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负暄之献的意思

xuānzhīxiàn

负暄之献



拼音fù xuān zhī xiàn

注音ㄈㄨˋ ㄒㄨㄢ ㄓ ㄒ一ㄢˋ

解释暄:暖和。指把冬天晒太阳取暖的方法进献给国君。比喻所献出的东西并不贵重难得。

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杨朱篇》:“宋国有田夫……暨春东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脰室,绵纩狐貉。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

用法作宾语;用于自谦。

感情负暄之献是中性词。

繁体負暄之獻

近义田父献曝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ㄈㄨˋ   繁体    
部首  贝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QMU  仓颉  NBO  郑码  RLO  四角  27802  结构  上下电码  6298  区位  2426  统一码  8D1F  笔顺  ノフ丨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负(負)的拼音:fù(ㄈㄨˋ)  

⒈ 驮,背(bèi   ):负米。负疚。负重。如释重负。负荆请罪。

⒉ 担任:担负。负责。负累(lěi   )。负罪。负荷。忍辱负重。身负重任。

⒊ 仗恃,依靠:负隅顽抗。自负(自以为了不起)。

⒋ 遭受:负伤。负屈。

⒌ 具有,享有:久负盛誉。

⒍ 欠(钱):负债。

⒎ 小于零的(数),与“正”相对:负数。

⒏ 指相对的两方面中反的一面,与“正”相对:负电。负极。

⒐ 违背,背弃:负心。负约。忘恩负义。

⒑ 失败,与“胜”相对:不分胜负。

统一码

负字UNICODE编码U+8D1F,10进制: 36127,UTF-32: 00008D1F,UTF-8: E8 B4 9F。

负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负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ear、tote、shoulder、suffer、minus、negative、own、rely on

相关字词

背、正、胜

造字法

会意:从刀、从贝

English

load, burden; carry, bea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负的拼音:

  

〈词性:动〉

(1) (会意。从人,从贝。本义:恃,即依恃,凭仗)

(2) 同本义 [rely on]

负,恃也。从人守贝,有所恃也。——《说文》

秦贪,负其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艺文类聚·吴均·与朱元思书》

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左传·襄公十四年》

其异姓负彊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 汉· 贾谊《治安策》

守自负年德,易之。——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3) 又如:负固(依仗地势险固);负固不悛(依凭险阻而不悔改);负宠(依仗宠爱);负学(依恃才学);负险(凭借险固的地形);负势(依仗权势)

是犹使蚊负山。——《庄子·秋水》

(4) 通“背”。背负。以背驮物。引申为负担[carry on the back]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列子·汤问》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负晋侯出诸厕。——《左传·成公十年》

(5) 又如:负羽(背负弓箭);负弩(身背弓矢);负鼓(背着鼓);负薪(背负薪柴);负戴(以背负物,以头顶物);负樵(背柴)

(6) 背倚,背靠着 [with the back for ward]

有众逐虎,虎负隅,莫之敢撄。——《孟子·尽心下》

背负青天而莫之千阏者。——《庄子·逍遥游》

(7) 又如:负河(依傍黄河);负暄(冬天晒太阳取暖);负立(靠墙站立);负海(背靠大海);负席(背对席位)

(8) 抱持 [hold]

徐衍负石入海。—— 邹阳《狱中上梁书》

(9) 又如:负羁手执马络头;负锡(手持禅杖);负托(抱恃)

(10) 抱有;具有 [cherish]

虚负凌云万丈志,一生襟袍未曾开。——崔珏《哭李商隐》

少年负志气。——唐· 刘禹锡《学阮公体》

(11) 承担,担当 [shoulder]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2) 又如:负责任;负输(装载运输);负舟(承载舟船);负任(担负重任);负官(身负官职)

(13) 背弃,违背 [betray]

相如度 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田荣者,数负 项梁。——《史记·项羽本纪》

(14) 又

又恶负约。

(15) 又如:负诺(违背诺言);负义(背弃恩义);负心妄加(忘恩负义,反咬一口);负盟(背弃盟约);负违(违背,违反)

(16) 欠债;欠缺;缺少 [owe;lack;be short of]

仆少负不羁之才。——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通家尚负责(债)数钜万。——《汉书·邓通传》

(17) 又如:负进(欠债);负券(负债字据);负偿(欠债)

(18) 失败 [fail in]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孙子·谋攻》

遇敌处战则必北。——《荀子·议兵》

以决胜负。——《资治通鉴》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宋· 苏洵《六国论》

(19) 又如:负败(失败;受挫折);负失(损失)

(20) 享有 [enjoy]。如:负名(享有盛名);负誉(享有声誉);负携(抱负提携);负愧(抱愧);负奇(胸怀奇志)

(21) 蒙受 [suffer]

且负下未易居。——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负屈无处诉,哀号动穹苍。——刘基《赠周宗道》

(22) 又如:负屈衔冤(受到冤屈);负讥(受到讥刺);负谤(蒙受责难);负霜(受霜;带霜);负忧(遭受忧患)

(23) 加 [add]。如:负装(装载);负衔(驾车);负驮(驮载东西);负轭(驾车);负乘(负载,乘坐)

(24) 辜负;对不起人 [be ungrateful]

是犯乃死,重负国。——《汉书·李广苏建传》

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战国策·齐策四》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5) 又如:负国(对不起国家);负恩(忘恩;背恩);负负(对不起、对不起);负咎(抱愧)

(26) 通“赔”( péi  )。赔偿;补偿 [compensate]

其不备,出者负之;其赢者,入之。——《睡虎地秦墓竹简》

宋之富贾有监止子者,与人争买百金之璞玉,因佯失而毁之,负其百金。——《韩非子·说林下》

(27) 失掉 [lose]。如:负职(失职);负声(失去文章的音节之美);负实(失实);负期(失期)

词性变化

负的拼音:

  

〈词性:形〉

(1) 小于零的 [minus]。如:负数

(2) 得到电子的 [negative]。如:负电;负极;负高压

常用词组

负担、负担、负电荷、负反馈、负号、负荷、负极、负荆、负荆请罪、负疚、负累、负离子、负片、负气、负气仗义、负情、负屈、负伤、负心、负薪救火、负压、负隅、负隅顽抗、负约、负载、负责、负责、负债、负值、负重、负罪、负作用

  拼音  xuān   注音  ㄒㄨㄢ   
部首  日部  部外笔画  9画  总笔画  13画  
五笔  JPGG  仓颉  AJMM  郑码  KWBK  四角  63016  结构  左右电码  2537  区位  7449  统一码  6684  笔顺  丨フ一一丶丶フ一丨フ一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暄的拼音:xuān(ㄒㄨㄢ)  

⒈ 温暖,太阳的温暖:暄妍(天气和暖,景物明媚)。暄暖。

⒉ 松软,松散:暄土。馒头很暄。暄腾。

统一码

暄字UNICODE编码U+6684,10进制: 26244,UTF-32: 00006684,UTF-8: E6 9A 84。

暄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暄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异体字

暖煖

汉英互译

soft、warmth

造字法

形声:从日、宣声

English

warm, comfortable; warm, genial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暄的拼音: xuān  

〈词性:形〉

(1) (形声。从日,宣声。本义:温暖)

(2) 同本义 [warmth of the sun]

其性为暄。——《素问·五运行大论》

叙温郁则寒谷成暄,论严苦则春丛零叶。——刘峻《广绝交论》

(3) 又如:喧和(温暖和畅);暄风(和风,春风);暄妍(天气暖和,景色明媚)

(4) 炎热 [hot]。如:暄气(暑热之气);暄寒(犹寒暑。亦指年岁);暄热(炎热)

(5) 〈词性:方〉∶松散柔软 [fluffy]。如:暄肿(松软胀肿);这馒头真暄;沙土暄

常用词组

暄腾

  拼音  zhī   注音    
简体部首  丶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繁体部首  丿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PPPP  仓颉  INO  郑码  WA  四角  30302  结构  单一电码  0037  区位  5414  统一码  4E4B  笔顺  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统一码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造字法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English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词性变化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常用词组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拼音  xiàn   注音  ㄒ一ㄢˋ   繁体    
部首  犬部  部外笔画  9画  总笔画  13画  
五笔  FMUD  仓颉  JBIK  郑码  EDGS  四角  43284  结构  左右电码  3759  区位  4755  统一码  732E  笔顺  一丨丨フ丶ノ一一丨一ノ丶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献(獻)的拼音:xiàn(ㄒ一ㄢˋ)  

⒈ 恭敬庄严地送给:奉献。贡献。捐献。献身。献礼。借花献佛。

⒉ 表现出来:献技。献艺。献媚。献丑。

⒊ 古代指贤者,特指熟悉掌故的人:文献。

统一码

献字UNICODE编码U+732E,10进制: 29486,UTF-32: 0000732E,UTF-8: E7 8C AE。

献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献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dedicate、offer、present、show、display

造字法

原为形声

English

offer, present; show, displa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献的拼音:

xiàn  

〈词性:动〉

(1) (会意。从犬,鬳( yàn  )声。“犬”代表进献之物。本义:献祭)

(2) 同本义 [sacrifice]

献,宗庙犬,名羹献。犬肥者以献之。——《说文》

犬曰羹献。——《礼记·曲礼》。按,礼凡荐腥谓之献。

献禽以祭祖。——《周礼·大司马》

献羔祭韭。——《诗·豳风·七月》

荐晡醢,三献。(三献:陈祭品三次献酒。)——《仪礼·聘礼》

(3) 又如:献尸(向代表死人的尸者进献祭品);献帛(祭祀礼仪之一,献上巾帕);献爵(祭祀礼仪之一,献酒);献台(祭台)

(4) 下对上、卑对尊的进献 [offer;present]

献,进也。——《广雅》

春献鳖蜃,秋献龟鱼。——《周礼·鳖人》

有献于公。——《左传·隐公元年》

称献于公。——《左传·隐公元年》

称远近而等贡献。——《荀子·正论》

献俘,授馘。——《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史记·项羽本纪》

请献十金。——《墨子·公输》

时而献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献之太常。——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献诸朝。

(5) 又如:献馘(杀敌立功);献新(进奉应时的新鲜食品);献曲(进献乐曲)

(6) 呈现;现露 [show oneself]

虽惠心妍状,愈献丑焉。——《后汉书·皇后纪上》

(7) 又如:献地理图(比喻揭穿底细);献好儿(讨好);献台(比武台;赛台)

(8) 进 [enter]

献岁发春兮,汩吾南征。——《楚辞》

(9) 又如:献岁(一年的开始)

(10) 古时特指主人向宾客敬酒 [drink]

为宾为客,献酬交错。——《诗·小雅·楚茨》

主人坐取爵实之,宾之席前西北面,献宾。——《仪礼》

(11) 又如:献酬(饮酒时相互酬劝);献酬交错(献酬)

(12) 庆贺 [congratulate]

晋献 文子成室, 晋大夫发焉。——《礼记》

(13) 又如:献寿(祝寿)

词性变化

献的拼音:

xiàn  

〈词性:名〉

(1) 熟知历史掌故的人 [histographer]

文献不足故也。(文:典籍)——《论语·八佾》

(2) 有价值的图书、文物等 [document]。如:献状(字据,契约);文献

(3) 进献的东西 [tribute]

吏或多赋以为献,而诸侯王尤多,民疾之。——《汉书》

常用词组

献宝、献谄、献丑、献词、献花、献媚、献纳、献上、献身、献疑、献艺

负暄之献: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