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负图之托的意思

zhītuō

负图之托



拼音fù tú zhī tuō

注音ㄈㄨˋ ㄊㄨˊ ㄓ ㄊㄨㄛ

解释托:委托。承受辅佐幼君的嘱托。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周章传论》:“周章身非负图之托,德乏万夫之望。”

例子晋·陈寿《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吾身受顾命,辅相幼主,窃自揆度,才非博陆,而受姬公负图之托。”

用法作宾语;用于托付等。

感情负图之托是中性词。

繁体負圖之托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ㄈㄨˋ   繁体    
部首  贝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QMU  仓颉  NBO  郑码  RLO  四角  27802  结构  上下电码  6298  区位  2426  统一码  8D1F  笔顺  ノフ丨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负(負)的拼音:fù(ㄈㄨˋ)  

⒈ 驮,背(bèi   ):负米。负疚。负重。如释重负。负荆请罪。

⒉ 担任:担负。负责。负累(lěi   )。负罪。负荷。忍辱负重。身负重任。

⒊ 仗恃,依靠:负隅顽抗。自负(自以为了不起)。

⒋ 遭受:负伤。负屈。

⒌ 具有,享有:久负盛誉。

⒍ 欠(钱):负债。

⒎ 小于零的(数),与“正”相对:负数。

⒏ 指相对的两方面中反的一面,与“正”相对:负电。负极。

⒐ 违背,背弃:负心。负约。忘恩负义。

⒑ 失败,与“胜”相对:不分胜负。

统一码

负字UNICODE编码U+8D1F,10进制: 36127,UTF-32: 00008D1F,UTF-8: E8 B4 9F。

负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负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ear、tote、shoulder、suffer、minus、negative、own、rely on

相关字词

背、正、胜

造字法

会意:从刀、从贝

English

load, burden; carry, bea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负的拼音:

  

〈词性:动〉

(1) (会意。从人,从贝。本义:恃,即依恃,凭仗)

(2) 同本义 [rely on]

负,恃也。从人守贝,有所恃也。——《说文》

秦贪,负其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艺文类聚·吴均·与朱元思书》

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左传·襄公十四年》

其异姓负彊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 汉· 贾谊《治安策》

守自负年德,易之。——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3) 又如:负固(依仗地势险固);负固不悛(依凭险阻而不悔改);负宠(依仗宠爱);负学(依恃才学);负险(凭借险固的地形);负势(依仗权势)

是犹使蚊负山。——《庄子·秋水》

(4) 通“背”。背负。以背驮物。引申为负担[carry on the back]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列子·汤问》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负晋侯出诸厕。——《左传·成公十年》

(5) 又如:负羽(背负弓箭);负弩(身背弓矢);负鼓(背着鼓);负薪(背负薪柴);负戴(以背负物,以头顶物);负樵(背柴)

(6) 背倚,背靠着 [with the back for ward]

有众逐虎,虎负隅,莫之敢撄。——《孟子·尽心下》

背负青天而莫之千阏者。——《庄子·逍遥游》

(7) 又如:负河(依傍黄河);负暄(冬天晒太阳取暖);负立(靠墙站立);负海(背靠大海);负席(背对席位)

(8) 抱持 [hold]

徐衍负石入海。—— 邹阳《狱中上梁书》

(9) 又如:负羁手执马络头;负锡(手持禅杖);负托(抱恃)

(10) 抱有;具有 [cherish]

虚负凌云万丈志,一生襟袍未曾开。——崔珏《哭李商隐》

少年负志气。——唐· 刘禹锡《学阮公体》

(11) 承担,担当 [shoulder]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2) 又如:负责任;负输(装载运输);负舟(承载舟船);负任(担负重任);负官(身负官职)

(13) 背弃,违背 [betray]

相如度 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田荣者,数负 项梁。——《史记·项羽本纪》

(14) 又

又恶负约。

(15) 又如:负诺(违背诺言);负义(背弃恩义);负心妄加(忘恩负义,反咬一口);负盟(背弃盟约);负违(违背,违反)

(16) 欠债;欠缺;缺少 [owe;lack;be short of]

仆少负不羁之才。——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通家尚负责(债)数钜万。——《汉书·邓通传》

(17) 又如:负进(欠债);负券(负债字据);负偿(欠债)

(18) 失败 [fail in]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孙子·谋攻》

遇敌处战则必北。——《荀子·议兵》

以决胜负。——《资治通鉴》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宋· 苏洵《六国论》

(19) 又如:负败(失败;受挫折);负失(损失)

(20) 享有 [enjoy]。如:负名(享有盛名);负誉(享有声誉);负携(抱负提携);负愧(抱愧);负奇(胸怀奇志)

(21) 蒙受 [suffer]

且负下未易居。——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负屈无处诉,哀号动穹苍。——刘基《赠周宗道》

(22) 又如:负屈衔冤(受到冤屈);负讥(受到讥刺);负谤(蒙受责难);负霜(受霜;带霜);负忧(遭受忧患)

(23) 加 [add]。如:负装(装载);负衔(驾车);负驮(驮载东西);负轭(驾车);负乘(负载,乘坐)

(24) 辜负;对不起人 [be ungrateful]

是犯乃死,重负国。——《汉书·李广苏建传》

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战国策·齐策四》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5) 又如:负国(对不起国家);负恩(忘恩;背恩);负负(对不起、对不起);负咎(抱愧)

(26) 通“赔”( péi  )。赔偿;补偿 [compensate]

其不备,出者负之;其赢者,入之。——《睡虎地秦墓竹简》

宋之富贾有监止子者,与人争买百金之璞玉,因佯失而毁之,负其百金。——《韩非子·说林下》

(27) 失掉 [lose]。如:负职(失职);负声(失去文章的音节之美);负实(失实);负期(失期)

词性变化

负的拼音:

  

〈词性:形〉

(1) 小于零的 [minus]。如:负数

(2) 得到电子的 [negative]。如:负电;负极;负高压

常用词组

负担、负担、负电荷、负反馈、负号、负荷、负极、负荆、负荆请罪、负疚、负累、负离子、负片、负气、负气仗义、负情、负屈、负伤、负心、负薪救火、负压、负隅、负隅顽抗、负约、负载、负责、负责、负债、负值、负重、负罪、负作用

  拼音    注音  ㄊㄨˊ   繁体    
部首  囗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LTUI  仓颉  WHEY  郑码  JDRT  四角  60303  结构  全包围电码  0956  区位  4528  统一码  56FE  笔顺  丨フノフ丶丶丶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图(圖)的拼音:tú(ㄊㄨˊ)  

⒈ 用绘画表现出来的形象:图画。图案。图谱。图鉴。

⒉ 指地图:《亚洲略图》。图穷匕见。

⒊ 画:画影图形。

⒋ 计谋,计划:宏图(亦作“弘图”、“鸿图”)。良图。

⒌ 谋取,希望得到:图谋。图利。企图。妄图。励精图治。唯利是图。

统一码

图字UNICODE编码U+56FE,10进制: 22270,UTF-32: 000056FE,UTF-8: E5 9B BE。

图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图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圖図圗

汉英互译

chart、drawing、fig、map、plot、picture、intention、attempt、plan

造字法

原为会意

English

diagram; chart, map, pictur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图的拼音:

  

〈词性:动〉

(1) (会意。从囗,从啚。囗( wéi  ),表示范围。啚(   ),“鄙”的本字,表示艰难。合起来表示规划一件事,需慎重考虑,相当不容易。本义:谋划,反复考虑)

(2) 同本义 [plan and contrive;consider again and again]

图,画计难也。——《说文》

是究是图。——《诗·小雅·常棣》。传:“谋也。”

君与臣图事。——《仪礼·聘礼》

君不图与。——《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而天下可图也。——《战国策·秦策》

(3) 又如:试图(打算);图计(谋划)

(4) 图谋;谋取 [sheme;seek;pursue;design]

阙秦以利 晋,唯君图之。——《左传·僖公三十年》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韩愈《原毁》

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不可图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与图大事。——《资治通鉴》

图报复也。——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以图将来。——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5) 又如:图王(图谋王业);图功(图谋建立功业);图回(图谋运转);图全(图谋保全自身);图利(图谋私利);图私利;图一时之痛快;图名;图害(谋害);图饱私囊;图吞公款

(6) 筹划;设法对付 [plan and prepare;project]

无使滋蔓,蔓难图也。——《左传·隐公元年》

(7) 又如:图治(想办法把国家治好)

(8) 绘画 [draw]

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角。——《汉书·苏武传》

(9) 又如:图形(画出人的相貌);图工(善于绘画的人);图画(描绘人或物的形像)

(10) 摹拟 [imitate]

命铸铜以图其像。——《水经注》

(11) 预料,料想到。多用于否定 [expect]

子在 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

不图子自归。——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词性变化

图的拼音:

  

〈词性:名〉

(1) 所画的图画 [picture;drawing;chart]

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史记·留侯世家》

然不得列于名臣之图。——《汉书·苏武传》

(2) 又如:看图识字;图载(以图像表达);图障(绘有图画的屏风);图卷;图法(图录和法典);图轴(画轴;画卷);略图(简单的图画);图经(附有图画、地图的书籍或地理志);图说(兼附图画以助解说的著作)

(3) 地图 [map]

有司案图。——《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河出图, 洛出书,圣人则之。——《易·系辞上》

灿若图绣。——《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普法交战图。—— 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山水之图。——蔡元培《图画》

(4) 又如:图本(图样);图志(附有地图的地方志);图牒(图籍表册);图书(图籍;书籍);图式;图例;图板;图忏(古代方士或儒生编造的关于帝王受命征验一类的书,多为隐语、预言);图纬(图忏和纬书)

(5) 版图。有所有权与管辖权的领土,行使主权的领土 [domain]

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唐· 杜甫《秦州杂诗》

(6) 意图;意愿 [intentions]

帝子留遗恨,曹公屈壮图。—— 杜甫《过南岳入洞庭湖》

(7) 塔,即“浮图”的简称 [tower]

南峰北岭,多结禅栖之士;东岩西谷,又是刹灵之图。——《水经注》

(8) 明清时地方区划名 [tu]

改乡为都,改里为图。——顾炎武《日知录》引《萧山县志》

(9) 书籍 [book]。如:图典(图书和经典);图史(图书和史籍)

常用词组

图案、图报、图财害命、图册、图存、图钉、图画、图籍、图件、图鉴、图解、图景、图赖、图例、图利、图录、图们江、图谋、图穷匕首见、图示、图书、图书馆、图书室、图说、图腾、图腾崇拜、图腾柱、图文并茂、图像、图形、图章、图纸

  拼音  zhī   注音    
简体部首  丶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繁体部首  丿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PPPP  仓颉  INO  郑码  WA  四角  30302  结构  单一电码  0037  区位  5414  统一码  4E4B  笔顺  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统一码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造字法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English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词性变化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常用词组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拼音  tuō   注音  ㄊㄨㄛ   
简体部首  扌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6画  
繁体部首  手部  
五笔  RTAN  仓颉  QHP  郑码  DMHD  四角  52014  结构  左右电码  2094  区位  4548  统一码  6258  笔顺  一丨一ノ一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托的拼音:tuō(ㄊㄨㄛ)  

⒈ 用手掌承着东西:两手托着下巴。

⒉ 陪衬,铺垫:衬托。烘托。

⒊ 承着器物的东西:托盘。

⒋ 寄,暂放:托身,托售。托儿所。

⒌ 请求、帮助:请托。恳托。

⒍ 借故推诿躲避:推托。假托。

⒎ 依赖:托福。托庇。

⒏ 委任:托付。委托。

⒐ 压强单位。

统一码

托字UNICODE编码U+6258,10进制: 25176,UTF-32: 00006258,UTF-8: E6 89 98。

托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托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乇扽拓讬

汉英互译

entrust、hold in the palm、plead、set off、sth. serving as a support

造字法

形声:左形右声

English

to hold up with palm; to support, rely o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托的拼音: tuō  

〈词性:动〉

(1) 推。同“拓” [push]

托,推也。——《玉篇》

拓,手推物也。或作托。——《集韵》

(2) 用手掌附着或承着 [hold in the palm]。如:托钵(手托钵盂。指斋人赴斋堂吃饭或向施主乞食。钵,意为应器。比丘的食器);托着盘子;托着下巴;两手托腮

(3) 泛指承托。支持使稳定在某一高度的位置[support]。如:托架(支撑重物的架子)

(4) 用作…的衬里 [line]。如:托一层纸

词性变化

托的拼音: tuō  

〈词性:名〉

(1) 承托某些器物的座儿 [pad]。如:茶托;花托儿;盏托;托子(承物的器具。即承盘。也叫托儿)

(2) 安装步枪、猎枪的枪筒、接受器和其他装置的木头制作的供端起来瞄准射击的部件 [stock]。如:枪托

(3) 压力单位 [torr],等于1333.2巴,为0°C和标准重力下1毫米汞柱的压力

托的拼音:

tuō  

〈词性:动〉

(1) (形声。左形,右声。本字是“乇”( zhé  ),小篆字形,象形。象初生的嫩芽,“一”表地面,枝叶有根,有所寄托。后加“手”作“托”。汉字简化后,“托”又兼代“託”字。本义:寄托)

(2) 同本义 [entrust to the care of sb.;commit sth. to sb.'s care]

託,寄也。——《说文》

东方不可以託些。——《楚辞招魂》

託山阪以孤魂。——《文选·张衡·思玄赋》

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礼记·檀弓下》

自托于赵。——《战国策·赵策》

岂足托乎。——《资治通鉴》

(3) 又如:托身(寄身);托心(寄托心意);托情(寄情);托意(寄托心意);托言(寄托言辞);托附(寄托,依附);托宿(寄宿);托食(寄食)

(4) 交付委托 [entrust; trust]

未填沟壑而托之。——《战国策·赵策》

托臣以讨贼。——诸葛亮《出师表》

家书一箧托焉。——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将身后托汝。——清· 袁枚《祭妹文》

(5) 又如:托实(托重于人;不客气);托命(托寄生命);托音(寄托音信);托意(借事物以寄托感情);托体(委身。委托身体);托附(委任,受托);托始(托事而有所起始。后来也称开始为托始);托寄(委托,交付)

(6) 假托 [言辞、 理由] [pretext]

凡败法之人,心设诈托物以来亲。——《韩非子·饰邪》

外托服从之名。——《资治通鉴》

托名汉相。

托于柑以讽。——明· 刘基《卖柑者言》

(7) 又如:托言(借口);托病不来;托天(假托天命);托事(假藉事故);托善(假托美善);托讽(藉事物以为讽喻);托寓(藉以寓意);托之空言(无事实为证的言论)

(8) 依靠;凭借 [rely on]。如:托庇粗安(托人福庇,过着清闲而安适的生活);托足(立足;容身);托大(托身于高位而不被世俗纠纷所纠缠);托名(依托他人高名,借以显扬己名);托承(依附承受);托援(依托而得到帮助)

(9) 请求 [ask;request]。如:托人;托你一件事

常用词组

托庇、托病、托词、托词,托辞、托地、托儿所、托尔斯泰、托福、托福、托付、托孤、托故、托管、托疾、托架、托靠、托拉斯、托赖、托落、托门子、托梦、托名、托盘、托人情、托生、托始、托熟、托幼、托运、托嘱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