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负荆谢罪的意思

jīngxièzuì

负荆谢罪



拼音fù jīng xiè zuì

注音ㄈㄨˋ ㄐ一ㄥ ㄒ一ㄝˋ ㄗㄨㄟˋ

解释见“负荆请罪”。

出处金·马钰《满庭芳·谢咸阳王法师》词:“追悔无由,不免放效廉颇。专专负荆谢罪,望吾师、痛挞则个。”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赔礼道歉的场合。

感情负荆谢罪是中性词。

繁体負荆謝辠

近义负荆请罪

英语be contrite and ask for pardon

俄语просить себé наказáния в искуплéние вины

日语過(あやま)ちを認(みと)めて深(ふか)くわびる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ㄈㄨˋ   繁体    
部首  贝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QMU  仓颉  NBO  郑码  RLO  四角  27802  结构  上下电码  6298  区位  2426  统一码  8D1F  笔顺  ノフ丨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负(負)的拼音:fù(ㄈㄨˋ)  

⒈ 驮,背(bèi   ):负米。负疚。负重。如释重负。负荆请罪。

⒉ 担任:担负。负责。负累(lěi   )。负罪。负荷。忍辱负重。身负重任。

⒊ 仗恃,依靠:负隅顽抗。自负(自以为了不起)。

⒋ 遭受:负伤。负屈。

⒌ 具有,享有:久负盛誉。

⒍ 欠(钱):负债。

⒎ 小于零的(数),与“正”相对:负数。

⒏ 指相对的两方面中反的一面,与“正”相对:负电。负极。

⒐ 违背,背弃:负心。负约。忘恩负义。

⒑ 失败,与“胜”相对:不分胜负。

统一码

负字UNICODE编码U+8D1F,10进制: 36127,UTF-32: 00008D1F,UTF-8: E8 B4 9F。

负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负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ear、tote、shoulder、suffer、minus、negative、own、rely on

相关字词

背、正、胜

造字法

会意:从刀、从贝

English

load, burden; carry, bea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负的拼音:

  

〈词性:动〉

(1) (会意。从人,从贝。本义:恃,即依恃,凭仗)

(2) 同本义 [rely on]

负,恃也。从人守贝,有所恃也。——《说文》

秦贪,负其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艺文类聚·吴均·与朱元思书》

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左传·襄公十四年》

其异姓负彊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 汉· 贾谊《治安策》

守自负年德,易之。——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3) 又如:负固(依仗地势险固);负固不悛(依凭险阻而不悔改);负宠(依仗宠爱);负学(依恃才学);负险(凭借险固的地形);负势(依仗权势)

是犹使蚊负山。——《庄子·秋水》

(4) 通“背”。背负。以背驮物。引申为负担[carry on the back]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列子·汤问》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负晋侯出诸厕。——《左传·成公十年》

(5) 又如:负羽(背负弓箭);负弩(身背弓矢);负鼓(背着鼓);负薪(背负薪柴);负戴(以背负物,以头顶物);负樵(背柴)

(6) 背倚,背靠着 [with the back for ward]

有众逐虎,虎负隅,莫之敢撄。——《孟子·尽心下》

背负青天而莫之千阏者。——《庄子·逍遥游》

(7) 又如:负河(依傍黄河);负暄(冬天晒太阳取暖);负立(靠墙站立);负海(背靠大海);负席(背对席位)

(8) 抱持 [hold]

徐衍负石入海。—— 邹阳《狱中上梁书》

(9) 又如:负羁手执马络头;负锡(手持禅杖);负托(抱恃)

(10) 抱有;具有 [cherish]

虚负凌云万丈志,一生襟袍未曾开。——崔珏《哭李商隐》

少年负志气。——唐· 刘禹锡《学阮公体》

(11) 承担,担当 [shoulder]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2) 又如:负责任;负输(装载运输);负舟(承载舟船);负任(担负重任);负官(身负官职)

(13) 背弃,违背 [betray]

相如度 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田荣者,数负 项梁。——《史记·项羽本纪》

(14) 又

又恶负约。

(15) 又如:负诺(违背诺言);负义(背弃恩义);负心妄加(忘恩负义,反咬一口);负盟(背弃盟约);负违(违背,违反)

(16) 欠债;欠缺;缺少 [owe;lack;be short of]

仆少负不羁之才。——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通家尚负责(债)数钜万。——《汉书·邓通传》

(17) 又如:负进(欠债);负券(负债字据);负偿(欠债)

(18) 失败 [fail in]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孙子·谋攻》

遇敌处战则必北。——《荀子·议兵》

以决胜负。——《资治通鉴》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宋· 苏洵《六国论》

(19) 又如:负败(失败;受挫折);负失(损失)

(20) 享有 [enjoy]。如:负名(享有盛名);负誉(享有声誉);负携(抱负提携);负愧(抱愧);负奇(胸怀奇志)

(21) 蒙受 [suffer]

且负下未易居。——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负屈无处诉,哀号动穹苍。——刘基《赠周宗道》

(22) 又如:负屈衔冤(受到冤屈);负讥(受到讥刺);负谤(蒙受责难);负霜(受霜;带霜);负忧(遭受忧患)

(23) 加 [add]。如:负装(装载);负衔(驾车);负驮(驮载东西);负轭(驾车);负乘(负载,乘坐)

(24) 辜负;对不起人 [be ungrateful]

是犯乃死,重负国。——《汉书·李广苏建传》

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战国策·齐策四》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5) 又如:负国(对不起国家);负恩(忘恩;背恩);负负(对不起、对不起);负咎(抱愧)

(26) 通“赔”( péi  )。赔偿;补偿 [compensate]

其不备,出者负之;其赢者,入之。——《睡虎地秦墓竹简》

宋之富贾有监止子者,与人争买百金之璞玉,因佯失而毁之,负其百金。——《韩非子·说林下》

(27) 失掉 [lose]。如:负职(失职);负声(失去文章的音节之美);负实(失实);负期(失期)

词性变化

负的拼音:

  

〈词性:形〉

(1) 小于零的 [minus]。如:负数

(2) 得到电子的 [negative]。如:负电;负极;负高压

常用词组

负担、负担、负电荷、负反馈、负号、负荷、负极、负荆、负荆请罪、负疚、负累、负离子、负片、负气、负气仗义、负情、负屈、负伤、负心、负薪救火、负压、负隅、负隅顽抗、负约、负载、负责、负责、负债、负值、负重、负罪、负作用

  拼音  jīng   注音  ㄐ一ㄥ   繁体    
部首  艹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AGAJ  仓颉  TJLN  郑码  EAEK  四角  42400  结构  左右电码  5427  区位  3003  统一码  8346  笔顺  一丨丨一一ノ丨丨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荆的拼音:jīng(ㄐ一ㄥ)  

⒈ 落叶灌木,叶有长柄,掌状分裂,开蓝紫色小花,枝条可编筐篮等(亦称“楚”):紫荆。荆条。荆棘。披荆斩棘。

⒉ 古代用荆条做的刑仗:负荆请罪。

⒊ 中国古代“九州”之一,春秋时楚国别称:荆州。荆璞(喻美质、未经任用的卓越人才)。

⒋ 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拙荆。山荆。荆妻。

⒌ 姓。

统一码

荆字UNICODE编码U+8346,10进制: 33606,UTF-32: 00008346,UTF-8: E8 8D 86。

荆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荆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vitex

造字法

形声、从艹、刑声

English

thorns; brambles; my wife; can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荆的拼音: jīng  

〈词性:名〉

(1) (形声。从艸,刑声。本义:一种灌木)

(2) 灌木名。又名楚 [brambles]

荆,楚木也。——《说文》

以牡荆书幡。——《汉书·郊祀志》。注:“作幡柄也。”

白刑堪为履。——《广州记》

(3) 马鞭草科牡荆属落叶灌木。种类很多,有牡荆,黄荆,紫荆等。枝条柔韧,可编筐篮;果实可入药。如:荆榛(有棘刺的灌木丛);荆钗裙布(荆枝作钗,粗布为裙。指妇女朴素或贫寒的服饰);荆天棘地(遍地荆棘。比喻艰险困厄的境地);荆花(即紫荆花,比喻兄弟昆仲同枝并茂)

(4) 荆条。古代用为刑杖 [twigs of the chaste tree]

肉袒负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如:荆子(荆条作的挞具);荆朴(鞭笞,杖击);荆门(柴门);荆革(荆条皮鞭。鞭笞用的刑具);荆室(用荆条搭建的屋舍;借指穷苦人家);荆冠(用荆条编的帽子)

(6) 荆山的简称 [Jing mountain]

(7) 又如:荆玉(荆山之玉;喻美质贤才);荆山玉(荆山产的美玉。相传楚卞和得璞玉于荆山);荆襄(泛指古荆州及襄阳郡地区);荆岑(荆山。泛指古楚国境内的高山)

(8) 古国名 [Jing state]

荆之地。——《墨子·公输》

荆有云梦。

荆有长松。

荆人欲袭 宋。——《吕氏春秋·察今》

(9) 又如:荆凡(西周时代的荆国(楚国)和凡国);荆尸(春秋时楚军阵法名);荆王(楚王);荆巫(荆楚的巫祝);荆吴(春秋时的楚国与吴国。后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10) 古九州之一荆州的简称 [Jing prefecture]

正南曰荆州。——《周礼·职方氏》

荆州之民附 操者。——《资治通鉴》

(11) 又如:荆州瘿(古代流行于荆州一带的颈生囊状赘生物的疾病);荆南(荆州一带。亦泛指南方);荆扬(荆州和扬州。亦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词性变化

荆的拼音: jīng  

〈词性:形〉

(1) 我的,属于我的 [my]——旧时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的谦词。如:寒荆;老荆;荆人(对人称己妻的谦词);荆妻(对人称己妻的谦词);荆室(犹荆妇。称己妻的谦词)

(2) 贫寒的 [poor]。如:荆柴

常用词组

荆国、荆棘、荆江、荆芥、荆轲、荆门、荆文王

  拼音  xiè   注音  ㄒ一ㄝˋ   繁体    
部首  讠部  部外笔画  10画  总笔画  12画  
五笔  YTMF  仓颉  IVHHI  郑码  SNDS  四角  34700  结构  左中右电码  6200  区位  4827  统一码  8C22  笔顺  丶フノ丨フ一一一ノ一丨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谢(謝)的拼音:xiè(ㄒ一ㄝˋ)  

⒈ 对别人的帮助或赠与表示感激:谢谢。谢仪。谢忱(谢意)。谢恩。谢意。面谢。致谢。感谢。

⒉ 认错,道歉:谢过。谢罪。

⒊ 推辞:谢绝。闭门谢客。

⒋ 凋落,衰退:谢顶。谢世(去世)。凋谢。新陈代谢。

⒌ 告诉,询问:“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⒍ 逊,不如:“锦江何谢曲江池?”

⒎ 古同“榭”,建在台上的房屋。

⒏ 姓。

统一码

谢字UNICODE编码U+8C22,10进制: 35874,UTF-32: 00008C22,UTF-8: E8 B0 A2。

谢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谢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謝㓔

汉英互译

decline、excuse oneself、thank、wither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从讠、射声

English

thank; declin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谢的拼音:

xiè  

〈词性:动〉

(1) (形声。从言,射声。本义:向人认错道歉)

(2) 同本义 [excuse oneself;make an apologize]

自谢曰。——《战国策·赵策》

长跪而谢。——《战国策·魏策》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惊谢曰。——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又如:谢咎(引咎自退;悔过;谢罪);谢错(认错赔不是);谢室(待罪之室)

(4) 用言辞委婉地推辞拒绝 [decline;refuse]

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 黯伏谢不受命。——《史记·汲黯列传》

谢媒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楚而谢。—— 唐· 李朝威《柳毅传》

谢客矣。——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子退而休之,谢医却药。 ——宋· 苏轼《盖公堂记》

(5) 又如:谢医(谢绝医疗);谢金(谢绝礼金)

(6) 辞去官职 [resign]

若此儿不救,便当回舟谢职,无复游宦之兴矣。——《南齐书·王僧虔传》

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唐· 王维《送张五归山》

(7) 又如:谢老(告老还乡);谢事(卸去官职);谢政(致仕退休);谢役(辞去差使);谢职(卸去官职)

(8) 告辞;告别 [take leave;leave]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史记·李将军列传》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史记·魏公子列传》

故不复谢。

不报谢?

过谢侯生。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谢了扰(告辞);谢别(告别,辞别)

(10) 告诉,告诫 [tell;warn]

谢汉使。——《汉书·李广苏建传》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1) 以言辞相问候 [send one's respects to]

至府,为我多谢问赵君。——《史记·赵广汉传》

界上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致问?

(12) 感谢 [thank]

休谢之。——《三国演义》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史记·项羽本纪》

且谢曰。——唐· 李朝威《柳毅传》

虽死必谢。

(13) 又如:谢承(感谢;答谢);谢荷(感谢);谢候(致谢并问候);谢私(感谢私下帮助)

(14) 逝去 [farewell]

诏曰:弟勰所生母 潘早龄谢世,显号未加。——《魏书·彭城王勰传》

(15) 又如:谢宾客(死亡的委婉说法);谢世

(16) 酬谢 [thank sb. with a gift]

婚礼不许多用盘盒猪羊糖饼,不许厚礼物谢媒。——明· 海瑞《禁约》

受人十万,谢客数千,又重馈部吏。——《潜夫论》

(17) 又如:谢土(修建完毕,祭祀土神的礼义活动);谢犒(酬谢;犒劳);谢银(酬谢用的银子);谢灶诰(祭灶王爷的青词)

(18) 衰败,衰落 [decline;wane]

宿觉名未谢,残山今尚存。—— 宋· 叶适《宿觉庵》

花之既谢。——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19) 逊让;不如 [modestly decline]

既鲸鲵折首,西夏底定,便宜诉其本怀,避贤谢拙。——《宋书·王宏传》

(20) 又如:谢拙(自谦愚笨而辞职)

(21) 避免,避开 [avoid]

必以俪辞为文,何缘《十翼》不能一致,岂波澜既尽有所谢短乎?——章炳麟《文学总略》

(22) 又如:谢短(避其所短)

词性变化

谢的拼音:

Xiè  

〈词性:名〉

(1) 古邑名 [Xie town]。在今河南省唐河南

于邑于谢,南国是式。——《大雅》

(2) 姓。如:谢女(指晋朝女诗人谢道韫);谢太博(即晋朝谢安;又被称为谢公,谢郎);谢家(指谢安家或指南朝宋的谢灵运家)

常用词组

谢病、谢忱、谢词、谢顶、谢恩、谢候、谢绝、谢客、谢礼、谢灵运、谢幕、谢媒、谢却、谢世、谢天谢地、谢帖、谢孝、谢谢、谢仪、谢意、谢罪

  拼音  zuì   注音  ㄗㄨㄟˋ   
简体部首  罒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3画  
繁体部首  网部  
五笔86  LDJD  五笔98  LHDD  仓颉  WLLMY  郑码  LKKC  四角  60111  结构  上下电码  4997  区位  5579  统一码  7F6A  笔顺  丨フ丨丨一丨一一一丨一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罪的拼音:zuì(ㄗㄨㄟˋ)  

⒈ 犯法的行为:犯罪。罪人。认罪。有罪。罪恶。罪名。罪魁。罪行。罪证。罪责。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罪不容诛。

⒉ 过失,把过失归到某人身上:功罪。罪愆。罪尤(“尤”,过失,罪过)。归罪于人。

⒊ 刑罚:判罪。畏罪。待罪。请罪。

⒋ 苦难,痛苦:受罪。

统一码

罪字UNICODE编码U+7F6A,10进制: 32618,UTF-32: 00007F6A,UTF-8: E7 BD AA。

罪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罪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sin、blame、crime、fault、guilt、pain、suffering

造字法

会意:从网、从非

English

crime, sin, vice; evil; hardship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罪的拼音:

zuì  

〈词性:名〉

(1) (会意。从辛,从自,言罪人蹙鼻苦辛之忧,自亦声。本义:作恶或犯法的行为)

(2) 同本义 [crime;guilt]

辠,犯法也。——《说文》。秦以辠似皇字,改用罪。

辜辟戾辠也。经传皆以罪为之。——《尔雅》

畏此罪罟。——《诗·小雅·小明》

君子以赦过宥罪。——《易·解卦象下传》

无功不赏,无罪不罚。——《荀子·王制》

离桓之罪。——《国语·晋语》

或闻无罪。——《史记·陈涉世家》

恶不忍闻,罪不容诛。——《汉书》

治臣之罪。——诸葛亮《出师表》

某知罪矣。——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3) 又如:罪首(罪魁祸首);罪失(罪愆和过失);罪眚(罪愆,罪过);罪瑕(罪愆);罪祸(罪愆);罪累(罪过);罪悔(罪过);罪殃(罪过);罪辜(罪咎);罪衅(罪行;过恶);罪例(犯罪的案例)

(4) 罪人 [offender;sinner]

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书·牧誓》

吾见强弩长戟,诛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矣。——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5) 又如:罪囚(罪犯);罪孥(罪犯的家属);罪徒(服刑的囚犯);罪疾(邪恶的罪人);罪脑(罪首);罪隶(古时罪人家属之男性没入官府为奴者)

(6) 过失;错误 [fault;blame]

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公孙丑下》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史记》

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问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7) 又如:罪诟(过错;诟病);罪失(罪愆和过失);罪负(过失)

(8) 苦难;祸殃 [hardship;pain;misfortune;sin;disaster]。如:受罪;罪殃(祸殃);罪逆(罪孽);罪疾(灾祸);罪恼(罪孽烦恼);罪障(佛教罪孽能障碍诸善,故称“罪障”);罪苦(佛教语。苦难。因为罪孽而蒙受苦难)

(9) 刑罚 [penalty; punishment]

墨罪五百,劓罪五百…杀罪五百。——《汉书·刑法志》

(10) 捕鱼竹网 [bamboo fishnet]

罪,捕鱼器——《字汇补》

词性变化

罪的拼音: zuì  

〈词性:动〉

(1) 归罪于 [lay the blame on]

禹、 汤罪己,其兴也悖焉。——《左传·庄公十一年》

朕若罪宗宪,后日谁肯为国家任事?——明· 孙高亮《于谦全传》

(2) 又如:不罪(不怪罪;不归罪于);罪己(把罪咎归于自己);罪谴(罪责);罪坐(归罪;连坐)

(3) 惩罚;治罪 [punish;declare guilty]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变亦可乎?——《韩非子·五蠹》

乃劝种麦,无或失时,行罪无疑。——《吕氏春秋》。高诱注:“罪,罚也。”

宗宪无以罪。——《明史》

(4) 又如:罪人不孥(治罪止于本人,不累及妻和子女);罪法(罪罚);罪辱(处罚折辱);罪律(治罪的律条)

常用词组

罪案、罪不容诛、罪大恶极、罪恶、罪犯、罪该万死、罪过、罪咎、罪款、罪魁、罪名、罪孽、罪孽深重、罪情、罪人、罪行、罪刑、罪业、罪尤、罪有应得、罪责、罪证、罪状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