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浮来暂去的意思

láizàn

浮来暂去



拼音fú lái zàn qù

注音ㄈㄨˊ ㄌㄞˊ ㄗㄢˋ ㄑㄨˋ

解释喻来去无定。

出处《红楼梦》第八八回:“姨太太这几天浮来暂去,不能过来回老太太,今日饭后家去了。”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行踪等。

感情浮来暂去是中性词。

繁体浮來暫去

近义来来去去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ㄈㄨˊ   
简体部首  氵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10画  
繁体部首  水部  
五笔  IEBG  仓颉  EBND  郑码  VPYA  四角  32147  结构  左右电码  3187  区位  2401  统一码  6D6E  笔顺  丶丶一ノ丶丶ノフ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浮的拼音:fú(ㄈㄨˊ)  

⒈ 漂在水面上,与“沉”相对:浮桥。浮力。浮标。浮萍。浮泛。浮沉。漂浮。浮光掠影。

⒉ 表面的:浮皮儿。浮土。浮雕。

⒊ 空虚,不切实:浮夸。浮华。

⒋ 不沉静,不沉着:轻浮。浮躁。

⒌ 暂时的:浮记。浮支。

⒍ 可移动的:浮财。浮荡。浮吊。浮动。

⒎ 超过,多余:人浮于事。

⒏ 呈现,涌现:浮现。浮想。

⒐ 中医指脉搏浮在肌肤表层:浮脉。

统一码

浮字UNICODE编码U+6D6E,10进制: 28014,UTF-32: 00006D6E,UTF-8: E6 B5 AE。

浮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浮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酻㳇

汉英互译

float、on the surface、unstable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从氵、孚声

English

to float, drift, waft; to exceed; superfluou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浮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从水,孚(   )声。本义:漂流,漂浮)

(2) 同本义 [float]

浮,氾也。——《说文》

载沉载浮。——《诗·小雅·菁菁者莪》

浮,漂也。浮游也。——《广雅》

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

浮于济漯。——《书·禹贡》

过夏首而西浮兮。——《楚辞·哀郢》

浮天无岸。——《文选·桦·海赋》

皓月千里,浮光跃金。——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 又如:油浮于水面;浮梗(随水漂浮的残梗);浮蛆(酿酒未熟时,漂浮在酒浆上的泡沫);浮没(漂流淹没);浮月(浮在水面的月影)。也指飘在空中。如:浮香(漂溢的香气);浮气(浮游的云雾);浮踊(飘浮升腾的)

(4) 游水(如挥动手脚或摆动翅鳍或尾巴)推进身体 [swim]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资治通鉴》

(5) 又如:浮涉(乘舟渡水);浮淫(划船游乐);浮舟(行船)

(6) 超过 [exceed]

罪俘于桀。——《书伪泰誓》

康乃甘心鹰犬,搏噬善类,其罪又浮于高拱。——《明史·海瑞传》

(7) 又如:人浮于事;浮征(超额征收);浮冒(虚报;假冒)

(8) 游荡,游手好闲 [idle about]。如:浮沉草野(浪迹山野乡间;四处漂泊);浮客(四处漂泊的人);浮户(流动而无定籍的户口);浮人(到处流浪的人)

(9) 用满杯酒罚人 [punish sb. with a full cup of wine]

使苏子美读之,必浮白曰:“惜乎击之不中!”——《聊斋志异》

(10) 又如:浮白(罚酒;借指满饮)

词性变化

浮的拼音:   

〈词性:形〉

(1) 在表面上 [on the surface;superficial]

耻名之浮于行也。——《礼记·表记》

(2) 又如:浮文套语(不疼不痒的客套话);浮气(非常微弱的气息)

(3) 暂时的 [temporary;provisional]。如:浮支;浮世(世事无定,生命短促);浮铺(地摊。没有固定地点的铺子);浮借(暂借);浮来暂去(刚来就走;来去匆匆)

(4) 轻薄;轻佻 [flighty;frivolous]

教以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国语·楚语》

浮浪书生亦贪利,史笥经箱为盗囊。——梅尧臣《闻进士贩茶》

(5) 又如:粗心浮气;浮逸(轻浮放荡);浮浪(轻薄放荡)

(6) 空虚;无根据。又空虚不实 [hollow;empty;groundless]

有苗时采,则虚而浮。——宋· 沈括《梦溪笔谈》

(7) 又如:浮称(虚名);浮言(没有实际意义的话);浮幻(不切实际的幻想);浮理(捏造的理由);浮文(虚华无实的文章);浮词(虚饰无根据的言辞);浮议(无根据、不足信的言论)

浮的拼音:   

〈词性:名〉

(1) 疏松细碎的土 [loose earth]

壤土之次曰五浮。——《管子》

(2) 通“瓠”(   )。葫芦 [bottle gourd]

百人抗浮,不若一人挈而趋。——《淮南子》

(3) 通“蜉”。虫名 [worm]

浮游有殷。——《大戴礼·夏小正》

常用词组

浮标、浮冰块、浮财、浮沉、浮雕、浮动、浮泛、浮光掠影、浮华、浮滑、浮家泛宅、浮夸、浮力、浮靡、浮萍、浮桥、浮生若梦、浮图、浮现、浮想联翩、浮游、浮云、浮躁、浮肿、浮子

  拼音  lái   注音  ㄌㄞˊ   繁体    
部首  木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86  GOI  五笔98  GUSI  仓颉  DT  郑码  BDKV  四角  50900  结构  单一电码  0171  区位  3220  统一码  6765  笔顺  一丶ノ一丨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来(來)的拼音:lái(ㄌㄞˊ)  

⒈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往”、“去”相对:来回。来往。过来。归来。来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⒉ 从过去到现在:从来。向来。

⒊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来年。将来。来日方长。

⒋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来头猪。

⒌ 做某个动作:胡来。

⒍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来动脑筋。

⒎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来。

⒏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来。

⒐ 表示发生:暴风雨来了。

⒑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来音质好,二来价钱便宜,我就买了。

⒒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来桂花香。

⒓ 表示语气,归去来兮!

⒔ 姓。

统一码

来字UNICODE编码U+6765,10进制: 26469,UTF-32: 00006765,UTF-8: E6 9D A5。

来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来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來逨

汉英互译

arrive、come、come round、ever since、next

相关字词

去、回、往

造字法

原为形声

English

come, coming; return, returning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来的拼音:

lái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麦子形。本义:麦。小麦叫“麦”,大麦叫“麰”(或写作“牟”))

(2) 同本义 [wheat]

來,周所受瑞麥來麰也。——《说文》

贻我来牟。——《诗·周颂·思文》。段注:“ 武王渡 孟津,白鱼跃入王舟。出涘以燎。后五日。火流为乌,五至,以殻俱来,此谓遗我来牟。”

于皇来牟。——《诗·周颂·臣工》。疏:“叹其受麦瑞而得丰年也。”

(3) 又如:来牟(古时大小麦的统称)

(4) 未来,将来 [future;next;incoming]

来日方长。——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知来者之可追。——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 又如:来代(后代;后世);来辰(来早。明天早晨);来兹(来年;将来);来哲(后世贤智之人);来轸(后来的车,比喻后来的人或物)

(6) 姓

词性变化

来的拼音:

lái  

〈词性:动〉

(1) 由彼至此;由远到近。与“去”、“往”相对 [come;arrive]

来,至也。——《尔雅》。朱骏声曰:“往來之來正字是麥,菽麥之麥,正字是來。三代以还,承用互易,如苑宛、童僮、酢醋、穜種之比。 许君未经订正,故沿伪至今。”

憧憧往来。——《易·咸》

我行不来。——《诗·小雅·采薇》

笑问客从何处来。——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翩翩两骑来是谁。——唐· 白居易《卖炭翁》

然往来视之。——唐· 柳宗元《三戒》

有朋自远方来。——《论语》

往昔初阳时,谢家来贵门。——《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来寇(敌人来犯);来至(来到);来突(突然而来)

(3) 归,回来,返回 [make a round trip;go to a place and come back]

萃聚而升不来也。——《易·杂卦》。注:“还也。”

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左传·庄公二十七年》

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谁来之?——《左传·文公七年》

(4) 又如:来家(回到家里来);来三去四(来来去去);来还(归来,回来);来宁(归宁。女子回娘家省亲);来归(回来;归来);来舍(回归而有所定止)

(5) 归服;归顺 [come over and pledge allegiane]

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6) 又如:来服(前来顺服)

(7) 招来;招致。后多作“徕” [incur;give rise]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8) 又如:来致(招致,招来)

(9) 加入[一群人] 中 [join]。如:你来不来?

(10) 让不受约束、干扰地满足 [需要] [let’s do]。如:来五斤;来两盘

(11) 意想不到地或突然地发生、出现 [crop up]。如:问题一来就马上解决

(12) 产生;开始;发生 [happen;begin;start]。如:来路(来历;来源);来历(来由;原委);来情(情由);来情去意(来去的情由与意向);来方(来源);来龙(风水先生称主山为来龙。即龙脉的来源)

(13) 追溯来源、血统或起源 [derive]。如:来方(来源,进项);来煞(来劲;出息)

(14) 相当于做 [do]。如:来不得

(15) 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法、方向或态度,是目的。如:你能用什么办法来帮助他呀?

(16) 用在动词后,表示估计或着眼于某一方面。如:看来容易;说来话长

(17) 用在另一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件事。如:我来画;大家都来唱歌

(18) 〈词性:方〉∶在 [in;at]。如:来里(在这里或在那里);来哚(在);来浪(在那里)

(19) 表示动作的趋向

将子头与剑来。——晋· 干宝《搜神记》

闻来垂钓碧溪上。——唐· 李白《行路难》

长铗归来乎。——《战国策·齐策四》

归来倚杖自叹息。——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归来头白还戍边。——唐· 杜甫《兵车行》

长铗归来者。——《战国策·齐策四》

(20) 假借为“釐”(   )。赐予 [bestow;grant]

来女孝孙。——《仪礼·少牢馈食礼》。郑玄注:“来,读曰釐;赐也”

(21) 假借为“赉”。赐予 [bestow;grant]

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诗·小雅·大东》。高亨注:“来,借为赉。”

来的拼音:

lái  

〈词性:代〉

(1) 你的;你们的 [your]。用于通信的回复中。如:来信收到;来电收到

(2) 这 [this]

俺哥哥传将令三四番,可怎生无一个承头的?来一个燕青将面劈,那一个 杨志头低。—— 元·佚名《黄花峪 》

来的拼音:

lái  

〈词性:助〉

(1) 无义,译作“了”,“吧”,或不译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 在数量上接近精确 [about]。如:两米来高

(3) 用在数量或数量词后面,表示概数;大约 [around]。如:二十来个

(4) 从头到尾过去地 [over the past]。如:两千年来;来日(往日;过去的日子);来日大难(本指往日艰难。后亦用以指前途困难重重)

(5) 以来,表示时间从过去某时持续到现在 [ever since]

吾数年来欲买舟。——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数百年来。——唐《柳河东集》

去来江口守空船。——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夜来城外一尺雪。——唐· 白居易《卖炭翁》

(6) 又如:来古(自古以来);来来(以来);来缘(指来生的因缘);别来无恙乎?

(7) 用在数词后,表示列举的原因或理由。如:这些天没去看她,一来路太远;二来没功夫

来的拼音:

lái  

<语气>

(1) 用于句尾,相当于“咧”

刚才奶奶和袭人姐姐怎么嘱咐来!——《红楼梦》

(2) 另见 lài  

常用词组

来宾、来不得、来潮、来到、来得、来得、来得及、来得早、来电、来犯、来访、来稿、来稿、来归、来函、来回、来火,来火儿、来件、来今、来劲、来客、来历、来历不明、来临、来龙去脉、来路、来路不明、来路货、来年、来去、来去匆匆、来人、来日、来日方长、来生、来使、来事、来世、来势、来头、来往、来信、来信、来意、来由、来源、来者、来者不拒、来着、来自

基本词义

来的拼音:

來、勑 lài  

〈词性:动〉

(1) 慰劳 [appreciate sb.'s services and present gifts]

勑,劳也。从力,來声。字亦作俫。——《说文》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诗·郑风·女曰鸡鸣》。高亨注:“来,借为勑。”

劳俫有意者。——《汉书·平当传》

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孟子·滕文公上》

莫我肯勑。——《诗·魏风·硕鼠》

贤者勑其材。——《韩非子·王道》

(2) 另见 lái  

  拼音  zàn   注音  ㄗㄢˋ   繁体    
部首  日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2画  
五笔  LRJF  仓颉  KLA  郑码  HEPK  四角  42602  结构  上下电码  2548  区位  5261  统一码  6682  笔顺  一フ丨一ノノ一丨丨フ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暂(暫)的拼音:zàn(ㄗㄢˋ)  

⒈ 不久,短时间:暂时。暂且。暂缓。暂停。暂行办法。

⒉ 猝然。

⒊ 始,初:“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

统一码

暂字UNICODE编码U+6682,10进制: 26242,UTF-32: 00006682,UTF-8: E6 9A 82。

暂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暂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暫蹔

汉英互译

of short duration、temporary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从曰、斩声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暂的拼音:

暫、 zàn  

〈词性:形〉

(形声。从日,斩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时间短) 同本义 [temporary;transient;of short duration]

暂,不久也。——《说文》

宇文新州之懿范,暫帷暂驻。——唐· 王勃 《滕王阁序》

暂则封舱,久则封港。——林则徐《政书》。又如:暂劳(一时的劳苦);暂欢(短时间的欢乐);暂云(行云,浮云)

词性变化

暂的拼音:

zàn  

〈词性:副〉

(1) 暂时 [temporarily]

但暂还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求假暂归。

饮食拱揖不暂去。——明· 魏禧《大铁椎传》

(2) 又如:暂来(暂时逗留);暂往(暂时离去)

(3) 刚刚;方才 [just now]

玉管初调,鸣弦暂抚。——庾信《春赋》

逢观暂巧笑,还泪已啼妆。——南朝梁· 何逊《七夕》

(4) 仓卒;突然 [suddenly]

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史记·李将军列传》

如听仙乐耳暂明。——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 又如:暂晓(突然显现)

常用词组

暂定、暂短、暂缓、暂且、暂缺、暂时、暂停、暂息、暂行

  拼音    注音  ㄑㄨˋ   
部首  厶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  FCU  仓颉  GI  郑码  BZS  四角  40732  结构  上下电码  0637  区位  4005  统一码  53BB  笔顺  一丨一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去的拼音:qù(ㄑㄨˋ)  

⒈ 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与“来”相对:去处。去路。去国。

⒉ 距离,差别:相去不远。

⒊ 已过的,特指刚过去的一年:去年。去冬今春。

⒋ 除掉,减掉:去掉。去皮。去势(a.阉割;b.动作或事情终了时的气势)。

⒌ 扮演戏曲中的角色:他去男主角。

⒍ 用在动词后,表示趋向:上去。进去。

⒎ 用在动词后,表示持续:信步走去。

⒏ 汉语四声之一:去声(a.古汉语四声的第三声;b.普通话字调中的第四声)。

统一码

去字UNICODE编码U+53BB,10进制: 21435,UTF-32: 000053BB,UTF-8: E5 8E BB。

去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去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㚎厺

汉英互译

be apart from、betake、get rid of、go、leave、remove、repair

相关字词

来、取、留、就、存

造字法

会意兼形声:从厶、土声

English

go away, leave, depar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去的拼音:   

〈词性:动〉

(1)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   )。本义:离开)

(2) 同本义 [go away;leave]

去,人相违也。——《说文》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魏风·硕鼠》

纪侯大去其国。——《春秋·庄公四年》

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谷梁传》

武子去所。——《左传·襄公二十年》

不能相去。——《战国策·齐策》

乃去。——唐· 柳宗元《三戒》

久而不去。——宋· 欧阳修《归田录》

一狼径去。——《聊斋志异·狼三则》

东向驰去。——清· 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去离(分离;离开);去任(因故离开职位);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来(离去;往来);去位(离开官位)

(4) 除去;去掉 [remove;wipe off]

去死肌,杀三虫。——柳宗元《捕蛇者说》

明日去。——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俸去书来。

(5) 又如:去绝根株(斩草除根);去疾(除去疾病);去皮;去邪归正(去掉邪恶,归于正道)

(6) 相距,远离 [be apart from;be at a distance of]

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

日始出时去人近。——《列子·汤问》

西蜀之去 南海。——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去村四里。——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又如:两地相去50里

(8) 前往,到别处,跟“来”相反 [go]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公然抱茅入竹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汝可去应之。——《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紧(走得快;迅疾);去处(所去的地方);去学校;谁去都一样

(10) 失掉; 失去 [lose]

大事去矣,可痛惜哉。——《三国演义》

(11) 又如:去失(丢失)

(12) 扮演 [戏曲里的角色] [play the part of]。如:去主角的那位长得并不美

(13) 赶走;打发走 [drive]

夫汇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战国策》

(14) 抛弃,舍弃 [throw away]

是君臣、父子、兄弟尽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

(15) 又如:去心(心里丢开;放心);去势(舍弃权势)

(16) 去世,死亡 [die]

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晋· 陶渊明《杂诗》

(17) 又如:去世(死亡)

(18) 用在谓词或谓词结构后表示趋向或持续 [used after a verb or a V—O construction to indicate that an action is to take place or continue]

上去下来船不定,自飞自语燕争忙。——宋· 梅尧臣《绝句》

归去来兮。——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一鸣辄跃去。——《聊斋志异·促织》

跃去尺有咫。

(19) 又如:我去考虑考虑;明年回乡下去;船向前慢慢开去;把东西给他送去

(20) 逃离,逃亡 [go into exile;flee from home]

委而去之。——《孟子·公孙丑下》

小敌去。——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纺焉以度而去之。——《左传·昭公十九年》

(21) 通“驱”。驱逐 [drive out;expel]

千乘三去。——《左传·僖公十五年》

词性变化

去的拼音:   

〈词性:形〉

(1) 过去了的 [of last year;past]。如:去岁(去年,上一年);去事(往事);去日(过去的岁月)

(2) 通“怯”。胆小,畏缩 [cowardly;timid]

去的拼音:   

〈词性:介〉

在。表示时间或处所 [in;at]

去里面一字儿摆着三只大酒缸。——《水浒传》

去的拼音:   

〈词性:名〉

去声。汉语四声之一 [falling tone,one of the four tones in classical Chinese and the fourth tone in modern standard Chinese pronunciation]

古人以“平”“上”“去”“入”四字各为一声的代表字,于是这四个字就成了四声的名称。——王力《汉语音韵学》

常用词组

去除、去处、去粗取精、去掉、去垢、去官、去国、去火、去甲、去就、去鳞、去留、去路、去年、去耦、去取、去去、去任、去日、去声、去时、去世、去势、去暑、去岁、去痛、去伪存真、去污、去污粉、去向、去邪、去雄、去职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