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fú wēi jì jí
注音ㄈㄨˊ ㄨㄟ ㄐ一ˋ ㄐ一ˊ
解释犹扶危济困。
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鎌田诚一墓记》:“君以一九三○年三月至沪……中遭艰巨,笃行靡改,扶危济急,公私两全。”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救济有危难和困苦的人。
感情扶危济急是褒义词。
繁体扶危濟急
近义扶危济困、扶困济危
动物生肖牛,虎,蛇
扶的拼音:fú(ㄈㄨˊ)
⒈ 搀,用手支持人或物,使不倒:搀扶。扶正。扶老携幼。
⒉ 帮助,援助:扶养。扶植。扶危济困。
⒊ 用手按着或把持着:扶梯。沙发扶手。
⒋ 姓。
扶字UNICODE编码U+6276,10进制: 25206,UTF-32: 00006276,UTF-8: E6 89 B6。
扶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扶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㚘榑
help sb. up、support with hand
形声:从扌、夫声
support, help; protect; hold on
详细解释◎ 扶的拼音: fú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夫声。从“手”,表示与手的动作有关。本义:搀扶)
(2) 同本义 [support with the hand]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
车至门扶。——《战国策·卫策》。注:“扶,谓下车。”
遂扶以下。——《左传·宣公二年》
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3) 又如:扶绰(搀扶,扶托);扶策(扶助,搀扶);扶掖(搀扶;扶助);扶挈(以手搀扶);扶将(搀扶)
(4) 扶持;护持 [support;shield and sustain]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荀子·劝学》
(5) 又如:扶树(扶持培植);扶舁(扶持;搀扶);扶舁(护持扛抬);扶倾(扶持倾危的建筑物);扶拨(扶持倾斜);扶卫(扶持卫护)
(6) 通“辅”。辅助;帮助 [assist;help]
扶,佐也。——《说文》
若扶梁伐 赵。——《战国策·宋策》
求太老爷拘拿凶犯,以扶善良。——《红楼梦》
(7) 又如:扶政(辅佐政事);扶携(扶助提携);扶奖(辅助)
(8) 护送 [escort]。如:扶灵;扶柩;扶丧(扶送灵枢)
(9) 靠近 [be closed to]
数披其木,毋使木枝挟疏。——《韩非子·杨权》
秋蛩扶户吟,寒妇成夜织。——宋· 鲍照《拟古八首》
(10) 又如:扶疏(枝叶茂密,高低疏密有致)
(11) 攀缘 [creep]
扶摇抮抱羊角而上。——《淮南子·本纪》。注:“攀也。”
(12) 又如:扶服(伏在地上爬行);扶伏(伏地爬行);扶匐(伏地爬行)
(13) 勉力撑持[病、醉时的肢体] [in spit of;raise]。如:扶疾;扶羌(带病);扶同诖误(被牵连而做错了事)
(14) 沿,顺 [along]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15) 又如:扶向路(沿着原来的路)
(16) 通“浮”。在水上泛行 [go about in boat]
管子有扶舟之士五万人,以待战于 曲菑。——《管子·轻重甲》
(17) 通“抚”。抚养,培育 [foster;raise]
芒卯之妻五子,后母慈惠仁义,扶养假子。——《列女传》
◎ 扶的拼音: fú
〈词性:名〉
(1) 旁,旁侧 [side]。如:扶枝(旁枝)
(2) 古代妇女肃拜行礼的一种动作 [solemn courtesy of women in ancient China]
拜,于妇人为扶自抽扶而上下也。——《释名》
(3) [量]∶古代长度计算单位。相当于四指并列的宽度 [fourfinger width]
故上失扶寸,下得寻常。——《韩非子》
(4) 姓
扶病、扶持、扶将、扶栏、扶老携幼、扶贫、扶弱抑强、扶桑、扶手、扶梯、扶危济困、扶摇、扶摇直上、扶掖、扶正、扶植
危的拼音:wēi(ㄨㄟ)
⒈ 不安全:危险。危殆。危言(a.故意说吓人的话;b.直言)。危难(nàn )。危如累(lěi )卵。
⒉ 损害:危害。危及。
⒊ 高的,陡的:危石。危樯。
⒋ 使人惊奇的:危言耸听。
⒌ 端正的,正直的:正襟危坐。“邦有道,危言危行”。
⒍ 指人临死:病危。垂危。
⒎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⒏ 姓。
危字UNICODE编码U+5371,10进制: 21361,UTF-32: 00005371,UTF-8: E5 8D B1。
危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危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厃
danger、dying、endanger、high、proper
安
会意
dangerous, precarious; high
详细解释◎ 危的拼音: wēi
〈词性:动〉
(1)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腿骨节形。人站在山崖上,表示很高。本义:在高处而畏惧)
(2) 同本义 [phobia in high place]
危,在高而惧也。——《说文》
决危而美名者。——《鬼谷子》。注:“山高也。”
榣木不生危。——《国语·晋语》。注:“高险也。”
高而不危。——《孝经》。郑注:“殆也。”
(3) 恐惧;忧惧 [fear]
窃为君危之。——《战国策·西周策》
(4) 又如:人人自危;危心(心存戒惧);危怖(恐惧不安);危栗(恐惧战栗);危气(气馁;危惧);危悚(危悰,危惧);危视(惊视);危睇(俯视而感到惊恐)
(5) 威胁,摧败 [threaten]
能危山东者,强 秦也。——《战国策·齐策一》
(6) 使危险;伤害;损伤 [injure]
今先生之立法术,设度数,臣窃以为危于身而殆于躯。——《韩非子·问田》
危士臣,构怨于诸侯。——《孟子·梁惠王上》
(7) 又如:危国(危害国家)
(8) 败亡,灭亡 [be defeated;perish]
魏必危。——《战国策·秦策四》
(9) 怀疑,疑虑 [doubt]
夫妻相冒,日以相危。——《吕氏春秋·明理》
◎ 危的拼音: wēi
〈词性:形〉
(1) 高[high]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唐· 高适《听张立本女吟》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
断壁危楼。——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2) 又如:危楼(高楼);危巧(高峻而精巧);危邪(高而偏斜);危岑(高峻的山峰);危砌(高墙);危柯(高枝);危亭(耸立于高处的亭子);危冠(古时的高冠);危台(高台)
(3) 危险; 危难 [dangerous;perilous]
法不信,则君行危矣。——《韩非子·有度》
亡弗不能存,危弗能安。——《韩非子·十过》
危而不持。——《论语·李氏》
安危不可知。——《汉书·李广苏建传》
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危急存亡。
(4) 又如:危地(危险的地方);危急存亡之秋(危险急迫到了决定生死存亡的关头);危道(危险的措施);危行(危险的行动);危危(极其危险);危困(危急困穷);危脆(危险脆弱)
(5) 很陡峭的 [precipitous]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唐· 王维《过香积寺》
(6) 又如:危径(险峻的山路);危狭(险峻狭窄);危峭(高峻峭拔);危峨(高峻的山岭);危峰(高峻的山峰);危崖(高峻的悬崖);危朗(高峻而开朗);危峦(险峻的山峦);危壁(陡峭的山崖)
(7) 特指人将死 [dying]
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素问》。王冰注:“危者,言其近死犹有生者也。”
(8) 又如:病危;垂危
(9) 绷得紧;强劲 [tight]
丰肉而短,宽缓以荼,若是者为之危弓,危弓为之安矢。——《周礼》
(10) 端正 [upright]
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庄子》
(11) 又如:危坐(端坐;正坐)
(12) 不正 [not straight]
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危足无所履者,凡在言也。——《荀子》
◎ 危的拼音: wēi
〈词性:名〉
(1) 屋脊 [ridge (of a roof)]
痤( 范痤)因上屋骑危。——《史记·魏世家》
(2) 艰难困苦 [difficulties and hardships]
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
(3) 姓
◎ 危的拼音: wēi
〈词性:副〉
几乎;差点儿 [almost]
我危得之。——《汉书》。颜师古注: 孟康曰:“危,殆也。我殆得为天子也。”
危辞耸听、危殆、危笃、危而不持、危害、危机、危急、危境、危局、危难、危迫、危如累卵、危若朝露、危途、危亡、危亡关头、危险、危象、危言、危言耸听、危言危行、危言正色、危在旦夕、危重
济(濟)的拼音:jì(ㄐ一ˋ)
⒈ 渡,过河:同舟共济。
⒉ 对困苦的人加以帮助:济世。救济。赈济。周济。接济。
⒊ 补益:无济于事。
济(濟)的拼音:jǐ(ㄐ一ˇ)
⒈ 〔济水〕古水名,源于今中国河南省,流经山东省入渤海。
⒉ (濟)
济字UNICODE编码U+6D4E,10进制: 27982,UTF-32: 00006D4E,UTF-8: E6 B5 8E。
济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济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濟済㴉
aid、cross a river、help
形声:从氵、齐声
help, aid, relieve; ferry, cross
详细解释◎ 济的拼音:
濟 Jǐ
〈词性:名〉
(1) (形声。从水,齐声。本义:水名,即济水。古四渎之一)
(2) 同本义。[Ji River]
济,济水也。出 常山房子赞皇山东入 汦——《说文》
济水源出 赞皇山。——《穆天子传》
阴谷皆入济。—— 清· 姚鼐《登泰山记》
(3) 发源于今河南省济源县西王屋山,原在山东境内与黄河并行入渤海。后因黄河改道,下游被黄河淹没。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济水的河道
(4) 州名 [Ji prefecture]
(5) 北魏泰常八年(公元423年)置,治所在今山东省聊城东南
(6) 五代周置,在今山东省巨野县
(7) 金置,在今吉林省农安县
◎ 济的拼音:
濟 jǐ
〈词性:形〉
(1) 众多 [numerous]
济济多士。——《左传·成公二年》
(2) 又如:人才济济;济济(众多);济济一堂(形容许多人聚集在一起);济济彬彬(形容人才众多且文雅有礼)
(3) 整齐美好的样子 [neat and fine]
四骊济济。——《诗·齐风·载驱》
(4) 又如:济然;济楚(整齐清洁);济济(整齐美好的样子)
(5) 另见 jì
济楚、济济跄跄、济南
◎ 济的拼音:
濟 jì
〈词性:动〉
(1) 渡过水流 [cross a stream]
济乎江湖。——《楚辞·屈原·涉江》
济河,围令狐。——《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直挂云帆济沧海。——唐· 李白《行路难》
(2) 又如:同舟共济;济胜之具(指能登山涉水的健康身体);济水(渡水);济涉(渡水);济运(渡水运输)
(3) 帮助;救助 [help;assist;salve]
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欧阳修《朋党论》
惟以周穷济乏为事。——《晋书·何攀传》
济师来攻。——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4) 又如:济人利物;济拔(从险恶的境地中救出);济惠(济会,济惠。周济,照顾);济物(帮助他人);济时(匡救时世)
(5) 拯救;救济 [relieve]
杀黑龙以济冀州。——《淮南子·览冥》
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三国志·方伎传》
(6) 又如:济护(救护);济恤(救济);济救(救济);济众(救济众人);济难(拯救时难);济施(救济施舍)
(7) [对事情]有益;成(多用于否定);发挥[作用][bring into play]
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刘邵《人物志》
臼杵之利,万民以济。——《易·系辞下》
(8) 又如:无济于事;人少了不济事;济事(顶用)
(9) 成就 [achieve]
必以忍,其乃有济。——《书·君陈》
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后汉书·荀彧传》
以济大事。——《资治通鉴》
共济世业。
事之不济。
(10) 又如:济胜(取胜);济勋(济功。成就功业);济办(成功地把事办妥);济克(成功)
(11) 停;止 [stop]
三月春风不济。——《淮南子·时则》
(12) 增加 [increase;add]
盍请济师于王。(盍:为什么不。)——《左传·桓公十一年》
(13) 弥补 [make up]
又因中国文字太难,只得用图画来济文字之穷的产物。——鲁迅《且介亭杂文》
(14) 及,比得上 [can compare with]
果然我们就不济凤丫头了?——《红楼梦》
(15) 成;可以 [all right;well]
所言之事济否?——《警世通言》
◎ 济的拼音:
濟 jì
〈词性:名〉
渡口,过河的地方 [ferry crossing]
川既漾(水流长)而济深。——王粲《登楼赋》
◎ 济的拼音:
濟 jì
〈词性:形〉
(1) 整齐,漂亮 [in good order; neat;nice]。如:济楚(整整齐齐;整洁;雅致;潇洒;端庄);济美(承继先人美好的事业)
(2) 能干,中用 [capable;useful;effective]
你忒不济,不济!又要马骑,又不放我去,似这般看着行李,坐到老罢!——《西游记》
(3) 另见 jǐ
济度、济急、济困扶危、济美、济贫、济世、济世爱民、济世救人、济世之才、济事、济私、济增、济助
急的拼音:jí(ㄐ一ˊ)
⒈ 焦燥:急燥。着急。焦急。
⒉ 气恼,发怒:急眼。
⒊ 使着急:这件事真急人。
⒋ 匆促:急促。急功近利(急于求目前的成效和利益)。
⒌ 迅速,又快又猛:急流。急进。急先锋。急风暴雨。
⒍ 迫切,要紧:急切。急诊。急事。
⒎ 严重:告急。
⒏ 对大家的事情或别人的困难尽快帮助:急人之难。
急字UNICODE编码U+6025,10进制: 24613,UTF-32: 00006025,UTF-8: E6 80 A5。
急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急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㤂伋忣㥛
urgent、annoyed、anxious、impatient、irritated、rapid
慢、缓
会意:从心、从刍
quick, quickly; urgent, pressing
详细解释◎ 急的拼音: jí
〈词性:形〉
(1) (形声。小篆字形,从心,及声。本义:狭窄)
(2) 紧,紧缩 [tight; compact]
遂生缚 布, 布曰:“缚太急,小缓之。——《三国志·吕布传》
(3) 又如:急亲戚(最接近的亲戚);急持(紧紧抱持);急窄(犹紧缩);急装(扎缚紧凑的装束);急绷绷形容把东西拉得很紧
(4) 急躁,着急 [annoyed;irritated;impatient;anxious]
曰急。——《书·洪范》。郑注:“急促自用也。”
急缮其怒。——《礼记·曲礼》
国无六年之蓄曰急。——《礼记·王制》
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缓己。——《韩非子·观行》
(5) 又如:急吼吼(性急慌忙的样子);急撮(因受人摆弄而急躁);急屎狗(性急的狗);急杀人(极其着急);急脚鬼(性情特别急躁的人)
(6) 迫切;紧急 [urgent;pressing]
时恐急。——《战国策·燕策》
甚急。——《史记·项羽本纪》
事急而不断。——《资治通鉴》
江都围急。——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事急矣。——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7) 又如:急口(急忙开口);急脚(亦作“急脚子”、“急足。送紧急文书的仆役);急递铺(元代在军事紧急时,设置急递铺作传递文书的驿站,每天最快要跑四百里);急且(急切,仓猝);急处从宽(在紧急情况下并不紧张)
(8) 疾速;快捷;匆忙 [fast;rapid;at high speed]
秦急攻之。——《战国策·赵策》
急应河阳役。—— 唐· 杜甫《石壕吏》
急挥帜。——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急逐弗失。
(9) 又如:急离披(急急忙忙落荒而逃);急玲(机灵);急率(匆忙之间);急簌簌(亦作“急飕飕”。急速的);急手(急速;快手,动作敏捷)
(10) 猛烈;剧烈 [vigorous]。如:急进(猛力进取);急风(狂风);急世(剧烈变革的时代);急风骤雨(急风暴雨。急剧的风雨)
(11) 重要,要紧 [important]。如:急疾(指紧要之事);急溜(紧要);急变(指事关重大的紧要奏疏)
(12) 指声音急促 [rapid]
大弦嘈嘈如急雨。——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促弦弦转急。
东南风急。——《资治通鉴》
(13) 又如:急三台(唐时一种节拍急促的曲调名);急拍繁弦(急管繁弦。形容节拍急促,演奏热闹的乐奏);急杵(急促的捣衣声)
◎ 急的拼音: jí
〈词性:动〉
(1) 着急;使焦虑 [worry]
林教头是个性急的人。——《水许传》
(2) 又如:真把人急死了;干急;心急;发急
(3) 以…为急,关切;赶快帮助 [offer to help at once;be eager to help]
急人之困。——《史记·魏公子列传》
而能急之。——唐· 李朝威《柳毅传》
(4) 又如:急人之难;急病让夷(将困难留给自己,将方便让给别人)
(5) 重视 [pay attention to]
进修是急。——清· 刘开《问说》
(6) 又如:急公(热心公益);急农(重视农业);急义(重义气);急贤(重贤;急于求贤)
(7) 缩紧 [shrink]。如:急徽(拧紧琴徽);急带(紧束腰带)
◎ 急的拼音: jí
〈词性:名〉
(1) 急难,危急的事 [grave danger]
先国家之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事有急。——《史记·项羽本纪》
公子有急。——《史记·魏公子列传》
边境有急。——汉· 贾谊《论积贮疏》
(2) 假期;休假 [holiday;vacation]
又不请急。——沈约《宋书》
急案、急暴、急变、急病、急不可待、急不择言、急步、急茬儿、急潮、急扯白脸、急匆匆、急促、急电、急放、急风、急风暴雨、急公好义、急功近利、急功近名、急管繁弦、急急巴巴、急煎煎、急件、急进、急进、急景流年、急救、急救站、急剧、急遽、急口令、急溜溜、急流勇退、急脉缓受、急忙、急难、急难、急拍拍、急派、急迫、急切、急人之困、急如风火、急如星火、急三火四、急刹车、急事、急速、急湍、急弯、急务、急袭、急先锋、急行军、急性、急性病、急性人、急性子、急需、急眼、急要、急用、急于、急躁、急诊、急智、急中生智、急骤、急转、急转弯、急转直下、急嘴急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