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肤见謭识的意思

jiànguǎngshí

肤见謭识



拼音fū jiàn guǎng shí

注音ㄈㄨ ㄐ一ㄢˋ ㄍㄨㄤˇ ㄕˊ

解释浅陋的见识。

出处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ㄈㄨ   繁体    
部首  月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86  EFWY  五笔98  EGY  仓颉  BQO  郑码  QBOD  四角  75280  结构  左右电码  5227  区位  2384  统一码  80A4  笔顺  ノフ一一一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肤(膚)的拼音:fū(ㄈㄨ)  

⒈ 肉体表面的皮:皮肤。肌肤。切肤之痛。体无完肤。

⒉ 表面的,浅薄的:肤浅。肤泛。

⒊ 大:“薄伐猃狁,以奏肤公”(“肤公”即“大功”)。

统一码

肤字UNICODE编码U+80A4,10进制: 32932,UTF-32: 000080A4,UTF-8: E8 82 A4。

肤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肤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skin

造字法

形声:从月、夫声

English

skin; superficial, shallow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肤的拼音:

  

〈词性:名〉

(1) (形声。从肉,盧省声。本义:人的皮肤)

(2) 同本义 [skin]

肤受之愬。——《论语·颜渊》

衣不暖肤。——《商君书·算地》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卫风·硕人》

(3) 又如:肌肤(肌肉皮肤);肤革(皮肤的表皮和真皮;外面,表面);肤不生毛(皮肤上长满了厚茧而长不出毛)

(4) 树木、果实的表皮 [bark;skin]。如:肤部(表皮);肤果(可连皮吃的果实)

(5) 某些像皮层那样的东西 [sth.resembling skin]

纸光洁如玉,肤如卵膜。——宋· 陈师道《后山谈丛》

(6) 又如:草皮;纸张

(7) 古代用于祭祀或供食用的肉类 [sacrificial meat]

麋肤,鱼醢。——《礼记》。郑玄注:“肤,切肉也。”

(8) 古代长度单位,一指为寸,四指为肤 [measure unit of length]。如:肤寸(古长度单位。一指宽为寸,四指宽为肤)

(9) 较短的距离 [short distance]。如:肤寸之地无得

(10) 外表 [appearance]

而短小精悍者,游侠之徒也。人何足以知之?此皆其肤也。——宋· 苏轼《王定国真赞》

(11) 通“簠”(   )。古祭祀燕享,以盛稻粱的器皿 [a square grain receptacle]

剥床以肤,凶。——《易·剥卦》

词性变化

肤的拼音:

  

〈词性:形〉

(1) 浅薄 [superficial]

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汉· 张衡《东京赋》

(2) 又如:肤见(浅陋的见解);肤学(浅学,所学浅陋);肤俗(肤浅庸俗);肤庸(浅薄平庸);肤语(肤辞,肤浅空泛的言语)

(3) 大 [big]

薄伐猃狁,以奏肤公。——《诗·小雅·六月》

(4) 又如:肤功(大功)

(5) 肥美,美 [beautiful]

公孙硕肤。——《诗·豳风·狼跋》

(6) 又如:肤美(优美敏捷);肤敏(德行美好,行事敏捷)

常用词组

肤皮潦草、肤浅、肤色

  拼音  jiàn xiàn   注音  ㄐ一ㄢˋ ㄒ一ㄢˋ   繁体    
部首  见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MQB  仓颉  BHU  郑码  LR  四角  77212  结构  上下电码  6015  区位  2891  统一码  89C1  笔顺  丨フノ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见(見)的拼音:jiàn(ㄐ一ㄢˋ)  

⒈ 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

⒉ 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

⒊ 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

⒋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

⒌ 会晤:会见。接见。

⒍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⒎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

其他字义

见(見)的拼音:xiàn(ㄒ一ㄢˋ)  

⒈ 古同“现”,出现,显露。

⒉ 古同“现”,现存。

统一码

见字UNICODE编码U+89C1,10进制: 35265,UTF-32: 000089C1,UTF-8: E8 A7 81。

见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见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ppear、catch sight of、meet with、opinion、refer to、see、view

相关字词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see, observe, behold; perciev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见的拼音:

jiàn  

〈词性: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本义:看见,看到)

(2) 同本义 [see;catch sight of]

见,视也。——《说文》

未见君子。——《诗·周南·汝坟》

利见大人。——《易·乾》

见龙在田。——《易·乾》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见而不见,闻而不闻。——《韩非子·主道》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乐府诗集·木兰诗》

见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儿童相见不相识。——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虎见之。——唐· 柳宗元《三戒》

歧王宅里寻常见。—— 唐·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 又如:见雌雄(看到结果);见人(见证人);见喜(出痘疹的忌讳说法);见不过(看不惯;见不得);见头知尾(比喻聪明透顶)

(4) 进见;会见 [meet;call on]

往见楚王。—— 晋· 干宝《搜神记》

见蔡桓公。——《韩非子·喻老》

扁鹊复见。

正见清河。——《世说新语·自新》

(5) 又如:见驾(参见皇帝);见面挂脚(古时风俗新娘拜见公婆和诸姑姊妹时,所奉上作为见面礼的刺绣鞋面);见礼(朝见之礼)

(6) 遇到;碰见 [come into contact with;be exposed to]

宋华父 督见 孔父之妻于路。——《左传·桓公元年》

(7) 又如:这种药怕见光;见齿(露齿而笑);见顾(光顾);见难(遇到危难);见礼(受到礼遇)

(8) 指死——主要用于口语中 [kick]。如:见阎王

(9) 听到 [listen]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东揖 山东隆准公。—— 李白《梁甫吟》

(10) 又如:见说(听说);见话(听说,听讲)

(11) 观察;知道;了解 [observe;know]

道在不可见。——《韩非子·主道》

本无辞辇意,岂见入空官。——李贺《感讽》

(12) 又如:见几(明察事物细微的倾向);见知(知道);见便(识相;知趣)

(13) 比试;较量 [match]。如:见高低;见阵(交战,对阵);见仗(交战)

词性变化

见的拼音:

jiàn  

〈词性:名〉

(1) 看法,见解 [opinion]

敢陈愚见。——《晋书·王浑传》

(2) 又如:依我之见;政见;我见;各抒己见;各执己见;固执己见;主见

(3) 见识 [view]。如:浅见;偏见;见趣(见识情趣);见短(见识短浅)

见的拼音:

jiàn  

〈词性:助〉

(1) 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be+过去分词]

不见保。——《孟子·梁惠王上》

见犯乃死。——《汉书·李广苏建传》

诚恐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悲独见病。——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2) 又如:见笑于人;见笑于人;见重于当时;见执(被捉拿);见罔(被诬陷枉屈);见害(被害);见款(承蒙款待)

(3) 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见辱问于长者。——唐· 李朝威《柳毅传》

(4) 又如:见告;见示;见教

(5) 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如:碰见;闻见;听见

见的拼音:

jiàn  

〈词性:形〉

(1) 现有的 [available]。如:见力(现有的兵力);见子(现有的儿子);见兵(现有的士兵);见卒(现有的士卒)

(2) 明显的 [visible]。如:见证;见人(证人)

(3) 〈词性:方〉∶每 [every]

贤弟若如此,见常也显你的好处。——《水浒传》

(4) 又如:见常(平常);见年(每年);见天见地(每天);见天见晚(每日每夜)

(5) 另见 xiàn  

常用词组

见爱、见报、见背、见财起意、见长、见称、见到、见得、见地、见多识广、见方、见访、见风使帆、见风是雨、见缝插针、见缝就钻、见怪、见怪不怪、见鬼、见好、见机、见骥一毛、见教、见解、见景生情、见老、见棱见角、见利忘义、见猎心喜、见马克思、见貌辨色、见面、见面礼、见钱眼开、见情、见仁见智、见上帝、见识、见事生风、见死不救、见所未见、见天、见兔放鹰、见兔顾犬、见外、见危授命、见微知萌、见微知著、见闻、见习、见习生、见下文、见贤思齐、见效、见笑、见笑大方、见新、见义勇为、见异思迁、见于、见责、见长、见证、见证人、见罪

基本词义

见的拼音:

xiàn  

〈词性:动〉

(1) “现”的古字。显现;出现;实现 [appear]

见,示也。——《广雅》

见龙在田。——《易·乾》。注:“出潜离隐,故曰见。”

情见力屈。——《汉书·韩信传》

图穷而匕首见。——《战国策·燕策》

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上》

见于孔子——《论语·季氏》

其末立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有虹见于玉堂。——《三国演义》

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又如:见影(现形;发觉);见得(显得)

(3) 介绍,推荐 [recommend]

见其二子焉(让他两个儿子出见子路。见通“现”,使……现。焉,于之,向子路)。——《论语·微子》

见我于王。——《墨子·公输》

词性变化

见的拼音:

xiàn  

〈词性:形〉

(1) (“现”的古字)

(2) 现有;现成 [available;ready-made]

军无见粮。——《史记》

(3) 又如:见采(可以立即拿出来的赌注);见钱(现钱)

(4) 现在 [now]

况且见赌着利物哩,他如何肯让?——《二刻拍案惊奇》

供状人刘玉娘,见年三十五岁。—— 元· 孟汉卿《魔合罗》

(5) 又如:见前(眼前);见年(当年);见世报(当世就受到报应)

(6) 另见 jiàn  

  拼音  jiǎn   注音  ㄐ一ㄢˇ   简体    
部首  言部  部外笔画  11画  总笔画  18画  
五笔  YUEV  仓颉  YRTBH  郑码  SUKY  四角  08627  结构  左右统一码  8B2D  笔顺  丶一一一丨フ一丶ノ一丨フ一一丨丨フ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謭的拼音:jiǎn(ㄐ一ㄢˇ)  

⒈ 见“谫”。

统一码

謭字UNICODE编码U+8B2D,10进制: 35629,UTF-32: 00008B2D,UTF-8: E8 AC AD。

謭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异体字

谫譾

English

shallow; stupid

  拼音  shí zhì   注音  ㄕˊ ㄓˋ   繁体    
部首  讠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YKWY  仓颉  IVRC  郑码  SJO  四角  36780  结构  左右电码  6221  区位  4222  统一码  8BC6  笔顺  丶フ丨フ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识(識)的拼音:shí(ㄕˊ)  

⒈ 知道,认得,能辨别:识辨。识破。识相(xiàng   )。识途老马。

⒉ 所知道的道理:知识。常识。

⒊ 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识。远见卓识。

其他字义

识(識)的拼音:zhì(ㄓˋ)  

⒈ 记住:博闻强识。

⒉ 标志,记号。

统一码

识字UNICODE编码U+8BC6,10进制: 35782,UTF-32: 00008BC6,UTF-8: E8 AF 86。

识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识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造字法

形声:从讠、声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识的拼音:

shí  

〈词性:动〉

(1) (形声。从言。戠( zhí  )声。善于言谈,表示有知识,故从言。本义:知道;懂得)

(2) 同本义 [know;realize;be aware]

識,知也。——《说文》

君子是识。——《诗·大雅·瞻卬》。笺:“知也。”

壹宥曰不识。——《周礼·司刺》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陶潜《桃花源诗》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孙子·谋攻》

不识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左传·成公二年》

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清· 袁枚《祭妹文》

(3) 又如:识味(知味);识空便(知趣;识相);识道(知圣道);识义(知义理)

(4) 认识 [know;recognize]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孟子·告子上》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王安石《伤仲永》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别董大》

(5) 又如:识路(认识道路);相识(彼此认识);识丁(认识字);识认(认识)

(6) 赏识 [recognize the worth of;appreciate]

林识拔同郡 王经于民户之中,卒为民士。—— 陈寿《三国志》

(7) 又如:识鉴(赏识鉴别);识举(赏识并举用);识遇(赏识知遇)

(8) 感觉;识别;辨别 [distinguish]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乐府诗集·陌上桑》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9) 又如:识宝太师(受贿的贪官);识主(识货的买主);识真(识别真相);识理(辨认和理解)

词性变化

识的拼音:

shí  

〈词性:名〉

(1) 见识;知识 [knowledge]

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苏轼《贾谊论》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清· 刘开《问说》

识者固知元政紊驰而变兴自下之渐矣。——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2) 又如:常识;才识(才能和见识);胆识;才益多者其识远;识略(见识与谋略);识面(世面);识野(个人一瞬间在内心中意识所及的范围或所能觉知之意念的范围);识断(具有见识,并能判断);识远(见识远大)

(3) 佛教用语。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 [sense]。如:识神(心识,心灵)

(4) 相知的朋友 [bosom friend]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唐· 刘禹锡《元日感怀》

(5) 思想或意识 [thought]

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 颜延年《五君咏》

(6) 又如:识想(思想;意念)

(7) 姓

识的拼音:

shí  

〈词性:副〉

(1) 通“适”。刚才 [just now]

识见不谷而趋。(刚才看见我却很快躲开了。)——《左传·成公十六年》

(2) 另见 zhì  

常用词组

识别、识才、识才尊贤、识度、识多才广、识货、识荆、识荆恨晚、识力、识量、识破、识趣、识时达务、识时通变、识时务者为俊杰、识途老马、识文断字、识相、识羞、识字

基本词义

识的拼音:

zhì  

〈词性:名〉

(1) 旗帜。后作“帜” [flag]

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汉书·王莽传下》

(2) 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 [raised words on a bell]

广西土中铜鼓…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文如织簟。——《岭外代答》

(3) 通“帜”。标记 [mark;sign]

以龙熊鸟雀为识。——《宝刀赋序》

(4) 又如:标识(标志)

词性变化

识的拼音:

zhì  

〈词性:动〉

(1) 加上标记。后作“志” [put a mark]

识以柳枝,命本部涉济。——《金史》

(2) 又如:识别(加上标记使有区别)

(3) 通“志”。记住 [remember]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默而识之。——《论语·述而》

文镂无款哀。——《史记·孝武纪》

以计识其人众畜牧。——《汉书·匈奴传上》。师古曰:“识亦记也。”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论语·子张》

(4) 又如:识念(记忆);博闻强识

(5) 另见 shí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