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妇姑勃溪的意思

妇姑勃溪



拼音fù gū bó xī

注音ㄈㄨˋ ㄍㄨ ㄅㄛˊ ㄒ一

解释勃溪:争斗;吵架。儿媳和婆婆争吵。泛指为日常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吵。比喻为无关紧要的小事而争吵、争斗。

出处庄周《庄子 外物》:“室无空虚,则妇姑勃溪。”

例子鲁迅《华盖集 碰壁之后》:“现在我可以大胆地用'妇姑勃溪'这句古典了。”

正音“溪”,不能读作“jī”。

辨形溪,不能写作“奚谷”。

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比喻内部争斗。

繁体婦姑勃溪

近义妇姑勃溪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ㄈㄨˋ   繁体    
部首  女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VVG  仓颉  VSM  郑码  ZMXB  四角  47470  结构  左右电码  1244  区位  2430  统一码  5987  笔顺  フノ一フ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妇(婦)的拼音:fù(ㄈㄨˋ)  

⒈ 已婚的女子:妇人。少(shào   )妇。

⒉ 妻,与“夫”相对:夫妇。

⒊ 儿媳:妇姑(婆媳)。媳妇。

⒋ 泛指女性:妇女。妇孺(妇女儿童)。妇幼。

统一码

妇字UNICODE编码U+5987,10进制: 22919,UTF-32: 00005987,UTF-8: E5 A6 87。

妇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妇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婦媍

汉英互译

married woman、woman

相关字词

造字法

会意:从女、从彐

English

married women; woman; wif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妇的拼音:

婦、媍   

〈词性: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帚”,右边是“女”。从女持帚,表示洒扫。本义:已婚的女子)

(2) 同本义 [married woman]

婦,服也。从女,持帚,洒埽也。会意。谓服事人者。——《说文》

女子谓之妇人。——《广雅》

妇人侠床。——《仪礼·士丧礼》。注:“妻妾子姓也。”

士曰妇人,庶人曰妻。——《礼记·曲礼》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唐· 杜甫《石壕吏》

(3) 又如:少妇;孕妇;媳妇;妇驵(交易时的女介绍人);妇政(妇人参与政事);妇人家(已婚妇女)

(4) 泛指妇女,常指成年女子 [woman]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唐· 杜甫《兵车行》

(5) 又如:妇职(妇女应做的事);妇饰(妇女的打扮妆饰);妇师(妇女的模范);妇仪(妇女的容德规范);妇德(妇女贞顺的德行);妇道家(妇道人,妇道人家。女人)

(6) 妻子 [wife]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十七为君妇。——《乐府诗集·焦仲卿妻》

(7) 又如:新妇(新娘);夫妇(夫妻);妇子(妻与子);妇氏(妇家。妻子的娘家);妇翁(妻父)

(8) 儿媳 [daughter-in-law]

子之妻曰妇。——《尔雅》

父殁而子嗣,姑死而妇代。——《论衡·偶会》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妇姑(婆媳)

词性变化

妇的拼音:

  

〈词性:形〉

柔美娴雅 [delicate]。如:妇好(柔婉的样子)

常用词组

妇产科、妇道、妇科、妇女、妇女节、妇人、妇孺、妇幼、妇幼卫生

  拼音    注音  ㄍㄨ   
部首  女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VDG  仓颉  VJR  郑码  ZMEJ  四角  44460  结构  左右电码  1196  区位  2535  统一码  59D1  笔顺  フノ一一丨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姑的拼音:gū(ㄍㄨ)  

⒈ 称父亲的姐妹:姑姑。姑父。姑表(一家的父亲和另一家的母亲是兄妹或姐弟的亲戚关系,如“姑姑兄弟”)。

⒉ 丈夫的姊妹:小姑子。姑嫂。

⒊ 旧时妻称夫的母亲:翁姑。舅姑。

⒋ 少女,亦作妇女的通称:姑娘(a.未婚少女,“娘”读轻声;b.姑母)。道姑。尼姑。

⒌ 暂且,苟且:姑且。姑息。

统一码

姑字UNICODE编码U+59D1,10进制: 22993,UTF-32: 000059D1,UTF-8: E5 A7 91。

姑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姑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汉英互译

aunt、father's sister、tentatively

造字法

形声:从女、古声

English

father's sister; husband's mothe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姑的拼音:   

〈词性:名〉

(1) (形声。从女,古声。本义:丈夫的母亲)

(2) 同本义 [the mother of one's husband]

姑,夫母也。——《说文》

姑在则曰君姑,姑殁则曰先姑。又,妇谓夫之庶母为少姑。——《尔雅》

如母而非母也,姑也。——《白虎通》

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公婆)爱其子,不能御。——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又如:翁姑;姑嫜(古时妻子对丈夫父母的称呼,即公婆)

(4) 父亲的姐妹 [aunt; the sister of one's father]

父之姊妹为姑。——《尔雅》

问我诸姑。——《诗·邶风·泉水》

姪其从姑。——《左传·僖公十五年》

(5) 又如:姑舅(姑母和舅父);姑姊(父之姐);姑姑;姑婿

(6) 丈夫的姐妹 [the sister of one's husband]

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7) 又如:姑嫂;小姑(丈夫的妹妹)

(8) 出家修行或从事迷信职业的妇女 [nun]。如:尼姑(出家修行的女佛教徒);道姑(女道士);三姑六婆

(9) 少女 [maiden]。如:村姑;姑娘家

(10) 娘家称已经出嫁的女子 [married]。如:姑太太(已嫁的长辈女子)

词性变化

姑的拼音:   

〈词性:副〉

(1) 姑且,暂且 [for the time being]

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2) 又如:姑置勿论

姑的拼音:   

〈词性:动〉

(1) 姑息,无原则的宽容 [appease]。如:姑容(姑息宽容);姑恕(姑息宽容);姑纵(姑息放纵);姑徇(姑息徇私)

(2) 通“诂”(   )。诂训。以通行的文字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字义 [explain archaic or dialectal words in current language]

姑形以形,以形务名。——《管子·心术》

(3) 吸饮 [take in;suck]

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孟子·滕文公上》

常用词组

姑表、姑爹、姑夫、姑父、姑姑、姑妈、姑奶奶、姑娘、姑婆、姑且、姑嫂、姑妄听之、姑妄言之、姑息、姑息养奸、姑爷、姑丈、姑子

  拼音  bó bèi   注音  ㄅㄛˊ ㄅㄟˋ   
部首  力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86  FPBL  五笔98  FPBE  仓颉  JDKS  郑码  EDYY  四角  44427  结构  左右电码  0514  区位  1810  统一码  52C3  笔顺  一丨丶フフ丨一フ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勃的拼音:bó(ㄅㄛˊ)  

⒈ 突然,忽然:勃然(a.突然,如“勃勃大怒”;b.兴起的样子,如“勃勃作色”)。

⒉ 变色的样子:勃腾腾(怒气上冲的样子)。

⒊ 旺盛,兴起:勃起。勃发。勃蓬。

其他字义

勃的拼音:bèi(ㄅㄟˋ)  

⒈ 古同“悖”,违背事理,惑乱糊涂。

统一码

勃字UNICODE编码U+52C3,10进制: 21187,UTF-32: 000052C3,UTF-8: E5 8B 83。

勃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勃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㔜㪍孛

汉英互译

suddenly

造字法

形声:从力、孛声

English

suddenly, sudden, quick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勃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从力,孛( bèi  )声。本义:排,推动) 同本义 [push]

勃,排也。——《说文》

勃,展也。——《广雅》。今苏俗语以力旋转物曰勃。

(2) 又如:勃郁(风回旋的样子;郁结);勃屑(即勃窣)

词性变化

勃的拼音:   

〈词性:形〉

(1) 兴起;旺盛 [vigorous]

气喷勃以布覆兮。——马融《长笛赋》

勃勃,盛也。——《广雅》

勃然平世之俗起焉。——《荀子·非十二子》。注:“兴起貌。”

(2) 又如:蓬勃(繁荣;旺盛);勃腾腾(烟气上升的样子;怒气上升的样子);勃勃(烟气上升的样子)

(3) 通“悖”。乖戾 [stubborn]

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庄子·庚桑楚》

利在故新相反,前后相勃。——《韩非子·定法》

(4) 又如:勃乱(行止违背常理);勃逆(叛逆);勃谿(相争吵。今婆媳不和叫妇姑勃谿)

(5) 变容、变色的样子 [change countenance]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论语·乡党》

(6) 又如:勃如(脸色变成庄重的样子);勃然(发怒变色的样子;突然;兴起的样子)

勃的拼音:   

〈词性:名〉

(1) 粉末;粉状物 [powder]

有黄黑勃,着之污人手。——《农政全书·种植》

(2) 姓

常用词组

勃勃、勃发、勃起、勃然、勃兴

  拼音    注音  ㄒ一   
简体部首  氵部  部外笔画  10画  总笔画  13画  
繁体部首  水部  
五笔  IEXD  仓颉  EBVK  郑码  VPZG  四角  32184  结构  左右电码  3305  区位  4710  统一码  6EAA  笔顺  丶丶一ノ丶丶ノフフ丶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溪的拼音:xī(ㄒ一)  

⒈ 山里的小河沟,泛指小河沟:山溪。清溪。溪水。溪涧。溪谷。溪壑。

统一码

溪字UNICODE编码U+6EAA,10进制: 28330,UTF-32: 00006EAA,UTF-8: E6 BA AA。

溪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溪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渓谿嵠

汉英互译

brook、rivulet

造字法

形声:从氵、奚声

English

mountain stream, creek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溪的拼音:

  

〈词性:名〉

(1) (溪本作谿)

(2) 山间不与外界相通的小河沟 [brook;rivulet]

嵠,山渎无所通者。——《说文》

是故溪狭者速涸。——《墨子·亲士》

子越自石溪。——《左传·文公十六年》。注:“入庸道。”

振溪通谷,蹇产沟渎。——司马相如《上林赋》

(3) 又如:溪步(水涯与渡船处);溪径(小路。引申谓途径)

(4) 泛指小河流[rivulet]

武陵有五溪,谓雄溪 、无溪、酉溪、辰溪其一焉。——《水经注·沅水》注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晋· 陶渊明《陶渊明集·桃花源记》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 潇水。—— 柳宗元《愚溪诗序》

(5) 又如:溪头(溪边)

(6) 没有出口的山沟[gully]

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7) 古族名 [Xi nationality]。如:溪狗(指陶侃。陶侃是东晋时的溪族人)

(8) 古州名 [Xi prefecture]。在湖南省境内

以溪、 奖、 锦三州降 楚。——《读史方舆纪要》

常用词组

溪谷、溪涧、溪流

成语首拼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