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负乘致寇的意思

chéngzhìkòu

负乘致寇



拼音fù chéng zhì kòu

注音ㄈㄨˋ ㄔㄥˊ ㄓˋ ㄎㄡˋ

解释指居非其位,才不称职,就会招致祸患。

出处典出《易·解》:“六三:负且乘,致寇至,贞吝。《象》曰:‘负且乘,亦可丑也。自我致戎,又谁咎也。’”

例子城峻冲生,负乘致寇,惟陛下图之。《晋书·张祚传》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负乘致寇是中性词。

繁体負乗致寇

近义负乘斯夺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ㄈㄨˋ   繁体    
部首  贝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QMU  仓颉  NBO  郑码  RLO  四角  27802  结构  上下电码  6298  区位  2426  统一码  8D1F  笔顺  ノフ丨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负(負)的拼音:fù(ㄈㄨˋ)  

⒈ 驮,背(bèi   ):负米。负疚。负重。如释重负。负荆请罪。

⒉ 担任:担负。负责。负累(lěi   )。负罪。负荷。忍辱负重。身负重任。

⒊ 仗恃,依靠:负隅顽抗。自负(自以为了不起)。

⒋ 遭受:负伤。负屈。

⒌ 具有,享有:久负盛誉。

⒍ 欠(钱):负债。

⒎ 小于零的(数),与“正”相对:负数。

⒏ 指相对的两方面中反的一面,与“正”相对:负电。负极。

⒐ 违背,背弃:负心。负约。忘恩负义。

⒑ 失败,与“胜”相对:不分胜负。

统一码

负字UNICODE编码U+8D1F,10进制: 36127,UTF-32: 00008D1F,UTF-8: E8 B4 9F。

负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负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ear、tote、shoulder、suffer、minus、negative、own、rely on

相关字词

背、正、胜

造字法

会意:从刀、从贝

English

load, burden; carry, bea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负的拼音:

  

〈词性:动〉

(1) (会意。从人,从贝。本义:恃,即依恃,凭仗)

(2) 同本义 [rely on]

负,恃也。从人守贝,有所恃也。——《说文》

秦贪,负其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艺文类聚·吴均·与朱元思书》

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左传·襄公十四年》

其异姓负彊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 汉· 贾谊《治安策》

守自负年德,易之。——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3) 又如:负固(依仗地势险固);负固不悛(依凭险阻而不悔改);负宠(依仗宠爱);负学(依恃才学);负险(凭借险固的地形);负势(依仗权势)

是犹使蚊负山。——《庄子·秋水》

(4) 通“背”。背负。以背驮物。引申为负担[carry on the back]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列子·汤问》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负晋侯出诸厕。——《左传·成公十年》

(5) 又如:负羽(背负弓箭);负弩(身背弓矢);负鼓(背着鼓);负薪(背负薪柴);负戴(以背负物,以头顶物);负樵(背柴)

(6) 背倚,背靠着 [with the back for ward]

有众逐虎,虎负隅,莫之敢撄。——《孟子·尽心下》

背负青天而莫之千阏者。——《庄子·逍遥游》

(7) 又如:负河(依傍黄河);负暄(冬天晒太阳取暖);负立(靠墙站立);负海(背靠大海);负席(背对席位)

(8) 抱持 [hold]

徐衍负石入海。—— 邹阳《狱中上梁书》

(9) 又如:负羁手执马络头;负锡(手持禅杖);负托(抱恃)

(10) 抱有;具有 [cherish]

虚负凌云万丈志,一生襟袍未曾开。——崔珏《哭李商隐》

少年负志气。——唐· 刘禹锡《学阮公体》

(11) 承担,担当 [shoulder]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2) 又如:负责任;负输(装载运输);负舟(承载舟船);负任(担负重任);负官(身负官职)

(13) 背弃,违背 [betray]

相如度 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田荣者,数负 项梁。——《史记·项羽本纪》

(14) 又

又恶负约。

(15) 又如:负诺(违背诺言);负义(背弃恩义);负心妄加(忘恩负义,反咬一口);负盟(背弃盟约);负违(违背,违反)

(16) 欠债;欠缺;缺少 [owe;lack;be short of]

仆少负不羁之才。——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通家尚负责(债)数钜万。——《汉书·邓通传》

(17) 又如:负进(欠债);负券(负债字据);负偿(欠债)

(18) 失败 [fail in]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孙子·谋攻》

遇敌处战则必北。——《荀子·议兵》

以决胜负。——《资治通鉴》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宋· 苏洵《六国论》

(19) 又如:负败(失败;受挫折);负失(损失)

(20) 享有 [enjoy]。如:负名(享有盛名);负誉(享有声誉);负携(抱负提携);负愧(抱愧);负奇(胸怀奇志)

(21) 蒙受 [suffer]

且负下未易居。——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负屈无处诉,哀号动穹苍。——刘基《赠周宗道》

(22) 又如:负屈衔冤(受到冤屈);负讥(受到讥刺);负谤(蒙受责难);负霜(受霜;带霜);负忧(遭受忧患)

(23) 加 [add]。如:负装(装载);负衔(驾车);负驮(驮载东西);负轭(驾车);负乘(负载,乘坐)

(24) 辜负;对不起人 [be ungrateful]

是犯乃死,重负国。——《汉书·李广苏建传》

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战国策·齐策四》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5) 又如:负国(对不起国家);负恩(忘恩;背恩);负负(对不起、对不起);负咎(抱愧)

(26) 通“赔”( péi  )。赔偿;补偿 [compensate]

其不备,出者负之;其赢者,入之。——《睡虎地秦墓竹简》

宋之富贾有监止子者,与人争买百金之璞玉,因佯失而毁之,负其百金。——《韩非子·说林下》

(27) 失掉 [lose]。如:负职(失职);负声(失去文章的音节之美);负实(失实);负期(失期)

词性变化

负的拼音:

  

〈词性:形〉

(1) 小于零的 [minus]。如:负数

(2) 得到电子的 [negative]。如:负电;负极;负高压

常用词组

负担、负担、负电荷、负反馈、负号、负荷、负极、负荆、负荆请罪、负疚、负累、负离子、负片、负气、负气仗义、负情、负屈、负伤、负心、负薪救火、负压、负隅、负隅顽抗、负约、负载、负责、负责、负债、负值、负重、负罪、负作用

  拼音  chéng shèng   注音  ㄔㄥˊ ㄕㄥˋ   
部首  丿部  部外笔画  9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  TUXV  仓颉  HDLP  郑码  MFTR  四角  20901  结构  单一电码  0042  区位  1943  统一码  4E58  笔顺  ノ一丨丨一一ノ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乘的拼音:chéng(ㄔㄥˊ)  

⒈ 骑,坐:乘马。乘车。乘客。乘警。

⒉ 趁着,就着:乘便。乘机(趁着机会)。乘势。乘兴(xìng  )。因利乘便。

⒊ 算术中指一个数使另一个数变成若干倍:乘法。乘幂(  )。乘数。

⒋ 佛教的教派或教法:大乘。小乘。上乘。下乘。

⒌ 姓。

其他字义

乘的拼音:shèng(ㄕㄥˋ)  

⒈ 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乘舆。千乘之国。

⒉ 古代称四为乘:乘矢。乘壶。“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⒊ 中国春秋时晋国的史书称“乘”,后通称一般的史书:史乘。野乘。

统一码

乘字UNICODE编码U+4E58,10进制: 20056,UTF-32: 00004E58,UTF-8: E4 B9 98。

乘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乘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乗椉

汉英互译

ride、multiply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ride, ascend; avail oneself of; numerary adjunct for vehicle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乘的拼音:

chéng  

〈词性: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大(人)从木,表示人爬在树上。“大”象“人”正面。本义:登,升)

(2) 同本义 [ascend]

乘,升也。——《玉篇》

亟其乘屋。——《诗·豳风·七月》

却叔虎将乘城。——《国语·晋语一》

淮阴侯复乘之。——《史记·高帝纪》

俱乘高台。——《列子·黄帝》

(3) 又如:乘槎(神话中指乘木排上天);乘城(登城;守城);乘屋(登上屋顶)

(4) 骑;坐 [ride]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唐· 崔颢《黄鹤楼》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左传·庄公十年》

(5) 又如:乘车;乘舟(乘船);乘奔(乘坐奔驰的快马);乘轩(乘坐大夫的车子);乘桴(乘坐竹木小筏以代舟船。后用以比喻避世)

(6) 驱马驾车;驾驭 [drive]

服牛乘马。——《易·系辞下》

乘肥马,衣轻裘。——《论语·雍也》

(7) 又如:乘驭(驱使车马行进;驱使;役使);乘云(驾云;驭云);乘马(驾马,用马驾车)

(8) 趁着;利用 [take advantage of]

乘今之时,因无之助。——汉· 贾谊《治安策》

其锋不可犯,而其未可乘。——宋· 苏轼《留侯论》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9) 又如:乘衅(乘机;趁空子);乘闲(趁着空闲);乘空(趁着空闲);乘胜(趁着胜利的形势)

(10) 凭持;依仗 [rely on]

因利乘便。——汉· 贾谊《过秦论》

(11) 又如:乘利席胜(凭借着胜利的形势);乘正(依据正道);乘利(凭借有利的形势)

(12) 冒着 [brave]

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 长清…至于 泰安。—— 清· 姚鼐《登泰山记》

(13) 交错(出现) [alternate]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汉· 贾谊《论积贮疏》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14) 算术中用一个数使另一个数变成若干倍 [multiply]。如:8乘以7得56

词性变化

乘的拼音: chéng  

〈词性:名〉

(1) 算术中的乘法运算,亦指乘法的运算方法 [multiplication]。如:加减乘除

(2) 佛教的教义 [yana]。如:大乘,小乘

(3) 另见 shèng  

常用词组

乘便、乘除、乘法、乘法表、乘方、乘风、乘风破浪、乘号、乘火打劫、乘机、乘积、乘坚策肥、乘警、乘客、乘凉、乘龙快婿、乘幂、乘人之危、乘胜、乘胜追击、乘势、乘数、乘务员、乘隙、乘兴、乘虚

基本词义

乘的拼音: shèng  

〈词性:名〉

(1) 用以指车兵 [chariot soldier]

而卒乘辑睦,事不奸矣。——《左传》

(2) 春秋时晋国的史书。后用以称一般的史书 [history]

晋之《乘》, 楚之《梼杌》, 鲁之《春秋》,一也。——《孟子》

(3) 又如:乘籍(史书)

词性变化

乘的拼音: shèng  

〈词性:量〉

(1) 古时计物以四为乘 [four]

郑商人 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2) 又如:乘处(四个同处);乘壶(四个壶);乘禽(成双而群居的鸟)

(3) [量]

(4) 用以计算车子

公车千乘。——《诗·鲁颂·閟宫》

驾我乘马。——《诗·陈风·株林》

晋师乘和。——《左传·成公十二年》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战国策·赵策》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 梁。——《战国策·齐策》

(5) 又如:乘丘(形同马车的土丘);乘白(古代指战车和军旗);乘车(安车;古代行丧葬礼所用的魂车);乘马(四匹马拉的车);乘传(古代驿站用的四匹下等马拉的车子);乘广(春秋时楚王或主帅率领的兵车);乘路(即王路。周代天子所乘之车)

(6) 用以计算马。四匹

路车乘马。——《诗·小雅·采菽》

乘马在厩。——《诗·小雅·鸳鸯》

陈文子有马十乘。——《论语》。 刘宝楠正义:“一乘是四匹马。”

(7) 又如:乘黄(四匹黄色的马);乘黄朱(四匹黄毛朱鬃的马);乘鸨(四匹黑白杂毛的马)

(8) 用以计算船只

舫千余乘。——《宋书》

(9) 用以计算田地、区域的单位,犹丘

(10) 用以计算轿子、梯子等

一乘素轿,将二姐儿抬来。——《红楼梦》

(11) 军赋的计算单位。古井田制,九夫为井,十六井为丘,四丘为甸,一甸土地所出的军赋叫乘(包括战车、甲士和步卒) [Sheng]

且鲁赋八百乘,君之贰也!——《左传》

(12) 另见 chéng  

常用词组

乘舆

  拼音  zhì   注音  ㄓˋ   繁体    
部首  至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  GCFT  仓颉  MGOK  郑码  HBMO  四角  18140  结构  左右电码  5268  区位  5434  统一码  81F4  笔顺  一フ丶一丨一ノ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致(緻)的拼音:zhì(ㄓˋ)  

⒈ 送给,给予:致仕(退休)。致辞。致电。致力。致哀。致命。

⒉ 招引,使达到:致病。致使。以致。专心致志。

⒊ 样子,情趣:大致。别致。景致。兴(xìng   )致。

⒋ 细密,精细:致密。精致。

统一码

致字UNICODE编码U+81F4,10进制: 33268,UTF-32: 000081F4,UTF-8: E8 87 B4。

致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致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cause、deliver、devote、extend、delicate、fine、incur、send

造字法

形声:从攵、至声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致的拼音: zhì  

〈词性:动〉

(1) 同本义 [deliver;extend;send]

致,送诣也。——《说文》

君子以致命遂志。——《易·象下传》

远莫致之。——《诗·卫风·竹竿》

卿致馆。——《诗·卫风·聘礼》

殷人既葬而致事。——《仪礼·曾子问》

远方莫不致其珍。——《荀子·解蔽》

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史记·李将军列传》

致敬亭于幕府。——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致电上海。——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致聘(送交定亲礼品)

(3) 招引;招致 [incur;result in;cause]

致天下之士。——汉· 贾谊《过秦论》

致食客三千人。(致,招致,招徕。)——《史记·魏公子列传》

不可屈致。——《三国志·诸葛亮传》

今宜厚待刘禅,以致 孙休。——《三国演义》

致孤危托落。(致,招致,造成。)——清· 袁枚《祭妹文》

致此疾困。——《明史》

(4) 又如:导致(引起);致病;致残;致人(招致人才);致士(招引贤士);致聘(征聘)

(5) 造成;导致 [create;bring about;cause]

何意致不厚。——《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致负诚托。——唐· 李朝威《柳毅传》

致孤危托落。——清· 袁枚《祭妹文》

致郁郁死。——清· 周容《芋老人传》

(6) 又如:致得(致使)

(7) 求取;获得 [gain;get]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致,弄到、取得,这里指买到。动词。)——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无以致疑。——清· 刘开《问说》

致一己之能。——[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数数百金。——清· 方苞《狱中杂记》

(8) 又如:致知格物(获得知识在于研究事物);致效(效力);致养(得到养育)

(9) 表达 [express]

妇前致问。——唐· 杜甫《石壕吏》

致殷勤之意。——《资治通鉴》

(10) 又如:致诚(表达诚挚的情意);致精(显示精巧)

(11) 奉献;献纳 [sacrifice]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论语》

(12) 又如:致君泽民(为皇帝效力,为百姓造福);致身(原指献身。后用作出仕之典);致福(古代臣子祭祀后,将祭肉奉献给国君,表示为君王和国家添福)

(13) 转告;回报 [pass on (word);communicate;repay;requite]

荆轲遂见太子,言 田光己死,致 光之言。——《史记》

(14) 又如:致事(上报施政情况)

(15) 施加;施行 [carry out]

君子以折狱致刑。——《易·丰》

我乃明致天罚。——《书·多士》

(16) 又如:致化(施行教化);致罚(施加惩罚);致礼(向人施礼)

(17) 归还;交还 [return]

惟臣寻事,自致房陵、上庸,而复乞身自放于外。——《三国演义》

(18) 又如:致政(致仕);致仕(辞去官职);致位(辞去职位)

(19) 放置 [place;put]。如:致之度外(置之度外);致之死地而后生(兵家用语。将军队置于绝境,则将士必为求生而殊死战斗)

(20) 集中心、力于某一方面 [devote oneself efforts to]。如:致功(把精力和功夫专用于某一方面);致一(专一);致志(集中注意力);致思(集中心思于某一方面);致意(关注;集中心思)

(21) 通“至”。到达[arrive;reach]

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庄子·外物》

卒先致缘陵。——《管子·大匡》

(22) 又

邢君出致于 齐。

词性变化

致的拼音: zhì  

〈词性:副〉

(1) 通“至”。极,尽 [very]

致赏则匮。——《管子·君臣下》

致忠信。——《荀子·君道》

致思于天文。——《后汉书·张衡传》

(2) 又如:致曲(尽力研究细微的事理)

致的拼音: zhì  

〈词性:名〉

(1) 情趣;兴致 [manner or style that engages attention or arouses interest]

[蒋]干还,称 瑜雅量高致。——《三国志》

无穷逸致。——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2) 又如:有致(富有情趣);别致;景致;致度(神采风度)

(3) 书卷,契据 [books]

献田宅者操书致。——《礼记·曲礼》

致的拼音:

zhì  

〈词性:形〉

(1) 结构上细密 [fine and close]

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必功致为上。——《礼记·月令》

(2) 又如:精致(精巧细致);密致(结构紧密;致密)

(3) 周密 [careful]

德产之致也精微。——《礼记·礼器》

桉其狱,皆文致不可得反。——《汉书·严延年传》

(4) 又如:细致(精细周密)

常用词组

致哀、致残、致辞、致富、致贺、致敬、致冷、致力、致密、致命、致命伤、致热、致伤、致使、致仕、致死、致谢、致意

  拼音  kòu   注音  ㄎㄡˋ   
部首  宀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1画  
五笔  PFQC  仓颉  JMUE  郑码  WDIX  四角  30214  结构  上下电码  1379  区位  3160  统一码  5BC7  笔顺  丶丶フ一一ノフ丨一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寇的拼音:kòu(ㄎㄡˋ)  

⒈ 盗匪,侵略者,亦指敌人:盗寇。贼寇。

⒉ 侵略者来侵犯:寇边。

⒊ 姓。

统一码

寇字UNICODE编码U+5BC7,10进制: 23495,UTF-32: 00005BC7,UTF-8: E5 AF 87。

寇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寇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㓂冦宼

汉英互译

bandit、enemy、invader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bandits, thieves; enemy; invad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寇的拼音: kòu  

〈词性:动〉

(1) (会意。从宀( mián  ),表示与室家房屋有关,从元(人),从攴(   ),表示持械击打。意思是手持器械的人,侵犯到房子里来打人。本义:入侵;侵犯)

(2) 同本义 [invade;plunder]

寇,暴也。与败贼 同义(朋侵)。——《说文》

寇贼奸宄。——《书·舜典》。传:“群行攻劫曰寇。”郑注:“强取为寇。”

凡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左传·文公七年》

大兵不寇。——《吕氏春秋·贵公》

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盐铁论·本议》

吐蕃发十万兵寇 西川。——《资治通鉴》

(3) 又如:寇戎(来犯的敌军);寇虐(侵掠残害之行)寇钞(攻劫掠夺);寇剽(抢劫);寇钞(亦作“寇抄”。劫掠);寇攘(劫掠;侵扰);寇窃(抢劫;盗窃)

(4) 砍伐 [fell;cut;chop]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庄子·人间世》

词性变化

寇的拼音: kòu  

〈词性:名〉

(1) 入侵者 [invader]

西山寇盗莫相侵。——杜甫《登楼》

(2) 敌人 [enemy]

岂可复留此残寇,使长为国家之忧者。——《资治通鉴》

(3) 贼兵,敌军 [foe]

在宋城上而待 楚寇矣。——《墨子·公输》

今寇众我寡。——《资治通鉴》

(4) 又如:寇乱(外寇与内乱。兵起于外为寇,起于内为乱)

(5) 盗匪 [bandit]

北与寇往来其间。——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6) 又如:寇逆(贼寇,叛逆);寇劫(指行劫的群盗);寇戎(匪患与战争);寇奸(寇贼奸宄)

(7) 姓

常用词组

寇边、寇仇

负乘致寇: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