正直之言);直质(正直朴实的资质);直信(正直诚实);直言正色(言语正直,仪容严肃)
(10) 直爽 [frank;straightforward]
哥哥是口直心快射粮军。——《元曲选》
(11) 又如:心直口快;直势(耿直坦率);直性子(性情直爽的人);直人(直爽的人;正直的人);直心眼(指人的心地直率)
(12) 正 [due]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13) 又如:直南(正南);直北(正北);直准(正则)
(14) 正当,有理 [appropriate;correct;right]
师直为壮,曲为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 直的拼音: zhí
〈词性:副〉
(1) 径直,一直 [directly]
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史记·李将军列传》
直抵其城。——《资治通鉴·唐纪》
直进罾步。——《广东军务记》
(2) 又
直至初六。
直诘袁曰。——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3) 又如:直书就和(径直写成了一首和诗);直律律(直接;径直);直乃(简直就是);直叙(直接叙述);直解(直接领悟);直抵(一直到达)
(4) 故意 [intentionally]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圮下。——《汉书·张良传》
直堕其履圯下。——《史记·留侯世家》
(5) 竟然 [unexpectedly]
何物老魅,直尔大胆,致坏箧子。——《聊斋志异》
而直为此廪廪也。(直:竟。为:造成。廪廪:通懔懔,危惧的样子。)——汉· 贾谊《论积贮疏》
(6) 又如:直如此(竟然这样);直恁(竟然如此;竟然这样)
(7) 只;仅仅 [only]
不可,直不百步耳。——《孟子·梁惠王上》
直无由进之耳。——《荀子·礼论》
直好世俗之乐耳。——《孟子·梁惠王下》
直以为不能。——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直见爱甚。——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8) 又如:直当的(仅仅够得上;只值);直好(只得;只好)
(9) 简直 [absolutely;literally]
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庄子·秋水》
直可惊天地。——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10) 通“特”&X({tè})。单单,单独[only;alone]
直好世俗之乐耳。——《孟子·梁惠王下》
直立而不胜。——《荀子·不苟》
直堕其履圮下。——《史记·留侯世家》
◎ 直的拼音: zhí
〈词性:动〉
(1) 伸直;挺直 [straighten]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荀子·劝学》
(2) 又如:直身(伸直的身躯);直直腰儿;把铁丝直一直;直脚(伸腿,死去);直屡屡(挺直)
(3) 伸雪[冤屈] [redress (an injustice)]
妾虽死不敢诉也,而天使见之,为直其冤。——苏轼《子姑神记》
(4) 面对着,当 [confront;face;in face of]
马各直其算。——《礼记·投壶》
前列直斗口三星。——《史记·天官书》
武库正直其墓。——《史记·樗里子甘茂传》
魏之武卒,不可以直 秦之锐士。——《汉书·刑法志》
[主人]立阼阶下,直东序西面。——《仪礼·士冠礼》
直夜溃围南出。——《史记·项羽本纪》
(5) 遇,碰上 [meet]
管教他灵山会里直着个有缘人。——汤显祖《南柯记·宫训》
(6) 当值,轮值,轮班[take turn;in turn]
王民为侍中,直于省内。—— 房玄龄《晋书》
直使送之。——《战国策·齐策三》。注:“直,当日直使也。”
(7) 又如:直内(内廷值班的人);值月(当值某月);直房(值班室)
(8) 担任 [undertake;assume the office of]
宋孝武使直华林学省。—— 李延寿《南史》
(9) 价值相当于 [be worth]
为皮币,直四十万。——《史记·平淮书》
岂闻一绢直万钱?——杜甫《惜昔诗》
◎ 直的拼音: zhí
〈词性:名〉
(1) 价值;代价 [value;worth]
爰得我直。——《诗·魏风·硕鼠》
象床之直千金。——《战国策·齐策三》
系向牛头充炭直。——唐· 白居易《卖炭翁》
昂其直。——《聊斋志异·促织》
(2) 又
高其直。
(3) 工钱 [pay;salary]
受若直,怠若事。——柳宗元《送薛存义之任序》
◎ 直的拼音: zhí
<连>
(1) 即使 [even;even if]
人生直作百岁翁,亦是万古一瞬中。——《池州送孟迟先辈》
(2) 又如:直饶(即使)
◎ 直的拼音: zhí
〈词性:介〉
当…时候 [as;at that time]
直夜溃围南出。——《史记·项羽本纪》
直笔、直播、直布罗陀海峡、直肠、直肠子、直陈、直尺、直达、直达列车、直捣、直到、直道而行、直瞪瞪、直盯盯、直发人、直感、直根、直勾勾、直挂、直观、直话、直谏、直僵僵、直角、直角尺、直角三角形、直接、直接宾语、直截、直截了当、直径、直撅撅、直觉、直觉性、直来直去、直愣愣、直立、直立茎、直溜溜、直流电、直馏、直眉瞪眼、直取、直上直下、直射、直升、直升机、直省、直视、直抒己见、直属、直率、直爽、直挺、直挺挺、直通通、直系、直系亲属、直辖、直辖市、直线、直心眼儿、直性,直性儿、直性子、直言、直言不讳、直译、直至
前的拼音:qián(ㄑ一ㄢˊ)
⒈ 指空间,人面所向的一面;房屋等正门所向的一面;家具等靠外的一面,与“后”相对:前面。前边。前方。面前。前进。前程。
⒉ 指时间,过去的,往日的,与“后”相对:以前。前人。前此。前科。前嫌。前言。前车之鉴。
⒊ 顺序在先的:前五名。
⒋ 向前行进:勇往直前。
前字UNICODE编码U+524D,10进制: 21069,UTF-32: 0000524D,UTF-8: E5 89 8D。
前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前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偂歬剪
former、forward、front、preceding、restrain
后
会意
in front, forward; preceding
详细解释◎ 前的拼音: qián
〈词性:动〉
(1) (本义:前进)
(2) 同本义 [go forward;go ahead]
前,进也。——《广雅》
然而驱之不前,却之不止。——《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相如视 秦王无意偿 赵城,乃前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罗敷前致词。——《乐府诗集·陌上桑》
听妇前致词。——唐· 杜甫《石壕吏》
狼不敢前。——《聊斋志异·狼三则》
驰而前。——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孔子下车而前。——《庄子》
(3) 又如:前却(进退);前迈(前行,前进);前旌(仪仗中前行的旗帜)
(4) 引导 [guide;lead]
尸谡祝前。——《仪礼·特牲礼》。注:“犹导也。”
张若、 謵朋前马。——《庄子·徐无鬼》
(5) 又如:前王(古代举行仪式时在前面引导帝王);前马(在马前引导或护卫)
(6) 进见 [call on (sb.holding high office)]
允乞更一见,然后为诏。诏引前。——《魏书》
(7) 通“翦”。剪裁 [cut;trim]
无前则徵多,徵多故富。——《韩非子·八经》
◎ 前的拼音: qián
〈词性:名〉
(1) 前面,与“后”相对;正面 [ahead;forward;front]
在前上处。——《诗·邶风·简兮》
百夫荷素质之旗于王前。——《周书·克殷》
近出前后。——唐· 柳宗元《三戒》
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三则》
恐前后受敌。
(2) 又如:前队(前锋);前途(前面;前边);前件(前已述及的人或事物;逻辑学用语。与“后件”对称。假言判断中规定条件的判断叫“前件”,以前件为条件的判断叫“后件”);前行(前锋);前和(枪的前额);前轨(犹前辙);前军(先头部队)
(3) 与“后”相对,时间在先 [ago;before;former]
我未之前闻也。——《礼记·檀弓》。注:“犹故也。”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史记·秦始皇纪赞》
前知其如此。——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前时之闻。——宋· 王安石《伤仲永》
前人之述。——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说前代事。——清· 周容《芋老人传》
(4) 又如:前倨后恭(先傲慢,后谦恭);前光(先人的光辉);前番(前一次;上一次);前埭(上次);前限(前次的限期);前半三世(前半生);前家(前妻);前家儿(前妻之子);前星(指太子);前行(旧时美称吏员);前绪(前人的功业)
(5) 预先;事前 [in advance;beforehand]
可以前知。——《礼记·中庸》。注:“亦先也。”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答司马谏议书》
(6) 又如:日前;生前;午前;前知(预知;有预见;事先知道);前算(事前筹划);前虑(事前的谋虑);前觉(犹先觉)
(7) 目前 [present]
事效见前。——《汉书·严助传》。注:“前,目前也。”
(8) 通“箭”。箭竹 [China-cane]
有竹前檀柘之壤。——《管子·山国轨》
◎ 前的拼音: qián
〈词性:形〉
(1) 从前的 [former;previous]。如:前部长;前主任
(2) 未来的 [future]。如:前景;前程;前途
前摆、前半晌、前半天、前半夜、前辈、前臂、前不久、前部、前舱、前车之鉴、前尘、前程、前程万里、前仇、前此、前导、前导、前灯、前敌、前定、前额、前伐、前帆、前方、前锋、前夫、前俯后合、前赴后继、前功尽弃、前汉、前后、前呼后拥、前肩、前脚、前脚、前脚后脚、前襟、前进、前景、前科、前例、前烈、前路、前茅、前门、前面、前年、前排、前仆后继、前妻、前期、前前后后、前清、前情、前驱、前儿,前儿个、前人、前任、前日、前哨、前哨战、前身、前生、前世、前事、前所未闻、前所未有、前所未知、前台、前提、前体、前天、前厅、前庭、前头、前途、前途渺茫、前途未卜、前往、前桅、前卫、前夕、前嫌、前线、前胸、前言、前沿、前仰后合、前夜、前一阵子、前因、前因后果、前院、前月、前站、前兆、前者、前肢、前置、前置词、前缀、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