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fǔ shí dì jiè
注音ㄈㄨˇ ㄕˊ ㄉ一ˋ ㄐ一ㄝˋ
解释象低头拾一根小草那样。比喻容易得到或容易成功。
出处《汉书·夏侯胜传》:“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犹俯拾地芥耳。”
用法作宾语;比喻容易得到。
感情俯拾地芥是中性词。
繁体頫拾地芥
动物生肖牛,虎,蛇
俯的拼音:fǔ(ㄈㄨˇ)
⒈ 向下,低头,与“仰”相对:俯身。俯视。俯瞰。俯首。俯临。俯拾即是。俯仰。
⒉ 潜伏,卧伏:季秋之月“蛰虫咸俯在内”。
⒊ 旧时公文及书信对上级或尊长的敬辞:俯允。俯念。俯恤(请求对方体恤)。俯察。俯顺。
俯字UNICODE编码U+4FEF,10进制: 20463,UTF-32: 00004FEF,UTF-8: E4 BF AF。
俯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俯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俛頫
bow、pronate
仰
形声:从亻、府声
bow down, face down, look down
详细解释◎ 俯的拼音:
頫 fǔ
〈词性:动〉
(1) (会意。从页( xié ),表示与头有关,从逃省。取低头逃跑意。现在简化为“从人府声”的形声字。本义:低头)
(2) 同本义 [bow one's head]
俯而纳屦。——《礼记·曲礼上》
俯而闚其户。——《公羊传·宣公六年》
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
(3) 又如:俯擗(低头捶胸,悲伤之极的样子);俯偻(低头曲背);俯听(俯首而听);俯鉴(低头照视)
(4) 弯腰屈身 [bend]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 又如:俯步(俯身而行);俯躬(弯下身子);俯镜(弯身下视照影)
(6) 从上往下看,从高处往下看 [overlook]。如:俯瞩;俯览;俯窥;俯眺
(7) 在蛰伏的状态中的越冬 [hibernate]
蛰虫咸俯在内,皆墐其户。——《礼记祔》
(8) 上对下行动的敬辞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孟子·梁惠王上》
(9) 又如:俯准(敬辞。允准;答应);俯从(敬辞。听从,允许);俯同(敬辞。屈驾;劳驾);俯垂护佑(敬辞。垂怜保佑)
俯冲、俯伏、俯就、俯角、俯瞰、俯拍、俯身、俯身、俯视、俯首、俯首贴耳、俯首听命、俯卧撑、俯仰、俯允
拾的拼音:shí(ㄕˊ)
⒈ 捡,从地上拿起:拾草。拾粪。拾零(捡取某方面的零碎材料,常用于文章标题)。拾取。俯拾皆是。拾人牙慧。
⒉ 收,敛,整理:收拾。拾掇。
⒊ “十”的大写。
⒋ 旧称射箭人穿在左臂上的皮制护袖。
拾的拼音:shè(ㄕㄜˋ)
⒈ 古同“涉”,历,经由:拾级而上。
拾字UNICODE编码U+62FE,10进制: 25342,UTF-32: 000062FE,UTF-8: E6 8B BE。
拾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拾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十
collect、pick up、ten
丢
形声:从扌、合声
pick up, collect, tidy up; accounting form of the numeral ten
详细解释◎ 拾的拼音: shè
〈词性:动〉
(1) 蹑足而上 [tiptoe up]。如:拾级
(2) 另见 shí
拾级
◎ 拾的拼音: shí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合声。本义:捡取,从地上捡起来)
(2) 同本义 [pick up]
拾,掇也。——《说文》
犹拾遗于涂,摭弃于野。——《论衡·逢遇》
故周之夺殷也,拾遗于庭。——《韩非子·安危》
犹拾瀋也。——《左传·哀公三年》
俯有拾,仰有取。——《史记·货殖列传》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后汉书·列女传》
拾视之,非字而画。——《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拾粪;拾麦穗儿;拾毛(拣界外球。毛:用毛充塞内部的球);拾芥(拾取地上的小草。比喻取之极易);拾石为砚(从地上拾起一块石头用作砚台);拾夺(拾掇;收拾);拾拣(拣取);拾翠(拾取翠鸟羽毛以为首饰);拾沈(拾取汁水)
(4) 收敛,收集 [collect]
妇人拾蚕。——《韩非子·说林下》
拾发以将乘矢。——《仪礼·大射仪》
请拾投。——《礼设·投壶》
萧何入 秦,收拾文书。——《论衡·别通》
(5) 又如:拾骨(收拾遗骨改葬);拾菜(采撷野菜);拾尘(本指捡起饭中的灰尘,后借为引起误会而猜疑);拾集(收集);拾摭(收集);拾纂(收集编纂)
(6) 碰撞 [collide]。如:一头拾将去(一头撞过去);拾头打滚(撒泼吵闹。拾头:碰头)
◎ 拾的拼音: shí
[数]
(1) 十,数目,九加一所得,汉字数目“十”的大写 [ten]。如:陆柒捌玖拾
(2) 另见 shè
拾掇、拾荒、拾级、拾芥、拾金不昧、拾零、拾人涕唾、拾人牙慧、拾物、拾遗
地的拼音:dì(ㄉ一ˋ)
⒈ 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
⒉ 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
⒊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
⒋ 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
⒌ 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地区。此地。
⒍ 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地板。地毯。
⒎ 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地点。目的地。
⒏ 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地以处。
⒐ 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地。境地。心地。
⒑ 底子:质地。
地的拼音:de(˙ㄉㄜ)
⒈ 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地走。
地字UNICODE编码U+5730,10进制: 22320,UTF-32: 00005730,UTF-8: E5 9C B0。
地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地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坔埅埊墬嶳
terra
天
形声
详细解释◎ 地的拼音: de
助
(1) 用在状语和中心词之间 [used after an adj.,noun,adverb or verb,etc.to form an adverbial adjunct]。如:他认真地学习;天气渐渐地冷了;有计划地安排生活。又表示动态,相当于“着”。常附在立、卧、坐等不及物动词的后头
后妻向床上卧地不起。——《舜子变文》
(2) 还用于状语后或补语前
相看月未坠,白地断肝肠。——唐· 杜甫《越女词》
(3) 另见 dì
◎ 地的拼音:
墬 dì
〈词性:名〉
(1) (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2) 同本义,与“天”相对 [the earth]
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春秋·元命苞》
土乙力为地。——《尔雅·释地》
地生养万物。——《管子·形势解》
(3) 如:落地;天地;地角(地的末端。多比喻极僻远的地方);地宫(帝王墓地放置棺材的地下建筑);地府(阴间);地脉(风水);地遁(隐入地下;入土而逃)
(4) 地面;陆地 [ground;land]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乐府诗集·木兰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唐· 李白《静夜思》
(5) 又如:地文(地面山岳河海丘陵平原之形);地藏(地下深处);地市(地下的市镇);地平(地面平坦)
(6) 土地;田地 [land;fields]
殚其地之出。——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7) 又如:湿地;好地;下地干活儿;地头(地上,与天上相对;方面);地灵(土地山川的灵秀之气)
(8) 领土,属地;地区 [territory]。
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战国策·魏策》
(9) 又如:各地;内地;本地;割地(割让领土);
(10) 地方;场所 [place;locality]
此地空余黄鹤楼。——唐· 崔颢《黄鹤楼》
英雄无用武之地。——《资治通鉴》
(11) 又如:各地文化站;产地(物品出产的地方);坟地;原地;地著(久居其地不迁移的人);地棍(地方上的流氓无赖)
(12) 地位 [position]。如:地业(地位与事业);地望(地位和声望);地寒(指人的出身微贱,地位低下)
(13) 心意活动的领域 [a person's mind]。如:心地;见地;识地
(14) 路程;面积 [distance;area]
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红楼梦》
(15) 又如:十里地
(16) 居住地 [dwelling place]。如:地址;地邻(邻居;邻里)
(17) 花纹图案或文字的衬托面;底子 [background]。如:地子(衬底;花纹的衬托面)
(18) 地区,中国省、自治区以下,县以上设置的行政区域 [district]。如:省地县三级
(19) 地主的简称 [landlord]。如:地富(地主与富农)
(20) 言语和行动可以回旋的地方 [roon for action]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21) 另见 de
地板、地板蜡、地磅、地保、地堡、地崩山摧、地表、地表火、地鳖虫、地波、地步、地财、地层、地产、地秤、地磁、地大物博、地带、地道、地道、地道战、地点、地动、地动山摇、地动仪、地洞、地段、地方、地方、地方民族主义、地方色彩、地方武装、地方戏、地方志、地方主义、地方自治、地府、地覆天翻、地沟、地瓜、地光、地广人稀、地滚球、地核、地黄、地积、地基、地极、地籍、地价、地角、地角、地角天涯、地脚、地脚、地窖、地界、地久天长、地块、地老虎、地老天荒、地雷、地垒、地塄、地理、地理学、地力、地栗、地利、地利人和、地邻、地垄、地漏、地炉、地脉、地幔、地貌、地面、地面灌溉、地面气压、地面水、地名、地亩、地盘、地皮、地痞、地平线、地铺、地契、地气、地堑、地壳、地勤、地球、地球仪、地区、地权、地热、地上茎、地声、地区差价、地势、地势图、地税、地速、地台、地摊,地摊儿、地毯、地铁、地头,地头儿、地头蛇、地图、地图册、地位、地温、地物、地峡、地下、地下、地下河、地下建筑物、地下茎、地线、地心、地心说、地形、地穴、地学、地衣、地狱、地域、地震、地震波、地震带、地震区、地震仪、地震预报、地震站、地震震级、地政、地支、地址、地志、地质、地质时代、地质学、地中海、地轴、地主、地主阶级、地主之谊、地租
芥的拼音:jiè(ㄐ一ㄝˋ)
⒈ 〔芥菜〕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种子黄色,味辛辣,磨成粉末,称“芥末”,作调味品。按用途分为叶用芥菜(如“雪里蕻”);茎用芥菜(如“榨菜”);根用芥菜(如“大头菜”)。
⒉ 小草,喻轻微纤细的事物:草芥。纤芥。芥舟。
芥的拼音:gài(ㄍㄞˋ)
⒈ 〔芥菜〕一年生草本植物,芥菜的变种,叶大,表面多皱纹,叶脉显著,可食。亦作“盖菜”。
芥字UNICODE编码U+82A5,10进制: 33445,UTF-32: 000082A5,UTF-8: E8 8A A5。
芥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芥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形声:从艹、介声
mustard plant; mustard; tiny
详细解释◎ 芥的拼音: gài
另见 jiè
芥菜、芥蓝
◎ 芥的拼音: jiè
〈词性:名〉
(1) (形声。从艸,介声。本义:蔬菜名。即“芥菜”)
(2) 同本义[Indian mustard]
芥,芥菜也。——《说文》
天地之行,芥苦味也。——《春秋繁露》
脍,春用葱,秋用芥。——《礼记·内则》
(3) 又如:芥子(芥菜的种子。颗粒很小,可榨油或制芥末);芥孙(芥菜于霜雪中再发的嫩牙);芥尽(芥子用完。佛教用语。比喻时间之久或劫数之多);芥苔(芥菜开花新生的嫩茎)
(4) 小草 [small grass]
芥为之舟。——《庄子·逍遥游》
似寻针芥。——《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芥豆(小草和豆子);芥豆大小人家(比喻小户人家);芥舟(比喻小舟);芥拾(比喻轻易地取得)
(6) 梗塞 [chock]
恨无乖崖老,一洗芥蒂胸。——苏轼《送路都曹》
(7) 又如:芥蒂(细小的梗塞物,比喻积在心中的怨恨或不快);介纳须弥(佛教说法:小小的芥子可包容须弥大山或整个世界。须弥:传说中的古印度山名);芥虿(芥蒂)
(8) 通“介” [knot]。如:芥羽(指用以角斗的鸡。斗鸡之时,把芥末播撒在鸡的羽毛上,迷蒙对方鸡的眼而取胜)
(9) 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 [trifle;petty thing;minor matter]。如:草芥;纤芥;芥视(轻视,不看重);芥舟(小船)
(10) 另见 gài
芥菜、芥末、芥子、芥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